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家养雉鸡资源丰富,主要有河北亚种雉鸡、左家雉鸡、中国环颈雉(美国七彩雉鸡)、黑化雉鸡、白雉鸡、特大型雉鸡、浅黄色雉鸡、天峨六画山鸡、蒙古雉鸡和绿雉等。我国雉鸡养殖业经历30多年的发展,已摸索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饲养管理技术,在饲养管理、繁殖育种、营养标准和产品加工方面都有相关研究。本文对雉鸡资源和养殖现状进行总结,同时也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雉鸡在动物学分类上属于鸟纲、鸡形目、雉科、雉属,学名为Piasianus colchicus,又称环颈雉,俗称山鸡、野鸡。我国古代就有养殖雉鸡的记载,但是真正大规模开始研究、养殖雉鸡是于197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首先开始的,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雉鸡在野生状态下分为30个亚种,其中在我国境内分布的有19个亚种,约占雉鸡亚种总数的三分之二,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除了西藏和海南以外,遍及全国。  相似文献   

3.
雉鸡异刺线虫病是异刺线虫寄生于雉鸡盲肠,引起雉鸡厌食、腹泻、生长抑制、消瘦、衰竭死亡的一种寄生虫疾病。本病通过消化道感染,有时可造成会养的雉鸡死亡。1999年9月信阳市金牛山管理区张某饲养的2000只雉鸡,56日龄时开始发病,几天后出现病鸡死亡。我站化验室对张某送来的病雉和病死雉进行了剖拉。根据临诊症状、病理变化、盲肠线虫的鉴定,确认为雉鸡异刺线虫病。现将诊疗情况报道如下。发病情况1999年7月张某从外地某雄鸡场引进雉鸡雏近2000只,开始采取地面铺垫料育雏,后转入大棚网上和地面自由饲养。雉鸡可在场地上自由采食,鸡…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我国家养雉鸡蛋黄中脂肪酸的组成和营养价值,试验使用气相色谱仪对我国五种家养雉鸡(美国七彩雉鸡、蒙古雉鸡、绿雉鸡、申鸿七彩雉鸡和黑化雉鸡)蛋黄中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和营养价值评价,并与市购的普通鸡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五种雉鸡蛋黄中均检测到7种饱和脂肪酸,包括月桂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棕榈酸、十七烷酸、硬酯酸、花生酸,五种雉鸡蛋黄饱和脂肪酸总量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5.867%、36.050%、36.139%、36.087%和36.208%。五种雉鸡蛋黄中检测到12种不饱和脂肪酸,包括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和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五种雉鸡蛋黄十七烷酸、亚油酸、α-亚麻酸、二十二烯酸、花生三烯酸、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显著高于普通鸡蛋(P0.05),雉鸡蛋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总和显著低于普通鸡蛋(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总和显著高于普通鸡蛋(P0.05)。建议可根据雉鸡蛋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特点进行合理的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5.
1 发病情况 2008年10月,鞍山市千山区某种雉场,饲养种雉鸡156只,其中公雉鸡31只,母雉鸡125只.生长至140日龄时,部分病鸡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羽毛蓬乱、呼吸困难、饮水量增加.少部分废食、口鼻流粘液、鼻孔附有很多干涸物.腹泻、粪便由稀软到水样便,开始黄色、灰绿色后转为绿色,2~3天后死亡率升高,每天约5~6只,病症逐渐波及全群.  相似文献   

6.
关于雉鸡球虫病的第一份详细资料是Tyzzer(1929)发表的。此后至少描述了10个不同的艾美耳球虫种,其中环颈雉艾美耳球虫(E.colchici)、十二指肠艾美耳球虫(E. duodenalis)和雉艾美耳球虫(E. phasiani)是最重要的。环颈雉艾美耳球虫是雉鸡盲肠球虫病的病原体,而且是狩猎场中最常见的虫种。十二指肠艾美耳球虫在十二指肠和小肠上段发育,致病力小等。雉艾美耳球虫发育于从十二指肠到盲肠附近的部分,严重感染时对青年雉鸡可引起严重的疾病。  相似文献   

7.
饲养种用雉鸡的目的是培育健壮的种雉,使之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种蛋。在野生状态下.成年雉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生物节律性变化,形成不同阶段性的生理特点。成年雉鸡在饲养条件下仍具有这些原始的生理特点。根据雉鸡因季节变化而产生的生理变化和特点,可将雉鸡的饲养和管理分为以下4个阶段:繁殖准备期(2~3月份)、繁殖期(4~7月份)、换羽期(8~10月份)和越冬期(10月~翌年1月份)。  相似文献   

8.
雉鸡肉味鲜美 ,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野味佳品 ,且具有重要的食疗作用。搞好雉鸡的繁育 ,提高雉鸡种蛋孵化效果是关键。1 搞好种雉的饲养管理 ,提高种蛋质量1.1 种雉的饲养地产雉鸡一般在 4月中旬左右开始交尾 ,美国七彩山鸡于3月下旬左右开始交尾 ,进入繁殖期。为保证较高的孵化率 ,种雉营养是关键。要求种雉日粮全价 ,且蛋白质一般达到2 1%~ 2 2 % ,所以一些农户养殖种雉时 ,单纯喂给蛋鸡产蛋期料 ,不但造成雉鸡啄癖且使种蛋缺乏营养而导致胚胎在孵化中期死亡 ,而降低了孵化效果。另外 ,雉鸡产蛋时对脂肪的需要比家鸡高 ,当母雉进入产蛋…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我国家养雉鸡MHC B-F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为雉鸡的选种育种提供基础数据支持,试验利用PCR测序技术对我国家养雉鸡种群(中国环颈雉、白化雉鸡、日本绿雉、申鸿七彩雉鸡和黑化雉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B-F基因外显子2进行多态性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扩增得到雉鸡MHC B-F基因外显子2序列为264 bp,A+T含量为38.85%,G+C含量为61.15%。我国家养雉鸡种群中共检测到29个SNP位点,突变率为0.109 85,核苷酸多样度为2.606%;检测有3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693。中国环颈雉、白化雉鸡、日本绿雉和黑化雉鸡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较近,而新培育品种申鸿七彩雉鸡与中国环颈雉、白化雉鸡、日本绿雉和黑化雉鸡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省雉鸡饲养量逐年上升,雉鸡的疫病防治研究甚少。现就一起危害雉鸡最大的急性新城疫疫情的发生和扑灭报道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福州市郊某雉鸡场饲养种雉2000羽,菜雉2万羽,自繁自养。菜雉每批800羽,都饲养于同一雉场不同的雉舍内,舍间用网隔离。防疫卫生中等水平,没有发生过疫情,生产比较稳定。1998年冬季开始收购和贩卖雉鸡业务,给雉场带来了祸害。11月下旬有一批雉突然发生多量死亡。适逢上市季节就趁机把这批染病雉鸡出售一空,但疫情并没有因此结束,与该批雉舍相邻的左右两舍雉鸡于5天后发病,3天后大量死亡,每日死亡…  相似文献   

11.
雉鸡是世界一上重要的经济猎禽之一。据沃马利(1965的研究,雉鸡在野生状态下可分为30个亚种,其中分布于我国境内的就有19个之多,其资源相当丰富,分布也广。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自1978年对雉鸡首次进行较大规模的家养驯化与人工繁殖研究以来,已培育出2个雉鸡品种,并分别于1988年和1994年由美国引进了4个雉鸡品种。我国的雉鸡饲养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近年来其商品雉鸡年生产量约600万R,雉鸡肉已出口到日本和香港等地。现介绍几个可供养殖的优良雉鸡品种。1.中国环颈雉:该品种由美同经1()0多年的驯养繁殖和选育…  相似文献   

12.
雉鸡在动物学分类上属于鸟纲、鸡形目、雉科、雉属,拉丁名为Piasianuscolehicus,又称环颈雉,俗称山鸡或野鸡。我国古代就有养殖雉鸡的记载,但是真正大规模开始研究、养殖雉鸡是于197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首先开始的,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雉鸡在野生状态下分为30个亚种,其中在我国境内分布的有19个亚种,约占雉鸡亚种总数的2/3,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除了西藏和海南以外,遍及全国。雉鸡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羽毛彩色鲜艳,可制成工艺品,且具耐粗饲、容易饲养等特点,已经成为我国养殖规模较大,重要的猎禽和肉蛋兼用型的经济鸟类之一。雉鸡的推广、开发及应用都具有广阔的价值和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专科学校进行雉鸡工厂化饲养、繁殖技术和利用方法的研究,雉鸡蛋的孵化需要26天,孵化制度像鸡蛋一样,育肥期16周的体重650克,要求达到750  相似文献   

14.
种雉鸡繁殖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养殖者经济效益的好坏。由于雉鸡人工驯化的历史比较短,所以雉鸡场普遍存在繁殖率低的情况。影响雉鸡繁殖率的主要因素包括产蛋量、种蛋受精率、孵化率和育雏成活率等。因此,在饲养管理工作实践中,只有针对上述因素,并采取综合措施,才能实现提高繁殖力、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一.提高产蛋量的措施1.严格进行选种选配,培育高产种雉鸡。在选配中,个体选配优于群体选配。为充分发挥优良种公母雉鸡的遗传效应,应进行雉鸡的人工授精技术。种雉鸡的选择,采用个体选择、家系选择和家系内选择的综合方法,从而培育高产雉鸡品种。2.采取导入杂交的方式改良地产山鸡的生产性能。地产山鸡虽然产蛋量低,但其抗逆性强,且在狩猎场放养中有较大经济价值。而美国七彩山鸡飞翔能力差,但比较驯顺,年产蛋量高达90~120个。为此,用地产山鸡与美国七彩山鸡的导入杂交后,杂交一代的育雏成活率高,抗逆性强,年平均产蛋量高达59.6个。既保留了地产山鸡的抗逆性强的优点,又达到提高产蛋量的目的。3.掌握适宜的交尾年龄及利用年限。雉鸡在出生后10月龄即可以参加交尾,雄雉一般可利用三年,而雌雉只利用两年,且雌雉第二产蛋年的平均蛋量要高于第一产蛋年。为此,...  相似文献   

15.
1 发病情况 2008年10月,鞍山市千山区某种雉场,饲养种雉鸡156只,其中公雉鸡31只,母雉鸡125只。生长至140日龄时,部分病鸡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羽毛蓬乱、呼吸困难、饮水量增加。少部分废食、口鼻流粘液、鼻孔附有很多干涸物。腹泻、粪便由稀软到水样便,开始黄色、灰绿色后转为绿色,2—3天后死亡率升高,每天约5-6只,病症逐渐波及全群。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我国家养雉鸡遗传背景和起源进化关系,采用高通量简化基因组测序方法对我国家养6个雉鸡群体(美国七彩雉鸡、蒙古雉鸡、黑化雉鸡、白羽雉鸡、绿雉鸡、申鸿七彩雉)的分类起源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获得雉鸡Clean base数据分别为330.44×106Gb,340.64×106Gb,348.50×106Gb,291.67×106Gb,286.44×106Gb和324.98×106Gb,Q20≥92%、Q30≥85%,GC分布正常,共挖掘到50 078个有效SNP位点。通过系统进化树、主成分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6个雉鸡种群可分为两大类,申鸿七彩雉、黑化雉鸡、白羽雉鸡、绿雉鸡和美国七彩雉鸡为一类,蒙古雉鸡单独为一类。研究揭示家养雉鸡种群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存在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对雉鸡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和评价。选取中国环颈雉、蒙古雉鸡、黑化雉鸡、申鸿七彩雉鸡和绿雉鸡200只(每个品种各40只,公母各占1/2),参照国家标准,采用索氏提取法、凯氏定氮法、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测定胸肌中粗脂肪、粗蛋白质、肌苷酸、胆固醇、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1)黑化雉鸡胸肌中粗脂肪、粗蛋白质和肌苷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雉鸡(P0.05)。雉鸡胸肌中均含有17种水解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氨基酸分别为谷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和亮氨酸。总氨基酸含量为33.22%~37.26%,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比值在0.40左右,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高于0.60。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谷氨酸味道强度值最大(19.53~22.77)。2)雉鸡胸肌中检测到22种脂肪酸。黑化绿雉肌肉中12~16碳饱和脂肪酸、其他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均高于其他雉鸡。由此可知,5种雉鸡胸肌中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和组成基本一致,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黑化雉鸡脂肪酸含量优于其他雉鸡。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掌握牡丹江周边地区雉类资源,有针对性地加以保护与合理利用,2007年7月-2009年11月对牡丹江周边的雉类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主要采用固定路线踏查法和定点样方法等形式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共记录雉类4种,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为优势种,占全部雉类总数量的46.2%.平均密度为1.8 R/km2,鹌鹑(Coturnix coturnix)为稀少,仅占9.231%.调查发现雉类分布与生境关系非常密切,夏季在草原和草甸低矮灌木为主的环境中雉类数量较大,秋冬季生境主要与食物条件有关.人类活动也是造成分布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种用雉鸡饲养管理的目的是,培育健壮的种雉,使之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种蛋。根据雉鸡因季节变化而产生的生理变化和特点,可将雉鸡的饲养和管理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繁殖准备期(2~3月份);繁殖期或称产蛋期(4~7月份);换羽期(8~10月份);越冬期(10月~翌年1月份)。1繁殖准备期春季天气转暖,日照逐渐增长,为了使种雉鸡尽早达到繁殖体况,促进发情,饲料必须是全价配合饲料。蛋白质水平比越冬期略高,添加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添加剂,补喂多汁饲料,如萝卜、大葱、麦芽等,以增强公雉鸡的体质。但应注意热能类饲料不可多喂,以防过肥而推迟产蛋或难产。管…  相似文献   

20.
3种雉科鸟类血液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勺鸡、雉鸡和石鸡血液生理参数的正常值及其特点,为人工饲养繁殖以及健康状况监测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常规方法,对人工饲养的3种雉科鸟类(勺鸡、雉鸡和石鸡)红细胞数、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体积及红细胞比容8项血液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雉鸡的血小板明显高于勺鸡和石鸡(P<0.05);其它7项血液生理指标3种鸟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