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巢湖流域水稻营养诊断平衡施肥技术,结果表明:施用氮磷钾对水稻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能改善产量结构性状,增加水稻产值,提高经济效益。2 a试验平均,水稻平衡施肥较不施氮肥、磷肥、钾肥及不施肥的空白对照的增产率分别为33.2%、11.7%、17.8%及39.8%,施肥增收1972-6722元/hm^2,产投比为4.46-8.16∶1。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大蒜钾肥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江淮丘陵黄褐土-水稻土地区大蒜施用钾肥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对大蒜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地试验蒜薹的增产幅度分别为102.8%-155.6%、18.2%-32.8%和24.2%-29.1%,平均增产率为122.0%、27.3%和26.7%;蒜头产量提高11.3%-71.1%、38.1%-55.8%和34.9%-42.6%,平均增长39.2%、45.9%和38.1%。增加氮肥用量,蒜薹及蒜头产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施用钾肥能大幅度提高大蒜产值,每hm2增收3702-7998元,施用钾肥的产投比高达8.23-18.89∶1。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氮磷钾锌平衡施肥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衡施肥对小麦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籽粒产量增长,施肥经济效益提高。2年2地试验,与不施氮肥、磷肥、钾肥和不施肥的对照(CK)、农民习惯施肥相比,NPK配施处理的增产率分别为16.22%~28.06%、6.73%~11.38%、7.01%~10.15%、21.95%~38.16%和8.18%~9.19%,平均增产22.14%、9.06%、8.58%、30.06%和8.69%。施肥增收1 374.5~3 977.4元/hm~2,施肥产投比为3.05~3.60∶1。  相似文献   

4.
田间试验研究表明,平衡施肥对大豆的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能增加大豆产值,提高经济效益.大豆平衡施肥较不施氮肥、磷肥和钾肥增产率分别为11.9%、15.7%和19.9%,施肥增收35~102元/667平方米,产投比为3.69~7.83.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江淮丘陵地区油菜高产高效的平衡施肥技术结果表明,平衡施肥对油菜的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能增加油菜产值,提高经济效益.3年试验平均,油菜平衡施肥较不施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增产率分别为55.25%、14.8%和11.9%,施肥增收600~1650元/hm2,产投比为3.69~7.83.  相似文献   

6.
进行了淮北平原生姜施用钾肥的3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对生姜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年试验姜块的增产幅度分别为26.1%-46.9%、19.2%-35.0%,34.5%-41.2%,平均增产分别为33.7%、26.6%和38.3%。施用钾肥能提高生姜产值,增收7931-13082元/hm2,产投比达14.1-34.9∶1。钾肥用量在150-300kg/hm2条件下,增加氮肥用量,生姜产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3年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对大豆的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能增加大豆产值,提高经济效益。大豆配方施肥较不施氮肥或磷肥或钾肥的增产率分别为11.9%、15.7%和19.9%,施肥产投比为1.68~6.84∶1。  相似文献   

8.
三江平原地区高效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明确了三江平原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及水稻平衡施肥效果。不施氮肥减产26.2%,不施磷肥减产12.1%,不施钾肥减产10.3%,不施锌肥减产24.2%,不施肥减产39.9%。平衡施肥较农民习惯施肥增产20.3%,增收3 294元.hm^2。平衡施肥较农民习惯施肥粗蛋白含量增加0.13个百分点、直链淀粉含量降低0.84个百分点、胶稠度增加1.7mm,对改善稻米品质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田间试验研究表明,平衡施肥对大豆的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能增加大豆产值,提高经济效益。大豆平衡施肥较不施氮肥、磷肥和钾肥增产率分别为11.9%、15.7%和19.9%,施肥增收35~102元/667平方米,产投比为3.69~7.83。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肥料配施对穿心莲生长和内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钾磷肥或有机肥的平衡施肥对穿心莲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氮磷钾和有机肥配施处理较仅施氮肥的对照产量增加16.85%-26.67%,平均增产22.07%。穿心莲内酯含量增长0.70-8.21个百分点,相对提高2.82%-33.08%;经济收入提高5202-8237元/hm2,施肥产投比为4.50-8.22∶1。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施用钢渣对小麦-水稻轮作制度下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方法]研究了钢渣施用对小麦-水稻轮作下作物产量、土壤pH的影响,以及土壤pH和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当季对照相比,第一季种植小麦后土壤pH上升0.17~1.00,第二季种植水稻后土壤pH上升0.36~2.21,第三季种植小麦后土壤pH上升0.56~2.68,第四季种植水稻后土壤pH上升0.80~2.41。从第三季开始,连续施用钢渣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对照逐渐下降。钢渣施用可以显著增加小麦产量,但连续施用对水稻无增产效果。与当季对照相比,施用钢渣后,第一季小麦增产215.81%~504.65%,第三季小麦增产22.69%~37.78%。[结论]施用钢渣能提高小麦-水稻轮作制度下酸性土壤的pH,增加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改良环渤海低平原区盐碱地和提高小麦产量。[方法]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在中度盐碱地上施用不同用量含腐殖酸小麦专用功能肥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小麦产量和生物量均随功能肥施用量增加呈下降趋势,在小麦功能肥G2(300 kg/hm~2)时最高,达3 480和7 651 kg/hm2,较其他处理高63.2%~143.9%和28.4%~96.9%,且差异显著,小麦的收获指数也在G_2处理时最高,达45.5%,较其他处理高3.0%~61.1%。不同施肥处理可以显著影响小麦的株高和分蘖,不施肥G_0、常规施肥G_1和功能肥G_4处理均不利于小麦生长,功能肥G_2处理株高、分蘖显著高于G_0、G_1和G_4,分别高7.7%~26.7%和13.0%~44.4%,其次是G3处理。旗叶叶面积、叶绿素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随功能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G_2处理最高,分别较其他处理高3.9%~22.2%、4.4%~21.6%、9.4%~40.7%,G_2与G_0、G_1和G_4处理间差异显著,其次是G_3处理。[结论]适量功能肥G_2处理不仅可以促进小麦营养生长,而且显著影响旗叶光合速率,增加干物质积累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量对一年两熟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秸秆不还田,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0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对麦-玉轮作体系中土壤容重、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以及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库容。50%、100%和150%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容重降幅为1.41%~9.15%,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02~0.04 g/kg,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钾含量分别增加6.64~9.00、3.37~4.07、10.33~19.00、40.00~120.00 mg/kg。不同秸秆还田量均能提高小麦、玉米产量,产量增幅分别为7.57%~13.16%、16.29%~26.06%。[结论]秸秆还田量达到150%时,在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方面出现转折,建议不超过100%秸秆还田为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小麦生长和砂姜黑土水分状况的影响,探讨适宜的秸秆还田量。[方法]设置0、1 500、3 000、4 500和6 000 kg/hm~2玉米干秸秆粉碎还田量,小麦主要生育期采集0~10、10~20 cm土壤样品,测定水分含量;收获期考察小麦产量结构性状。[结果]实施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籽粒产量增长3.49%~7.09%,平均提高4.94%,3 000 kg/hm~2的中等秸秆用量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0~10 cm、10~20 cm以及0~20 cm土层水分含量显著提高,减轻了土壤干旱程度。[结论]当前生产水平下,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玉米秸秆适宜还田量为3 000 kg/hm~2。  相似文献   

15.
孙菁菁  高肖贤  魏静  马文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833-12835
[目的]为了建立适合河北山前平原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体系,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管理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及养分生产效率的影响。[方法]4个管理模式分别为农民习惯模式、高产高效模式、再高产模式、再高产高效模式,其中农民习惯模式按当地农民常规种植进行,高产高效、再高产和再高产高效模式分别为设置一定增产增效目标下各种管理措施的优化组合。[结果]与农民习惯相比,管理措施优化组合的高产高效、再高产和再高产高效3种模式均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氮肥生产效率,其中产量分别提高20.7%、30.5%和22.5%,氮肥生产效率分别增加67.1%、17.3%和29.7%。再高产模式下产量、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的养分累积量最高,高产高效模式下氮肥生产效率最高,达47.3kg/kg。[结论]通过管理技术的优化组合,可以实现冬小麦产量分别提高10%~15%和30%~50%、氮肥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5%~20%和30%~50%的高产高效目标。  相似文献   

16.
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土壤小麦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于2005—2015年进行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对不同施肥方式下小麦产量以及土壤养分指标进行检测,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长期定位施肥可以使作物增产;单施有机肥、无机化肥在提高小麦产量上效果相当,差异不大;无机-有机肥混合施用可增产78.6%,效果显著。施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与速效钾含量,有机肥可更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与速效钾含量。[结论]该研究为小麦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污泥复混肥对冬小麦增产效果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沙质土壤中施用不同量及不同配方的复混肥,研究了城市生活污水污泥复混肥在冬小麦生长中的应用效果。[结果]与施用化肥相比,小麦冬前分蘖多30万~60万个/hm^2,株高增加2~4cm。穗粒数增加1~2个,增产457.5~1209.0kg/hm^2,增产率为7.5%~20.2%。土壤性状分析结果表明,施用复混肥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总量及主要生理群微生物数量均无不良影响,但是由于污泥中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及在粮食作物中的富集现象,施用复混肥应控制污泥的比例。[结论]污泥复混肥具有良好的改良土壤、增加小麦产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麦棉套作模式下适宜的棉花与小麦配置方式,实现麦棉套作产值最大化。[方法]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置了6个不同配置方式,调查了小麦产量、棉花生育性状与产量,计算了不同种植模式的总产值。[结果]"三一式"对棉花前期生长影响较大,棉行光照、温度均显著降低,小麦产量高而棉花产量低;"四二式"起垄植棉促进棉花早发,显著提高了棉花产量,总产值达到了41 646元/hm~2,较其他配置方式增加4.7%~14.5%。[结论]"四二式"配合棉行起垄是促进棉花早发,提高麦棉套作模式产值的最佳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19.
王秀兰  毕明  王鸣晓  谭秀山  毕建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04-12505,12513
[目的]探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规律。[方法]以济麦20为试材,研究了小麦的植株高度、节间长度、各器官干重的变化及其与水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干旱胁迫下,茎秆高度缩短,为适宜水分条件下茎秆高度的63.4%~73.2%,穗下节间增加9.2%;严重干旱时,穗下节间缩短;倒2和倒3节间长度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除根重呈上升趋势之外,其余指标茎、叶、穗重量均呈下降趋势。水分由适宜向过多变化的过程中,穗下节间长度、倒2、倒3节间长度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各器官的干重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结论]为小麦节水高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施肥对潮土养分非匀衡化的土壤修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施肥对不同处理的土壤修复作用。[方法]利用盆栽试验对长期不合理施肥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及生产力下降的土壤进行施肥修复。[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是快速修复土壤养分和提高生产力的最佳方法;NP、NPK是既均衡土壤肥力又提高作物产量的无机肥施用方式;对土壤有效磷、氮极度缺乏的土壤,单施磷肥、氮肥效果极显著,其肥效在小麦上与NPK相同。[结论]长期施化肥的土壤对化肥的依赖性更强,停止施肥,玉米产量下降78.6%,小麦产量下降52.8%;而长期施NK和PK肥的土壤,停止施肥反而产量增加,NK处理玉米产量提高112%,小麦产量增加182%,PK处理中玉米产量增加15.1%,小麦产量增加59%;单施有机肥的当季效果不如化肥,但后效明显好于化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