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报道了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费尔干偃麦草(Elytrgia ferganens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nshanica)、竖立鹅观草(Roegneria japonensis)、鹅观草(R.kamoji)和R.tsukushiensis7种小麦近缘野生种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水解氨基酸含量与抗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的关系.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rm)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899,P<0.01),与游离脯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呈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水解氨基酸总量、甘氨酸和酪氨酸含量也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若干生化指标与山羊草对禾谷缢管蚜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报道小麦野生物种 9种山羊草 (Aegilopsbiuncialis,A .juvenalis,A .ovata ,A .kotschyivar.varianilis,A .tri aristata ,A .tauschii,A .vavilovii,A .crassa和A .ventricosa)对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phumpadi)的生化抗性机制。苗期山羊草总酚含量与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无关 ,丁布 (DIMBOA)含量与抗蚜性密切相关 ,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同丁布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r=- 0 .76 0 ) ;成株期叶片可溶性糖和总酚含量与抗性无关 ,游离脯氨酸和丝氨酸含量与蚜虫内禀自然增长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rm=- 0 .0 6 36 +0 .2 3xpro +1.982xser ) ,丁布含量与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 (r=- 0 .819 ) ,低含量的游离脯氨酸和丝氨酸和高含量的丁布是野生山羊草物种抗禾谷缢管蚜的重要生化因子。  相似文献   

3.
通过9个小麦品种的株高、旗叶长、旗叶宽、叶角、叶片刺密度、芒长、叶色和穗密度等形态特征与对抗禾谷缢管蚜关系的研究,发现在禾谷缢管蚜整个发生期小麦株高与抗蚜性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叶片刺密度和穗密度与小麦抗蚜性呈显著正相关;蚜虫高峰期旗叶的宽度和长×宽与抗蚜性呈显著正相关;蚜虫始盛和高峰期的叶角与抗蚜性呈显著正相关;旗叶长、叶色和芒长与抗性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对小麦族野生近缘植物18个属96个种(变种、亚种)269份材料进行了抗禾谷缢管蚜(Rhopolosiphum padiL)鉴定.在10属50种多年生材料中,偃麦草(Elytrigia repens)、长穗偃麦草(Et.elongata)、费尔干偃麦草(Et.ferganensis)和窄颖赖草(Leymus angutus)表现为高抗;在鉴定的7个属41种(变种)一年生材料中,高抗材料均存在于山羊草属(Aegilops),其中欧山羊草(Ae.biuncialis)、小亚山羊草(Ae.columnaris)、小伞山羊草(Ae.umbellulata)、钧刺山羊草(Ae.triuncialis)抗性最强.分析表明小麦近缘野生植物对禾谷缢管蚜产生的高抗变异是与它们分布的温暖干旱的生态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5.
小麦近缘野生植物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自然感蚜条件下对小麦族野生近缘植物 18属 98种 (变种、亚种 ) 2 78份材料进行了抗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 phumpadiL .)鉴定。结果表明 ,属种间存在较大抗性差异。在 10属 5 2种 10 0份多年生材料中 ,偃麦草 (Elytrigiarepens)、长穗偃麦草 (Et.elongata)、费尔干偃麦草 (Et.ferganensis)和窄颖赖草 (Leymusangutus)共 7份连续 2年表现为高抗 ,是重要的抗禾谷缢管蚜资源。在 8属 4 6种 (变种 ) 178份一年生材料中 ,高抗占 8.99% ,中抗占 2 3.5 9% ,低抗占 2 0 .2 5 %。其中 ,山羊草属 (Aegilops)抗性最强 ,该属的Ae.biuncialis、Ae.columnaris、Ae.umbellulata、Ae.triuncialis、Ae.juvenalis和Ae.kotschyivar.variabilis共 4 8份材料中 ,高抗占 16份 ,中抗占 15份 ,低抗占 13份 ,仅 4份感蚜 ,表明上述山羊草属中存在重要的抗禾谷缢管蚜资源  相似文献   

6.
小麦近缘植物生态分布与抗禾谷缢管蚜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小麦族野生近缘植物18个属96个种(变种、亚种)269份材料进行了抗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鉴定。在10属50种多年生材料中,偃麦草(Elytrigia repens)、长穗偃麦草(Et.elongata)、费尔干偃麦草(Et.ferganensis)和窄颖赖草(Leymus angutus)表现为高抗;在鉴定的7个属41种(变种)一年生材料中,高抗材料均存在于山羊草属(Aegilops),其中欧山羊草(Ae.biuncialis)、小亚山羊草(Ae.columnaris)、小伞山羊草(Ae.umbellulata)、钩刺山羊草(Ae.triuncialis)抗性最强。分析表明小麦近缘野生植物对禾谷缢管蚜产生的高抗变异是与它们分布的温暖干旱的生态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低剂量吡虫啉、百菌清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的生殖刺激效应及其机理。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生殖力随百菌清浓度上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呈现出Hormesis效应的典型特征;吡虫啉0.01 mg/kg处理能显著刺激禾谷缢管蚜生殖。百菌清8 mg/kg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增加102.64%。吡虫啉0.1 mg/kg、0.2 mg/kg、0.4 mg/kg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8.83%、30.39%、30.39%。随吡虫啉浓度变化,禾谷缢管蚜生殖力的变化趋势同小麦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  相似文献   

8.
小麦体内次生物质对麦蚜的抗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采用蚜量比值法评价了 7个小麦品种 (系 )对麦长管蚜的抗性 ,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各品种 (系 )旗叶和穗部总酚和吲哚生物碱含量 ,并通过酶标仪法测定了来自不同抗级小麦穗部麦长管蚜体内的羧酸酯酶活性的差异 ,以此研究小麦体内次生物质含量的差异及其抗麦长管蚜的关系和抗性生化机制。结果表明 ,旗叶和穗部总酚和吲哚生物碱含量不同 ,表现出对麦长管蚜种群影响的差异。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与麦长管蚜蚜量比值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关指数R =- 0 .9896。而旗叶吲哚生物碱、旗叶总酚和穗部总酚含量与麦长管蚜蚜量比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6 82 6、- 0 .4 2 0 8和 - 0 .5 6 2 3,相关性均不显著。取食不同抗蚜品种 (系 )穗部的蚜虫羧酸酯酶活性与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呈显著相关性 (R =0 .96 4 6 ) ,而与穗部总酚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R =0 .4 95 3)。与总酚含量相比 ,小麦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高低与小麦对麦长管蚜抗性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 9 个品种小麦麦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分析及其对禾谷缢管蚜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初步明确了在一定范围内,小麦麦株内可溶性糖含量与蚜虫内禀增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若蚜历期呈负相关。蚜虫的排蜜露量与小麦维管束膨压呈正相关,蜜露中含糖量则与食料中含糖量呈显著正相关。初步认为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与麦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小麦麦株内可溶性糖与抗禾谷缢管蚜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9个品种小麦麦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分析及其对禾谷缢管蚜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初步明确了在一定范围内,小麦麦株内可溶性糖含量与蚜虫内禀增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蚜虫的排蜜露量与小麦维管束膨压呈正相关,蜜露中含粮量则与食料中含粮量呈显著正相关,初步认为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与麦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测定了长吻南方鲶卵的氨基酸含量,供进一步研究鱼饲料中氨基酸的最适需要量作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合肥市望江西路(南侧)同一道路上的大叶浓密型(Ⅰ)和小叶稀疏型(Ⅱ)2种二球悬铃木受方翅网蝽危害程度(依其虫口密度)与其主要内含物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悬铃木Ⅰ和Ⅱ型叶绿素质量分数差异不是类型本身造成的,而是由方翅网蝽对其危害的程度差异(虫口密度差异)造成的;寄主叶片虫口密度与其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虽...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烟草种子萌发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游离氨基酸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以烤烟K326种子和白肋烟TN86种子为材料,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探索了烤烟K326种子和白肋烟TN86种子从萌发时第0小时至第336小时共十六个时期的萌发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烤烟K326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峰,在第96小时达最大值,而白肋烟TN86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峰,则在168小时达最大值;烤烟K326种子和白肋烟TN86种子游离氨基酸含量最大值,均在第336小时;两种类型烟草种子萌发期间种子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游离氨基酸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水稻后期功能叶内源激素与光合产物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水稻中后期功能叶片中促进类植物内源激素IAA,GAs含量和可溶液性糖、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分析了它们间的相关性:内源激素IAA与GAs间呈负相关,营养生长期叶片中IAA高于GAs,拔节后各时期叶片中GAs则高于IAA;各时期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3;GAs和IAA共同调控光合产物合成,其中GAs的调控作用强于IAA、可溶性蛋白质受调控的作用高于可溶性糖。  相似文献   

15.
以圆株1号、羊角椒、湘辣595、辣丰63、辣丰红、陈特辣、湘艳、皱皮椒等8个品种的辣椒籽为原料,分析其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含量及相关性,探讨其呈味氨基酸的含量及味道强度值。结果表明:8个品种辣椒籽中均以清蛋白含量(94.19~134.19 mg/g)最高,醇溶蛋白含量(0.46~5.91 mg/g)最低;辣椒籽中均检出24种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为12.22~27.51 mg/g,包括9种必需氨基酸(3.94~6.32 mg/g)、2种半必需氨基酸(1.13~2.71 mg/g)和13种非必需氨基酸(7.15~19.52 mg/g);天冬酰胺、天冬氨酸、谷氨酰胺、苏氨酸等的含量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对呈味氨基酸味道强度值进行分析,发现圆株1号、湘辣595、辣丰63、辣丰红、陈特辣和皱皮椒等辣椒籽的主要呈味氨基酸均为甜味氨基酸,而羊角椒和湘艳的呈味氨基酸则以鲜味氨基酸为主;游离氨基酸聚类分析表明,皱皮椒与陈特辣、湘艳聚为1类,辣丰红与湘艳595、辣丰63聚为1类,羊角椒与圆珠1号聚为1类;相关性分析表明,精氨酸与蛋氨酸,瓜氨酸分别与羟脯氨酸和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和谷氨酰胺两两间,异亮氨酸、酪氨酸和亮氨酸两两间等9组氨基酸含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有23组氨基酸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有3组氨基酸含量间呈显著负相关,大多数氨基酸含量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3,表明各氨基酸间的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研究了毛竹笋体氮、磷、钾含量与氨基酸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冬笋体内大部分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其氮钾含量成显著正相关。大部分水解氨基酸含量,与冬笋P%成显著正相关,与春笋K%成显著负相关,与N%的关系,无论冬笋或春笋都成显著正相关。春笋体内N/K,N/P比值与大部分水解氨基酸成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在冬笋中,这种关系不很明显。冬春笋这种氮、磷、钾含量及其比例与笋体水解氨基酸含量的关系存在差异的原因被认为是笋体生长阶段不同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生化过程差异。  相似文献   

17.
测定7个小麦抗感白粉病品种苗期、11个品种成株期叶片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苗期抗病品种叶片各游离氨基酸中,缬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感病品种,与病情指数呈明显负相关,而其它12种游离氨基酸平均含量抗感品种间无明显差异。成株期倒2叶游离氨基酸中,缬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色氨酸、精氨酸及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低于感病品种,且与病情指数呈明显正相关。各游离氨基酸平均含量苗期和成株期抗感品种间差异均不一致。  相似文献   

18.
苹果新梢离体不定根形成期间某些生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苹果离体培养的新梢为试材,研究了不定根发生和发育期间淀粉、可溶性糖、蛋白质、游离氨基醚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在根原基形成时,淀粉大量消耗,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而在根原基形成后根的生长过程中,淀粉含量回升,蛋白质、游离氨基醚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在根原基形成和根的生长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9.
鲜食甜糯玉米营养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异隐纯合体杂交法培育的甜糯玉米为材料,在适宜鲜食期测定了籽粒中的可溶性总糖、粗蛋白、氨基酸、VE、VB1、VB2、Vc、钙、镁、铁、锰、铜、锌、硒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①粗蛋白与可溶性总糖、蛋氨酸、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蛋氨酸、赖氨酸、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②VB1、VB2、Vc与可溶性总糖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③钙、锰、铜与可溶性总糖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锌与粗蛋白呈显著正相关。④镁对可溶性总糖、粗蛋白、维生素VB1含量的直接效应为负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从日本引进的大豆品系LA与国内品种(系)杂交后代中选出的8个大豆。7s球蛋白变异品系,进行了各品质性状的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7s球蛋白变异品系的胱氨酸含量、含硫氨基酸(蛋+胱)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吉林20)。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7种氨基酸中10种氨基酸与蛋白质含量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与脂肪含量间为极显著负相关;胱氨酸与蛋氨酸相关不显著;胱氨酸与蛋白质为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各氨基酸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蛋氨酸与蛋白质以及各氨基酸间的相关均不显著。就利用7s球蛋白变异特性来提高大豆籽粒含硫氨基酸含量而言,其含硫氨基酸提高效果显著,而含硫氨基酸含量的提高不会带来蛋白质和其他氨基酸含量下降的负作用。利用7s球蛋白变异特性,可以培育出含硫氨基酸、蛋白质含量都高的双高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