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家蚕品种"明"中发现一种卵突变体,其卵产下后10 min左右即出现失水凹陷,1 h左右完全失水,全部溃死。解剖观察母蛾卵巢管,卵在其内排列整齐,大小和色泽都与正常卵无异;电镜观察死卵,精孔、后极部与正常卵无差异,但卵壳表面凹陷处网格皲裂,其切面的中层可见有裂纹。遗传分析表明:该家蚕卵突变体由一个隐性遗传基因控制,纯合致死,遵循伪母性遗传模式。该突变体是一个不同于溃卵(Grcol)突变体的卵壳新突变,暂命名为"明"死卵(lethal egg of"ming",l-em)。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对产卵后的母蛾,进行解剖观察,探讨遗腹卵的原因、症状。目的为化学催产卵剂筛选作依据。初步结果:从我们进行蛾体解剖中,直接观察四个品种存在的生理症状主要有六种:卵巢内卵粒体位位移,卵粒下降速度失序,卵巢内卵粒层叠、挤迫,卵巢受互相缠绕,卵粒大小畸形,卵巢管畸形,及蚕蛾患病。  相似文献   

3.
在遗腹卵的调查过程中,将产卵管进行解剖观察,发现遗腹卵多的品种,其产卵管中有缺位卵、移位卵现象存在。正常的桑蚕蛾的产卵管为8条,通过解剖发现有些蚕蛾产卵管数异常,最多的有10条(左右各5条),9条的为多,但不同品种其异常率不同。  相似文献   

4.
为了开展干热空气处理蚕卵治疗家蚕微粒子病技术工作,解决卵龄控制在12 h以内的技术处理要求,调查了广东省现行生产品种两广二号杂交原种母蛾的产卵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25~ 28 ℃的条件下,两广二号杂交原种母蛾产卵多集中在前5h内,5h后产卵量明显下降,其中7·湘×芙·9在投蛾后的1h就达到产卵高峰,在5h内的产卵量占母蛾总产卵量的92.94%,在9h内达96.47%;芙·9×7·湘则在投蛾后的2~4h为产卵高峰,在5h内的产卵量占母蛾总产卵量的85.21%,在9h内达92.78%;两广二号杂交原种母蛾的产卵规律符合干热空气处理蚕卵治疗家蚕微粒子病卵龄控制在12 h内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正> 正常情况下家蚕母蛾腹中卵量约为600—800粒,按照常规的普种生产方法,母蛾只能产出400粒左右。用冷藏的方法处理常规制种后的母蛾能使其继续产卵,增加制种量,提高蚕种的劳动生产率。一、供试品种:795、796。二、试验方法:将产卵后10小时的母蛾从群体中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试验所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家蚕雌蛾交配时间早迟与产卵的关系,对家蚕雌蛾羽化后1~5h交配对产卵速度、产卵量和卵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蛾羽化后4~5h交配的雌蛾产卵速度快、产卵量最多、不良卵最少。  相似文献   

7.
为了搞清家蚕现行品种产卵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蚕种质量,1978年春结合大批制种,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取材各14蛾,计8个现行蚕品种,交配时间均为5个小时,投蛾时间从13时30分开始,每隔1小时,移动母蛾一次,至24时30分止,到第二天6时收蛾,并即解剖点数腹内残存卵,计算造卵数。调查结果如下: (一)产卵量和造卵数:以华合为最高,顺次为东34、苏四、苏三、苏五、苏十二、苏六、东肥。  相似文献   

8.
过去我们就家蚕的产卵方法,采用全明或全暗。全明往往延迟母蛾盛产卵的时期,个体产卵时间开差较大,象沄汗、华十品系在晚上七时以后才能到达盛产时期,且产卵量少。全暗虽然可以加速母蛾产卵,产卵量多,但巡蛾工作不便,造成叠卵缺角,影响产附。我场去春有生产夏种任务,要求22时杀蛾,且不要挖补,采取全面平摊先暗后明的产卵方法,达到提早母蛾盛产卵时期,缩短个体产卵开差时间,增加卵量,提早杀蛾,减低挖补率。  相似文献   

9.
吴阳春  郭锡杰 《蚕业科学》2007,33(2):288-292
将家蚕(Bombyxmori)和野桑蚕(Bombyxmandarina)杂交培育多代后发现并分离出一个遗传不育的自然突变系统,定名为镇江野败szm(Mandarina Sterility of Zhenjiang)。该系统表现为95%不育卵、3%可育卵和2%中间型,以3%可育卵继代,后代雌、雄比例正常,性状稳定遗传。经遗传分析,该突变性状对正常表现为隐性。经组织解剖证实其产生原因可能是雄性精液分泌物失调、精荚异常、雄性外生殖器异常等。  相似文献   

10.
通常家蚕孤雌生殖试验多以解剖家蚕处女蛾取卵作材料,再通过物理或化学或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诱发孤雌生殖。考虑到该法较烦琐,耗时费工,不适应家蚕遗传育种研究和家蚕制种生产的实际需要,本文着重尝试以低温刺激处女母蛾产下的未受精卵为村料,进行家蚕孤雌生殖试验,获得少量可能为非减数分裂型的个体,经饲养观察,全部为雌性。  相似文献   

11.
家蚕蛹期不同温度保护对产卵量及不受精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蚕7、云蚕8为试验材料,调查分析蛹期不同温度保护对蚕种产质量的影响,蛹期遭遇28℃以上高温,会使不产卵母蛾、少产卵母蛾增多,不受精卵增加,良卵率降低,不受精卵率和生种百分率增高,影响蚕种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家蚕种克卵粒数容许差距的测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样本间克卵粒数的差距是保证家蚕种良卵率检测准确性的关键。通过调查和理论分析,认为家蚕卵粒质量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在置信概率为95%下,3次重复间样本卵粒数的容许差距估计公式为d=0.191 3×n3/2×10-3。当克卵粒数在1 600~1 699、1 700~1 799、1 800~1 899、1 900~2 000区间时,容许差距分别为13、14、15、16粒。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野桑蚕人工饲料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解决野桑蚕作为试验昆虫在室内饲养难的问题,以江苏启东野桑蚕为材料,用家蚕低成本饲料进行了饲育研究。在催青期温度25℃、饲育温度27~25℃以及光照条件1~2龄12 L 12 D、3~5龄15 L 9 D的条件下,野桑蚕人工饲料育的2龄起蚕率为31.3%,幼虫期20~48 d,雌、雄蛹体质量分别为0.45、0.25 g,蛹期17~23 d,雌蛾平均产卵266粒,产滞育卵的母蛾占45.0%。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育能够使野桑蚕顺利完成世代发育。  相似文献   

14.
桑蚕暗化蛾突变体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华峰品种中发现了一种蛾体、蛾翅呈灰黑色的暗化型自然突变体,该突变体除了蚕蛾全身呈灰黑色外,幼虫期也有不同于正常型的特征,即4、5龄幼虫的头部呈深褐色、尾部有褐色斑,3对胸足均为黑色,容易与正常型个体相区别。暗化蛾与正常蛾杂交的F1代,全部为正常蛾;F2、BC1代正常蛾与暗化蛾的分离比分别为3:1和1:1;暗化蛾自交的后代,全部为暗化蛾;表明暗化蛾为隐性性状。暗化突变型的发育经过、虫蛹率与正常型相仿,茧质略低于正常型。对暗化突变型在蚕种生产上的利用价值和导入实用蚕品种的方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胚种传染是桑蚕微粒子病的重要传染途径,母蛾检验是控制该病害的重要措施,该技术在不断改进的同时,在实际生产中其成效也被得到充分的证实和肯定。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率是一个影响成品卵检验技术十分重要的因素,蚕品种、感染时间和母蛾感染程度等是影响胚种传染率的重要因素。微粒子病流行中胚种传染率变化等的研究将成为成品卵技术的成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春制春用蚕种的良卵率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采用不良桑叶饲养诱导,通过单蛾育定向选择,并以自交继代的方法,对家蚕品种854B的良卵率性状进行遗传改良,期望从品种遗传改良的角度探索提高春制春用蚕种良卵率的技术。新建立的家蚕品种854B的高良卵率品系854B40系,其春制春用蚕种的不良卵率为1.98%,较同一品种的对照品系854B湘系的春制春用蚕种的不良卵率显著降低(P<0.05)。高良卵率品系854B40系的繁育成绩中,全茧量与茧层量较854B凉山、854B湘系显著下降,分别为1.560 g和0.376 g,但死笼率、虫蛹率、茧层率与对照品系间差异不明显。试验结果表明,在不良环境因素诱导下对品种的良卵率性状进行定向选择,可以达到稳定提高春制春用蚕种良卵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家蚕一代杂交种的良卵数、良卵率是蚕种品质检验的2项重要指标。为了提高检验效率,利用ImageJ图像处理软件建立检测家蚕一代杂交种良卵数、良卵率的新方法。分别利用这种图像处理方法和人工计数方法检测12个家蚕品种的蚕卵样本每克蚕卵的良卵数、总卵数,采用新方法检测获得的结果数据的相对误差均<1%。对2种方法获取的每克蚕卵良卵数、总卵数数据进行t测验,其t值均小于t0.05(22)=2.074,说明2种检测方法获取的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利用2种检测方法对每克蚕卵良卵数、总卵数的检测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9、0.9982,2种检测方法获得的结果数据间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与人工计数检测方法相比,采用ImageJ图像处理技术的检测方法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可用于生产上家蚕一代杂交种的良卵数、良卵率检测。  相似文献   

18.
家蚕二化性品种(品系)转基因用蚕卵的预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家蚕为卵滞育昆虫,二化性家蚕品种(品系)的化性由上代卵期温度与光照等调控。将若干个二化性家蚕品种(品系)以17~18℃温度催青诱导子代蚕卵非滞育,筛选出1个经济性状较优的实用品种"秋丰"、1个突变品系P33,二者非滞育卵圈比例分别达到96.4%和89.6%,正常催青的良卵实用孵化率分别达到96.11%和98.58%,解决了采用显微注射法以家蚕实用品种构建转基因系统过程中因蚕卵滞育不能及时孵化的难题。另对利用20%盐酸-2%甲醛混合液刺激解除蚕卵滞育的方法以及非滞育蚕卵表面用70%乙醇消毒的方法进行了尝试,前者可以获得96%以上的孵化率,后者可以缩短蚕卵预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