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3,(4):120-133
所谓茶俗,是民间长期生活积累、演变、发展而自然积淀起来与饮茶相关的文化现象,简单地说,茶俗就是民间的饮茶习俗。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信仰、经济等等条件的不同,各地的茶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呈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繁盛局面。特别是有些地  相似文献   

2.
赖功欧 《农业考古》2001,(2):200-208
在热爱茶与茶文化的中国历代皇帝中 ,乾隆皇帝以茶诗最多而著称。他一生写下的四万多首诗歌中 ,涉及茶字的 ,大略有一千多首 ;而专门的茶诗也有近三百首。可见 ,“君不可一日无茶”这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出自乾隆之口 ,决非戏言 ,它融入了乾隆的一种文化意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 ,正是这些日常生活的茶诗 ,最贴切于他的生命意识 ,从而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他的“心声” ,表征了他的人生哲学与儒、释、道理趣。明清时期的学者 ,多主儒、释、道三教合一 ,从而形成一种文化风气 ,这即便对乾隆也不无影响。他的人生哲学正是建基并构筑于对儒、释、道思想…  相似文献   

3.
茶功能成分主要包括茶多酚、茶氨酸、茶生物碱、茶多糖等,属于抗运动性疲劳的食源性物质。对茶功能成分的提取方法及其抗运动性疲劳作用机制进行阐述,综述了利用水提、有机溶剂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离子交换、超临界流体提取等方法提取茶功能成分的研究成果,以及茶功能成分对调解机体代谢、清除自由基、增强抗氧化作用、增强骨骼肌抗运动性疲劳作用的研究进展,为开发以茶为原材料的抗运动性疲劳食源性衍生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市场消费新趋向,近年来我国有关生产和科研单位研制开发了颗粒状、圆形、钩形、串形、花形、片状、胶囊状等特形茶新产品,现综介如下。一、颗粒状茶1、颗粒绿茶。此茶加工分初、精制二道,初制工艺流程为:鲜叶-→杀青-→揉捻—→初烘-→锤切-→揉切-→解决筛分-→毛火-→足火-→毛茶。精制工艺流程为:毛茶-→筛分-→风选-→静电拣梗-→撩筛-→补火-→清风-→匀堆-→装箱-→成品茶。此茶品质特点是:外形色泽翠绿,呈颗粒状并匀净重实。内质香气高长,滋味鲜醇,汤色黄绿明亮,略含花香。主要生化成分含量为:…  相似文献   

5.
潘城 《农业考古》2020,(2):45-50
长期以来茶文化学术界对茶与艺术领域的研究,往往是对以茶为题材的各种艺术作品的收集,从而进行历史学角度的研究。涉及茶美学方面的研究又往往停留在诸如“精行俭德”“廉美和静”等茶文化的精神内核与道德范畴上。实际上,茶文化的艺术是茶美学的外在表现,而茶美学也正是茶千百年来始终成为经典艺术主题的内在原因。本文在将茶文化艺术分为书画、音乐、雕塑、建筑、戏剧、文学、影视、茶席、茶器九个大类后,通过解读茶艺术作品来探讨茶美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农业考古》2007,(2):202-204
奉(一作奏)圣旨令:尚书省措置茶事,今勘当水磨茶,自元丰创制,除近畿外,即不曾分下诸路,昨缘分配诸路,有置官之冗,般辇之劳,致妨客贩,收息减少,乃至商贾不通,内外受弊。缘水磨茶,先帝建立,不可废罢,欲只行于京城舆客贩兼行余路。  相似文献   

7.
故乡的茶俗     
故乡人不喜喝白开水爱喝茶。“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 ,即使“出门三五里”也“各处一乡风”。自有人类以来 ,由于居住的自然环境不同而形成的风尚 ,谓之“风” ;由于各地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惯 ,谓之“俗”。社会和自然交互作用陶冶着人类 ,社会生活相沿成风 ,群居相习成俗 ,“风”与“俗”融为一体 ,便形成了物质文化和观念形态。风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自然性和传承性。民俗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茶俗是整个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的故乡英山 ,位于大别山南 ,离六安、安庆、黄州距离大体相等。这里民风纯正 ,人民忠厚老…  相似文献   

8.
明代的茶政与茶法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长春  康芬 《农业考古》2003,(2):293-298
在中国古代,茶业是中央政府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是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大事。因此,茶业政策的制定,茶政法规的颁行,茶税的征收管理,茶叶贸易体制的建立与调整,都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重视。明朝立国以后,在茶政与茶法上基本沿袭了唐宋旧制,同时又对茶叶的生产、运输、贸易、检验及榷税等方面实施了更为严格的管理,逐步建立和制定了一系列茶业政策和制度法规,它主要包括榷茶制度、茶马制度、茶法制度和贡茶制度四个方面,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因研究者们对明代的贡茶制度多有涉及,本文仅就其他三个方面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姚健  樊志民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2):248-252
明清两朝陕西茶大致经历从汉中茶、泾阳茶到紫阳茶的阶段,每一阶段茶对于当时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其制茶技艺各有特点.明清时期陕西茶品牌嬗变是由茶马贸易制度的演变、人口迁徙融合、内在文化濡化等因素造成的,陕西茶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有利于促使制茶技艺简化,有利于陕西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鹿茸茶是以鲜鹿茸、红参为主料,辅以食药兼用的枸杞等滋补药材,科学组方,经分级提取、分离、浓缩、纯化、调配、制粒而成的保健茶。最佳工艺为:鹿茸提取温度为53±2℃,颗粒冷冻干燥,乳糖∶甘露醇=4∶1的混合辅料为颗粒赋形剂,主料和辅料比为1∶1。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叶的文化萌动应该开始于汉代,逐渐从药用阶段、食用阶段发展到饮用为主的时代.而随着人们对茶叶认识的深入,饮茶在人们生活中角色的加重,茶叶也逐渐被赋予各种文化内涵,形成茶文化,并进而逐步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出现茶文化学.  相似文献   

12.
太湖西部“三兴”地区茶史考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自振 《农业考古》1990,(1):298-306
太湖地区的“三兴”,现在听起来很生僻,但在历史上,至少在元朝,一度曾作为三吴的吉兆被人们信奉过。如元末张士诚占领太湖流域以后,在南浔镇筑城,从阴阳迷信之说,就特地取“三兴”(长兴、宜兴、嘉兴)之土为城奠基。不过,本文所指的“三兴”,主要是指太湖西部江苏的宜兴和浙江的长兴,吴兴(现改为湖州市郊区)三市、县。这三县,特别是长兴、宜兴,是丘陵和山地较多的地区。据分析,近两千年来,太湖地区的气候的波动,除明清间有一个小冰期下降较多外,一般变化幅度不大,加上河湖水体调节,这一带在历史时期的气温,从总的说,还是比较适宜茶树生长的。特别是从南朝后期  相似文献   

13.
14.
15.
杨力 《农业考古》2001,(2):40-41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 ,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传说中尧、舜、禹三代均在山西南部建都 ,故有“中华民族摇篮”之称。晋南洪洞作为明代山西向外移民的集散地 ,声名远播 ,“问我祖先何处来 ,山西洪洞大槐树”成为世界华人认祖归宗的重要依据。山西不产茶 ,但山西商人善经营茶业 ,曾创造过灿烂的茶商文化 ,“诚信礼义”曾随着山西茶商的活动 ,传播至欧亚大陆。明清时期 ,雄踞于全国商界的晋商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贩 ,也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一大商团。他们不仅资本雄厚、活动区域广、活跃时间长 ,而且经营项目之多令人惊叹 !在晋商经营的众多的项…  相似文献   

16.
以茶汁、糖、奶粉、稳定剂等为主要原料,经系列工艺制成茶冰淇淋,具有普通冰淇淋的消暑解和营养丰富等特点,还有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7.
桑茶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
19.
唐代茶文与茶杂著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河 《农业考古》2000,(2):66-70
唐代茶文化的兴盛,不仅表现在茶著的丰饶,茶诗的繁盛,那仅仅是茶文献领域里二个部分。唐代的文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样式,挥翰运墨歌咏着茶的芬芳,记载着茶的踪迹。于是众多的茶文与茶杂著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一、瑞草华章 绿香满苑  我们先来谈谈茶文,当我们检阅《全唐文》以后,结果却使人感到遗憾,仅发现四十余篇茶文,当然远逊于茶诗,但与唐以前茶文相较,其发展速度还是惊人的,那时除一篇《 赋》可以差强人意划人茶文范畴外,尚未见到一篇完整意义的茶文。当然茶文有自己特色,它比较真实和客观地记载了当时的茶…  相似文献   

20.
陆羽《茶经》挖掘和推广了茶这种资源植物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物种,使全世界1/3的人口受益。推动茶文化发展超越了民族与宗教界限,发展"茶"成为"万病之药"。现阶段,更需要在高效综合利用、发展多样化茶品、提高茶叶质量等方面发展茶产业与《茶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