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辽单565(中晚熟品种)和强硕68(极晚熟品种)为供试玉米品种,设4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6.0×104株·hm-2(D1)、7.5×104株·hm-2(D2)、9.0×104株·hm-2(D3)、10.5×104株·hm-2(D4),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籽粒含水率和产量。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籽粒质量及籽粒含水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辽单565比强硕68的最大灌浆速率天数提前4 d,辽单565比强硕68的最大灌浆速率高0.16 g·d-1;成熟4 d后测定,辽单565的籽粒含水率迅速降到25%。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辽单565最高产量出现在7.5×104株·hm-2(D2),产量为18 597.4 kg·hm-2,强硕68最高产量出现在9.0×10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通过施肥能否减缓太阳辐射减弱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不利影响,通过田间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遮阴下施肥对冬小麦植株光合生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遮阴设3水平,即不遮阴(S0,遮阴率0)、开花-成熟期遮阴(S1,平均遮阴率68%)、分蘖-成熟期遮阴(S2,平均遮阴率68%);复合肥(N-P2O5-K2O)施用量设3水平,即100 kg·hm-2(F1)、200 kg·hm-2(F2)和300 kg·hm-2(F3);硅肥施用量(以SiO2计)设3水平,即0(R0)、200 kg·hm-2(R1)和400 kg·hm-2(R2)。结果表明:S1提高冬小麦开花-灌浆期旗叶净光合速率(Pn),S1和S2降低开花-灌浆期气孔导度(Gs)和灌浆期蒸腾速率(Tr),提高胞间CO2浓度(Ci);S1和S2降低千粒质量、结实率、产量,减少籽粒直链淀...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不同施氮量对高温胁迫后小麦同化物积累和转运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以期为小麦抗逆稳产栽培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济南和济阳两地进行,以济麦44为材料,田间搭建高温棚进行高温胁迫处理,设置2个温度处理(CK:未胁迫,H:花后高温胁迫),3个氮肥水平(低氮N1:180 kg·hm-2,常规氮N2:240 kg·hm-2,高氮N3:300 kg·hm-2)。通过分析小麦花前同化物质的转运、成熟期同化物质的积累与分配、叶片与籽粒中蔗糖合成酶在同化物转运中的作用,阐明了不同施氮量对花后高温胁迫后小麦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不同施氮量对高温胁迫后小麦的减产率影响不同,N1处理减产率为54.78%(济南)和50.19%(济阳),N2处理为24.05%(济南)和25.29%(济阳),N3处理为54.49%(济南)和44.13%(济阳)。高温胁迫后,与N1和N3处理相比,N2处理成熟期同化物积累量、花前营养器官同化物向籽粒中转运量和转运率、花后同化物积累量和积累率、同化物向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均显著增加;N2处理旗叶SPAD值、蔗糖合成酶SS-Ⅱ合成方向活性和籽粒蔗糖合成酶SS-Ⅰ分解方向活性增加。【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240 kg·hm-2可以显著减缓高温胁迫后旗叶衰老,维持旗叶中SS-Ⅱ和籽粒中SS-Ⅰ较高的酶活性,保持较高的同化物合成能力和向籽粒中的转运能力,提高同化物向籽粒中的积累量和分配比例,降低高温胁迫后小麦籽粒产量的损失率。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测墒补灌对冬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高产优质冬小麦‘烟农999’为材料,试验设置5个水分处理:W0全生育期不浇水,Wck为传统灌溉处理(对照),W70、W75、W80为测墒补灌处理,于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的70%、75%、80%。结果表明:(1)各处理之间相比较,W75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1438.85 kg/hm 2、25.78 kg/(hm 2·mm),比传统灌溉处理提高了12.12%、21.2%。(2)W75处理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灌浆期的旗叶净光合速率、开花期干物质转移率、灌浆期营养器官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分析,本试验条件下W75是‘烟农999’获得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灌溉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鉴选具有灌浆脱水快、丰产性好且籽粒品质优的小麦品种,避免迟播条件下小麦遭遇高温逼熟的危害。【方法】以全国5个生态区的11份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其灌浆脱水特性、籽粒产量和品质表现。【结果】最大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时间均与生理成熟期籽粒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能最终反应收获期籽粒产量。所有参试品种中济麦22产量最高,达6 195 kg·hm-2,其次云麦53为5 898 kg·hm-2;郑麦7698和绵麦367产量分别居第3和第4。济麦22灌浆脱水快,且灌浆高峰持续时间长,其籽粒品质符合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弱筋型小麦的选育需求,绵麦367的籽粒品质达优质弱筋标准。研究还发现,籽粒脱水阶段表现出籽粒质量不稳,其原因可能是存在小麦籽粒回浆所致。【结论】协调最大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时间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和脱水速率;生产上可通过调优栽培措施改善和提高中筋、弱筋型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并结合籽粒品质检测和鉴选提高品质育种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甘蔗主产区产量差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一帆  杨林生  孟博  战健  邓燕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1):2377-2388
【目的】对中国甘蔗主产区的产量潜力与产量差现状进行研究,进而分析讨论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消减产量差的潜力,以期为中国甘蔗增产增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统计数据和文献数据收集,从国家统计局获得1999—201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家的甘蔗产量及种植面积数据147条;从数据库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对1980—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国甘蔗主产区的下种量、施肥量、品种及对应产量的国内外期刊与硕、博士论文等进行检索,排除异常数据后,共获文献93篇,其中广西54篇,云南14篇,广东25篇。以不同产区试验产量数据前5%的平均值为产量潜力,以统计数据平均值为农户产量,以此计算各产区的产量差;进一步分析产量与施肥量、下种量及甘蔗品种的关系,得出各产区的推荐施肥量、下种量及高产品种,并讨论了优化施肥量、下种量和品种消减产量差的潜力。【结果】广西、云南、广东是中国三大甘蔗主产区,产量潜力分别为137.1、147.2、145.8 t·hm-2,农户平均产量分别为74.2、62.0、78.3 t·hm-2,分别实现产量潜力的 54.1%、42.1%和53.7%。施肥量、下种量和品种是影响甘蔗产量的主要因素,并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为提高甘蔗产量,广西产区推荐施肥量270 kg N·hm-2、99 kg P2O5·hm-2、208 kg K2O·hm-2,云南产区推荐施肥量228 kg N·hm-2、117 kg P2O5·hm-2、281 kg K2O·hm-2,广东产区推荐施肥量240 kg N·hm-2、71 kg P2O5·hm-2、193 kg K2O·hm-2;广西、云南、广东推荐下种量分别为8×104—10×104、10×104—12×104、8×104—10×104芽/hm2;三大产区高产品种分别是桂辐系列、桂糖系列和粤糖系列。【结论】广西、云南、广东三大产区甘蔗的增产潜力分别为62.9、85.2、67.5 t·hm-2;优化施肥可使广西、云南、广东分别增产16.9、28.4、25.3 t·hm-2,优化下种量可分别增产23.6、27.9、22.1 t·hm-2,优化品种可分别增产26.8、42.4、15.1 t·hm-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密度下化学调控和氮肥对玉米光合特性、籽粒灌浆及光热水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玉米密植抗逆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哈尔滨区域玉米生长季,在大田高密度种植下(90 000株/hm2),设置3个不同氮肥水平N100(100 kg·hm-2)、N200(200 kg·hm-2)和N300(300 kg·hm-2),7叶期喷施化控剂(玉黄金,30%胺鲜酯·乙烯利水剂),研究化控和氮肥对高密度种植下玉米生长发育和光热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灌浆速率、光热水利用效率(RUE、HUE和WUE)及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施氮量200 kg·hm-2下达到最大。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化控和氮肥共同作用显著提高了叶片PnFv/Fm,提高了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和灌浆速率,RUE、HUE和WUE显著提高,使产量得到进一步增加。相关分析表明,灌浆速率与籽粒内源激素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CTK)、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RUE、HUE和WUE显著正相关。【结论】高种植密度下,200 kg·hm-2施氮量和化控显著改善玉米的光合特性,促进了籽粒灌浆进程,提高了光热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8.
黄淮海区主推夏播玉米品种籽粒脱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籽粒机收是现代玉米生产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及生理成熟后籽粒物理脱水速率是决定玉米能否机收籽粒的关键因素,明确不同玉米品种籽粒脱水特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机收籽粒玉米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以京农科728等18个黄淮海区主推夏播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测定籽粒含水率的动态变化,分析不同玉米品种籽粒脱水特性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生理成熟期和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平均为30.67%(CV=2.58%)和23.66%(CV=9.10%)。生理成熟前籽粒生理降水速率和生理成熟后籽粒物理脱水速率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平均为0.69 %·d-1和0.48 %·d-1。3种熟期类型品种,中早熟品种生理成熟后籽粒物理脱水速率平均为0.55 %·d-1,分别较中熟品种和中晚熟品种高14.58%和44.74%。参试品种产量平均为10 205.90 kg·hm-2,变幅为8 809.13—11 053.73 kg·hm-2;3种熟期类型品种中,中熟品种产量(10 484.25 kg·hm-2)>中晚熟品种(10 096.08 kg·hm-2)>中早熟品种(9 522.81 kg·hm-2),中早熟品种和中熟品种以京农科728和NK815产量最高,分别为10 569.00和11 053.50 kg·hm-2。相关分析表明,籽粒脱水速率与叶片、苞叶、穗轴、穗柄、全株和茎秆脱水速率及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大气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大气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以籽粒脱水速率和产量建立散点图,采用双向平均法将参试品种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以早熟脱水快的玉米骨干自交系京2416及其改良系京2418为父本组配的耐密抗倒国审品种京农科728、MC812、MC121和京农科729属于籽粒脱水快、产量高的品种(生育期平均为108.88 d;生理成熟后籽粒物理脱水速率平均为0.57 %·d-1,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为21.81%;产量平均为10 811.33 kg·hm-2)。【结论】综合分析参试玉米品种的熟期、籽粒脱水特性及产量表现,在黄淮海夏播玉米区选择种植京农科728、MC812、MC121和京农科729等中早熟及中熟、脱水快、产量高的玉米品种,可实现收获期较低籽粒含水率和较高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施锌水平对盐碱地玉米生理特性及籽粒锌含量的影响,以科河699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根据不同施锌肥方式设置6个处理:T0(0 kg·hm-2)、T1(7.5 kg·hm-2)、T2(15 kg·hm-2)、T3(22.5 kg·hm-2)、T4(30 kg·hm-2)、T5(37.5 kg·hm-2),测定不同处理下玉米生理特性、籽粒锌含量及产量。结果表明,施锌降低了盐碱地玉米叶片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灌浆期T3处理的叶片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分别较T0处理降低了22.3%、24.7%、15.9%;施锌提高了玉米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大喇叭口期T3处理的超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分别较T0处理提高了68.7%、152.1%和72.6%;同时,玉米籽粒锌含量和产量随施锌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T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T3处理能提高玉米叶片及茎秆中锌素的转移率及贡献率,减少玉米秃尖,增加穗长、穗粒数和百粒重,从而提高玉米籽粒锌含量和产量。以上结果表明,适量施锌肥可以提高玉米叶片生理活性,增强玉米对盐碱环境的抵抗能力,且当施锌量为22.5 kg·hm-2时玉米产量及籽粒锌含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生物有机肥对结球甘蓝产量的影响,2020年引进红河蒙生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生产的生物有机肥,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用化学肥料的3个处理中,加施有机肥的2个处理,在N、P、K减量10%的情况下,产量比农户习惯施肥处理,分别增加了16665 kg·hm-2和10100 kg·hm-2,比不施肥处理分别增25330 kg·hm-2和18765 kg·hm-2,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垄沟集雨种植模式下谷子的生长、产量对氮肥的响应,以期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谷子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2—2023年选用陕豫谷3号谷子品种进行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因素为种植模式(垄沟集雨种植模式,R;传统平作种植模式,T),副因素为施氮量(0 kg·hm-2,N0;60 kg·hm-2,N1;135 kg·hm-2,N2;210 kg·hm-2,N3),在不同种植模式下测定谷子旗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相对含量、各生育时期地上部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以及成熟期农艺性状和产量,并计算氮素利用率。【结果】同一施氮量下,与传统平作种植模式相比,垄沟集雨种植模式下谷子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相对含量在降雨较多的2022年仅灌浆期有所提高,在降雨较少的2023年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则均有提高,两年间垄沟集雨种植模式均增强了谷子生育中后期的光合能力,延缓叶片衰老;谷子地上部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在2022年的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有所提高,在2023年各生育时期均有增...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适宜宁化县种植推广的烟后稻新品种,2022年宁化县引进华浙优223、平两优丝苗、乾两优馥香占、榕夏两优676等18个优质水稻新品种,以晶两优534为对照品种(CK),开展品种筛选试验,考察各水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主要农艺性状、抗逆性等指标。结果表明:荃两优087产量为10 543.5 kg·hm-2,比对照增产14.1%;晶两优8612产量为10 437.0 kg·hm-2,比对照增产13%;明兴两优164产量为10 384.5 kg·hm-2,比对照增产12.4%;荃两优1606产量为10 312.5 kg·hm-2,比对照增产11.6%;冠两优华占产量为10 012.5 kg·hm-2,比对照增产8.4%;榕夏两优676产量为9 891 kg·hm-2,比对照增产7.1%;雅5优明占产量为9 811.5 kg·hm-2,比对照增产6.2%;这7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突出,适宜在宁化县作为烟后稻进行示范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促进富锌谷子生产,以黑龙江省主栽谷子品种嫩选17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5个外源锌剂量(0,2,3,4和5 kg·hm-2),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进行叶面喷锌处理,研究不同生育期不同供锌水平对嫩选17产量因子及籽粒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指标对外源锌的响应有所不同,外源锌对穗长正效应随着喷施时期推移效果逐渐变小,而对单穗重、千粒重、产量、含锌量的正效应随着喷施时期推移,效果逐渐显现;剂量效应表现明显,中低剂量(T1~T3)下对谷子产量指标及籽粒锌含量有促进作用,高剂量(T4)下则表现为抑制作用;抽穗期和灌浆期施用外源锌能够显著提高谷子籽粒锌含量,喷施时期对籽粒锌含量的影响表现为灌浆期>抽穗期>拔节期。利用模糊隶属函数分析计算出在灌浆期施用4 kg·hm-2的硫酸锌对提高嫩选17产量因子及含锌量效果最好,5 kg·hm-2施用剂量下效果次之。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有序机抛增密减肥效果,采用湖南省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稻品种‘晶两优华占’设置3个密度水平,即低密M0(18万穴·hm-2)、中密M1(22万穴·hm-2)、高密M2(27万穴·hm-2)。3个施肥量水平,低肥F0(450 kg·hm-2)、中肥F1(525 kg·hm-2)、高肥F2(675 kg·hm-2)测定了干物质质量、分蘖数、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肥料偏生产力。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是M2F2,比M0F2高7.56%,M2F1处理主要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质质量最优,比M0F0高59.19%;M1F0的各肥料偏生产力最高,密度增加,有效穗增加,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先减后增,施肥量减少产量下降,增密减肥对于千粒质量和结实率影响不大;密度增加各时期干物质质量增加,施肥量增加各时期干物质质量先增后减;密度增加F0、F1施肥量下各肥料偏生产力先减后增,F2施肥量下先增后减;肥料减少各肥料偏生产力增加,一定的增密减肥可以提高杂交稻产量、地上部干物质质量、肥料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张欣欣  石磊  何刚  王朝辉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9):4010-4023
【目的】农户经营是我国农业的主体,肥料资源的不合理应用是限制作物生产的重要因子。本研究旨在评估主产区农户粮食生产的减肥潜力及经济环境效益。【方法】2018年对陕西省各县(市、区)的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三大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基于产量水平评价农户的施肥现状、减肥潜力、环境代价和经济效益。【结果】农户作物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小麦平均产量为4 573 kg·hm-2,高低产量相差2 619 kg·hm-2;玉米平均产量为7 319 kg·hm-2,高低产量相差5 388 kg·hm-2;水稻平均产量为8 340 kg·hm-2,高低产量相差2 893 kg·hm-2。小麦的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177 kg N·hm-2、102 kg P2O5·hm-2和37 kg K2O·hm-2;玉米分别为247 kg N·hm-2、103 kg P2O5·hm-2和47 kg K2O·hm-2;水稻分别为186 kg N·hm-2、88 kg P2O5·hm-2和64 kg K2O·hm-2。3种作物产量与施肥量无显著相关。氮磷肥普遍过量施用、钾肥过量与不足并存,低产农户过量施肥问题严重。对于氮磷钾肥的减施潜力,小麦分别为41%、59%和59%;玉米分别为55%、73%和66%;水稻分别为38%、64%和58%。施用的肥料形态均表现氮以单质肥为主、复合肥为辅;磷钾以复合肥为主;有机肥养分供应量很低。肥料结构均表现为重基施轻追施,氮以基施为主、追施为辅;磷钾肥鲜有追施。生产1.0 t小麦、玉米和水稻的活性氮损失量分别为6.9、3.8和3.3 kg,低产组的活性氮损失强度比高产组分别高52%、85%和74%,降低损失的潜力分别介于16%—33%、31%—50%和4%—38%。小麦、玉米和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分别为4 468、9 091和20 020 元/hm2,高产组比低产组分别高459%、128%和52%;减肥增效后总效益分别为4 919、9 905和20 543 元/hm2,高产组比低产组分别高290%、106%和48%。【结论】基于产量水平深入剖析了陕西省农户的生产行为,低中产组为化肥减量和收益提升的重点。农户氮磷钾肥减施潜力分别为45%、65%和61%;小麦、玉米和水稻因化肥减施而降低活性氮损失的潜力分别为26%、45%和18%;提高环境经济效益的潜力分别为10%、9%和3%。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黄淮海平原传统施氮技术下,小麦-玉米两熟体系作物生育后期土壤氮肥供应不足导致籽粒减产等问题,探讨氮肥减量后移对植株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周年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施氮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2023年,于山东济阳典型麦-玉两熟种植区,设置周年施氮400 kg·hm-2传统农户处理(CK,小麦季200 kg·hm-2:65%基肥+35%返青肥,玉米季200 kg·hm-2:100%基肥)、周年减氮10%(SN,小麦季180 kg·hm-2:50%基肥+50%返青肥,玉米季180 kg·hm-2:100%基肥)、周年减氮20%(NH,小麦季180 kg·hm-2:22.2%基肥+33.3%返青肥+44.5%抽穗肥,玉米季140 kg·hm-2:28.6%基肥+71.4%大喇叭口肥)和周年减氮30%(NL,小麦季140 kg·hm-2:43%返青肥+57%抽穗肥,玉米季140 k...  相似文献   

17.
结合土壤墒情实时原位检测技术,分析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条件下不同灌溉幅度和施氮量对设施菜地无机氮剖面分布和番茄产量的影响,为设施菜地合理水肥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在山东省寿光市设施番茄大棚设置了4种水肥管理模式:施氮100 kg·hm-2宽幅灌溉(W100),施氮100 kg·hm-2窄幅灌溉(N100),施氮150 kg·hm-2宽幅灌溉(W150),施氮150 kg·hm-2窄幅灌溉(N150)。宽幅和窄幅灌溉的水分变化区间分别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5%~75%和68.5%~71.5%。采集番茄苗期、开花结果期、成熟采摘期的土壤剖面样品并测定其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和番茄产量。结果表明:施化肥氮100 kg·hm-2条件下窄幅灌溉处理对于减小硝态氮累积效果较好。与宽幅灌溉相比,窄幅灌溉可显著提高设施番茄产量达80 t·hm-2以上。因此,为了减少土壤中无机氮的累积迁移并提高作物产量,在水肥一体化下建议在施用化肥氮100 kg·h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种植密度与匀播种植冬小麦籽粒灌浆和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匀播条件下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适宜种植密度。【方法】 以不同穗型品种新冬22号和新冬50号为材料,匀播(株距行距相等)条件下设置123×104、156×104、204×104、278×104和400×104株/hm2等5个种植密度,用Logistic方程模拟籽粒灌浆过程,分析冬小麦籽粒灌浆相关参数。【结果】 匀播条件下不同穗型品种Logistic方程拟合决定系数均在0.996以上,能准确反映灌浆过程;不同穗型品种灌浆期千粒重、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阶段籽粒产量、阶段灌浆速率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行距缩小呈下降趋势;小麦千粒重与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呈正相关;阶段籽粒产量与阶段灌浆速率呈正相关,与阶段灌浆持续时间关系不大。【结论】 匀播条件下,多穗型品种新冬22号适宜种植密度为156×104株/hm2,大穗型品种新冬50号适宜种植密度为278×104株/hm2。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胡麻木质素代谢与抗倒伏性能对钾肥和密度的响应规律,以‘陇亚11号’胡麻为供试材料,设置施钾(K2O)量(0 kg·hm-2、60 kg·hm-2、90 kg·hm-2 分别记作K0、K1、K2)和种植密度(6.0×106 株·hm-2、7.5×106 株·hm-2、9.0×106 株·hm-2分别记作D1、D2、D3)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施钾和密度对胡麻茎秆抗折力、抗倒伏指数、木质素代谢关键酶活性、木质素含量及分布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胡麻生育时期的推进,PAL、TAL活性迅速增加,在青果期达到最大值;青果期,各钾肥水平PAL、TAL活性较K0水平显著升高2.90%~16.78%、12.39%~33.72%,中密度D2水平下木质素含量较其他密度水平显著增加1.32%~14.01%,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均达到最大值,与其他密度水平差异显著;密度/钾肥...  相似文献   

20.
旨在研究施氮量对不同茬口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明小麦合理轮作制度和氮肥管理。基于大豆茬口和玉米茬口,设3个施氮量水平(N1:135 kg·hm-2;N2:180 kg·hm-2;N3:225 kg·hm-2),研究施氮量对不同茬口冬小麦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下,大豆茬口下的冬小麦分蘖能力、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强弱势粒粒质量和产量显著高于玉米茬口。玉米茬口下,冬小麦的分蘖能力,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表现出N3> N2> N1处理;大豆茬口下,冬小麦上述指标表现出N2> N3> N1处理,且产量在N2处理下表现最佳,较玉米茬口产量显著提高18.29%。结合籽粒灌浆和产量构成因素发现,大豆茬口冬小麦千粒质量优于玉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