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如今要从原先的“输血式扶贫”迈向“造血式扶贫”,扶贫方式向着持久、稳定转变。高校作为科学、人才、技术的储备高地在其中探索出了多种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南京农业大学定点扶贫麻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通过科技助力下的双线共推模式成功帮助当地产业做好顶层设计、推动当地农业供给侧改革、拓展延长产业链、实现特色产业转型增值。以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为目标,在帮扶过程中探索多元参与和牵引保障产业模式,助力麻江地区构建起产业帮扶联盟,充分发挥高校参与产业帮扶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两大国家战略行动,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高校作为科技人才的集聚地,拥有丰富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大有可为,也必能大有作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定点帮扶陕西省蒲城县,引进发展的金银花产业独具特色,效益明显,有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其他乡镇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模式。因此,本文以西电帮扶蒲城县闫家村金银花产业发展为例,探究高校扶贫模式,总结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高校扶贫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阶段,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助力脱贫攻坚战,探索精准扶贫模式,涌现出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基于概述三次获评教育部典型项目的华中农业大学定点扶贫建始县实践成效,系统分析乡村全面振兴下建始县的发展"短板",提出做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高校要在服务理念、方式、机制及目标层面转变思维逻辑,具体要从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做好教育扶贫接力,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做好党建扶贫衔接,促进生态体系建设五个方面做好有效衔接,建立精准扶贫与服务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机制,探索协同推进转型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完成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是“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重要发展目标之一,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人才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具有逻辑一致的可能,但地方本科高校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存在失调现象,两者之间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供需数量不匹配,学生就业能力与乡村基层实际需求错位,无法有效满足未来乡村人才振兴需求。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体现为构建“三融三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政府、企业要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厚植人才发展“土壤”;地方本科高校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整体水平;提升地方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产业新活力。  相似文献   

5.
驻村工作队是精准扶贫视域下开展帮扶工作的有效载体。当前脱贫攻坚战已经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新征程全面开启,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新时期驻村工作队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驻村工作队面对政策配套、组织管理、人员选派、工作开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理顺管理权责、强化驻村管理、抓好产业扶贫、健全驻村帮扶工作机制和乡土人才培养机制等有效措施,积极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优势,帮助贫困村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此背景下研究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川酒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基础得天独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探索了“制度创新构建政策体系”“产品创新构建供给体系”“技术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这些可行路径,解析了不同路径的核心内涵。通过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川酒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树立正确的酒文旅融合发展理念,推动川酒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开发酒文旅产品,彰显乡村文化内涵;创新宣传营销方式,打造乡村酒文旅品牌;建设样板工程,优化乡村酒文化旅游路线;构建“三位一体”乡村酒文旅产业发展模式;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有效策略,明确了不同策略的具体措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基础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归纳了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在实践中创制出的运用农业科技促进产业扶贫的典型模式,对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促进产业发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专题调研,分析了农业科技促进产业扶贫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提出了农业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巩固拓展防止返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推进乡村振兴也有利于从根上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起始阶段,如何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意义深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应在战略、责任、政策、工作四个层面有效衔接,要重视战略部署和规划,坚持将“精准”思维同时贯穿两个战略,充分吸纳脱贫攻坚中具有实效的体制机制,政策上要做好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扶贫减贫”与“惠农支农”的衔接;在工作上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人才队伍、乡风文明建设,以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脱贫攻坚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高等院校是扶贫一线的生力军,高校党委应发挥政治和组织优势,发挥全面统领、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建扶志助推攻坚,科技扶智助力扶贫"工作理念,调动高校人才、智力、科技优势,履行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本文以吉林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为例,积极探索农业院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乡村振兴,校地结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为此,需要高校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人才、智力、科技帮扶优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通过建强乡村基层党组织、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帮扶、专业与产业对接等路径,推进农业全面进步、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全面富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1.
为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广州市新一轮扶贫开发确定的贫困帮扶村作为样本,按照抽样调查原则,实施贫困监测。调查农村居民现金和实物收支、农村住户成员及劳动力从业、农村居民家庭食品和能源消费、住房和耐用消费品拥有等情况。根据对调查样本的监测分析,总结扶贫开发取得的主要成效,指出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从建立村级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激发贫困户内生脱贫动力,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强化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整合扶贫资源、建立贫困村产业示范园,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一村一品",加强对贫困户宣传教育、推广教育扶贫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职业院校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参与精准扶贫,开展调研确定产业项目,制定帮扶措施。通过实践,探索出学校参与生产性基地示范带动的新模式—师带徒、讲练结合的技术帮扶模式,形成了学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扶贫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总结具体做法,供广大科技扶贫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视角下湘西州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精准扶贫的视角,对湘西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进行探讨,总结出当前湘西州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主要有特色农产品基地种植模式、"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民俗旅游"观光模式、"飞地经济"精准扶贫模式和山区林下经济综合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模式,政府要发挥服务和引导作用,龙头企业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产业扶贫,以及增强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功能等促进湘西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了解有关地方开展土地整治促进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典型经验和取得的成效,为下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对贵州省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发现,贵州省近年来有效运用土地整治平台,通过建设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增加贫困地区农民就业、促进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等措施,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加强了生态保护、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通过优化用地结构保证了扶贫开发的用地需求。但是,土地整治在促进扶贫开发中也存在诸如涉农资金整合难度较大、项目管理滞后实际需要、激励政策尚未形成体系和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和不足,需要在脱贫攻坚中予以重视和解决。建议针对前述问题找准定位并精准施策,需加强项目资金整合、创新项目管理方式、健全激励政策体系和做好相关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作为产业扶贫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赤峰市雷营子村乡村旅游助力脱贫致富为案例,运用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方法,探究雷营子村乡村旅游扶贫的行动者网络构成和转译过程,剖析乡村游扶贫的模式和机制。结果表明,雷营子村的乡村旅游扶贫是一个由政府、村委会、合作社、旅游公司、游客、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等异质性行动者构成的行动者网络,其中村委会、合作社和旅游公司发挥了关键行动者的作用。在行动者网络的框架下,雷营子构建了"村委会主导、合作经营、集体收益、贫困户增收"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形成了产业带贫、公司带贫、大户带贫和就业减贫、服务减贫"三带两减"的旅游扶贫机制,使贫困村民通过资产流转、创业、就业和分红等途径实现了脱贫致富。然而,在雷营子乡村旅游扶贫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村民话语权较弱、乡村旅游人才缺乏、对合作社和旅游公司的监督不足以及贫困村民参与度不高等诸多挑战。因此,应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引入新的行动者完善行动者网络,加强社区增权,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扶贫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通过阐述贫困女大学生与家庭脱贫问题的凸显及研究意义,分析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4个方面进行归因,对照高校助困现状,寻找解决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和家庭脱贫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创新性地将"课程思政"与教师党员队伍建设有机结合。阐述了"课程思政"与教师党员队伍建设协同发展的意义与现状、建设内容与实践路径,旨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平台创新视角,总结了我国农村绿色创业扶贫的模式,提出了"绿色产业链创业""电商带动绿色创业""新业态带动绿色创业"和"特殊群体带动绿色创业"4种绿色创业扶贫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导型的绿色创业扶贫体系;打造可持续的绿色创业平台;培养贫困农户绿色创业理念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将脱贫攻坚典型实例有效融入农林高校思政课,可强化农林大学生政治站位,细化农林高校德育素材,优化脱贫攻坚实例教学梳理。但在具体融入过程中,存在部分农林高校大学生对脱贫攻坚事业情感认知不足,脱贫攻坚典型实例与农林思政教学融合程度不深,以脱贫攻坚典型实例为主题开展的实践教学不够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农林高校特点探索教学融合模式,通过突出脱贫攻坚精神的情感认同,创新典型实例教学的呈现方式,建立实践调研教学的长效机制,达到让思政课堂更具针对性、亲和力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