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业废弃物菌糠作为发酵床养猪垫料使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利用生产金针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菌糠为发酵床垫料,探讨此种垫料的发酵效果,以及与水泥地面饲养方式相比较下的发酵床养猪的生产性能差异,旨在探索区域性农业废弃物资源在发酵床垫料使用的可行性,为降低发酵床垫料使用成本提供试验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接种任何菌剂的条件下,菌糠作为发酵床垫料使用时表现出较高的发酵温度,并且发酵温度持续时间长;在常规水泥地面饲养与发酵床饲养模式下比较,发酵床饲养的猪平均增重和日增重分别提高14.41%、12.59%,差异显著(P0.05),料肉比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了解发酵床养猪垫料微生物菌群区系结构,探索菌种及垫料对发酵床垫料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将商业菌、土著菌分别接种于含稻壳与锯末成分比为1∶1和2∶1垫料中,制作成四个处理组的发酵床,经154d猪饲养试验后,收集发酵床垫料,采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发酵床中微生物区系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丰富度方面,土著菌(Chao指数:10175~10754)丰富度高于商业菌(Chao指数:6720~7554);(2)相似性方面,商业菌种处理的菌群结构受垫料因素的影响较小,土著菌处理的菌群结构受垫料因素的影响较大;(3)多样性方面,垫料对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较菌种对其的影响大,且稻壳与锯末比值为2∶1的垫料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指数:6.64~6.91)高于稻壳与锯末比值1∶1的垫料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指数:5.90~5.94);(4)菌群组成方面,发酵床垫料菌群主要由4个门组成:拟杆菌门(27.66%~60.93%)、厚壁菌门(13.41%~34.21%)、变形菌门(10.28%~14.71%)和放线菌门(4.63%~26.24%),并从属水平上确定了Galbibacter为发酵床垫料微生物的优势菌属。试验发现菌种和垫料对发酵床垫料微生物区系的丰富度、相似性、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锯末和稻壳以5∶1体积混合为发酵床垫料,自动翻耙,研究两种翻耙频率和三种发酵菌剂添加量对猪舍外发酵床垫料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菌剂添加量一致时,增加垫料日翻耙次数能显著提高垫料总菌、芽孢杆菌的数量和脲酶活性(P0.05);翻耙频率一致时,增加发酵菌剂添加量能显著增加垫料总菌、芽孢杆菌数量,提高细菌结构多样性和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P0.05),但翻耙频率与发酵菌剂对垫料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并无显著互作效应。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30g/m3的发酵菌剂、翻耙频率4次/天,能够促进垫料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加快粪污的分解。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发酵床垫料来源问题,降低发酵床制作成本,笔者选用身体健康、体重和日龄相近的育肥猪进行养殖试验。通过试验来比较用食用菌废菌糠代替部分锯末对发酵床温度、生猪生长育肥的影响,并分析不同垫料组分的制作成本。试验表明,废弃食用菌块的加入不影响发酵效果及生猪的育肥性能,在废弃食用菌资源比较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发酵床养猪技术是一种生态环保养猪模式.其关键是把目前通行的猪圈水泥地面改换成具有发酵功能的发醇床。这种发醇床由添加了专用发酵菌剂的垫料铺成,发酵菌以猪粪尿为主要营养生长繁殖。根据开始进猪时垫料的含水量不同和是否提前发酵.发酵床技术分为湿发酵和干撒式两种.湿发酵是将垫料原料与菌剂搅拌均匀.加适量水.提前发酵一定时间.再铺进猪圈养猪的方法。目前使用的发酵床多数属于这种:干撒式发酵床是将干垫料原料与菌剂搅拌均匀后不加水.也不提前发酵,直接铺进猪圈,当即可以进猪饲养的方法。现笔者主要介绍干撒式发酵床养猪技术。  相似文献   

6.
土著菌种的采集培养及菌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本土环境条件下采集的土著菌能否替代商业菌作为发酵床养猪的适宜菌种。试验选择在不同区域采集菌种,并将其中生长较好的菌种进行扩繁,后与商业菌种分别接种在不同组成比例的垫料,对发酵后的垫料进行菌种分离培养,比较不同垫料接种不同菌种发酵后的菌群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菌种及垫料的组成对发酵后的菌群种类均有明显影响,但对总菌数无明显影响,商品菌种相似性(71.43%)高于本土菌种相似性(28.57%),表明商业菌种经特殊工艺纯化后,其发酵效果更稳定。由于土著菌在当地采集,不会对本地土壤微生物安全带来任何影响,因此,采集培养效果良好的土著菌种制作生物发酵床养猪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1发酵床养猪技术内容 发酵床养猪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环保生态养殖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发酵床养猪技术是一种以发酵床为基础的粪尿免清理的新兴环保养猪技术。发酵床养猪技术的核心是猪在发酵床垫料上生长,排泄的粪尿被发酵床中的微生物分解,无臭味,粪尿免于清理,对环境无污染。发酵床垫料主要由外源微生物、猪粪便、秸秆、锯末、稻壳等组成,厚度为40-90厘米。垫料中的外源微生物主要为纳豆菌,有的地方称为土著菌。将垫料各组分按比例混匀,堆积发酵至60-70℃,然后将垫料摊开,猪在铺有锯末或稻壳的垫料上生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发酵床垫料主原料和发酵菌的选择,垫料配方的设计及发酵床的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9.
发酵床养猪法主要利用生物菌对垫料发酵以分解粪污排泄物,再将充分发酵分解后的垫料制作有机肥还田,达到农牧结合、生态环保、资源循环利用。近年来,丽水市有关部门推广利用废菌棒作垫料的发酵床养猪,取得了良好效果。据生产实践,发酵床养猪的最大优点是省工省本,节能环保,但从发酵床制作、管理中还需注意或改进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选择健康无病、体重和日龄相近的三元杂交断奶仔猪90头,随机分成5组,比较不同菌种、不同垫料比例制作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与传统水泥地面养猪模式的饲喂效果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商品菌制作发酵床养猪模式保育猪的日增重与土著菌种接种的生物发酵床、传统水泥地面养猪模式差异不显著;相比传统的水泥地面养殖模式,发酵床养殖模式极显著地降低猪舍中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能做到养猪生产过程中粪污不外排,减轻了养猪生产对外界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养猪土著微生物发酵床稳定期时核心发酵层的判断以及对该发酵床土著微生物的分布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不同深度垫料对养猪土著微生物发酵床稳定期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试验分别从发酵床的表层和深30、40、50、70cm处取垫料样品后测其温度、pH值、自由水、硝态氮和粗纤维,并从中分离纯化出22株菌,采用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微生物种类。结果表明,表层垫料温度显著小于其他4层(P〈0.05),并且随着深度加深垫料温度依次降低;表层垫料pH值显著高于其他4层(P〈0.05),其中30、40cm处垫料pH值相等,50、70cm处垫料pH值相等,40、50cm处垫料差异显著,整体呈下降趋势;表层垫料自由水、硝态氮和粗纤维含量与30cm处垫料含量差异不显著,从整体上看,30、40、50、70cm深垫料的自由水和硝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粗纤维含量呈上升趋势;表层活菌数显著(P〈0.05)小于30cm深处垫料活菌数,30、40、50、70cm深垫料的活菌数依次降低。结果表明,30cm深处为该发酵床的核心发酵层,地衣芽孢杆菌为该发酵床的主要土著菌种。表层垫料的各项指标受环境影响较大,其所存在的菌种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属。40cm深处所分离的菌种主要为乙酰微小杆菌。50、70cm深处除分离出地衣芽孢杆菌外还分离出其他多种微生物。稳定期土著微生物发酵床各层的菌种分布主要与外界环境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马明 《湖南饲料》2010,(5):48-48
发酵床是把目前通行的猪圈水泥地面,改成铺设具有发酵功能地面的一种新型养猪模式。发酵床地面由添加了发酵菌的垫料铺成。垫料的原料最好是锯末,也可以用稻壳和农作物秸杆等。发酵就是在锯末等垫料的帮助下,专用发酵菌群以猪的粪尿为主要食物生长繁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国 《水禽世界》2010,(5):15-16
正发酵床养禽技术的核心是发酵床,而发酵床的核心则是垫料制作与维护。垫料制作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与发酵菌种,这是发酵床养禽成功的前提,垫料合理的维护是发酵床养禽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发酵床养猪几种不同垫料组合最佳配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成本低廉的发酵床垫料配比,研究以秸秆、稻壳、锯末为主要成分,通过孔隙度和保水力等指标确定适宜的垫料配比,进行发酵试验,以核心层发酵温度、垫料成本作为菌群发酵效果评定指标,综合评价实际发酵效果良好的低成本垫料。结果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在外源菌剂作用下使用了3年的牛床垫料堆肥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变化的规律,采用三代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牛床垫料堆肥发酵过程细菌群落的相对丰度、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结构等的变化.结果表明:(1)添加腐熟菌后有利于牛床垫料的发酵进程,温度>50℃的时间保持了16 d,而对照和添加单一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则没有这种效果;(2)各...  相似文献   

16.
法库县在2008年开始引进发酵床养猪技术,为了探索出适合本地的垫料配比。于2010年8~12月在法库县秀水河镇丰达猪场做发酵床养猪不同垫料配比筛选试验。本试验宗旨是研究不同垫料配比在法库县的应用效果,以筛选出最适宜法库县的发酵床养猪垫料配比。  相似文献   

17.
(一)发酵床的机理发 酵床技术是一种新型环保养殖模式。这项技术的关键是在畜禽圈舍地面上铺垫了一层添加了专门发酵菌剂的锯末、稻壳等垫料,构建成了畜禽群居生活的场所,即人们所说的发酵床。而发酵则是在垫料帮助下,专用菌群以畜禽粪尿为营养生长繁殖,分解粪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为指导发酵床垫料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冬季寒冷地区生物发酵床的运行效率。通过对我国北方冬季生物发酵床垫料的理化性质和温度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冬季采用生物发酵床技术的圈舍内的温度、湿度可以达到约12℃和82%,均高于普通漏缝地板猪舍内的约10℃和68%。发酵床休息区垫料pH、电导率(EC)和含水率分别为约8.00、2.40 mS/cm和45%,均低于粪尿区垫料的约8.50、4.70mS/cm和64%,而发酵床休息区垫料的持水性约为3.50倍,高于粪尿区垫料的约2.15倍,另外,休息区垫料重金属和有机质含量方面均低于粪尿区,且休息区各个深度垫料的平均温度约高于粪尿区5℃,表明发酵床休息区垫料的理化性质优于粪尿区。发酵床垫料的纵向温度分布特征为:随着垫料深度增加,温度先升高后降低,在深度为20cm和30cm处最高,比其他深度高5~10℃,可判定核心发酵层位于离表面下20~30cm深度处。与未添加功能菌剂的发酵床(CK组)相比,按比例300g/m3添加功能菌剂的生物发酵床(BFB组)的垫料平均温度要高出2℃左右,且温度分布也更为均匀,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对功能区和功能菌剂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后发现,不同功能区对发酵床垫料的理化性质和温度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北方冬季的生物发酵床的日常管理中,可以适当添加一定比例的功能菌剂,尤其需要及时对粪区粪便进行疏解,并对垫料的翻动深度应该保证不低于30cm,及时进行圈舍的除湿工作。  相似文献   

19.
<正>发酵床养猪法又称懒汉养猪法,是我国多年前从日本引进的一项养猪技术。该技术主要利用生物菌对垫料的发酵作用分解猪的排泄物,使猪场少蝇无臭,无排泄物流出,若干年后将充分发酵分解后的垫料制作有机肥还田,达到农牧结合、节能减排、生态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利用发酵床养猪的  相似文献   

20.
非接触式发酵床饲养蛋鸡技术是一项饲养蛋鸡的清洁生产技术。文章从非接触式发酵床饲养蛋鸡技术需要的设施设备、发酵垫料槽及垫料制作、自动翻耙式搅拌机的使用、发酵床垫料的补菌、垫料的更换、发酵床鸡舍的消毒蛋鸡的防病和治病程序方面详细阐述了非接触式发酵床饲养蛋鸡技术的关键环节。从非接触式发酵床饲养蛋鸡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此技术的前景和应用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为非接触式发酵床饲养蛋鸡技术在常德乃至整个南方地区推广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