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袋栽平菇一般出完第三潮菇后的栽培料都已干缩,不再出菇,因此作为废料被处理掉。为了提高平菇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我们于1990年将其废料进行脱袋浸水后覆盖湿的阔叶树锯末进行栽培试验,30天后出菇,生物转化率提高24.0%~33.4%。 (一)试验材料 平菇中蔬10号,引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阔叶树锯末,2.5%溴氰菊酯乳浊,50%多菌灵粉剂,石灰,石膏,出完第三潮菇的菌袋。 (二)试验方法 把出完第三潮菇的菌袋脱去,将菌块置于水中浸泡24小时。在阔叶树的锯末中加1%的石膏、2%的石灰、0.2%的多菌灵、0.1%的溴氰菊  相似文献   

2.
李正飞 《食用菌》2006,28(3):48-48
1清理料面采收后及时清除料面残留的菇脚和小菇,剔除老菌丝搔菌。 2调整含水量袋栽金针菇培养料含水量保持在65%~70%。有利于菌丝正常生长和顺利转潮。培养料较干时每袋补清水50~100mL,2~4h后倒出多余的水分。  相似文献   

3.
目前袋栽的灵芝一般仅收两潮芝,多者可收三潮芝。近两年,笔者在灵芝生产中以营养液浸泡基质的方法,可收到第四潮芝。 (一)材料 菌种从北京引进的富锗灵芝。菌袋是已采过三潮芝的栽培袋,其基质配方为锯木屑78%,麦麸20%,石膏1%,葡萄糖1%。营养液配方:尿素4g,过磷酸钙5g,磷酸二氢钾1g,硫酸镁0.5g,硫酸锌0.2g,维生素B_10.5片,煮沸过的清水1kg。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平菇袋栽法,两潮菇后菌袋严重失水缺肥,一般采用浸泡法补水、补肥,不仅搬运麻烦费时,而且袋内水分难以控制,水肥一次性供给菌丝体一时难以吸收,若营养液浓度过高还会使菌丝体内的水分出现反渗透而产生肥害.为此,笔者经两年时间试验,摸索出了一种“大袋磨盘式发菌圆柱式出菇的平菇高产模式”.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1选料和装袋 按常规袋栽法进行选料、配料和拌料,秋季气温高采用发酵料栽培,冬季和早春气温低,  相似文献   

5.
代料香菇采过几潮菇后,由于料内水分、养分严重消耗,以及代谢产物的积累致使pH值下降,而影响到产量和质量.具体表现为菇体小,盖薄,易开伞,产量低.笔者于1990~1991年对香菇菌筒用不同营养液进行浸泡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材料以出过四潮菇的菌筒为试材.原培养基配方:木屑78%,麸皮20%,糖、石膏各1%,多菌灵0.3%,料水比1∶1.4,每筒干料重100g.菌种Cr-02.(二)方法选无杂菌、无虫害的完整菌筒200个,  相似文献   

6.
(一)试验经过 笔者于1994年3月进行袋栽黑木耳试验,试验组为磁化水拌料和出耳期喷施;对照组为普通清水拌料,喷施。所用磁化水的磁化强度为500~2500高斯。原种、栽培种配方:木屑88%,麦麸10%,食盐1%,石灰1%,磁化水(清水)125%,塑料袋(17×35cm)装料,袋装湿料400~800g,按常规装袋、灭菌、接种,菌种为大兴安岭黑代2号。两组各200袋。  相似文献   

7.
简述什邡市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产业概况,提出四川毛木耳栽培模式为"熟料袋栽荫棚出耳",栽培技术流程为:季节安排→原料准备→菌袋生产→发菌管理→出耳管理→采收晾晒。四川毛木耳栽培技术具有6个显著特点:菌袋生产期较长,出耳的时间较早,出耳采收期较长;栽培主料靠外购,单价偏高,栽培基质无需长时间的堆积发酵;使用的栽培料袋规格较大;采用机械拌料装袋,省力、省工和高效,发菌荫棚专一;在接种箱内"凌晨抢时抢温"接种,种块萌发新菌丝较快,菌袋成品率较高;低温(菌袋码堆内温度控制在18℃~20℃)发菌,病害减少,发菌成品率较高;较早地将微喷灌系统应用于毛木耳出耳水分管理,省力、节水、节电和降低用工成本;采用耳片竹笆晾晒法,产品质量安全和干燥快速。  相似文献   

8.
李正飞 《食用菌》2008,(1):21-21
1要讲究添加方法营养液的添加,通常有三种方法:喷施、浸泡和灌穴。①喷施营养液的时间以子实体大量出现时为宜。喷施时间应注意喷头不要对着子实体,同时要注意“四不喷”。即是幼小菇营不喷,以防其“肿死”。刚采过菇或有菇残体处不喷,以防引起细菌性病害。空气湿度大时不喷,菇床内病虫害严重时不喷。②浸泡法是主要用于袋栽的食用菌。在采收1-2潮菇后,如果栽培袋呈严重缺水状态,可将其放在配好的营养液中浸泡,直到恢复到接近原基时为止。采用浸泡的方法添加营养液,只需在营养液中放入菌袋后压上重物即可,但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如果菌袋失水过多,可以分几次浸泡。③灌穴法主要在菌袋上使用。当菌床上出菇较多,水分及养分消耗过大时可采用此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将菌床按10cm的穴距打眼,向菌床上灌配好的营养液,添加完营养液后要覆好土。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几个黑木耳菌株在稻草袋料栽培中的表现,笔者进行了此项试验.1 供试菌株与配方 ①菌株:黑木耳835、黑广、黑5、黑6、沪耳一号(CK).②培养料配方:切成3cm长的稻草38kg、麸皮10kg、过磷酸钙250g、硫酸镁100g、磷酸二氢钾150g、碳酸钙500g、红糖500g.2 试验方法 稻草浸水48小时后沥干至70%的含水量,再与其他辅料混合均匀,培养料含水量为65%,17×33cm的聚丙烯塑料袋装料,袋装量400g,每处理100~120袋.经高压灭菌1小时,取出冷至常温在无菌条件下接入参试菌种.菌丝满袋后1周,在袋的周围用刀片均匀划1cm长的口12处,然后将袋置于铺沙2~3cm厚的土上,袋间隔5~10cm,在袋上覆透明薄膜.当耳基形成约1cm大小时,每天向沙里渗水,并结合每天揭膜通风向袋周围喷水3~4次.耳片长成后逐潮采收考耳.  相似文献   

10.
筛选适合工厂化栽培的滑菇(Pholiota microspora)菌株,并研究培养温度、栽培料配方、搔菌处理和开袋时间对滑菇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最佳菌株为ph0012;最佳栽培料配方为51%木屑、30%银耳菌糠、18%麦皮,1%石灰;适宜的菌丝培养温度为22~25℃,出菇温度为15~17℃;搔菌和不搔菌处理,对滑菇产量无显著影响;适宜的开袋时间为接种后第90天;生产性栽培的第一潮菇平均产量为每袋186.38 g。  相似文献   

11.
金针菇菌糠再利用栽培金针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针菇栽培料由于出菇2~3潮后料内水分缺乏,菌丝的活力下降而难以出菇,料内含有大量营养尚未充分利用。为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笔者进行了利用金针菇菌糠再次栽培的试验。1供试材料①品种:三明1号金针菇。②栽培袋规格:20 × 35cm、4丝厚聚乙烯栽培袋。③培养基配方:试验配料为棉壳35kg,菌糠12.5kg,石灰粉500g,玉米粉2kg;对比试验配料为棉壳47.5kg,石灰粉500g,玉米粉2kg。2接种培养常压灭菌,接种后在25℃恒温室内培养,试验配料25天发菌满袋,对比试验配料28天发菌满袋。发菌满…  相似文献   

12.
菌种用泰山赤芝。料配方为棉子壳50%,木屑50%,石膏、糖、磷肥各1%,尿素0.3%,常规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待菌丝满袋后即脱袋于室外覆土出芝,采收一潮灵芝时,将菌柄留下1cm以利再生。试验于5月底播种,7月上旬采收头潮芝,结合浇水添加营养液,只3天在再生处即长出小灵芝,常规管理共出四潮  相似文献   

13.
根据笔者的多年试验和观察,在食用昔栽培中对其进行培土或覆土,不仪可大幅度增加产量,且可显著地提高品质,从而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培土或覆土的增产实例(一)平菇生料袋栽平菇在我省比较普遍,当采收二潮菇后,在温室内挖坑作1.2米宽的畦,眭间留25厘米人行道.把脱袋的菌块用竹签划破菌皮3~4道线后平码于畦内,尔后覆1~5厘米厚土,每米2泼浇35~50公斤水.泼水后大部分土随水冲入菌块缝间,待水渗掉后随即再覆0.5~1.5厘米厚的湿润细土,以不露菌料为宜,并经常喷水保持土壤湿润,覆土后经出二潮菇,如见畦面土壤板结,可用铁耙划  相似文献   

14.
厦门地区夏季以7~8月温度最高,平均29.2℃,极端达35~36℃。适宜盛夏生长的食用菌很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食用菌鲜品的需求较为迫切。为解决盛夏食用菌鲜品短缺的矛盾,笔者于1992、1993年盛夏,用蔗渣袋栽乳白木耳取得很好的效果,现简报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菌株为笔者从野生子实体分离的乳白木耳。培养料配方为甘蔗渣78%,麸皮20%,糖1%,碳酸钙1%.料水比1∶2。于1992、1993年7~8月间分两批进行试验,采用规格为12×24cm栽培袋,袋装干料100g,高压灭菌,冷却接种,置28~30℃的室温下培养,待菌丝封口后开始划线隔天测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长满袋后每袋开5个梅花形排列约1cm~2的出耳孔,置29~32℃的菇房里进行常规出耳管理。耳芽长出后,隔天测定耳片的朵径和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5.
木耳栽培方法多样,如室内外袋栽、套种间作、床栽等,一般生物效率在80~100%,后期水分管理困难,大面积产量偏低。为了提高袋栽单产,笔者对出耳后期的菌袋进行了覆土试验,取得高产效果。(一)试验材料毛木耳AP_4,引自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培养料配方为棉子壳60%,稻草20%,麸皮18%,石膏粉和白糖各1%,含水量60%左右。  相似文献   

16.
培养料营养成分的多寡,直接影响平菇的产质量,但配料时营养料添加过多,易染霉菌而导致失败,且成本较高,不利于开放式大面积种植.为此,我们在1989年秋初试的基础上,于1991年春投料2000kg进行菇蕾期料内注营养液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一)培养料发菌培养料为新鲜棉子皮,另加生石灰1%和40%多菌灵胶悬剂0.2%,水分是干料重的130%.菌种为中蔬10号.采用生料开放式袋栽(45×25cm),装袋后常规堆袋发菌,发菌期间翻袋二次.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紫木耳的最佳出耳方法,笔者进行了三种出耳方法比较试验,现将结果初报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菌种 紫木耳母种引自湖南食用菌研究所.1.2 栽培料配方 棉子壳90%,麸皮8%,蔗糖1%,石膏粉0.5%,过磷酸钙0.5%.水适量.1.3 栽培袋制作 3月中旬接种制栽培袋.采用17×33×0.04cm聚丙烯袋,每袋装干料400g(不除去生理水),常压灭菌10小时.于接种室内的超净工作台上接种.室内常温墙式堆袋发菌,常规发菌管理.  相似文献   

18.
筛底沙是淀粉厂生产淀粉玉米粒上罐时筛下的杂质,主要为碎玉米芯和碎玉米粒。 1试验配方 A.玉米芯100kg,麸皮10kg,豆饼面5kg,石灰4kg,磷酸二氢钾500g,尿素400g,克霉灵100g。B.筛底沙100kg,麸皮5kg,石灰4kg,磷酸二氢钾500g,尿素400g,克霉灵100g。C.棉子壳100kg,麸皮5kg,石灰1kg,石膏2kg,尿素400g,克霉灵100g。含水量均为60%~65%,pH8。按常规拌料、发酵、装袋,发菌温度控制在18~25℃。配方A装85袋,B装80袋,C装70袋(袋为28×55cm)。  相似文献   

19.
目前的袋栽黑木耳,主要采用常规的菌袋生产法,一是菌袋养菌时间长,菌袋成品率低,二是生产成本高,三是木耳品质差,最终影响生产效益。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大面积栽培,从中推出了以阔叶林枝桠、稻草、玉米芯、棉籽壳等农林产品的下脚料为原料,用17cm×33cm菌袋免口圈装料、常规灭菌、单扦接种,菌袋养菌仅需20天左右,且菌袋成品率在98%以上。在栽培管理中,再采用养菌室内打孔,栽培场地覆草帘控温保湿催耳、定时雾喷育耳。全周期50d~80d,每袋产干耳50g~60g,其产品以单片、无耳根、无残留、而优于椴栽。[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吴凤林 《食用菌》2007,29(2):57-57
由于白灵菇出1潮菇,料内养分未充分利用。为使白灵菇废料变废为宝,提高经济效益。笔者经多次试验,摸索出一套高产的栽培方法,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适宜栽培季节根据我地自然气候条件,以春季2-4月制作菌袋为最好。菌丝长满袋至出耳,可持续到8-9月出耳结束。这样还可把菇棚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