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节圆橄榄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钟明  陈玉芬  甘廉生  王萍 《果树学报》2004,21(5):494-495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和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广东优良橄榄品种冬节圆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分离出22个峰,确认了22种化学物名称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冬节圆橄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反式—石竹烯、D-大根香叶烯、α-蒎烯、DL-萜二烯、α-古巴烯、三角杜松烯、α-律草烯,这些成分占橄榄挥发油的91.81%,其中反式-石竹烯相对含量最多,达42.23%。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荷花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新鲜荷花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分析,并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含量。试验共分离出95个峰,鉴定出80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乙酸乙酯(6.61%)、1,4-二甲氧基苯(9.06%)、肉桂醛(6.60%)、肉桂醇(10.20%)、茉莉酮(4.75%)等挥发性的醇类、脂类、醛类、酸类和烯类化合物。通过试验可知,GC-MS能很好地鉴定出荷花挥发油的化合物组成,为荷花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小蓬草茎叶挥发油的组成及含量,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蓬草茎叶挥发油,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GC-MS)获得其总离子流图,对各个色谱峰进行了定性,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共鉴定出31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苧稀(65.332%)、2,6-二甲基-6-(4-甲基-3-戌烯基)-双环[3.1.1]庚-2-烯(3.494%)、石竹烯氧化物(2.622%)等。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液相连续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对铁炮百合花的挥发油进行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并鉴定了其化学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表明:2种方法共分离出57个组分,确定了其中52种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烯、醇、酯、醛、酸和烷类化合物。与水蒸气蒸馏法相比,气液相连续萃取法多萃取出14种化合物,增加的化合物中低沸点、相对分子质量小的成分较多。另外,2种方法共有的低沸点化合物中,气液相连续萃取法萃取出的化合物含量均较高,如α?萜品醇(0.40%、3.49%)、(E)-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醇(0.35%、2.60%)、3,7,11-三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3-醇(10.40%、19.76%)等。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油梨种子挥发性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了分离与鉴定,经计算机检索与标准谱图对照,确定其化学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油梨种子中初步鉴定了83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性化学成分的86.10%,其中化合物种类相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萜类(37种,77.75%)、醇类(13种,2.17%)、酯类(8种,1.77%)、醛类(13种,1.63%)、烃类(4种,1.21%)、环氧类(2种,0.94%)、酮类(3种,0.42%)、肟类(1种,0.11%)、酸类(1种,0.07%)、噻唑类(1种,0.04%)。相对含量较高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有反式-α-佛手柑油烯(27.99%)、大牛儿烯D (11.01%)、反-β-法尼烯(6.85%)、β-倍半水芹烯(4.44%)、反-β-罗勒烯(4.13%)、β-石竹烯(2.82%)、β-甜没药烯(2.56%)、α-蒎烯(2.48%)、δ-杜松烯(2.09%)、反-α-香柠檬烯(1.43%)。  相似文献   

6.
以宽叶羌活为试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GC-MS、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研究了不同产地羌活挥发油含量和成分,以期为宽叶羌活挥发油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结果表明:11批样品分5类,第一主成分为绒盖乡家种羌活与热加乡野生羌活,二者累积贡献率达72.84%,不同产地羌活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种类比较接近,4种共有成分为α-蒎烯、β-蒎烯、萜品烯、萜品油烯,主要成分为α-蒎烯、β-蒎烯、萜品烯。  相似文献   

7.
葡萄柚成熟果实气味对桔小实蝇雌虫的引诱及其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葡萄柚成熟果实气味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雌成虫的引诱活性,同时,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对葡萄柚成熟果实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收集,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葡萄柚成熟果实气味对桔小实蝇雌成虫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挥发物主要成分为5种相对含量大于0.5%的烯类物质:(+)-柠檬烯(45.52%)、月桂烯(4.09%)、(1R)-(+)-α蒎烯(1.28%)、β-石竹烯(0.64%)和萜品油烯(0.61%)。推测这些物质是葡萄柚成熟果实引诱桔小实蝇雌成虫的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8.
通过水蒸气蒸馏和乙醇提取荸荠中的挥发油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离鉴定,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并比较了水蒸气蒸馏法与乙醇提取法荸荠挥发油成分的差异,为其功能成分研究和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共分离鉴定出103种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0.32%),其中羧酸类物质占主导地位(62.18%),主要成分为亚油酸(32.52%)、棕榈酸(21.53%)、油酸(5.62%)和棕榈油酸(0.93%)等。乙醇提取法共分离鉴定出49种成分(占总峰面积的79.46%),其中也是羧酸类物质占主导地位(52.36%),主要成分为亚油酸(19.42%)、棕榈酸(14.82%)、油酸(11.08%)和硬脂酸(6.72%),同时还鉴定出香兰素、月桂酸和角鲨烯等活性组分。2种不同的提取方法共同鉴定出了25种化学成分,但提取的挥发油种类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长白山茗葱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对其不同部位的挥发油进行提取,通过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表明:从茗葱根挥发油中得到37个色谱峰,共鉴定出33种化合物,其中2,3-去氢-1,8-桉叶素(50.616%)、甲基-2-烯丙基二硫醚(19.036%)质量分数相对较高;鳞茎挥发油中得到21个色谱峰,共鉴定出19种化合物,其中硫化丙烯(28.459%)、二烯丙基二硫(27.765%)质量分数较高;叶片挥发油中得到24个色谱峰,共鉴定出22种化合物,其中(Z)乙酸叶醇酯(55.910%)、乙酸反-2-己烯酯(9.183%)2种化合物质量分数较高。HSSPME GC-MS是一种可用于分析不同部位茗葱挥发油成分变化的简单可行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灵菇中风味成分,然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得到白灵菇总离子流色谱图中共75个峰,经过NIST谱库联机检索,鉴定出35种化合物,约占色谱流峰总面积的79.75%。结果表明,白灵菇风味成分中含量最多的一类化合物为胺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为43.19%。在胺类化合物中(Z)-9-十八烯酰胺含量最高,相对含量为22.47%。  相似文献   

11.
徐文晖  梁倩 《北方园艺》2012,(8):183-184
用水蒸汽蒸馏的方法提取挥发油,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通过GC-MS对短莛飞蓬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8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991%;酮类含量最高(73.224%),其中6,7-二甲醇基-二氢-茚-2-酮含量最高(49.690%)。  相似文献   

12.
挥发性气味成分是食用菌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云南五种常见野生食用菌: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远东疣柄牛肝菌(Rugiboletus extremiorientalis)、翘鳞肉齿菌(Sarcodon imbricatus)、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和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的挥发性气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鸡油菌、远东疣柄牛肝菌、翘鳞肉齿菌、松口蘑和印度块菌中分别鉴定出17、15、14、23和14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其中鸡油菌中含量最丰富的成分为3-辛醇,远东疣柄牛肝菌中含量最丰富的成分为大叶香烯D,翘鳞肉齿菌中含量最丰富的成分为α-蒎烯,松口蘑中含量最丰富的成分为3-辛酮,而印度块菌中含量最丰富的成分为1-辛烯-3-醇。这些成分可为食用菌的风味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食用菌的病虫害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控制浇水量的方法设计土壤(相对含水量为低44.46%±1.22%~52.84%±2.34%)、中(59.75%±3.11%~77.85%±3.47%)、高(75.24%±3.24%~99.27%±5.67%)3个范围,研究土壤含水量对茴香生长与精油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茴香株高、植株节数、根干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全株干质量、全碳含量、单株精油产量和叶绿素a/叶绿素b均随之升高,而根冠比、全氮含量、蛋白氮含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随之下降;中土壤含水量的植株花序数、精油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低和高土壤含水量的则较低;不同土壤含水量处理茴香植株,其精油共鉴定出22种成分,除α-蒎烯、香桧烯、β-蒎烯、γ-萜品烯、萜品油烯、肉豆蔻醚6种成分相对含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余16种成分相对含量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大,精油的第一主要成分反式—茴香脑含量呈升高趋势,低、中、高3个含水量处理的含量依次为41.34%、53.87%和62.97%,第二主要成分柠檬烯含量与反式—茴香脑含量变化相反,其3个含水量处理依次为44.77%、34.77%和22.16%。因此,低土壤含水量处理相对有利于茴香柠檬烯的积累,而高土壤含水量处理相对有利于反式-茴香脑的积累。  相似文献   

14.
以产自黑龙江佳木斯(A)和新疆伊犁(B)地区的法国蓝狭叶薰衣草为试材,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分别提取了两地的干花精油,通过GC-MS分析2种精油的化学成分,并比较二者的差异,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A薰衣草得油率(6.12%)高于B的(5.15%)。2个地区薰衣草花精油中分别鉴定出41种和34种成分,主要是芳樟醇、乙酸芳樟酯、乙酸薰衣草酯,二者共有成分29种。A薰衣草精油中的芳樟醇、乙酸芳樟酯的含量低于B;而乙酸薰衣草酯、薰衣草醇、香叶醇、橙花醇、龙脑、反式石竹烯、顺式金合欢烯的含量都较B高。两地精油中主要物质含量都符合GBT 12653-2008中国薰衣草(精)油中的要求,精油品质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常压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得到番木瓜叶片的精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共分出109个峰,通过对照分离峰的质谱匹配度结合保留指数匹配度鉴定了72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0.5%,主要成分是苯甲腈(57.49%),β-硝基乙醇(12.01%),硫氰酸苯甲基酯(5.35%),3-硝基丙酸(2.43%),1-(1-乙氧基乙氧基)丙烷(2.33%),(S)-2-羟基-丙酸乙酯(1.98%),2,4-二甲基-1,3-二氧杂环乙烷(1.52%),2,4,5-三甲基-1,3二氧戊环(1.4%),香豆满(1.18%),α-妥鲁香烯醇(1.12%),其余化学成分的含量均少于1%。其中腈类化合物占57.72%,醇类占15.84%,酯类占8.89%,烷烃类占5.88%,酮类占3.29%,酸类占2.74%,还有一些呋喃类(主要是香豆满),醛类及萘(主要是二甲基萘)等,它们共同构成番木瓜叶片精油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6.
鲍鱼菇菌丝体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鲍鱼菇菌丝体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以DB-5MS柱分离出43个峰,用质谱法鉴定出18种化合物,主要为反,反-2,4-癸二烯醛、正己醇、1-辛烯-3-醇等药理活性物质.体外抗菌试验表明鲍鱼菇菌丝体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多种临床致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梅果实挥发油的气-质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首次对新鲜和贮藏的木叶杨梅(Myrica rubra Sieb.et Zucc.)果实挥发油(volatile oils)进行了GC-MS联用分析比较。新鲜果实挥发油分离得到58个色谱峰,从中鉴定出49种成分,占挥发油相对含量的96.03%;3~5℃贮藏5 d后的果实挥发油分离得到66个色谱峰,从中鉴定出57种成分,占挥发油相对含量的87.17%。木叶杨梅果实中因含大量单萜及倍半萜而带有浓郁的甜香、花香和木香。杨梅贮藏过程中挥发油萜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变化明显,使杨梅的香气、口感发生改变,新鲜度降低。贮藏过程中具有抗菌作用化合物的消失和含量的减少,使杨梅果实抗菌防腐能力降低。研究结果为杨梅果实的保鲜、加工和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香气是评判石榴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不仅能客观地反映石榴的成熟度和风味特点,还能区分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石榴,对于石榴种质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四种石榴的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共鉴定出32种香气成分,主要包括醛类、酮类、烯类、酯类,其中醇类和醛类是石榴主要的香气物质。利用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对香气影响较大的成分为己醛、3-己烯-1-醇、庚醛、3-甲基-2-戊烯、(E)-2-庚烯醛、β-蒎烯、2-戊基呋喃、(Z)-2-壬烯醛、壬醛、癸醛、2,4-癸二烯醛、反式-2-癸烯醛、反式-β-金合欢烯、正己醇。利用香气值法计算石榴中每种香气成分对石榴风味的贡献,发现己醛对风味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9.
商陆中挥发油的提取及其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从商陆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鉴定成分,分析商陆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鉴定出商陆挥发油中24个化合物,主要化学成分是棕榈酸和亚油酸。  相似文献   

20.
利用SUMMA罐收集落叶松挥发物,采用预浓缩与GC/MS联用系统对不同季节的落叶松挥发性有机物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落叶松挥发物的成分包括萜类、烷烃、烯烃及炔烃类、酮类、呋喃类、醇类、醛类、酸类、酯类8大类化合物,共110种,其中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且含量随季节变化显著。(1S,3S)-(+)-间-薄荷-4,8-二烯(12.58%)、植紫三烯(9.02%)、(E)-2,7-二甲基-3-辛烯-5-炔(18.13%)、(Z)-2,7-二甲基-3-辛烯-5-炔(17.63%)构成了春季萜类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夏季以1,3-戊二烯(23.53%)为主,秋季则以(-)-蒎烯(17.04%)、IR?α?蒎烯(37.09%)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