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用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设备对食荚青豌种子进行了氩离子注入。以卢瑟福背散射(RBS)方法测定了处理前后的食荚青豌种子的RBS谱,发现等离子体浸没氩离子注入过的种子在Ar~+处出现Bragg峰。对食荚青豌根尖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发现所进行的离子注人能延迟染色体着丝粒的复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定豌4号、草原23号、中豌4号、中豌5号、中豌6号、中豌9号6个不同豌豆品种(系)的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虽然6个品种(系)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均为2n=2x=14,但染色体类型与核型各不相同,定豌4号的核型公式为2n=4m+8sm+2sm(SAT),核型类型为3A;草原23号的核型公式为2n=2x=10m+4sm,核型类型为1A;中豌4号的核型公式为2n=2x=2m+12sm,核型类型为1A;中豌5号的核型公式为2n=2x=2m(SAT)+12sm,核型类型为2A;中豌6号的核型公式为2n=2x=12m+2sm,核型类型为1A;中豌9号的核型公式为2n=2x=2m+10sm+2sm(SAT),核型类型为3A。表明6个不同豌豆品种(系)间存在染色体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推断它们的进化程度为:定豌4号、中豌9号进化程度较高,中豌5号次之,草原23号、中豌4号、中豌6号较低。  相似文献   

3.
《食荚青豌》是上海农学院从国外引进的优质豌豆中通过在沪精心筛选栽培而成的新型食荚类型,属 PisumSatiuvn。具有豆荚肥厚多计,纤维少,可食荚,营养成分丰富等优点。《食荚青豌》利用率高,为普通豌豆之两倍,加工简单,烹调容易。由爆、清炒、拼混而成的各式盆、菜、色、香、味俱佳,赢得广大美食家的好评。《食荚青豌》适宜作速冻蔬菜,经试验证实在低温下速冻,然后置于-18℃下冷贮,经250天后,风味不变,便于实行周年供应。在宾  相似文献   

4.
黄芪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和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均为二倍体,2n=2x=16,第8号染色体上均有随体;膜荚黄芪核型为2n=2x=8m(1SAT) 8sm,蒙古黄芪染色体核型为2n=2x=6m 10sm(1SAT);核型对称性分别为2A和2B型.该结果支持<中国植物志>关于蒙古黄芪为膜荚黄芪变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四川农业科技》2010,(2):14-16
<正>豌豆新品种食荚甜脆豌3号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2.品种来源该品种是以我所育成品种食荚大菜豌1号为母本,以南京中山植物园引进材料中山青为父本,杂交  相似文献   

6.
食荚甜脆豌3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品种来源该品种是以我所育成品种食荚大菜豌1号为母本,以南京中山植物园引进材料中山青为父本,杂交后经12代系统选育而成的定型品种.  相似文献   

7.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豌豆种子的表面形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设备对食荚青豌种子进行了氩离子注入,卢瑟福背散射方法证实了经过这种离子注入后,的确有一定数量的氩离子进入了食荚青豌种子,并发现注入种子的氢离子的相对浓度与注入的时间有关。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经过注入和未经注入离子的食荚青豌种子的表面形态进行研究,发现等离子体浸没氩离子注入对种子有刻蚀作用。本文还探讨了这种注入方式引起种子细胞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用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设备对食荚青豌种子进行了氩离子注入。卢瑟福背散射方法证实了经这种离子注入后,的确有一定数量的氩离子进入了食荚青豌种子,并发现注入种子的氩离子的相对浓度与注入的时间有关。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经过注入和未经注入离子的食荚青豌种子的表面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等离子体浸没氩离子注入对种子有刻蚀作用。本文还探讨了这种注入方式引起种子细胞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芒和五节芒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禾本科芒属(Miscanthus Anderss.)2种植物的核型。结果为:2种植物染色体数目均为38,芒(M.sinensis)的核型为:2n=38=28 m 10 sm;五节芒(M.floridulus)的核型为:2n=38=24 m 14 sm。2个种均无随体染色体出现,核型都属于2B类型。芒和五节芒的核型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摘要本文根据四年来(1986~1990)的研究结果,介绍了新型优质软荚碗豆——食荚青豌的引种和改良过程,提出了与其生物学特性相适应的高产栽培的规范化措施,分析了其利用价值和在上海地区推广现状和前景。最后,从遗传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就食荚青豌的引种、改良和利用研究过程中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银杏种核形状及其种仁成分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银杏种核的形状将银杏雌株品种分为长子、佛指、马铃、梅核和圆子5种类型。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类型间的种核三维度,即长/宽、长/厚、宽/厚比具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株间变异较小,种仁中氢氰酸含量与种核的宽/厚比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不同品种类型间的单核重及种仁中与品质密切相关的干物质、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淀粉、粗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其株间变异较大,最大变异系数达到24.79%。  相似文献   

12.
以杂交油菜秦油2 号和普通油菜中油821 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施硼砂的基础上喷施植物生长调控剂对油菜的生物学效应- 结果表明:喷施多效唑(MET)使油菜叶片的气孔数、有效荚果数大幅度增加,对千粒重影响不明显,但使荚果内的表现粒数明显减少,尤其使秦油2 号的成棵率极显著降低,且减产达显著水平;喷施802 使油菜的有效荚果数和千粒重增加,但使叶片的气孔数和荚果内的表现粒数减少,增产效果不显著;喷施增产菌除使千粒重有增加的趋势外,但使中油821 的成棵率极显著降低,增产效果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利用两种有效的诱变剂PYM和EMS,在大麦减数分裂早前期对幼穗进行注射处理,通过对其M_1花粉母细胞染色体畸变率、花粉育性,结实率及M_2性状变异等的研究表明,幼穗处理能显著提高诱变效果,增加染色体畸变率和M_2基因突变率,同时也提高了某些有益性状的变异频率。因此,认为减数分裂早前期是诱变处理的适宜时期。本试验首次采用注射处理的方法,此法能弥补常见浸泡法所造成的人为损伤过大的缺点,提高诱变效果,而且方法简便易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2007年中澳大型国际双边合作项目“食用豆类种质资源共享试点”课题引进251份澳大利亚豌豆种质资源,经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试验地系统栽培观察试验,筛选出10个较适合青海高原栽培利用和作为杂交亲本的豌豆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大量试验证明,苇状羊茅在当地土壤及气候条件不栽培,分蘖能力强,生长迅速,地上生物量及株高的增长动态均符合logistic曲线,而生物量的衰减动态符合y=a blnx曲线,峰值在7月,绿期长达250d左右,鲜草产量为37500kg/hm~2.  相似文献   

16.
小麦条锈病动态预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利用5种不同增长模型,对1987-1989年间人工接种区病害系统观察的72组数据和1979-1989年田间发病区定点系统观察的26组数据进行拟合检验,认为以Logistic模型模拟小麦条锈病的田间增长过程效果较好。并对三种计算病害增长速率的办法进行了比较,得出以回归法求出的r值对实测病情的拟合误差较小。与此同时,还运用逐步回归法求得了病害增长速率的预测式,最后通过田间病害调查的实例将病害的动态预测方法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7.
甘肃豌豆根病的病原菌种类及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甘肃豌豆根病病原真菌为豌豆丝囊根腐霉(Aphanomyces euteiches Drechs),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 basicola(Cerk & Br.Ferr.),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 Trow)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丝葚霉B(Papulospora sp. B),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黑色不产孢菌(Black steile fungus),镰刀菌(Fusarium sp.),丝葚霉A(Papulospora sp.A),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10种病原真菌的总侵染株率91.3%,其中豌豆丝囊霉侵染株率62.5%,其余9种病原真菌侵染株率37.3%。分别用豌豆丝囊根腐霉,根串珠霉、终极腐霉、尖抱镰刀菌、丝葚霉B、腐皮镰刀菌、黑色不产孢菌、镰刀菌、丝葚霉A、丝核菌给豌豆植株茎基部接菌,病情指数分别为84.4、61.5、45.0、51.6、80.1、68.3、51.7、50.9、41.6、20.4。植株干重较对照减少依次为56.8%、47.0%、44.6%、36.7%、22.0%、12.2%、20.0%、8.8%、10.2%、24.0%。  相似文献   

18.
试验于1990年和l991年在本院食用菌研究所进行。根据10个数量性状指标,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9个菌株在一定的分类水平上分成4类,试验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此种方法用于平菇的分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油菜特长荚突变体的发现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油821”大田中,发现一株特长荚变异株。经多代鉴定,其长荚特性能稳定遗传,基本上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这一变异株的后代被命名为“鄂油长荚”,最明显的特征是荚长、粒多、粒大,平均荚长达10cm以上,千粒重为5.5g左右,均接近普通油菜品种的2倍。每果粒数也明显增加。鄂油长荚这一优良资源的发现,为甘蓝型油菜高产育种提供了又一可靠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华南地区三种土壤对汞吸附特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地区3种不同母质发育的酸性红壤汞吸附结果分别用Langmuir、Freundlich、Temkin3个等温吸附方程拟合,其中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较好.从试验结果计算得到各方程组成的参数项数值都能较好地反映土壤的吸附特性.供试土壤对汞吸附速度差异很大,汞吸附反应结果表明符合化学反应一级动力学方程式C=Coe-Kt.研究体系的温度和酸度的增加,土壤汞吸附量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