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北路易斯安那州火炬松林分中取样测定了下层阔叶及常规采伐剩余物的生物量和养分元素含量。估计在这些林分中大约每公顷有五十二吨的下层阔叶、二十二吨松树采伐剩余物。与此相联,每公顷这些生物量中含有氮元素208公斤、磷元素16公斤、钾元素114公斤、钙元素215公斤、镁元素40公斤。把这些生物量作为薪柴取走,将大量减少中土壤过些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当长叶松(Tetal—tvee)的所有地上部分被采伐后,只比常规采伐多获得16—20%的生物量,这部分增加的生物量其质量却较差,这是由于湿度大、树皮含水量高、木材比重低的缘故。另外,这种采伐还加速了某些重要的土壤养分的损失。硬材林分的全树采伐,比常规采伐额外增加生物量30—100%,而且作燃料和纤维的生物量的质量也比松木林分高。虽然硬材林分的全树采伐所引起的养分损失是常规采伐的2—3倍。但是其养分的损失与长叶松树相比还是少得多。因为轮伐期一般比较长,土壤中养分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川中地区30年生柏木人工林营养元素含量及其空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氮磷钾钙镁积累总量为3131.630kg/ha,枝叶氮磷钾量分别占总量的68.39%,68.16%和68.77%,过度剔枝将造成比采伐干材大得多的养分损失;不同冠层针叶中氮磷钾含量均以上层相对较高,各生长级林木间亦以上层养分含量差异较大;土壤中养分可利用部分较少,水解氮1.200T/ha,速效磷0.05T/ha,速效钾2.559t/ha.研究结果,对柏木人工林营养诊断及其它营林措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典型选样调查测定,分析马尾松、大头茶常绿针阔混交林的森林特征、种群结构、林分结构、生物量结构及生态功能。结果表明:1.该混交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前一阶段的过渡性森林类型,在干扰状态下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2.复层、异龄现象是该混交林的主要特征。建群种充分利用了林地空间营养面积,发挥了林地的生产潜力。叶面积指数达6.86~8.83,林分木材蓄积量达160~222m~3/ha,林分总生物量达114~163t/ha。其中,乔木层生物量达105~154t/ha。光照充足的林下,草本层生物量可达2.5t/ha,对庇护地表起到了最直接、最明显的作用,而调节林冠密度,可控制或促进草本层生物量的增长。3.此种混交林改善了森林立地的蓄水功能和贮水方式。林地土壤最大贮水量达2645~4100t/ha,降水贮存量达565~1256t/ha,林地枯枝落叶层饱和持水量达4589~8702kg/ha。该类型达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可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山地各类工程造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林下植被对杉木林地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6,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林下植被对杉木林地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的经营水平下,林下植被生长迅速。0.7的林分郁闭度,4~5年后生物量积累达4~5 t/ha;营养元素达80~100kg/ha。丰富的林下植被能促进养分的有效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因此对防止杉木林地力衰退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同立地条件下桤木人工幼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立地条件下5年生四川桤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垣地区和汨罗地区桤木人工林单株生物量分别为33.42和22.77 kg/株,林分生物量分别为54.65和57.66 t/hm^2,生产力分别为10.93和11.53 t/(hm^2.a).对汨罗地区桤木进行间伐,同时适当施肥提高林地土壤养分含量,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依据60块标准地、420株标准木对太行山刺槐林分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现实林分的总生物量平均值为:4年生6.155t/ha,8年生22.304t/ha,13年生23.444t/ha,表明远远低于豫东平原刺槐林。6年生林分的净化率为300g/m~2·a,光合效率0·19%。本文建立的单株及林分生物量方程均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和估计精度。同时还就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及叶枝比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二、总生物量和生产力林分不同径级林木的各组成部分的总生物量如表2。人工林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是71,736kg/ha其中Ⅲ,Ⅳ级树占92%(66,395kg/h)Ⅰ、Ⅱ级树占8%,在林木的各组成部分中也发现了同样趋势。例如:Ⅲ、Ⅳ级林木的树皮部分生物量(7235 1313kg/ha)是总树皮量9281kg/ha的92%,同样Ⅲ、Ⅳ级树干量也占总于量41583kg/ha的94%,这两级林木枝量占总枝量(6956kg/ha)的87%。这是Ⅲ、Ⅳ级林木与Ⅰ  相似文献   

9.
用于测定阔叶下木和松树生物量的干物重及养分含量的植物样品是采自路易斯安那州北部三块成龄火炬松林分,该林分内的薪炭材将保持下列常规产量。这些林分内约有52t/ha的阔叶下木和22t/ha的松树废材。这种生物量内兼含有的N、P、K、Ca、Mg分别为208、16、114、215、40Kg/ha。薪炭材产量内的这些量的变动势将不会使土壤中所贮存的上述元素大量减少。在过去的十年间,燃气和燃油的价格显著上升,这就迫使人们寻求可能的能源。一种引人注目的能源是木材生物量,这种资源在路易斯安那州是丰富的。本州的森林中,估计薪炭材生物总量约为13亿吨生材,可利用的为5亿吨。从前来自木材加工厂的木材生物量废料(树皮、锯末、切屑)在许多森林工业产品中仅有极少部分作为能源。然而,大多数木材加工厂作业仅仅利用废材是不能自给的,因而作为附加的木材资源是需要的。这种附加的木材资源在逻辑上说来,所供材料是树木造材后所剩余的无用部分。早先,在树冠,枝权及下木的高效率采运方式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未产生之前,这些材料被认为是无价值的。这一进展随着整个树木切削或采运机械系统的产生而出现。这些机械系统能使废材和非商品性树干转化成易于运输并易燃的能源产品形式。这种整个树木采运系统的出现提出了关于未来生境生产力问题。从前,在一个生境内,当非商品性树木或树木组分被采伐时,由于养分损耗的增加从而使这个生境的木材采伐量的潜在力有可能减少。现代森林作业趋向于短轮伐期(美国长针松40—50年的轮伐期由30—35年所取代)。缩短轮伐期和加速轮伐期末,地上部分生物量的转化,倘若能源生产需要燃料,可能改变生境的性质,亦即固有的生境生产力。霍恩贝克和克罗佩林于1983年,麦克敏和约翰逊等人于1982年,弗雷德里克等人于1979年,以及其他许多学者都提供了关于各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养分含量方面的资料。然而,除了库等人1981年的报道之外,几乎所有报道都集中到对美国长针松林分阔叶下木的调查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估算成龄火炬松(Pinustaeda L.)林分内所采集的无用松树废材和阔叶下木的数量;估算废材和下木的养分含量;以及这种养分含量与土壤中所贮存的养分的相互关系并推断未来对森林生产力所产生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将林木剩余物归纳为林木采伐与造材剩余物、木材加工剩余物、竹子采伐及其加工剩余物、林木抚育间伐物和废旧木材五大类。通过对已有估算方法的发展,系统地给出了各类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方法,进而,通过文献考证,给出了各类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所必须的参数值,包括商品材出材率(81.27%)、经济材出材率(77.17%)、非立木剩余物数量相当于立木材积量的比重(50%)、木材加工剩余物比重(60%)、竹枝叶重量相当于竹材重量的比重(38.07%)、竹材加工剩余物比重(62%)、废旧木质品回收率(65%),以及平均木材气干密度(0.618 t/m3)、单位数量竹子重量(150 t/万根)、木制品和直接用原木使用寿命(12年)。同时通过调研给出了经济林产柴率,并将南方山区、平原丘陵区、北方山区分别取值为8 500 kg/hm2、8 500 kg/hm2和7 500 kg/hm2;以方法研究和参数考证为基础,利用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和林业统计数据基础数据,估算出2013年全国林木剩余物总量为30 284万t,其中林木采伐与造材剩余物4 711万t,木材加工剩余物1 492万t,竹子采伐及其加工剩余物2 817万t,抚育间伐剩余物20 544万t,废旧木材可回收量720万t。  相似文献   

11.
试验区迳流系数和固体迳流为0.074%与0.902t/ha·a,降水输入养分69.941kg/ha·a,同期迳流(包括固体迳流)输出养分29.143kg/ha·a,生态系统净增养分占输入量的58.33%。土壤有机质流失24.02kg/ha·a,与此同时杉木生态系统归还有机质985.35kg/ha·a,净增有机质约为流失量的41倍。试验区光能利用率平均为4.64%。5年生杉木生态系统生物量和养分积累,分别达到51.6t/ha与1078.704kg/ha。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西缘楠木人工林分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文对四川盆地西缘桶木林分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按径级平均标准木法和样方收获法分别调查了乔木层、幼树下木层和草本地彼物层的生物量,据调查数据,按相对生长法则建立了乔木层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方程,方程的精度均在92%以上.结果表明,楠木林分的生物量为174.37T/ha,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166.77T/ha,占林分生物量的95.6%.乔木层平均净生产量为7004.47kg/ha·a.文中还详细讨论了优势木、平均木及被压木的生物量及产量结构,以及根系生物量的层次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3.
不同密度4年生大叶相思萌芽更新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密度4年生大叶相思更新试验,经3年萌芽生长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密度3年生的萌芽林与原林分(未更新的林分,下同)径、高生长相接近,而材积和生物量(鲜重,下同)生长,萌芽林则比原林分分别增长3.11 m~3/ha和6.31 t/ha。且萌芽林林分材积和生物量生长均比原林分同期生长量(3年)显著提高,1.0m×1.5m 密度的林分材积和生物量分别提高44.7%和133.8%,1.0m×2.0m 的分别提高40.8%和63.9%,1.5m×1.5m 的分别提高43.0%和80.6%。作为薪炭林经营的大叶相思造林密度以1.0m×1.5m为宜,并且4年生时采伐更新其萌芽率和萌芽条数最高,分别达到93.9%和平均每桩萌条11.6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南卡罗利纳州山麓上部贫瘠生境的16株41年生火炬松(Pinus taeda L)的分析推导出生物量与营养元素含量的回归方程。已疏伐过2次的林分,伐根以上林分的生物量平均为109. 6吨/公顷。叶部营养元素浓度最高,木材的营养元素浓度最低。营养元素含量范围从磷的10. 4公斤/公顷到氮的123. 2公斤/公顷。冠部仅占伐根以上生物量的20%,包括含氮49%、含磷45%、含钟37%、含钙36%。林分营养元素含量的预测,无论是用各部分营养含量同脚径(dbh)相关的同归方程,还是用各个部分多重预测的总生物量乘其平均营养元素重量浓度的估算,都是相似的。可用少量标准木测定的各部分生物量的营养元素平均重量浓度,并以现实生物量方程预测的林分干重乘这些营养元素平均重量浓度估测其它近熟的火炬松营养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15.
测定并分析了不同经营模式下硬阔叶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显示:采伐强度和采伐后是否更新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中度采伐的硬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弱度和强度采伐都会对造成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减少;采伐后更新的林分土壤中有机碳含量较未更新和对照的林分高,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较深层土壤高。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林杆材阶段养分循环及密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田大伦 《林业科学》1989,25(2):106-112
我们于1978—1981年在广西禄峰山调查了14年生马尾松人工林标准地16块,以探讨马尾松人工林各器官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营养元素的积累以及密度与生物循环和养分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杆材林阶段,Ⅱ密度组林分(3210株/ha)的生物量、净生产量和养分积累量最高,养分利用效率也最高。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经营方式马尾松人工林内N、P、K 3种养分元素的含量、消耗和分配以及它们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针叶的养分含量最高,树干材的养分含量最低。3种元素消耗总量为469.68~1 577.08 kg/hm2,随生长过程中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大。年净消耗量为31.31~41.5 kg/(hm2·a),随林分年龄增加而增加。大径材经营方式养分消耗为传统经营方式的62%。  相似文献   

18.
安徽肖坑天然毛竹林生产力及其土壤养分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土壤养分与毛竹生长的相关性,对肖坑地区天然毛竹林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肖坑地区天然毛竹林的平均胸径为10.99 cm,平均树高为13.32 m,林分平均密度为3 042株/hm2,平均胸高断面积为29.28 m2/hm2,平均立竹度为0.37。该地区天然毛竹林生产力较低,现存竹杆生物量平均为49.28 t/hm2,竹枝生物量为9.40 t/hm2,竹叶生物量为13.58 t/hm2,竹鞭及根系生物量为19.65 t/hm2,总生物量为91.91t/hm2,各部分生物量排序为竹杆>竹叶>竹鞭>竹枝>竹根。不同林分土壤A0、A、B层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全磷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钾和氮。由相关分析得知,土壤中全氮和全磷含量与毛竹林生长指标相关性较大,A层全钾含量与所有生长指标均表现为显著相关,A和B层全磷含量与除密度以外指标表现为显著相关。表明土壤养分状况是影响天然毛竹林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野外森林群落调查和土壤采集室内分析方法,测定了亚热带戴云山山脉中部小戴云海拔1000-1300 m处5种类型森林群落生物量和土壤养分含量,并探讨了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罗浮栲阔叶天然林(LF)、甜槠阔叶次生林(TZ)、青冈次生阔叶次生林(QG)、杉木人工林(SM)和马尾松人工林(PM)植被生物量分别为330.69 t/hm2、265.12 t/hm2、252.44 t/hm2、208.98 t/hm2和199.69 t/hm2,LF、TZ、QG的枝、叶、干和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SM和PM;LF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总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四个林分;土壤总磷含量的以TZ最低;水解氮是以QG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四个林分;有效磷含量PM和LF最高;微生物碳MBC以LF和SM最高,QG和TZ最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总氮含量与植被地上生物量、粗根生物量、细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土壤氮磷有效性养分和微生物碳与森林植被各器官生物量关系不显著。相比于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阔叶次生林具有较高的植被生物量。  相似文献   

20.
闽粤栲人工林驯化栽培试验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闽粤栲驯化栽培环节中的采种、育苗、造林和抚育管理技术进行了探索试验,并用分层切割法测定样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物量,用壕沟法测定地下部分根系的生物量。结果表明:10年生林分生物量为76.416t/ha,其中乔木层为76.061t/ha;净生产量为7.642t/ha·a(乔木层7.606t/ha·a),乔木层中树干(包括树皮)、枝、叶和根系的生物量分别为3.938,1.372,0.705和1.591t/ha·a。解析木数据表明:胸径、树高和材积速生期分别出现在7—22年间、4—14年间和从第11年开始,该林分尚属生长旺盛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