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气温较安阳市低1~2℃,冬春季常常出现寒冷交加天气,小麦极易出现冻害现象。笔者根据多年观察及实践经验,总结出林州市小麦冻害类型、特点、原因及预防措施。一、冻害类型(一)冬季冻害冬季冻害是指小麦在越冬期间,由于遭受寒潮降温引起的冻害。林州市地处太行山区,冬季最低气温达-10℃,冬季日温差15℃左右,极易出现寒潮天气,引起小麦冻害。冻害一般表现为叶片冻害。  相似文献   

2.
正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气温较安阳市低1~2℃,特别是春季极易发生倒春寒天气。冻害是林州市小麦生产中常见的灾害之一,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查明冻害发生原因并采取相应栽培措施预防,减少冻害发生,是夺取小麦高产措施之一。本文就小麦冻害发生机理原因、栽培措施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根据原因提出了相应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北方落叶经济林冻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冻害是指经济林遭遇极端低温或剧烈变温时造成的灾害,分为秋末冻害、冬季冻害和春季冻害三种。我国经济林冻害主要发生在北方和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冻害对果农的收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严重的年份甚至绝收。林州市地处河南省北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经济林冻害时有发生。针对冻害的影响,本文着重介绍预防和减轻北方落叶经济林冻害方面的知识。1冻害类型及表现1.1秋末冻害1.1.1发生特点  相似文献   

4.
叶县2008年小麦冻害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小麦冻害的类型,分析了2008年冬小麦冻害发生的原因,并以叶县多年的气候资料为依据,提出了防御冻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依据典型地区多年的小麦冻害记录、气象资料和试验结果,分析了黄淮中部麦区小麦冻害的发生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了一套综合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6.
泸州是我国最重要的北缘龙眼种植区,泸州龙眼以晚熟闻名于世,但其产量受气象灾害的影响波动大。对泸州1976~2013年多年气象资料和受灾害资料进行了统计,并对气象因子与龙眼产量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发生频率最高,高温灾害发生频率最低,低温冻害和风雹灾发生频率较低,但成灾率最高,龙眼产量损失最大。气象灾害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低温冻害风雹灾害连阴雨害高温日灼洪涝灾害倒春寒害高温冲梢干旱灾害。因此,在龙眼生产上要重点预防低温冻害。  相似文献   

7.
泸州是我国最重要的北缘龙眼种植区,泸州龙眼以晚熟闻名于世,但其产量受气象灾害的影响波动大。对泸州1976~2013年多年气象资料和受灾害资料进行了统计,并对气象因子与龙眼产量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发生频率最高,高温灾害发生频率最低,低温冻害和风雹灾发生频率较低,但成灾率最高,龙眼产量损失最大。气象灾害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低温冻害>风雹灾害>连阴雨害>高温日灼>洪涝灾害>倒春寒害>高温冲梢>干旱灾害。因此,在龙眼生产上要重点预防低温冻害。  相似文献   

8.
谷子别称粟,在北方通称谷子,加工后为小米.熬制后的小米粥营养丰富,蛋白质、维生素B1含量高,健脾胃,易于消化,是林州市重要的日常饮食之一.随着2017年林州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谷子作为林州市重点发展的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谷子病虫害的发生,导致谷子减产,农民遭受损失.笔者根据多年经验阐述林州市谷子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相似文献   

9.
黄淮地区小麦冻害发生情况与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淮地区小麦发生冻害的类型、发生情况、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总结,并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提出了一些预防小麦发生冻害的管理措施,以减少冻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飞 《现代农业科技》2014,(5):91-91,96
分析了小麦发生冻害的多种原因,并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提出了一些预防小麦冻害发生的对策,以促进小麦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冬小麦越冬冻害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河北省10站点34年的气象资料,采用越冬冻害因子权重法分析了冬小麦越冬冻害发生风险及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北平原南部的邯郸、邢台南部一带为冻害发生风险低值区,河北冬麦区北部偏东的廊坊、沧州一带为高值区,保定、石家庄、衡水等河北平原中部地区为中值区,20世纪80年代冻害发生风险最高,70年代次之,90年代及2000年以后冻害发生风险依次降低。20世纪80年代以后所选的全部站点其冻害发生风险的线性趋势都呈下降态势。各地34年中越冬期负积温、极端最低温度均呈明显上升趋势。黑龙港区中度以上越冬冻害发生的风险概率明显高于山前平原区。山前平原区冬小麦发生重度冻害的平均风险概率为4年1遇,黑龙港区为3年1遇;2个生态类型区冬小麦发生极重度冻害的平均风险概率约10年1遇。  相似文献   

12.
小麦冬前生长期气象条件对冻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不同小麦品种不同播种期种植试验,研究里下河地区小麦冬前气象条件对冬后冻害程度的影响。[方法]主要采用农业气象试验和统计方法,选择里下河地区的当家品种扬麦158、苏麦6号、宁麦9号进行种植试验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同样气象条件下,不同品种冻害影响程度不一样,差异较大。冬前的温、光、水等气象条件都与冬后的冻害程度相关显著,尤其是出苗到越冬期间更明显。10月20日~11月4日播种,穗粒结构相对随播种期变化波动较小,产量较高。[结论]江苏省里下河腹地的小麦常年播种期安排在10月20日~11月4日,以适当迟播为宜;加强灾害影响和救灾措施研究,在栽培管理上做到适期播种,施足基肥和苗肥,培育壮苗越冬,做好以施好腊肥为主的冬季田间管理工作,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对减轻灾害影响的程度、提高产量和品质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东莞市行道树冻害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东莞市行道树的常见树种在2008年2月初低温天气过程中的冻害表现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34种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其中,冻害等级最高达4-5级的有桃花心木、凤凰木和盆架子3种,基本上不能越冬;冻害等级3级的有9种,即苏铁、刺桐、芒果、马占相思、黄槐、垂叶榕、鱼尾葵、大王椰子、小叶榄仁,能在本地区越冬,但植物组织受到较大的破坏,用做绿化苗木对城市景观有一定的影响;其余均在2级以下,低温基本上对其不造成危害,是东莞市行道树选择的适宜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14.
春季冬小麦冻害气候及生理生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仝文伟  鲁建立  张玉娟  张春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32-1533,1536
[目的]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春季冬小麦冻害多发的气候和生理生化原因。[方法]以2007年春季北方冬麦区相继发生的2次大范围严重冻害为例,应用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资料,结合河南省农业厅统计资料和广大气象、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田间调查资料,系统分析冻害发生前的气候条件、发生时的灾害天气过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生理生化过程与气候适应性。[结果]从冬小麦播种至冻害发生期间温度持续偏高,冬小麦生育期提前,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过程加快,植株抗寒能力降低,是造成冬小麦大面积冻害的基本原因;2次强降温天气过程气温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是造成冬小麦冻害的直接气候因子;农业生产技术变化等因素对冬小麦冻害起到一定作用。[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害等自然灾害多发,生产上应选用产量、品质、抗逆性综合性状优良的冬小麦品种,并适当调种播期,减少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5.
王荣英  李春强  吴雁  李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310-5312,5316
基于1981~2010年衡水11个县市的气象资料和同期的果树冻害观测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衡水市果树冻害可能发生时段的气候变化,以及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不同冻害类型的发生规律及变化趋势,得出冻害发生的初步判定条件;随着气候变暖,气候不稳定性增加,果树遭遇晚秋初冬冻害和晚霜冻害的风险上升,而越冬冻害的发生率在下降;晚秋初冬冻害的发生程度受日平均气温下降幅度的影响较大;越冬冻害、晚霜冻害的发生程度与极端最低气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吉林省延边地区1949~2010年苹果梨产量资料、延边苹果梨主产区建站以来的气象资料,采用主分量分析、相关系数计算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吉林省延边冬季冻害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8℃可以作为苹果梨冬季冻害临界温度。据此临界温度,利用冬季(12~2月)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8℃的持续日数、极端最低气温、最大降温幅度及有害积寒作为苹果梨冬季冻害致灾因子,采用主分量叠加各致灾因子的方法得出了苹果梨冬季综合冻害指数。以综合冻害指数为基础,将冬季苹果梨冻害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严重4个等级。  相似文献   

17.
北京冬小麦生长期农业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小麦种植的影响。[方法]选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3℃的初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终日、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和冬前积温、冬季负积温等作为小麦不同生长期农业热量资源指标,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北京地区冬小麦种植区近50年的热量资源变化特点、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从冬前壮苗对冬前积温要求的平均状况来说,北京冬小麦的最佳播种期为9月24~29日;返青期有提前趋势,停止生长期有推迟趋势;以冬季负积温作为越冬冻害标准来看,若低温发生期间无雪覆盖或冬前小麦抗寒锻炼不充分,近50年可能造成冻害的年份频率高达54%,但1988年以来气候变暖明显,冬季负积温不易发生冻害年的频率高达77%。[结论]分析北京冬小麦在热量资源因子的变化规律和突变特征,为合理利用气候变暖条件下农业气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小麦冻害类型和原因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提出了防御对策,采取措施抑制小麦冬前旺长,采取防冻措施,及时对冻害田进行补救等内容,旨在为小麦冻害防御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高寒地区超强抗寒新品种“东农冬麦1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选育出能在黑龙江省高寒地区安全越冬的冬小麦品种,从1994年开始进行了冬小麦抗寒育种工作和保护越冬的栽培技术研究。由于冬麦抗寒性属于数量遗传性状,因此选用抗寒较强的品种间杂交和多亲本杂交,以利于抗寒基因累加和超亲遗传。几年来共杂交471个组合,于2002年从Norstar×(牡引88-13×Alabaskaja)组合中,选育出一个抗寒高产的新品系(东农024)。后经四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并结合保护越冬栽培措施,不论雪大或雪小年份都能安全越冬。2007年1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命名"东农冬麦1号"开始推广,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能在黑龙江省高寒地区越冬的冬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