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步双重PCR检测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计特异引物PR1/PR2和ST1/ST2分别扩增出香蕉枯萎病菌1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DNA特异片段,优化检测体系的反应参数,建立了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种双重PCR检测方法,检测体系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6℃,检测灵敏度的最低起始DNA为200pg。应用结果表明该体系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在1次PCR扩增中引物PR1/PR2和ST1/ST2能同时检测香蕉枯萎病菌1号和4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海洋生防细菌TC-1对盆栽香蕉防治香蕉枯萎病的诱导抗病机理,通过盆栽试验,不对香蕉苗浇灌TC-1也不接种香蕉枯萎病菌、仅浇灌TC-1、仅接种病原菌和既浇灌TC-1又接种病原菌等4种处理后,测定并比较不同处理的香蕉苗体内5种防御酶活性的差异,探讨生防菌的诱导抗病作用。在未接种香蕉枯萎病菌时,海洋细菌TC-1处理的香蕉苗与未处理的5种防御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接种香蕉枯萎病菌时,用TC-1处理与未处理的对照相比,香蕉苗防御酶活性有显著提高:浇灌TC-1菌液6天后,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48%和12%;9天后,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6%和10%;12天后,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363%。结果表明菌株TC-1可诱导提高香蕉植株CAT、POD、PPO、PAL、SOD 5种防御酶活性抵抗香蕉枯萎病菌的侵染。  相似文献   

3.
珠海香蕉枯萎病菌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广东省珠海地区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的种群分化和遗传变异规律,采用AFLP技术对来自珠海、湛江、台山的20株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进行DNA指纹分析,以1株分离自粉蕉的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为外参。20株尖孢镰刀菌中17株来自珠海,包括3株非致菌、2株香蕉枯萎病1号生理小种、12株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2株来自湛江的为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1株来自台山的为香蕉枯萎病1号生理小种。8对AFLP引物对供试菌株扩增出253条带,其中多态性带97条,占总带数的38.34%,供试菌株的遗传距离变化在0.21~0.99间,平均为0.85。利用NTSYSpc软件中的UPGMA算法构建了21株镰刀菌的AFLP亲缘树状图,聚类结果表明:供试菌株被聚为3个大的类群,分别为1号生理小种、4号生理小种以及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号生理小种内菌株间的遗传分化大于4号生理小种,其聚类结果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总体而言,珠海地区香蕉枯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4.
棉花黄萎菌拮抗菌BDT-25的鉴定及抗菌蛋白产生条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拮抗细菌BDT_25是从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一株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芽孢杆菌。经生理生化特征的鉴定,证明BDT_25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此外,该菌株还对棉花枯萎病菌、棉花立枯病菌等10种其他病原真菌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为一株广谱拮抗细菌菌株。通过对BDT_25菌株培养条件的研究发现,采用NB液体培养基,28℃,170 r/min培养48 h所得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发酵液经硫酸铵沉淀粗提到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提取物,进一步实验表明,该拮抗物质对热和多种蛋白酶敏感,证实其为抗菌蛋白。  相似文献   

5.
生防细菌A178的分子鉴定及抑菌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莉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241-244
通过培养形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rDNA的分子序列同源性分析,16SrDNA测序结果在Gene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较,确定A178菌株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发现A178对棉花立枯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和棉花黄萎病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拮抗细菌A178的主要拮抗机理是通过产生拮抗物质造成病原真菌菌丝体断裂、扭曲、畸形,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造成孢子畸形。  相似文献   

6.
将香蕉内生拮抗细菌KKWB-5的几丁质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旨在检测该酶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4号小种的抗性。PCR扩增该基因连入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2b,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重组菌株,SDS-PAGE分析目的蛋白的表达,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并将纯化后的目的蛋白复性,对复性产物进行水解几丁质活性和拮抗香蕉枯萎病活性的分析。SDS-PAGE分析表明目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以包涵体的形式大量表达,经变性Ni2+柱纯化得到了高纯度的重组蛋白,表达量达293 mg/L;稀释和透析两种复性方法中,透析复性法的目的蛋白得率较高,为84.6 %。复性后的目的蛋白具有水解几丁质的活性,同时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也具有一定的抗性,但抗性较弱。该几丁质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且复性后的几丁质酶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4号小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酶对KKWB-5菌株拮抗香蕉枯萎病菌的能力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摘要:通过设计尖孢镰刀菌ITS区特异引物PR1/PR2和SCAR特异引物ST1/ST2,优化检测体系中反应参数,建立了双重PCR检测香蕉枯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和4号生理小种的方法。结果表明:引物PR1/PR2和ST1/ST2能明确鉴别香蕉枯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和4号生理小种,检测体系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6 ℃,检测灵敏度的最低起始DNA为20 ng。  相似文献   

8.
拮抗油菜菌核病菌的荧光假单胞杆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3—2005年,在上海市郊采集常见作物的根际土壤样品,经分离和纯化后共得到254个产荧光的细菌菌株。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这些菌株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拮抗效果,结果从这254个菌株中筛选出了一个高效菌株P13。试验表明,它对菌核病菌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拮抗能力,同时还发现其对多种常见的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拮抗作用。通过显微观察发现,P13菌株可致使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形态异常,出现菌丝变形、菌丝壁溃解、原生质浓缩及外渗等异常现象,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菌核的形成。经电镜观察、培养物特征和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可初步确定P13菌株为产荧光假单胞杆菌属中的荧光假单胞杆菌。  相似文献   

9.
《棉花学报》2021,33(3)
【目的】明确在我国新发现、与澳大利亚生理型菌株亲缘关系较近的棉花枯萎病菌新生理型菌株H70与7号生理小种、澳大利亚生理型菌株ATCC96291菌株之间形态学、产生的毒素种类以及致病力差异。【方法】采用乙酸乙酯提取棉花枯萎病菌毒素,利用高压液相色谱、质谱对毒素进行分离、鉴定,采用离体叶片法评价毒素的致病力,在3种不同类型土壤(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轻壤土、邯郸市成安县褐土和沧州市黄骅市盐碱土)中评价枯萎病菌的致病力。【结果】新生理型菌株H70能产生较多的气生菌丝和单核的小型分生孢子,但不能产生淡褐色色素。H70、7号小种和ATCC96291均产生毒素镰刀菌酸,且7号生理小种分泌量最多,H70分泌量最少。相比7号生理小种,H70在3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致病力均较弱。【结论】镰刀菌酸是棉花枯萎病菌菌株H70、7号生理小种、ATCC96291产生的主要毒素,致病力与毒素的含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棉花枯萎病菌AFLP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并优化了基于HaeⅢ/PstⅠ酶切的棉花枯萎病菌AFLP分析的最佳反应体系,并从32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适合该反应体系的引物组合3对.应用该技术对存在于我国的棉花枯萎病菌3号、7号和8号生理小种的标准菌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有效地将这3个标准菌株区分开;通过该体系对来自我国4个省的20个棉花枯萎病菌菌株进行分...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生防菌NJQG-3A1菌株在香蕉植株根、球茎、假茎、叶和根际土壤中的定殖情况和对香蕉枯萎病的生防作用,为香蕉枯萎病的生防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抗生素标记法测定菌株NJQG-3A1的定殖能力,以盆栽试验测定其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定殖测定结果表明:以重铬酸钾(100μg/mL)-氨苄青霉素(100μg/mL)标记的NJQG-3A1菌株,可在香蕉根际土壤和植株的根、球茎、假茎中定殖,定殖量表现为:根际土壤>根>球茎>假茎>叶;在土壤中的定殖量可达1×105 cfu/g;在香蕉植株内定殖量为1×102~1×103 cfu/g。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经NJQG-3A1菌株的发酵液处理后,香蕉植株的株高、茎围、鲜重比对照(接种病原菌,只施用清水)分别提高了99.22%,44.60%,218.67%,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同时,菌株NJQG-3A1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显著,叶部与根茎部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5、10;病情防效为81.82%,88.98%。NJQG-3A1菌株可以在香蕉植株和根际土壤中定殖,且该菌株的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对香蕉植株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枯草芽孢杆菌TR21对香蕉抗病相关酶活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筛选能显著诱导香蕉抗病相关酶活变化的枯草芽孢杆菌TR21(Bacillus subtilis)发酵液组分,并探讨其诱导香蕉抗病性机理,选择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作为植物抗病性反应指标,采用灌根接种法,研究1株在大田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良好防效的枯草芽孢杆菌TR21发酵液不同组分对香蕉根系内3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TR21发酵液、菌体、上清和NB培养基后,香蕉根系内PPO、POD和PAL活性均比无菌水对照高,且都出现2次高峰,PPO、POD活性峰在接种后第3天和第7天出现,PAL活性峰则在接种后1天和5天时出现。比较不同组分接种处理诱导产生的酶活性强弱发现,接种TR21发酵液、菌体的3种酶活性均明显高于接种上清和NB的处理。可以判断TR21发酵液中主要有效诱导组分为菌体。灌根法接种TR21菌体后测定香蕉叶片中3种抗病酶的活性表明,菌体处理后叶片中PPO、POD和PAL活性均显著高于接种无菌水的对照,推测诱导系统抗性可能是TR21菌株防治香蕉枯萎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评价生防菌对香蕉尖孢镰刀菌古巴转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FOC4)B2的防病能力,通过对收集的生防菌资源进行抗性筛选,对筛选到的3株拮抗菌进行了抑菌观察、抗病谱测定、土壤抑菌能力监测及盆栽苗拮抗能力测定,并对测试菌进行了形态观察和16 r DNA测序鉴定。结果表明:249个测试菌中有109个菌株在对峙培养中表现拮抗能力,其中有三个菌株A5-6, D7-16和CL7的抑菌效果较为稳定。显微观察显示:三个拮抗菌会导致病原菌B2的菌丝发育畸形、膨胀、胞壁增厚、部分形成泡状、内容物外渗生长,以及抑制孢子的萌发等显著影响。抑菌谱测试表明,菌株对包括FOC以内的其它真菌性病害抑菌率在60%以上,但对尖孢镰刀菌其它专化型抑菌率较低,仅在40%-50%之间。土壤拮抗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拮抗菌单独对土壤中FOC数量的控制有限,只能降低一个数量级,但对盆栽苗中镰刀菌的数量控制能下降到2个数量级。盆栽实验表明,菌株A5-6以72.3%的防病效果较D7-16、CL7 45.4% 、50.0%的防效之间差异达到了极显著。三个菌株经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鉴定表明D7-16为短短芽胞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A5-6和CL7也属于芽胞杆菌,三个菌株都是香蕉镰刀菌枯萎病潜在的良好生防资源,可作为生防菌做进一步的开发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株拮抗香蕉枯萎病的青霉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海南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霉菌菌株QW1,对该菌株进行了显微特征、菌落特征以及26S rDNA序列分析。该菌株在土豆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的内生菌丝无横隔膜;孢子梗顶端膨大成帚状;单个分生孢子为椭圆形,蓝色;产有性孢子。菌落生长开始为白色,培养成熟后,气丝逐渐因产生孢子由白色变蓝色。以26S rDNA序列为基础构建了相关种属在内的系统发育树,其与青霉菌株的2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大于为99%。将该菌株鉴定为青霉菌。将该菌株和香蕉枯萎病病菌在土壤中进行了共培养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土壤中有较强的生长力,并表现出较好的对香蕉枯萎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5.
 在棉花现蕾期筛选到一个高抗黄萎病的内生菌菌株,根据16S rDNA序列同源性,将其命名为Paenibacillus xylanilyticus YUPP-1(解木聚糖类芽孢杆菌YUPP-1)。当把该菌标记后,每株棉花施用该菌株达到1×106 cfu时,该菌能顺利定殖于棉花体内。室内盆栽抗病实验表明:当生防菌灌根处理的菌量为每株1×106,1×107,1×108 cfu,其在结铃期的发病株率仅为8%,5%和2%,而此时对照的发病株率高达96%。2008-2009年的小区防治结果表明:当生防菌灌根处理的菌量为每株1×108 cfu时,2008年处理区的棉花黄萎病发病株率和病指为14.8%和8.5,对照分别为53.3%和26.5,2009年处理区的棉花黄萎病发病株率和病指为9.4%和6.5,对照为37.8%和18.8。这些结果表明,解木聚糖类芽孢杆菌YUPP-1对防治棉花黄萎病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Foc)引起的毁灭性土传病害,在国内香蕉主产区持续暴发,使香蕉产业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和挑战,而利用生防菌进行防治是主要的防治对策和研究热点之一。平板对峙试验表明,自主筛选复配的复合生防菌剂(Trichoderma viride. XP1,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XP2)对Foc具有显著的抑菌效果。为进一步验证其作用效果,拟通过盆栽试验探讨复配复合生防菌剂防控香蕉枯萎病发生的效果,为其生物防治机制提供理论支撑。试验采用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处理,接种灭活Foc4-GFP (100 mL)+灭活复合生防菌剂(500 mL);T1处理,接种Foc4-GFP (100 mL)+灭活复合生防菌剂(500 mL);T2处理,接种Foc4-GFP (100 mL)+复合生防菌剂(100 mL)+灭活复合生防菌剂(400 mL);T3处理,接种Foc4-GFP (100 mL)+复合生防菌剂(500 mL)。测定香蕉植株体内抗氧化酶、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和致病毒素含量变化,调查香蕉植株的叶片数、株高、假茎直径、根系长度及发病指数。结果表明,接种复合生防菌剂的处理显著降低香蕉抗氧化性酶和细胞壁降解酶的酶活性(P<0.05)。可显著减少香蕉枯萎病致病毒素在香蕉体内的含量,接种复合生防菌剂的T2和T3处理香蕉假茎中镰刀菌酸(FA)、白僵菌素(BEA)和恩镰孢菌素(EB)的含量分别较T1处理降低93.31%、93.64%、94.71%和94.56%、95.76%、97.87%。接种复合生防菌剂在有效防控香蕉枯萎病发生的同时,可显著促进植株的生长,T2和T3处理香蕉枯萎病防治效果分别达81.7%和95.0%。接种复合生防菌剂能有效防控香蕉枯萎病,使香蕉体内CAT、POD、PAL、CMC、PME活性处于较低水平,极显著降低香蕉枯萎病致病毒素含量,防控效果达81.7%以上。  相似文献   

17.
旨在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技术获得番茄枯萎病高效拮抗突变株。以一株对番茄枯萎病有拮抗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N为初始菌株进行诱变处理,通过检测抑菌圈进行突变株筛选,并通过盆栽实验初步研究防效。通过拮抗带筛选以及抑菌圈复筛选出5株正突变菌株,其中正突变幅度最高的菌株为62,较初始菌株的抑菌圈直径提高了31.43%。经过6次传代,证实该突变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盆栽实验表明,突变株62对于番茄枯萎病的防效达到75.76%。通过ARTP诱变获得的突变株稳定性好、拮抗效果提高明显,在防治番茄枯萎病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一株棉花黄萎病拮抗芽孢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活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采用改良的琼脂平板扩散法,通过初筛和复筛,得到一株对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的拮抗细菌Z-5菌株。通过对该菌株的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的序列分析,确定拮抗细菌Z-5菌株为Bacillus malacitensis。盆栽实验表明Z-5菌株对大丽轮枝菌的防治效果达到76.05%,对棉花黄萎病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内生放线菌Fq24的拮抗筛选及其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番茄内生放线菌的拮抗筛选和其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的研究,为防治番茄灰霉病寻找新的生防菌源,并探索植物内生放线菌的生防机理。从健康番茄植株上分离到9株放线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和发酵液抑菌活性测定、筛选对番茄灰霉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以番茄种子及幼苗生长情况,防御酶活性变化,盆栽试验对其代谢产物的促生作用、抗病诱导作用、防病作用等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菌株Fq24对番茄灰霉菌的抑菌圈半径大于10 mm,其发酵液的抑制作用可达到68.4%。(2)中浓度的Fq24发酵液促进根茎的生长,幼苗的干、鲜重及株高最大为对照的168.35%、286.30%和70.79%,均为显著增加。(3)番茄幼苗体内防御酶活性明显提高,POD、SOD活性最大增加为71.3%和62.3%。(4)喷施Fq24发酵液可明显降低灰霉病的发病率,取得82.14%的防效。Fq24是株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代谢产物能显著促进番茄种子和幼苗生长;诱导番茄体内抗性酶活性提高,增加植物抗性;明显降低发病率,防病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