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杂交水稻》2017,(1):23-26
海恢818是用抗白叶枯病的华23S与抗稻飞虱的华恢8131杂交选育而成的水稻恢复系,具有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开花习性好、米质较优、恢复力强等优点,经分子标记鉴定,聚合了稻飞虱抗性基因Bph3、Bph14和Bph15、稻瘟病抗性基因Pi-1和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7,并耐低氮。组配的优质杂交稻新组合博Ⅱ优818于2015年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
日本农林水产省和IRRI从1982年开始进行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共同研究,利用日本和菲律宾的判别品种与两产地的白叶枯病菌株进行分析,1987年选育出一组具有单个抗性基因的近等位基因系,确立了白叶枯病菌株的国际判别品种。 选育时以日本品种“丰锦”、IRRI品种“IR24”和韩国品种“密阳23”为轮回亲本;抗性亲本选用了日本和IRRI的判别品种和具有两判别品种所没有的基因品种,即具有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1—Xa-12的品种。 选育近等位基因系的杂交配组全在IRRI进行。为了导入抗性基因,从第二次回突起,每株系回文7个单株,相同组合的杂交种子…  相似文献   

3.
高抗白叶枯病系列杂交稻的选育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丁伦友 《杂交水稻》2005,20(1):11-14
利用携有抗白叶枯病显性基因Xa-7的DV85作原始抗源,先与台中本地1号(TN1)杂交,育成携有Xa-7基因的中间衍生抗源TD,再用TD作母本与明恢63进行杂交,杂交后代中选择目标个体与明恢63持续多代回交,经测交、筛选,相继育成携有Xa-7基因的高抗白叶枯病的恢复系抗恢63、抗恢98及D205等,分别与珍汕97A、Ⅱ-32A等配组,先后育成了抗优63、抗优98(Ⅱ优98)、Ⅱ优205等高产、高抗白叶枯病的系列杂交稻新组合,并通过了省级审定,从而解决了我国杂交水稻不抗白叶枯病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水稻品种Cas209对菲律宾稻白叶枯病菌群Ⅱ代表菌系Pvo86的抗性遗传方式。对Cas209与感病品种杂交的F_1、F_2、和回交群体的分析,揭示了Cas209抗性由单一的显性基因所控制。连锁关系试验表明,这一新鉴定的显性基因与Xa-4连锁,重组值为27.4%,但与xa-5是独立的。这个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定为Xa-10。  相似文献   

5.
抗白叶枯病杂交水稻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总被引:43,自引:12,他引:31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回交,育成了带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i]Xa-21[/i]的两个杂交水稻恢复系R8006和R1176,所配的杂交水稻组合中优6号、中优1176在中国南方稻区及多个省级区试中表现抗病、优质、高产,具有较广的商业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杂交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改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20世纪80年代,中国杂交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进展迅速。在大面积种植的籼型三系和两系杂交稻中主要应用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4,白叶枯病在生产中几乎“销声匿迹”了20年。但近年来,此病害却在长江流域一些种植新组合的稻田里又爆发了。什么原因引起它再度流行?品种的抗性是否还有效?抗病育种是否还是水稻改良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哪些途径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抗病基因培育出更为持久的抗性品种?为回答这些问题,就我国杂交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改良,寄主与病菌群体的互动演变效应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拓宽抗性遗传基础、白叶枯病菌毒性群体结构、基因轮换、合理利用基因等问题。 在采用了包括传统方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的综合策略后,杂交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研究将出现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抗水稻白叶枯病新基因Xa-25(t)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RAPD标记对从体细胞突变体HX-3中鉴定出的抗水稻白叶枯病新基因Xa- 25 (t)进行了研究,在306个随机引物中,两个引物S1269和S1327在亲本和抗感池(均由12个高抗或高感植株组成)之间表现多态性。用这两个引物对龙特甫A和HX-3的F2群体的114个单株进行连锁分析,表明 S1269和 S1327与Xa-25 (t)的连锁距离分别为5.3和23.7 cM,且位于Xa-25 (t)的两侧。  相似文献   

8.
抗病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8220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Ⅱ优8220是以Ⅱ—32A与浙大8220配组育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其父本浙大8220是以密阳46与带抗白叶枯病基因Xα21的IRBB21杂交,再与明恢63复交后,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结合人工接种鉴定育成的抗病新恢复系。Ⅱ优8220具有高产稳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等特点,2003年3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9.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发掘及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最具危害性的病害之一。控制白叶枯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培育抗病品种。一直以来,生产中利用的抗白叶枯病品种其抗性基本上都是由主基因控制,然而由于白叶枯病菌的小种专化性,携有垂直抗性基因,特别是单基因的品种容易丧失抗性,所以只有采取基因轮换、多基因聚合等方式才能有效防止抗白叶枯病品种丧失抗性,而不断进行抗白叶枯病新基因的发掘则是开展相关工作的前提。本文对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发掘、定位及分子标记开发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国内外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白叶枯病抗性主基因改良水稻抗白叶枯病方面的进展;最后鉴于目前在利用白叶枯病抗性主基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抗白叶枯病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华1006S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6,(1):6-9
华1006S是以光温敏核不育水稻C815S为轮回亲本,以携带Xa23基因的抗白叶枯病材料HBQ810为供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并通过低温筛选和人工气候箱鉴定选育而成的抗白叶枯病中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具有农艺性状优良、高抗白叶枯病、育性稳定、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低等优点,配合力与C815S相当,2013年8月通过湖北省科技厅鉴定。  相似文献   

11.
Through recurrent backcrossing in combination with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 restorer lines R8006 and Rl176 carrying Xa-21 , a gene having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to 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 were selected. By crossing the two lines to CMS line Zhong 9A, two new hybrid rice combinations, Zhongyou 6 and Zhongyou 1176 were developed. The hybrids showed high resistance to diseases, good grain quality and high yielding potential in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adaptability and yield trials.  相似文献   

12.
云南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型初步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采自云南高原粳稻区病叶分离的17份水稻白叶枯病菌株,在30份水稻品种上接种进行致病型初步鉴定。研究表明可以将17个菌株分为7个致病型(Ⅰ~Ⅶ),其中Ⅴ型菌为云南高原粳稻区的优势菌群。初步构建了一套包含7个品种(黄玉、毫糯扬、TN1、珍珠矮、IR26、南粳33、金南风)的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的鉴别品种,明确了7个致病型在这套鉴别品种上的反应型。早生爱国3号(Xa-3)、IR1545-339(xa-5)、IRBB21(Xa-21)、扎昌龙(Xa-22t,Xa-24t)对所接种菌均表现抗病,在云南高原粳稻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水稻籼粳交衍生不育系的籼粳属性鉴定及配组F_1优势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籼粳杂交培育了3份水稻不育系,分别为野败型不育系064A、协研A和光温敏不育系300S。对这3份不育系相应的保持系的籼粳属性进行了形态指数法和分子标记法鉴定。064B、协研B和300S形态指数分别为11、9和12,属于中间偏籼类型;基于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聚类结果表明,3份材料聚为一类,也属于中间偏籼类型。通过广泛测交,发现应用籼粳杂交,在籼稻遗传背景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粳稻"血缘",培育中间偏籼型不育系,对丰富水稻育种遗传背景,配制超级杂交稻组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长雄野生稻(Oryzalongistaminata)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Perennial Rice,PR)已经成功并开始示范推广.多年生稻表现出一定的稻瘟病抗性,但其所具有的稻瘟病抗性来源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田间病情调查、接种鉴定以及抗性基因检测等3种方法,对育成的多年生稻23(PR23)、云大24(...  相似文献   

15.
以C101LAC和C101A51为稻瘟病抗性基因的供体亲本,金23B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复交及一次回交,在分离世代,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结合特异稻瘟病菌株接种鉴定和农艺性状筛选,获得6个导入Pi 1、Pi 2和Pi 33基因的金23B导入系,其中导入系W1对稻瘟病的抗病频率为96.7%,明显高于携带单个基因的C104LAC(Pi 1)、C101A51(Pi 2)和北京糯(Pi 33)。基因聚合后抗病频率提高,说明基因聚合是培育稻瘟病持久抗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粳型亲籼系的选育及其在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上的利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桂权  卢永根 《杂交水稻》1999,14(6):3-5,11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关键是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粳型亲籼系的选育和利用是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作为超高产杂交水稻的强优恢复系,粳型亲灿系的育种目标是:1)对籼稻具有很高的亲和性;2)基因组属于粳型或偏粳型;3)与籼稻具有遗传协调性;4)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5)带有一些重要基因,对通过利用粳型亲灿系建立超高产要交水稻的育种体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育种材料和方法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62,自引:4,他引:58  
概要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杂交水稻育种材料和方法研究方面的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讨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内容包括现有不育系的改良,新不育质源的发掘,高配合力恢复系的选育和杂种优势形成机理及超高产育种探索等。指出以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创制新的育种材料和探索新的育种方法是21世纪杂交水稻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水稻中对不亲和白叶枯病菌株专一识别的多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发现水稻IR26、IR1545及TN1各有一个多肽能与不亲和的白叶枯病菌株产生特异性作用而消失,但与亲和菌株相互不发生作用。成株期抗病品种南粳l5在成株期有与不亲和菌株作用的多肽存在.而在苗期则未观察到这一多肽。对全期抗病品种IR26分析表明,它无论在成株期还是苗期均出现一个与不亲和菌株专一作用的多肽。经典遗传学分析认为有三个抗白叶枯病基因的DV85,则观察到DV85有两个以上的菌株特异性多肽。由于选些多肽表现出菌株的专一性及其它表达生理时期均与该品种的田间抗病表型一致,同时多肽的数目也与经典遗传学分析结果类似,推测这些多肽可能是抗病基因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创制优质香型丝苗米水稻新种质,探索水稻育种改良新途径,助力广东丝苗米品牌建设。【方法】以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粤农丝苗(YNSM)与优质稻粤王丝苗(YWSM)为材料,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定点编辑上述品种的香味基因Badh2,创制香稻新品系,随后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定向导入GW7/GL7位点,系谱选育优质香型丝苗米水稻新种质。【结果】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创制两个香稻新品系yn-kobadh2与yw-kobadh2,其2-AP含量均极显著提高,达到239.39~440.79μg/kg,而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糙米外观品质、千粒重与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均未受到显著影响;MAS技术结合系谱选育的方法成功选育两个丰产性好、籽粒长宽比超过4.3的优质香型丝苗米水稻新品系NWbadh2GW7-1与NWbadh2GW7-2,达到广东丝苗米品种关于香味与外观粒型的认定标准。【结论】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与分子辅助选择技术相结合可精准、高效地创制新的优...  相似文献   

20.
水稻种内基因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进一步挖掘种间、属间及亚远缘物种的有利基因,维持栽培稻遗传多样性,实现水稻超高产、优质和多抗育种,本文综述了远缘杂交所涉及的分子机理及水稻远缘杂交育种的思路,概述了水稻种间和属间远缘基因资源的研究成果、远缘杂交障碍及克服途径、多种技术在水稻远缘杂交方面的发展概况等,为加快远缘物种基因资源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