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给冀中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生产试验,在适期播种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不同分蘖类型冬小麦品种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的分蘖力不同,高产栽培的适宜种植密度也不一样,其中,邯4564分蘖力较强,基本苗数量在150万株/hm~2为宜;邯麦16号分蘖力中等,邯麦13号分蘖力一般,基本苗数量在300万株/hm~2为宜。种植密度对不同分蘖类型品种单株分蘖与成穗的影响不同,其中,对邯4564的分蘖力和分蘖成穗数影响显著,对分蘖成穗率影响不明显;对邯麦16号的分蘖成穗数和分蘖成穗率影响显著,对分蘖力影响不显著;对邯麦13号的分蘖力、分蘖成穗数和成穗率影响均为显著。从单位面积穗数的构成分析,成熟期的单株分蘖95%以上来源于冬前分蘖,春季分蘖成穗很少。在小麦高产栽培中,应根据品种的分蘖特性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并注重培育冬前壮苗,保证低位蘖成穗。  相似文献   

2.
小麦不同类型品种群体根系活性与成穗数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网袋栽培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了小麦不同分率成穗类型品种群体根系活性与成穗数的关系及不同类型品种干物质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尽管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鲁麦22号、鲁麦23号)群体根系活性较强,分蘖成穗率高的多穗型品种(鲁麦14号、济南17号)群体根系活性较弱,但每形成一个穗子,大穗型品种需要较多的根系活性来支持,而多穗型品种则需要较小的根系活性来支持。对不同类型品种干物质分配规律的研究表明,大穗型品种分配到茎鞘中的干物质比例较大,而多穗型品种分配到穗部的干物质较多。文中讨论了多穗型品种提高成穗率的关键措施及高产栽培条件下小麦品种类型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1.山农27号品种来源该品种为常规品种,是以6125为母本、济麦22为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半冬性品种,幼苗半直立。株形紧凑,叶色浓绿,较抗倒伏,熟相较好。生育期与鲁麦21号相当;株高72.O厘米,667平方米(1亩)最大分蘖89.4万,667平方米有效穗39.8万,分蘖成穗率44.5%;穗型长方,穗粒数31.3粒,千粒重41.2克,容重770.1克/升;长芒、白壳、白粒,  相似文献   

4.
一、整地播种。要深耕,打破犁底层后细耙,没有明显坷垃,使土壤上松下实,墒情不足的要造墒播种:江苏苏北地区选用分蘖成穗率较高的中穗型品种烟农19、苏徐2号或者用大穗型品种淄麦12、烟辐188等较为理想的强筋小麦品种。抗寒性强的冬性品种的最佳播期可推迟至10月15-20日:冬性较弱的品种可在日均温在14~16℃时播种,在适期内迟播、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产品种豫麦18(豫麦18—64):弱春性早熟品种,该品种播期弹性大,耐晚播,分蘖成穗多,早熟高产,稳定性好、适应性广,产量三要素协调,落黄好,具有较强的春发能力。豫麦49(豫麦49—198):半冬性多穗型中熟高产品种,生产上表现较抗寒,分蘖成穗多,穗层整齐,茎秆粗壮,抗倒性好,籽粒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博爱7422、豫麦2号、马场2号不同类型品种产量、产量三要素及其有关性状分析,可以看出,大穗型品种决定产量的主导因素是千粒重和亩穗数;而多穗型品种穗粒数的多少为主要限制因子。在栽培上应根据不同品种类型制定其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即针对大穗型品种,前期主攻亩穗数,后期着重提高千粒重;多穗型品种则如何提高单穗结实粒数为主攻目标。同时指出,大穗型品种的选育,应将株高、熟期、千粒重、分蘖成穗率作为主要经济性状;多穗型品种在以上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在一定群体下的单穗结实能力。揭示了在半精量播种的情况下,亩穗数和穗粒数相互独立、彼此无关的内在联系在及其其它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分析小麦高产品种分蘖成穗的特点,将其划为普通分蘖型、一次分蘖高峰型和主茎优势型三种类型。明确了每种类型的生育特点、群体发展动态、产量结构和相应的配套技术体系。在黄淮麦区小麦高产栽培中,应根据当地条件,合理选用不同类型的良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才易获高产。同时指出,在黄淮麦区未来小麦超高产育种应以选育一次分蘖高峰型和主茎优势型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8.
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分蘖衰亡进程中茎蘖碳氮代谢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为材料,研究2种穗型小麦品种茎蘖叶片糖氮代谢差异及与分蘖成穗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兰考矮早八较豫麦49-198具有冬前分蘖比重低、春季分蘖比重高、无效分蘖春季衰亡持续时间长和分蘖成穗率低的特点。兰考矮早八氮素代谢相对较弱,茎蘖叶片氮含量、氨基酸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均明显低于豫麦49-198,不利于大穗型品种春季分蘖幼穗分化顺利进行。兰考矮早八植株碳素代谢相对较强,茎蘖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高于豫麦49-198,有助于大穗型品种春季分蘖生长需要。主茎与分蘖间比较,以上糖氮代谢指标均表现为主茎蘖Ⅰ蘖Ⅱ,且随分蘖时期进行茎蘖间差异逐渐增加,兰考矮早八表现更为明显,主茎优势突出。豫麦49-198分蘖Ⅰ碳氮代谢强度占主茎比例相对较高,该分蘖能够成穗,而兰考矮早八两分蘖和豫麦49-198分蘖Ⅱ碳氮代谢强度占主茎比例相对较低,严重影响其分蘖发育成穗。  相似文献   

9.
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地力、肥力条件较好的基础上,以适当降低播种量为中心,充分利用分蘖成穗,比较好地处理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麦田群体较小,群体动态结构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从而使穗足、穗大,粒重增加。一、选用良种选用分蘖成穗率高、耐水耐肥、抗倒伏、株型紧凑、落黄好、抗病、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有利于精播高产栽培。如周麦22、众麦1号、众麦2号、百农矮抗58等品种。播种前种子要经过精选,种子纯度在99%以上,发芽率在95%以上。二、配方施肥实行精播高产栽培,必须以良好的土、肥、水条件为基础,要求土壤耕层养分含量指标为:有机质含量为1.08%~1.  相似文献   

10.
<正>1.山农28号该品种为常规品种,是以济麦22为母本、6125为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半冬性,幼苗半直立。株形半紧凑,叶色浓绿,叶片窄短上挺,较抗倒伏,熟相好。生育期比济麦22早熟近1天。株高75.1厘米,667平方米(1亩)最大分蘖98.7万,667平方米有效穗46.3万,分蘖成穗率46.9%。穗型纺锤,穗粒数32.7粒,千粒重43.9克,容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小麦超高产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对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的群体动态、穗花发育、子粒灌浆和产量构成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实现超高产产量指标栽培管理的关键技术,即对于分蘖成穗率高、穗粒重较低的多穗型品种,应在保持适宜群体头数的基础上,采取拔节期追氮等措施能有效减少小花、子房退化,增加粒数和粒重,提高产量;针对大穗型品种分蘖成穗率低、穗粒重较高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分化小穗、小花数多,穗粒重高的优势,并通过适当加大播量和适期肥水管理,促进分蘖成穗,增加有效穗数,是提高该类品种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晚茬麦是指在当地播种适期之后播种的麦苗,由于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去年晚茬麦的面积增大.晚茬麦具有以下生育特点:气温低,发芽出苗慢,冬前苗小、苗弱,分蘖少,第2年春季其生育进程加快,时间短,分蘖成穗率高,但每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同时晚茬麦成熟期晚;赤霉病,锈病及高温、雨涝、干热风对产量的影响也较大,因而产量不高、不稳.为了解决晚茬麦季节晚、气温低这一矛盾,首先要早腾茬,合理安排茬口和品种布局,科学运筹水肥,争取前期积温,促苗早发,提高晚茬麦产量.  相似文献   

13.
2006-2007年研究了“特优63”等杂优中稻组合的分蘖成穗规律,结果表明:秧田期分蘖成穗率要比本田期分蘖的成穗率高,低节位的分蘖、早分蘖的成穗率比高节位的分蘖、迟分蘖的成穗率高;同位序分蘖,以第1次分蘖比第2次分蘖的成穗率高,穗头大。进入幼穗分化期后,分蘖成穗率剧降,愈至后期成穗率愈低,乃至孕穗期的分蘖几乎全部不成穗。无效分蘖表现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弱蘖型、营养断缺型、猛长猛停型、心叶枯死型、象征性型等。  相似文献   

14.
为了能动地调控大穗型品种的分蘖成穗率,采用大田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了几种生长调节物质对小麦大穗型品种分蘖成穗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叶面喷施萘乙酸、赤霉素、矮壮素、细胞分裂素、烯效唑、有机液肥和磷酸二氢钾,对提高此类型品种亩穗数和产量作用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不同类型品种在分蘖成穗率和穗粒结构上的差异以及栽培密度、施肥方法对这些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穗数和平均单穗粒重的关系,品种间差异明显,大穗型品种的单穗粒重有随单株穗数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多穗型品种以带2个分蘖穗的植株单穗粒重最大;降低栽培密度可增加单株分蘖数和成穗数,每穗粒数印单穗粒重心显著提高,但成穗率是否增加因品种而异;孕穗肥可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每穗粒数和单穗粒重。文中还就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栽培途径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小麦分蘖成穗对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川麦107在不同地点以不同播种量种植,去分析分蘖发生情况、分蘖成穗情况以及主茎穗、分蘖穗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在小麦生产上,在适期播种下,采用小窝密植(按20 cm×10 cm播),播种量以每穴播4~5粒,基本苗195~225万/hm2,能保证一、二次分蘖按期发生,并有足够分蘖成穗,且成穗率高,其主茎穗与分蘖穗的比重达到5.5∶4.5,产量在6000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17.
《农技服务》2015,(4):76-79
为黔麦18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2013~2014年对黔麦18在不同播期下影响产量形成的要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播期较早,分化前期经历的时间较长,穗粒数较高。晚播导致了分蘖达最高峰值时间推迟,且经历时间更久,但群体却更大,分蘖成穗率则在下降。从不同播期黔麦18粒重形成来看,粒重是由灌浆速率和灌浆时间共同决定的,适当早播(10月15日、10月25日播种)形成的粒重较高。产量分析表明,10月25日播种产量最高,且与11月14日播期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在贵州黔中地区生态条件下,黔麦18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11月中旬及以后播种,会对黔麦18幼穗分化及灌浆产生不利影响,造成黔麦18的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小麦高产优质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临优7287’为材料,采用连续挂牌标记法,研究播期对小麦主茎及分蘖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播期越晚,分蘖数越少。10月13日和10月18日播种的小麦无分蘖的株数达50%以上;播期对小麦主茎及分蘖的产量性状影响均表现为主茎穗粒数和千粒重高于分蘖。10月13日播种的小麦主茎穗粒数最多达37.2粒,10月3日播种分蘖为1的小麦主茎千粒重最高为45.56 g;不同播期小麦均表现为分蘖麦谷蛋白含量和总蛋白含量高于主茎,10月3日播种分蘖为2的小麦Ⅱ蘖麦谷蛋白含量最高达4.40%,10月8日播种分蘖为2的小麦Ⅱ蘖总蛋白含量最高为12.33%;分蘖加工品质优于主茎。10月3日播种分蘖为2的小麦Ⅱ蘖和10月13日、10月18日播种的小麦Ⅰ蘖评价值最高均为50;不同播期小麦均表现为分蘖淀粉糊化特性优于主茎。因此小麦生产上,应选用多穗型品种,通过必要栽培管理措施,保证低位蘖成穗,不仅高产而且优质。  相似文献   

19.
播期对不同习性小麦品种分蘖成穗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南省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在不同播期条件下进行了分蘖成穗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分蘖成穗率随播期推迟而升高,单位面积穗数随播期推迟有降低的趋势;分蘖所经历的总时间随着播期的推迟而缩短,分蘖能力也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弱,且冬性品种比春性品种明显;所以,冬性及半冬性品种应适期早播。  相似文献   

20.
<正>品种名称:汝麦0319审定编号:豫审麦2009003选育单位:汝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太谷核不育系轮回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5天,与对照豫麦49熟期相同。幼苗半直立,叶片长宽,苗势较健壮,分蘖成穗率中等,春季起身拔节快,抽穗较早;株高78厘米,株型半紧凑,叶片上举,植株蜡质重,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穗纺锤型,穗层整齐,小穗排列密;穗粒数较多,耐后期高温,籽粒灌浆快,落黄好;长芒、白粒,籽粒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