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以蟹味菇为试材,在同一菇房内,选用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光照强度、CO_2浓度)有差异的第1、3、6层菇架进行出菇比较。结果表明:第6层菇架上的蟹味菇生长状况最好,单瓶产量达168.85 g,生物转化率为65.96%;控制精确的环境因子,即温度为15.3℃、相对湿度为89.5%、光照强度为870 lx、CO_2浓度为2 029 mg/kg时,可显著提高蟹味菇的  相似文献   

2.
以蟹味菇为试材,在同一菇房内,选用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光照强度、CO2浓度)有差异的第1、3、6层菇架进行出菇比较。结果表明:第6层菇架上的蟹味菇生长状况最好,单瓶产量达168.85g,生物转化率为65.96%;控制精确的环境因子,即温度为15.3℃、相对湿度为89.5%、光照强度为870lx、CO2浓度为2 029mg/kg时,可显著提高蟹味菇的生物学转化率。  相似文献   

3.
为充分利用工厂化食用菌菌渣,开发草菇栽培原料,以5种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菌渣为主要原料进行草菇栽培试验,结果:5种菌渣都能获得一定的草菇产量,其中以杏鲍菇、金针菇和双孢蘑菇菌渣栽培的产量较高,都在4kg/m2以上,生物转化率都达到了10%左右,且子实体性状比较好。而蟹味菇菌渣和海鲜菇菌渣由于透气性较差,容易产生菌皮,草菇产量低,不宜直接用作栽培,可添加其他大颗粒原料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4.
将搔菌后的蟹味菇栽培瓶分别置于蓝光、红光、绿光、绿蓝光、红绿光、红蓝光、红绿蓝光和黑暗环境进行培养,以工厂生产的蟹味菇为对照,测定单瓶子实体数量、产量以及菌盖直径和厚度、菌柄直径和长度,采用色度计测定菌盖和菌柄颜色(L*值、a*值、b*值、c*值),采用质构仪测定子实体硬度、黏附度、弹性、咀嚼性、胶着性和黏聚性。结果表明:黑暗处理的子实体数量最多,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绿蓝光、红绿光处理的产量较高,红光处理的较低。黑暗处理的菌盖厚度较小,红蓝光处理的较大。红光和黑暗处理的菌盖直径较小,CK和蓝光、红绿蓝光处理的菌盖直径较大。CK和绿光、绿蓝光处理的菌柄直径较小,红光、黑暗处理的较大。CK的菌柄长度较短,黑暗处理的最长。绿蓝光处理的蟹味菇子实体商品性状和口感较好。研究结果可为蟹味菇工厂化生产工艺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工厂化栽培草菇(Volvaria volvacea)的菌渣再次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技术研究,以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品种W192为试验材料,工厂化生产草菇的菌渣为原料,设计了菌渣、牛粪比例3:1和菌渣、牛粪比例4:0的2个处理。对培养料的堆制发酵、播种发菌、覆土、出菇管理等生产环节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了培养料预堆和发酵过程的温度、水分、p H、碳氮比的变化等,同时对这两个处理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过程中发菌周期、出菇周期、鲜菇产量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和统计。结果表明,菌渣加牛粪和不加牛粪处理的培养料发酵过程的各项生产指标均符合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要求,菌渣、牛粪比例3:1配方的双孢蘑菇培养料发菌快(1 d),出菇时间短(3 d),产量高(2.04 kg·m-2)。这综合说明工厂化栽培草菇的菌渣再次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技术可行,并对本地区综合利用草菇菌渣栽培双孢蘑菇技术的具体操作和推广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14海鲜菇出菇库设计原则海鲜菇、白玉菇与蟹味菇仅是商品名称不同,都属于同一品种(见连载1)。白玉菇与蟹味菇采用机械重度搔菌法,而海鲜菇采用的是轻度搔菌法,刺激出菇。菇蕾形成后,前者是增加供氧量,发育成长度为8~10厘米的丛状商品菇;后者是提高出菇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菇柄拉长至13~15厘  相似文献   

7.
蟹味菇与其他工厂化栽培的食用菌类相比,培养天数多,而且在出菇时进行馒头搔菌,菇体可以直接从接种处长出。要特别注意已接种菌瓶的干燥问题,以及菌丝培养后期及催蕾时的湿度管理。  相似文献   

8.
北方冬季杏鲍菇工厂化栽培菇房内由于温度控制系统的局限性,菇房内上下层温差较大,严重影响了菇架下层产量。试验对常规菇房的温度控制系统进行了改造,结果表明:没有改造之前的菇房上下菇架间温湿度有差异,改造后具有相对一致性,下层菇床产量基本与上层相当,提高菇的品质和商品性,增加冬季杏鲍菇产量。  相似文献   

9.
黄惠绿 《食用菌》2023,(6):26-29
目的:为了筛选出适宜于工厂化栽培的双孢蘑菇专用新品种。方法:在前期预试验基础上,工厂化菇房条件下,进行3个双孢蘑菇品种工厂化栽培比较试验,综合比较菌丝长势、产量、菇质、耐褐变能力等。结果:试验条件下,福蘑78发菌速度相对较快,菌盖最厚为(2.46±0.069 9)mm,较耐褐变,菇单产最高为(18.845±0.773 5)kg/m2,其次为W192,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单产较低的M623为(16.205±1.237 5)kg/m2,与福蘑78、W192存在显著差异。福蘑78示范性栽培结果,其出菇比对照W192早1 d,出菇均匀,丛生菇少,子实体紧实,鳞片少,菌盖厚、抗褐变能力强;平均鲜菇产量为21.8 kg/m2,略高于对照品种。福蘑78综合性状优于对照品种W192,可以作为福建省漳州市双孢蘑菇工厂化专用品种,并进一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0.
真姬菇工厂化生产配方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真姬菇为试材,以工厂化生产常用原材料为基础,设计12种栽培配方,研究真姬菇(蟹味菇和白玉菇)在其中的菌丝生长情况和栽培单产,筛选出适合真姬菇工厂化生产的栽培配方。结果表明:配方1即杂木屑25%、棉籽壳15%、玉米芯20%、米糠23%、麸皮12%、玉米粉5%为最适宜的工厂化生产配方。  相似文献   

11.
正斑玉蕈(Hypsizigus marmoreus)属伞菌目口蘑科玉蕈属,又名真姬菇、蟹味菇、海鲜菇,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珍稀食用菌[1]。目前,日本、韩国和我国的一些大型食用菌企业都在工厂化生产斑玉蕈。工厂化瓶栽斑玉蕈是采用先进的工业化的设备和技术,智能化的出菇环境控制系统实现斑玉蕈的自动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周年生产。现将斑玉蕈工厂化栽培的设施栽培条件、关键  相似文献   

12.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及环境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趋势。介绍目前工厂化主栽品种金针菇、杏鲍菇和蟹味菇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要求,培养和出菇阶段的环境要求,以及保持最佳生长环境的设施、设备要求。  相似文献   

13.
选用7种不同来源的蟹味菇菌株在同一配比的原料及相同环境条件下进行栽培,出菇后对各菌株的菌盖厚度和直径等子实体性状进行了测量,对菇型的整齐度、有无瘤状物进行了记录,从而筛选出菌丝生长良好、子实体外观质量好、生物学效率高的蟹味菇菌株。结果表明:7号绿圣菌株生物学转化率高,同时菇型规整且无瘤状物,适合工厂化栽培。  相似文献   

14.
目前较广泛栽培的20多种食用菌,都属于好气性真菌,特别是在子实体生长阶段.有氧呼吸强度增强,对CO_2比较敏感.CO_2浓度过高时,轻则子实体生长受抑制,多畸形,产量品质下降,重则菌体窒息死亡而绝收.笔者针对目前食用菌生产中盲目通风的现象,以猴头的半地下式菇房栽培为例,探讨了菇房中CO_2浓度变化及通风调节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刘慧铭 《蔬菜》2007,(2):14-15
真姬菇是近年从日本引进的一种高档食用菌,其生物学分类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白蘑科,玉蕈属,又名海鲜菇,蟹味菇。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人工栽培产量又较低,所以是一种极为珍稀的食用菌。  相似文献   

16.
蟹味菇(Hypsizygus marmoreus)又名真姬菇、玉蕈、斑玉蕈.目前栽培的蟹味菇有浅灰色和纯白色两个品系,白色品系又称“白玉菇”、“玉龙菇”.蟹味菇形状美观,质地脆嫩,味道鲜美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蟹味菇的生产周期为110~120 d,其中菌丝生长和后熟期为85~95 d,出菇期为20~25 d,现将其袋料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食用菌庭院式机械化生产——1人轻松操作1.多功能生产机:有开放式拌料、装各种袋、碎种播种、自动定袋料量、自动料松紧,定位打洞、计数等多种自动控制功能。多系列多型号自动化。2.全自动无人化值守灭菌系统——睡着觉就能蒸料袋。多功能灭菌机:可自动控温保温自动水位控制自动高温灭菌,不灭菌时可做恒温箱自动恒温高速培养菌种与菌包。也可做自动烘干机用于烘干菇耳使用。3.智能菇房无人化高产管理——除采菇不用去菇房(家里看电视管理)。家庭1人操作的机械自动化生产鲜菇。1小时生产量为100公斤。只要  相似文献   

18.
白灵侧耳(Plerotus nebrodensis)商品名白灵菇,栽培技术要求较高,在出菇阶段要求比较严格的温湿度条件和其他相适应的气象因子。有条件的单位,可建造智能化的人工控温的工厂化栽培菇房,人为控制各项气象因子,使之适宜白灵侧耳的生长发育,周年生产,周年出菇。但在不能控温的自然温室菇房条件  相似文献   

19.
耿立  李直鸿  李龙 《食用菌》2016,(4):34-36
从设施设备、品种特性、季节安排三个方面,简述香菇庆科212工厂化生产及周年式出菇的背景条件;分析工厂化制棒、集控式发菌、菇房统一转色及顺季出菇和反季节出菇两种模式的关键技术节点;提出了香菇工厂化生产的技术难点及突破这些瓶颈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以常规棉籽壳培养料为对照,采用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工厂化生产的菌渣代替部分棉籽壳进行鲍鱼菇(Pleurotus abalonus)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料中菌渣添加量在30%~70%时,鲍鱼菇菌丝长势均表现良好,菌丝满袋时间、原基出现时间和转潮期缩短;随着菌渣添加比例增加,鲍鱼菇产量呈降低的趋势,当菌渣添加量为30%时产量最高,较对照提高9.07%;供试菌渣培养料的单菌袋净利润均高于对照,菌渣添加量为30%时,单菌袋净利润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