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应用并比较近红外和中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对掺假的豆粕进行快速鉴别。试验收集了不同批次145个纯豆粕样品,随机选取部分纯豆粕样品,掺入0.08%~5.00%的尿素聚合物,利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和中红外光谱技术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支持向量机(SVM)分类方法,对掺假豆粕进行识别。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经变量标准化后建立的SVM分类模型训练集识别率为99.8%,测试集识别率为99.2%,检测限为1.0%;中红外光谱数据经变量标准化和一阶导数7点平滑处理后,建立的PLS-DA和SVM分类模型对样品的识别率均达到100.0%,检测限为0.08%。因此,近红外和中红外光谱技术均可对掺入尿素聚合物的豆粕快速鉴别,后者的灵敏度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利用傅利叶近红外光谱对鱼粉中掺杂的三聚氰胺进行定性鉴定及定量预测的可行性及方法.本研究收集饲用鱼粉106个,通过添加三聚氰胺标准品到饲用鱼粉中,以制备三聚氰胺含量不同的掺假鱼粉236个,三聚氰胺含量为0.1%~15.0%;然后用傅利叶近红外光谱仪采集饲用鱼粉、掺杂三聚氰胺鱼粉和三聚氰胺标准品的近红外光谱曲线,采用因子算法建立定性模型,利用偏最小二乘分析(PLS)建立定量分析模型.结果显示,根据三聚氰胺标准品和鱼粉的近红外光谱,可选取6 873.4~6 514.7 cm-1作为定性分析的特征光谱,而据此所建定性分析模型对检验集样品识别率为96.5%;用于定量分析的近红外特征光谱为7 560.0~7 058.5、6 915.8~6 098.1及4 601.6~4 246.7 cm -1,用此特征光谱所建0.1%~15.0%定量分析模型和0.1%~5.5%定量分析模型的交叉验证标准差平方根(RMSECV)分别为0.634%和0.210%,决定系数R2为94.77%和98.59%.用此二定量模型对检验集样品预测,其预测标准差平方根(RMSEP)分别为0.779%和0.188%,能较准确地预测鱼粉中掺杂三聚氰胺的含量.因此,傅利叶近红外光谱能够较准确、快速地鉴定鱼粉中是否掺杂三聚氰胺及定量预测其含量.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豆粕中掺假菜籽粕的近红外反射(NIR)光谱定量分析方法。在豆粕中掺入0、5%、10%、15%、20%、25%、30%菜籽粕,每个掺杂水平30份重复样品(建模集样本20个,验证集样本10个)。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获取样品NIR光谱,使用化学计量学软件拟合建模集样品掺假比例的NIR光谱预测模型,验证集样本评价预测模型的准确度。结果表明,豆粕中菜籽粕掺假比例的NIR光谱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83,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为1.30。菜籽粕掺假比例为5%、10%、15%、20%、25%、30%的NIR光谱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8.93%、12.20%、2.21%、1.17%、1.72%、1.69%。研究表明,使用NIR光谱可以对豆粕中菜籽粕的掺假量实现准确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BRUKER MATRIX-I仪器快速检测和监控大豆油新鲜度及脂肪酸组分的新的检测方法。选择310份大豆油样品,新鲜度指标酸价(AV)、过氧化值(POV)和脂肪酸组分分别采用国标的方法检测,并结合近红外光谱进行定量模型的建立和验证。结果表明:新鲜度指标酸价、过氧化值及5种特征脂肪酸模型决定系数R2均接近1,其中酸价、过氧化值及亚油酸的模型决定系数R2>0.9,校正均方差(RMSECV)与预测均方差(RMSECP)数值接近,且两者均较理想。同时能够根据脂肪酸组分含量,对大豆油进行掺假鉴别,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模型能够较好地监控大豆油的质量,从而保证原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研究了通过近红外反射(NIR)光谱对豆粕中掺假棉籽粕的定量分析方法。在豆粕中分别掺入0%、5%、10%、15%、20%、25%、30%(m/m)棉籽粕,每个处理包含建模集样品20个、验证集样品10个,使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获取掺假样本的NIR光谱,采用OPUS化学计量学软件拟合建模集样品棉籽粕掺假率的NIR光谱预测模型,再用验证集样本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评价预测模型的相对误差。结果表明,豆粕中棉籽粕掺假率的NIR光谱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75、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为1.58、斜率为0.974,棉籽粕掺假比例为5%、10%、15%、20%、25%、30%的NIR光谱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5.0%、0.50%、1.87%、1.45%、1.28%、0.87%。因此,利用NIR光谱可以准确定量测定豆粕中棉籽粕的掺假比例。 [关键词] 豆粕|棉籽粕|掺假|近红外反射光谱|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生鲜乳中β-谷甾醇的检测方法,由于理论研究表明生鲜乳中的乳脂肪是动物油脂,不应含有或很少含有植物油脂中特有的甾醇β-谷甾醇,因此对多个地区生鲜乳中β-谷甾醇的本底含量进行分析,给出生鲜乳中掺假植物油脂的鉴定方法。用质量比1.25的氢氧化钾水溶液25 mL皂化样品,100 mL维生素C的乙醇溶液作为稳定剂和抗氧化剂,皂化液用石油醚和乙醚萃取,转溶剂至甲苯,离心进样质谱。选用高柱效的60 m DB-5毛细管柱,进样量1 μL,程序升温在35 min内实现β-谷甾醇与其他醇类及杂质的良好分离。选择离子414定量,检出限为0.10 mg/L,线性相关系数r=0.9991。运用该方法对6个地区生鲜乳中β-谷甾醇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得到最高值为0.86 mg/L,常见植物油中β-谷甾醇的含量为1~3 g/L。表明生鲜乳中利用植物脂肪代替乳脂肪时,每提高1%植物脂肪将多产生最少相当于本底量12倍的β-谷甾醇,从而判定生鲜乳中是否掺假植物脂肪。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动识别雌雄蚕蛹的技术与设备,是解决蚕种生产人工鉴蛹人力短缺和保证鉴蛹正确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以6个家蚕品种的蚕蛹供试,利用自制的在线近红外光谱检测装置进行雌雄蛹的鉴别。分别以3种采谱条件采集各供试家蚕品种蚕蛹样品的近红外光谱,以采用全谱和经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无信息变量消除法(UVE)优选后的波长变量分别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的雌雄蚕蛹识别模型。测试结果显示,在3种采谱条件下,以单个家蚕品种的光谱数据建模时雌雄蚕蛹鉴别的正确率达100%;多个家蚕品种的蚕蛹混合后采集光谱数据建模,其中采用方法 a(积分时间8 ms,扫描次数5次)、方法 b(积分时间为8 ms,扫描次数10次)、方法 c(积分时间20 ms,扫描次数10次)获取光谱数据建模的鉴别正确率分别达94.2%、95.2%、100.0%。选择高速采集光谱的方法 a,经CARS法优选波长后建模的测试结果优于经UVE法优选波长建模的结果,对校正集、交叉验证集和预测集蚕蛹样品的雌雄识别正确率分别为100%、100%和96.2%。研制的在线近红外光谱检测装置及建立的检测方法与模型,可应用于蚕种生产中快速鉴别分选雌雄蚕蛹。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免疫亲和柱—荧光光度法快速测定生鲜牛乳中黄曲霉毒素M1,此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对黄曲霉毒素M1进行定量分析;且无需柱后衍生,也无需对生鲜乳进行预处理,更加简便快捷,可以满足少量和批量样品的检测需要。在2015年第一季度及第三季度对焦作市辖区内生鲜乳收购站进行随机抽样方式共抽取40份生鲜牛乳样品;用此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合格率100%。  相似文献   

9.
蜂蜜中果糖含量近红外光谱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68份蜂蜜样品为材料,利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NIR)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蜂蜜中果糖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数学模型,并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选择11065.36cm^-1~7857.90cm^-1波数范围内的光谱,进行SG预处理方法,用8个主成分建立的蜂蜜果糖含量模型效果最好,模型相关系数、校正均方差和预测均方差分别为0.9259、1.21和1.64。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成本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研究建立应用于饲料生产线上的近红外预测模型,该模型同时应用于实验室的离线近红外检测。以豆粕和玉米粉为例,获取37个豆粕和49个玉米粉样品的离线光谱,并获取其中22个豆粕和26个玉米粉样品的在线光谱,建模方法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首先用离线光谱和在线光谱分别建立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之后基于光谱共享法的模型转移技术,建立光谱共享模型,将三种模型的建模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光谱共享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其中,豆粕水分和粗蛋白模型的验证集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validation set, R_P)分别为0.942和0.959,模型改善率(Model improvement rate, R_i)为17.4%和68.4%,预测残差绝对值的方差S~2为0.075和0.003;玉米粉水分和粗蛋白模型R_P分别为0.944和0.994,R_i为0.6%和80.9%,S~2为0.042和0.011。根据结果可知光谱共享法对模型的优化效果明显,预测效果、稳定性和通用性最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快速、准确检测出生鲜牛乳中黄曲霉毒素M1,保证牛奶卫生安全。[方法]采用SNAP黄曲霉毒素M1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生鲜牛乳中黄曲霉毒素M1。在2012年4月、9月和2013年6月分别对新疆巴州辖区内16个奶站的奶缸、奶牛养殖小区、运输车辆分别抽16份生鲜乳样品检测黄曲霉毒素M1。[结果]16份生鲜乳样品中检测黄曲霉毒素M1,结果全部为阴性。[结论]对巴州辖区内16个奶站的奶缸、奶牛养殖小区、运输车辆进行了生鲜牛乳黄曲霉毒素M1抽样检测项目,16份生鲜牛乳样品结果全部为阴性,未检出黄曲霉毒素M1,合格率为100%。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阐述了从永靖县部分奶牛养殖场(户)随机抽取奶牛生鲜乳样品40份,用国标TTC检测法对抽取的奶牛生鲜乳样品进行抗生素残留检测,在检测的40份新鲜牛奶样品中有3份抗生素药物残留检测呈阳性,阳性率为7.5%,可疑阳性样品为2份,占抽查总量的2.5%,并详细的分析了检测结果,提出了采取的措施,为畜产品安全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感官鉴别、物理检验、显微镜检测、化学分析、近红外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和质谱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氯化胆碱产品的感官性状、提取液颜色、显微特征、近红外光谱、游离氮与质量和掺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从多层面快速、准确掺假识别和产品质量鉴定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4.
通过了解生鲜乳收购站的生鲜乳大肠杆菌污染情况及不同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为日常生产中实时控制生鲜乳大肠杆菌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检验从生鲜乳分离的大肠杆菌,分析分离细菌的ERIC-PCR DNA指纹图谱。共采集115份样品,从23份中分离到大肠杆菌25株。ERIC-PCR DNA指纹图谱分析,25株分离菌遗传相似性在56%~100%之间。结果显示,生鲜乳中存在大肠杆菌污染,同一个生鲜乳收购站大肠杆菌的基因型可有不同,不同生鲜乳收购站之间也存在相同基因型大肠杆菌污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快速、准确检测出生鲜牛乳中掺碱物,保证牛奶卫生安全.[方法]采用食品检验GB/T5009.46-2003检测方法检测生鲜牛乳中掺碱物,对新疆巴州辖区内17个奶站进行了抽样检测.[结果]60份生鲜乳样品中结果58份为无掺碱或掺碱量为0,2份生鲜乳样品中的掺碱量为0.05%以上.[结论]对巴州辖区内17个奶站的生鲜牛乳进行了抽样检测掺碱物项目,60份生鲜牛乳样品结果58份为无掺碱或掺碱量为0,2份生鲜乳样品中的掺碱量为0.05%以上,合格率97%.  相似文献   

16.
紫花苜蓿青贮饲料粗灰分含量的近红外评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青贮饲料粗灰分测定中的效果,按照不同苜蓿品种、刈割次数和青贮方法制备了160份紫花苜蓿青贮饲料样品,用液氮冷冻技术制备近红外测定样品,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模,对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青贮饲料新鲜样品中粗灰分含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青贮饲料样品粗灰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最佳光谱范围为9 736. 26~4 123. 20 cm-1,交叉检验相关系数(Rcv)和交叉检验标准误(RMSECV)分别为0. 978和0. 177。用50个样品对模型进行外部检验,预测相关系数(r)为0. 978,预测标准误(RMSEP)为0. 207。说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测定紫花苜蓿青贮饲料鲜样中的粗灰分含量。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利用荧光定量检测技术检测生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_1,最低检出限为0.047μg/L;取空白生鲜乳样品按0.05μg/L、0.1μg/L黄曲霉毒素M_1标准品进行添加,回收率均在90.00%~110.00%之间。各添加浓度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低于15%;用该黄曲霉毒素M_1荧光定量检测卡和仪器法分别对50份生鲜乳盲样进行测定,结果全部相符,提示该法简便快捷、检测结果可靠,可用于黄曲霉毒素M_1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生鲜牛乳中是否含有三聚氰胺,以保证生鲜牛乳及其产品的卫生安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SNAP法)检测生鲜牛乳中三聚氰胺的含量,对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区内的17个奶站的奶缸、运输车辆进行生鲜乳样品抽样检测,共抽样60份。f结果]对60份生鲜乳样品进行三聚氰胺含量检测,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结论]对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区内的17个奶站的奶缸、运输车辆所抽取的60份生鲜牛乳进行了三聚氰胺含量检测,60份生鲜牛乳样品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检测样品60份,合格数60份,合格率为100%。  相似文献   

19.
文章概述了国内外生鲜乳中硫氰酸盐的使用情况,对上海地区500份生鲜乳进行硫氰酸钠含量分析,对272份生鲜乳中硫氰酸钠含量和菌落总数含量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①生鲜乳中硫氰酸钠含量总体符合Pearson5分布,90%的含量在0.2~3.71 mg/kg之间,最大含量、最小含量和平均含量分别为9.66、0.2和1.5 mg/kg。②272份生鲜乳中菌落总数含量在110~1100000 CFU/mL,97.5%的含量在110~300000 CFU/mL。生鲜乳中硫氰酸钠含量和菌落总数含量相关性不明显,硫氰酸钠含量未对菌落总数含量产生明显影响,R2=0.02。③基于生鲜乳中硫氰酸钠的平均含量和最大含量得到,个体每千克体重硫氰酸钠的平均暴露量和最大暴露量分别为0.0025和0.016 mg。结合相关硫氰酸钠的风险评估研究,表明本研究中上海地区生鲜牛乳中的硫氰酸钠的含量属于正常的生理浓度,对人体正常膳食无健康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调查新疆某地区牛、羊布鲁氏菌感染情况,收集该地区3个牧场共3 223份样本,其中牛血液样本1 404份、羊血液样本1 590份、牛流产胎儿样本66份、羊流产胎儿样本75份、牛生鲜乳样本65份及羊生鲜乳样本23份。血液样本经血清分离后进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流产胎儿样本的部分脏器及生鲜乳样经DNA提取后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将PCR结果为阳性的样本进一步进行PCR扩增及系统进化树分析。RBPT结果显示,3个牧场RBPT平均阳性率为牛6.8%,羊9.5%;其中牧场A阳性率为牛7.1%,羊9.1%;牧场B阳性率为牛11.7%,羊10.8%;牧场C阳性率为牛4.2%,羊9.1%。经PCR共鉴定出54份布鲁氏菌阳性样本,其中包括牛流产胎儿22份、羊流产胎儿30份、羊生鲜乳1份及牛生鲜乳1份,其余均为阴性。从上述PCR阳性样本中共鉴定出38份为羊种布鲁氏菌,其中包括牛流产胎儿16份、羊流产胎儿20份、牛生鲜乳1份及羊生鲜乳1份。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鉴定出的羊种布鲁氏菌与内蒙古地区、挪威及印度等国分离的羊种布鲁氏菌生物3型菌株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综上所述,羊种布鲁氏菌是引起该地区牛、羊布鲁氏菌病的主要病原菌。研究结果为新疆地区控制和预防布鲁氏菌的感染提供了流行病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