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前黑龙江省发生的害鼠主要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大仓鼠、黑线仓鼠、达乌尔黄鼠、东方田鼠等。根据这些害鼠的特性制定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主要的技术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2.
为了摸清达乌尔鼠兔在乔川林区的种群密度和繁殖状况,为乔川林区达乌尔鼠兔防治提供参考和思路,2021—2022年在乔川林区布设12个监测样地进行研究。发现达乌尔鼠兔的洞口密度为0.04个/hm2,有效洞口系数为0.51;估算种群密度为80只/hm2,雌雄比约为1.1∶1,平均怀胎仔数为5只,大多数为4只。  相似文献   

3.
大通县农区鼠害以高原鼢鼠、小家鼠、长尾仓鼠、黄胸鼠、达乌尔黄鼠、高原鼠兔等为主,发生密度在0.5%-8.6%,农舍鼠害以黄胸鼠、小家鼠为主,每户平均3-9只。高原鼢鼠发生较为严重,分布在半浅半脑山地区、农牧  相似文献   

4.
2009年6—11月,在吕梁山中部农林生态区进行了啮齿动物调查及分析,根据当地的地理特征和鼠类的栖息生境特征,把该区划分为3种不同生境。采用铗日法进行鼠类密度调查,共置放鼠铗8 117个,捕获啮齿动物714只,属4科8种,其中优势种为达乌尔鼠兔、社鼠、长尾仓鼠、子午沙鼠。对3种不同生境中鼠类种群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分析发现,生境差异、植被覆盖度和人为干扰对鼠类群落多样性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农田害鼠种类及其发生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甘肃省陇南、陇东、中部和河西等4个自然区调查到农田害鼠28种,分属啮齿目和兔形目,其中仓鼠科12种,鼠科7种,松鼠科和鼠兔科各3种,兔科2种,跳鼠科1种。通过对5种主要害鼠发生规律的研究及大田药效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黑线姬鼠、长爪沙鼠、黑线仓鼠和大仓鼠及达乌尔黄鼠适宜表效洞投饵法,防治适期在陇南、陇东、中部和河西地区分别为11月上旬、5月中旬、5月中旬和4月下旬。  相似文献   

6.
自2009~2013年,在青海省5州2市共28个农业县(市、区)开展农田害鼠种类调查工作,基本掌握了我省农区主要发生的害鼠种类及分布情况。主要的害鼠种类有3目8科30种:农田地下害鼠有高原鼢鼠、甘肃鼢鼠、斯氏鼢鼠等3种;农田地上害鼠有黄胸鼠、小家鼠、褐家鼠、长尾仓鼠、灰仓鼠、藏仓鼠、柴达木根田鼠、甘肃根田鼠、青海田鼠、松田鼠、达乌尔黄鼠、阿拉善黄鼠、大林姬鼠(朝鲜姬鼠)、黑线姬鼠,子午砂鼠、五趾跳鼠、三趾跳鼠、林跳鼠、花鼠、巢鼠、小毛足鼠、中国蹶鼠、库蒙高山鼠平、喜马拉雅旱獭、高原鼠兔,间颅鼠兔、臭鼩等27种。其中,黄胸鼠为我省历史文献未记录的害鼠。  相似文献   

7.
采用标志重捕法在海拉尔东山上捕捉达乌尔黄鼠,确定年龄(根据牙齿磨损程度)、性别、数量,编制静态生命表以推测种群发展动态.研究表明,该地区中Ⅰ龄鼠占66.7%、Ⅱ龄鼠占20%、Ⅲ龄鼠占13.3%,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属于增长型种群,群体雄雌比例为1∶1.14,接近1∶1,种群中雌性略大于雄性.  相似文献   

8.
对西吉县农田害鼠发生情况及其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县不同生态区域的农田害鼠发生种类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达乌尔黄鼠和鼠兔为优势种。在年周期内,害鼠的发生总体上呈现4-6月和9月两个高峰期。分析了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天敌因素对害鼠种群消长的影响,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贝奥雄性不育剂对达鸟尔鼠兔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百夹日法调查。[结果]试验地达鸟尔鼠兔种群密度下降11.34%。[结论]贝奥雄性不育剂适于在玛可河林区对达乌尔鼠兔进行防治,且效果佳。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荒漠草原主要食草动物(绵羊、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食性及其种间生态位变化与草原退化的关系,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03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小针茅群落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食性及其生态位变化.结果表明:随牧压的增大,群落中小针茅数量显著减少,猪毛菜比例随着增加;绵羊、达乌尔黄鼠、亚洲小车蝗3种食草动物的主要食物均来源于猪毛菜,且采食比例随牧压增大而递增;3种食草动物对牧草的选择性指数随牧压的变化而变化,双齿葱和多根葱优先被采食;三者生态位重叠程度很高且生态位宽度随牧压的增加而变窄.重度放牧改变了小针茅群落的植物组成,使其演替为猪毛菜群落,3种食草动物对草地资源存在激烈的竞争,因此,控制鼠、虫的种群密度,防止鼠、虫害的发生对保证放牧家畜的食物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山西娄烦生态区鼠类数量配置和变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铗捕法调查娄烦生态区有害哺乳动物,查明啮齿目动物7种、兔形目动物1种;数量配置上优势种类达乌尔鼠兔占35.44%,稀有种黑线姬鼠占0.84%。数量变动规律研究表明,数量季节变动明显,1年中形成7月和10月2个数量高峰;各年度数量也存在明显的变化,即在1994—2009年15年间,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延安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组平均聚类法,以啮齿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综合决定的重要值为数据,对延安林区啮齿类群落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延安林区啮齿动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人工林区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 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群落(群落A);自然次生林区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 中华鼢鼠 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群落(群落B);林缘农田区中华鼢鼠 小家鼠Mus musculus 长尾仓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群落(群落C).结果较全面反映了群落的组成以及群落生境,群落多样性指数以群落A最高(1.8665),群落B次之(1.6516),群落C最低(1.2095).多样性分析表明,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和环境的复杂性与稳定性密切相关.图1表3参10  相似文献   

13.
达乌尔鼠兔不同组织无机元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不同组织无机元素含量,各组织顺序是毛〉骨〉肌肉〉肝〉心〉卵巢〉精巢。不同组织及季节无机元素含量有变化。春季(5月份)大于夏季(8月份)。  相似文献   

14.
达乌尔鼠兔的危害及其药物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笼养观察、田间调查和试验分析,对林地达乌尔鼠兔主要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进行了观察,并对目前国内常用的防治害鼠效果比较理想的化学药荆毒鼠磷、溴敌隆、磷化锌和自制的初试产品克鼠星(KRS)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对防效有显著影响;4种药剂中以克鼠星对达乌尔鼠兔的杀灭效果最好,灭鼠率为87.39%,溴敌隆小麦毒饵和毒鼠磷小麦毒饵次之,磷化锌洋芋毒饵最差,其杀灭效果分别为77.32%、70.4l%和65.99%。KRS最佳投饵量为5g;对鲜豆角、洋芋、小麦3种饵料进行筛选表明,不同饵料配成的毒饵,杀灭效果差异不显著;药物对达乌尔鼠兔的防治效果与投饵季节无关。  相似文献   

15.
新疆石河子垦区农耕区鼠种组成及危害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6月~2007年8月,采用夹日法在新疆石河子垦区对农耕区鼠类种类组成及危害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垦区共有鼠类11种,其中农田优势鼠种为小家鼠(Mus musculus)和小林姬鼠(Apodemus sylvaticus),荒漠-棉田过渡带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 )、三趾跳鼠(Dispus sagitta)为优势种群,荒漠梭梭林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为优势种群.夏季小林姬鼠、灰仓鼠雄性成体的睾丸下降率最高,分别为66.7;、77.8;; 雌性小家鼠的胎仔数和怀孕率最高,分别为8.9仔/胎、77.8;.根据捕获率和作物(林木)受害率指标,棉田、鲜食葡萄园、葡萄-瓜类间作地的鼠类危害为轻度,酒葡萄园、蟠桃园、苗圃、苜蓿地、苹果园、玉米地鼠类危害为中度,沙地梭梭林中鼠类危害为重度.加强田间管理措施,提高生态灭鼠效果是农耕区鼠害防治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川金丝猴子宫动脉的铸型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血管铸型方法观察研究了川金丝猴子宫血管的构筑情况。川金丝猴子宫的营养由子宫动脉供给。各弓状动脉进入宫壁后,即在宫壁内分支形成内、中、外3个血管层。相邻弓状动脉及其3~4级分支间有大量纵向及横向吻合,内膜螺旋动脉呈弹簧状或螺旋状向内垂直穿行,其间缺乏吻合。月经期的螺旋动脉变粗,呈明显的扩张状。在螺旋动脉背部或螺旋部均有明显的缩窄环,其内膜血管的形态与月经的鼠兔、家兔等子宫内膜动脉血管明显差异,因此认为内膜血管的特殊形态及功能活动与月经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摸清玉林市主要农区鼠形动物群落结构及对农业的危害,为玉林农区鼠形动物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3月~2012年4月,以果园、菜地、农田、旱地及居民区等5个生境为样品采集地,根据随机取样原则,利用铗日法对玉林农区鼠形动物群落结构、数量及动态进行调查,并采用胃检法进行食性分析.[结果]5种生境中共捕获鼠形动物423只,隶属2目2科5属9种,其中食虫目1科1属1种251只,啮齿目1科4属8种172只.平均捕获率为8.66%,其中居民区捕获率最高,占捕获总数的39.01%.以臭鼩为绝对优势种,占59.34%,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社鼠、板齿鼠、小家鼠等为常见种,针毛鼠、黑家鼠为少见种.一年中有两个捕获高峰,分别为7和10月.食性分析显示,臭鼩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啮齿类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褐家鼠、黄胸鼠和板齿鼠对农业危害较大.[结论]玉林农区鼠形动物种群密度较高,啮齿类对农业危害较大,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8.
褐家鼠原产东南亚,是我国100种外来入侵生物之一,为世界数量最多、危害最大的鼠种,我国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均有分布,是我国城乡主要害鼠。褐家鼠曾随兰新铁路入侵新疆,严重影响新疆鼠类多样性,并造成巨大损失。青藏铁路通车,须重视防控褐家鼠随青藏铁路侵入西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