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芝麻枯萎病是芝麻的主要病害之一。普遍发生于我国河南、湖北、安徽、河北、江西等主要芝麻产区,一般发病率10%~20%,严重时达30%,可减产30%,使芝麻的品质显著下降。所以,防治枯萎病是关系到芝麻增产增收的关键。1症状芝麻枯萎病从苗期到成株期都可发生。苗期发病出现猝倒或枯死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河南省芝麻气候适宜度时空分布特点,指导芝麻生产布局,根据芝麻光温水需求规律,采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芝麻生长发育气候适宜度模型,并利用河南省15个气象监测站点1961—2019年逐日气象数据,计算芝麻温度、光照、降水适宜度和综合气候适宜度。结果表明,15个站点芝麻温度适宜度(0.938~0.956)>光照适宜度(0.568~0.657)>降水适宜度(0.492~0.595),综合气候适宜度为0.641~0.712。1961—2019年,河南省芝麻光照适宜度和综合气候适宜度呈显著下降趋势,每10 a分别下降0.032和0.012;温度适宜度和降水适宜度变化趋势不显著。光照、降水适宜度和综合气候适宜度从北往南逐渐降低,而温度适宜度从西北往东南逐渐增加。可见,河南省芝麻温度适宜度较高,热量资源丰富;光照适宜度随年份降低,光照资源逐渐不利于芝麻生长;降水适宜度较低,降水是限制河南芝麻生产的主要气象因子。在河南芝麻生产中,巩固豫东南驻马店、周口等芝麻传统产区的优势,扩大气候适宜度高值区域豫北、豫东的种植范围,同时完善排灌配套设施,对提高芝麻气候资源利用率,保证河南芝麻稳产增产具有...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贵州水稻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等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研究基于贵州80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美国农业部(USDA)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有效降水量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计算贵州水稻不同生育期内的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并分析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缺水量和灌溉需求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5年,贵州水稻全生育期有效降水量为324 mm,呈递减趋势,其中,移栽—抽穗期是有效降水量最大的阶段,呈递增趋势,其他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均为递减趋势;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为737 mm,呈递减趋势,其中,移栽—抽穗期、抽穗—灌浆期需水量呈递减趋势,其他生育期需水量呈递增趋势;水稻全生育期多年平均缺水量为413 mm,呈递增趋势,其中,移栽—抽穗期缺水量呈递减趋势,其他生育期呈递增趋势。全生育期作物水分盈亏指数为0.56,其中,抽穗—灌浆期对灌溉依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宁夏南部山区胡麻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利用1990~2020年固原农业气象观测站的胡麻观测报表,结合同期的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应用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胡麻发育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宁南山区胡麻全生育期天数平均为117d,最长为131d,最短为105d;出苗期表现为缩短的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1d/10a;营养生长期表现为延长的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8d/10a;生殖生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胡麻出苗期、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的持续时间与其生育期内的平均气温均呈负相关;与其生育期内的降水量和土壤湿度在出苗期阶段表现为负相关,在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阶段则表现为正相关;近15年来,宁南山区春季底墒改善,降水增多,是造成胡麻出苗期缩短、营养生长期延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临汾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产量的变化主要受降水、温度、光照等气象要素的影响,其中,以降水尤为明显。冬小麦全生育期对降水量的需求不尽相同,拔节—抽穗期和抽穗—乳熟期是冬小麦需水最大的时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也最大。临汾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的变化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1985—2008年冬小麦产量和降水的对比分析发现:4月份(拔节—抽穗)降水量的多少对冬小麦产量影响很大,降水量与小麦产量呈正相关,在适宜的范围内,降水量偏多的年份为增产年,降水量偏少的年份为减产年;在冬小麦全生育期,临汾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在春季降水异常的年份中,降水量偏少比降水量偏多对冬小麦减产影响明显;在冬小麦生育后期,降水因素(降水量与降水日数)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华南地区早稻和晚稻不同生育期间降水的特点,为华南双季稻种植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对华南地区双季稻生产和防灾减灾也具有积极意义。【方法】利用华南地区1960—2008年49年间逐日降水资料,计算早稻和晚稻不同生育期的区域平均累计降水和暴雨日平均百分率,分析降水多年平均值和空间分布特点。【结果】华南地区早稻和晚稻生育期总累计降水量相差不大,均在600 mm以上(早稻673.5 mm、晚稻611.5 mm)。早稻和晚稻各生育期累计降水量和日均降水量、日均暴雨降水量差异较大;生育期累计降水量最大为晚稻秧苗期(256.6 mm),最小为晚稻抽穗期(26.9 mm);早稻生育期日均降水量最大为结实期(8.2 mm)、最小为秧苗期(4.1 mm),晚稻最大为秧苗期(8.3 mm)、最小为结实期;早稻日均暴雨降水量随着生育期的后推逐渐增加,晚稻则随生育期的后推逐渐减少。空间分布表明,早稻和晚稻生育期内累计降水量和暴雨概率大值中心分布与华南地区前后汛期降水系统密切相关,早稻主要受到季风系统的影响,而晚稻受台风系统影响为主,降水和暴雨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结论】早稻和晚稻不同生育期降水特征差异较大,早稻防涝工作应着重在结实期,晚稻防涝工作应重点在分蘖期。  相似文献   

7.
为辽宁省大气降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选择1960-2019年辽宁省62个自动气象站降水监测资料,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辽宁省降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年降水量,辽宁各地年降水量平均为440.9~1084.9 mm,由西向东呈逐渐增大趋势,高值中心平均降水量>900.0 mm,低值中心平均降水量<500.0 mm,各地年降水倾向率平均为-36.88~-0.65 mm/10a,从西北至东南呈逐渐减小,东部山区的凤城、宽甸、丹东和东港一带为降水倾向率负值中心,倾向率≤-20.00 mm/10a,降水量线性减少120 mm以上,年降水量突变点在1975年,突变前后降水量平均减少43.8 mm。2) 季节降水量,春季各地降水量平均为67.3~148.6 mm,由东至西呈逐渐递减趋势,降水量突变不显著;夏季各地降水量平均为296.1~709.7 mm,从东南至西北呈逐渐递减趋势,降水量突变点在1968年,突变前后夏季降水量平均减少52.7 mm;秋季各地降水量平均为68.1~184.5 mm,东南至西北呈逐渐递减趋势;秋季降水量出现2次由多变少的突变点,降水量突变点分别在1965年和1994年;冬季各地降水量平均为5.4~42.1 mm,从东南至西北呈逐渐递减趋势,冬季降水量突变点不显著。随着降水量的减少,未来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西北地区干旱强度与频率增大,东南地区干旱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8.
今年由于芝麻减产及国内需求旺盛,我国芝麻价格大幅度上升,已达到去年同期的250%。我国芝麻主产于河南、安徽、湖北三省,这些省产量约占中国总产量的40%。据了解,上述产区今年芝麻收成大幅下降,据行业内部统计,约减产55%,创1993年以来中国芝麻产量的最低纪录。今年芝麻减产的主要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9.
选取2000—2019年平罗县地面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及国家统计局平罗县调查队产量数据,分析了玉米生育期气温、降水量、积温、生育期天数的变化趋势,利用相关系数法,研究了气象要素变化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9年平罗县玉米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呈下降趋势,平均最高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稳定通过0℃、10℃、15℃积温均呈下降趋势;各生育期平均日期均比历年最迟日期提前,全生育期日数呈减少趋势,播种期到拔节期日数呈减少趋势,拔节期到成熟期日数呈增加趋势;平罗县玉米平均产量呈增加趋势。≥0℃积温与单产在0.0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播种期到收获期天数与单产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平均最高气温、降水量、≥10℃积温、≥15℃积温与单产不相关。  相似文献   

10.
枯萎病是芝麻的主要病害之一。普遍发生于我国河南、湖北、安徽、河北、江西等主要芝麻产区,一般发病率10%-20%,严重时达30%,可减产30%,使芝麻的品质显著下降。所以,防治枯萎病是关系到芝麻增产增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明山西省年降水量的分区趋势特征,为当地农业生产及气候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山西省内18个国家基本、基准气象站1981—2020年降水月值数据为基础,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对年降水场进行分区分析。【结果】山西省年均降水量为386~700 mm,分布很不均匀,从东南部及东部偏北地区向西向北呈逐渐减少趋势。山西省年降水场可分为3个区,Ⅰ区位于山西省南部(南区),年均降水量为523 mm,最为丰富;Ⅱ区位于山西省北部(北区),年降水量降水最少,为433 mm;Ⅲ区位于山西省中部(中区),是Ⅰ区和Ⅱ区的过渡地带,年均降水量为517 mm。南区年降水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趋势率为2.472 mm/10a,最近一次突变出现在2016年;北区年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趋势率为19.658 mm/10a,突变发生在2011年,且在2018年后降水量增加趋势更加明显;中区年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趋势率为11.295 mm/10a,最近的突变发生于2019年。3个区域年降水量均存在多尺度周期变化特征,其中南区主周期为28年、22年、8年和13年;北区主周期为28年、18年和6年;中区主周期为28年和6年。【结论】山西省年降水量地区分布很不均衡,受地形影响较明显,各区降水发展趋势不一致,均具备多尺度周期特征,且各区第一主周期均为28年。  相似文献   

12.
1956—2014年铁岭县年降水量呈现逐年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0.34 mm/1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670.9 mm。月平均降水最多的年份为2010年,平均降水量为103.4 mm;最少的年份为1999年,降水量为25.8 mm。分析月平均降水量得出,1月平均降水量最少为5.7 mm;7月平均降水量为最多177.2 mm。1—7月月降水量逐渐增加,7—12月降水量开始减少。分析四季降水量得出,春季平均降水量为35.5 mm,夏季平均降水量为143.0 mm,秋季平均降水量为40.4 mm,冬季平均降水量为6.8 mm。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量较少。  相似文献   

13.
沈阳东陵区农业降水满意程度及旱涝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晓明  刁军  刘凤芝  贺明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085-9086,9094
应用积分湿度指标(I值)和湿润指数(K)评价沈阳东陵区自然降水对农业需水的满意程度。结果表明,50%以上的年份农作物全生育期内自然降水量的满意程度达100%,87.9%的年份自然降水量的满意程度为80%,12.1%的年份自然降水量不满意。春季重旱年份占24.1%,缺水量约40 mm;夏季中涝程度以上年份占8.6%,降水量盈余约100 mm;秋季降水变率较大,旱、涝均有发生,重旱以上年份占13.8%,中涝以上年份占5.1%,缺水量约16 mm。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华北平原4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和24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物候期数据,分析了1961—2010年冬小麦营养生长期、并进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的生长度日(Growing degree days,GDD)、高温度日(Killing degree days,KDD)、降水量及其气候倾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华北平原冬小麦全生育期GDD各省间差异不显著,但其他各生育期各省间空间分布差异显著(P<0.05),华北平原所有地区GDD的气候倾向率均呈正值,高值主要分布在山东东部(莱阳市和烟台市等)、河南东南部(信阳市和固始市等)一带;2)华北平原冬小麦各生育期KDD各省间差异不显著,营养生长期KDD均呈增加趋势,其他时期有增有减,生殖生长期与全生育期KDD倾向率呈现东北与西南正值,其他地区负值的特征;3)华北平原在过去的50年冬小麦各生育期降雨量均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特征,营养生长期及全生育期降雨量均呈增加趋势,并进期山东东部地区及生殖生长期河南南部地区呈现降低趋势。因此,过去50年,河北省西部(保定和石家庄等)一带小麦种植极端高温风险较大;山东东北及河南西南一带未来小麦种植极端高温风险较大。华北大部分地区干旱风险呈现降低趋势,山东东部(潍坊市和莱阳市等)在冬小麦并进期,河南南部(南阳市和固始市等)在冬小麦生殖生长期干旱风险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利用鄂北冬小麦产区8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共40年冬小麦生育期降水、气温和日照资料,运用线性统计方法探讨了鄂北冬小麦生育期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平均温度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倾向率为0.37℃/10年,降水量增加的速度不大,降水量变化倾向率为1.44 mm/10年,日照时数变化的倾向率为-13.3 h/10年,日照时数减少直接作用是太阳总辐射的下降。冬麦区气候变暖特征明显,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近50年华北平原冬小麦主要生育期水热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华北平原4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和24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物候期数据,分析了1961—2010年冬小麦营养生长期、并进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的生长度日(Growing degree days,GDD)、高温度日(Killing degree days,KDD)、降水量及其气候倾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华北平原冬小麦全生育期GDD各省间差异不显著,但其他各生育期各省间空间分布差异显著(P0.05),华北平原所有地区GDD的气候倾向率均呈正值,高值主要分布在山东东部(莱阳市和烟台市等)、河南东南部(信阳市和固始市等)一带;2)华北平原冬小麦各生育期KDD各省间差异不显著,营养生长期KDD均呈增加趋势,其他时期有增有减,生殖生长期与全生育期KDD倾向率呈现东北与西南正值,其他地区负值的特征;3)华北平原在过去的50年冬小麦各生育期降雨量均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特征,营养生长期及全生育期降雨量均呈增加趋势,并进期山东东部地区及生殖生长期河南南部地区呈现降低趋势。因此,过去50年,河北省西部(保定和石家庄等)一带小麦种植极端高温风险较大;山东东北及河南西南一带未来小麦种植极端高温风险较大。华北大部分地区干旱风险呈现降低趋势,山东东部(潍坊市和莱阳市等)在冬小麦并进期,河南南部(南阳市和固始市等)在冬小麦生殖生长期干旱风险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嫩江流域降水及季节性降水变化特征。[方法]选取该流域内10个气象站,基于1969—2010年逐日降水数据,计算年降水量及冬夏季降水量,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流域降水变化趋势,采用Theil-Sen estimator来计算趋势幅度,并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确定流域降水量发生突变的关键节点,综合分析嫩江流域降水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近42年来嫩江流域年降水量以4.7 mm/10 a的幅度不显著下降,夏季降水量下降幅度(10.1 mm/10 a)高于年降水量,冬季降水量则表现为显著上升趋势,变化幅度为1.3 mm/10 a。嫩江流域年降水量为373.1~507.8 mm,夏季降水量为231.7~309.4 mm,冬季降水量为3.6~11.4 mm,中上游的降水量高于下游,10个站点年降水量主要以下降趋势为主,夏季降水量均表现为下降趋势,除乾安站降水量不显著下降外,其他站点冬季降水量均表现为上升趋势。夏季降水变化与年降水表现为较高的相似性,两者的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结果也在形态上非常相近,均出现3个阶段的趋势变化,且波峰相近;在2...  相似文献   

18.
El Nino/La Nina事件对许昌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71~2009年期间发生的El Nino/La Nina事件和许昌市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1971年以来许昌气温、降水、旱涝灾害与El Nino/La Nina事件之间的关系,初步揭示了El Nino/La Nina事件对许昌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许昌市39年来温度和降水均有升高的趋势;厄尔尼诺年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份高0.1℃,平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少34mm,厄尔尼诺次年降水增加,降水量多于正常年份35.3mm;拉尼娜年气温上升且波动较大,拉尼娜发生年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份高0.3℃,拉尼娜年降水量多于正常年份2.3mm,拉尼娜次年降水量少于正常年份15.5mm;从气温来讲,拉尼娜年许昌气温的上升幅度要大于厄尔尼诺年气温的上升幅度。从降水量上来讲,厄尔尼诺年对许昌降水量的影响度要大于拉尼娜年对降水的影响度。El/La事件对许昌市旱涝灾害影响显著,拉尼娜年发生大涝灾害的几率较大。  相似文献   

19.
旨在为棉花干旱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及防御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河北省南部8个气象站点1962—2020年的逐月气温、降水量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回归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河北省南部棉花生长季(4—10月)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北南部棉花全生育期的干旱频率为25%,其中重旱以上发生频率为6.8%;播种期、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干旱频率分别为35.6%、30.5%、32.2%、30.5%和32.2%;苗期气候在1976年发生干湿变化突变,1976年后呈显著湿润化趋势;蕾期气候在1968年发生干湿突变,1968年后呈显著湿润化趋势;棉花花铃期气候1982年后呈干旱化趋势,变化趋势越来越显著;棉花吐絮期气候1989年后呈干旱化趋势;棉花全生育期气候1982年后呈现持续干旱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棉花苗期、蕾期气候呈湿润化趋势,花铃期呈干旱化趋势,作物品种培育和栽培技术措施改进应重视这种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80—2014年鲁中地区气象资料和夏玉米生育期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单作物系数计算夏玉米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利用美国农业土壤保持局推荐方法计算有效降水量、水分盈亏系数(CWSDI)和灌溉需水量,分不同生育期进行时空变化分析探讨。结果表明:近35年来,鲁中地区夏玉米全生育期和各生育期需水量均随时间变化呈减少趋势,拔节—抽雄期是需水量最大的阶段,随时间变化减少幅度最大,全生育期需水量主要空间变化规律一致,减少强度中心在中北部地区。全生育期和各生育期有效降水随时间变化呈增加趋势,2003年是突变增加的开始年份,全生育期增加强度中心在南部山区,拔节—抽雄期增加强度中心在中部平原。全生育期CWSDI随时间变化呈增加趋势,拔节—抽雄期增加幅度最大,自南向北递减。为满足夏玉米需水要求,全生育期平均灌溉需水量228 mm,拔节—抽雄期是灌溉需水量最大的阶段,随时间变化呈减少的趋势,减少强度中心在中部地区。研究结果可为鲁中地区夏玉米干旱监测评估、适时灌溉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