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泥鳅是大陆泥鳅与台湾本土泥鳅的杂交品种,逐渐受到广东养殖户的青睐,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养殖品种。本文从台湾泥鳅的生长特性、养殖模式以及病害防治等多方面展开介绍,以期为台湾泥鳅养殖者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2012年,台湾大泥鳅(学名:大鳞副鳅)开始进入大陆。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台湾大泥鳅因个体大、长速快等优势迅速成为了大陆新兴的名优养殖品种,养殖热潮从南到北接力掀起。广州市华轩水产有限公司是大陆较早引进台湾大泥鳅亲本开展人工促熟、催产、孵化和育苗的企业。目前,华轩水产已实现台湾大泥鳅苗种的人工规模化生产和成鳅商品化养殖。近日,该公司总经理张轩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台湾大泥鳅的养殖有些混乱,为带动鳅业良性发展,华轩水产这两年一直致力于台湾大泥鳅良种良法的示范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正>本地泥鳅野生资源逐年下降,养殖陷入种质退化(长不大)、病害增多等困局。这两三年来,台湾泥鳅以"个体大、病害少、生长快速"等优势在大陆一跃成为了明星品种,吸引着众多养殖者纷纷参与到其育苗和养殖的行列中来。位于广东省珠海市白蕉镇丰洲村的禾丰水产种苗场,去年年底也开始做起了台湾泥鳅苗的孵化和培育。禾丰的特别之处,是专门聘请台湾技术员朱政光坐镇苗场,孵化  相似文献   

4.
台湾大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在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台湾大泥鳅养殖试验。结果发现,台湾大泥鳅最大特点是生长速度快,当年养殖个体体重可达100~200g。台湾大泥鳅最适水温为25~28℃,摄食范围广,耐低氧,适应性强,喜好偏酸性环境,既适合池塘高密度养殖,也适合循环水集约化养殖,是一种养殖前景乐观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台湾泥鳅在广东的养殖如火如荼,而其销路问题一直是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近日,在广东省佛山市九江镇举办的台湾泥鳅养殖交流会上,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采购部副经理胡肖珍透露,目前广东养殖的台湾泥鳅真正在交易市场上流通的量并不大,流通环节缺乏完善的分级销售模式,阻碍了产品利润实现最大化。现状:缺乏完善的分级销售模式据胡肖珍总结,目前台湾泥鳅的市场流通现状如下:1、苗种成本贵及苗种成活率低,  相似文献   

6.
<正>本地泥鳅不同品种之间的杂交常常自然发生,形成泥鳅不同的种群在自然界同时存在。从引进台湾泥鳅进行养殖后,台湾泥鳅个体大、生长速度快、夏花养殖当年上市、苗种培育成活率高等优势逐渐展现出来,使得各地养殖户养殖台湾泥鳅的热情迅  相似文献   

7.
<正>4月15日,由广东通威饲料有限公司和佛山市敦皇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台湾泥鳅养殖技术交流会(佛山站)在南海区九江镇举行,两百多名来自广东、重庆、广西、浙江等地的养殖户参加了这次交流会。据了解,参会的养殖户中有的已经开始养殖台湾泥鳅这次是前来"取经"的,还有的养殖户还在观望中,希望在这次交流会上获取更多的信息后决定是否投入养殖。  相似文献   

8.
正泥鳅是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理想动物蛋白源,更具添精益髓、补中止泻等生理保健和药用价值,有"水中人参"之美誉。台湾泥鳅自2012年引进大陆以来,因其生长快、个体大、耐低氧、易捕捞等特点,人工养殖规模逐年增加,成为我国泥鳅养殖的主导品种,市场前景广  相似文献   

9.
《水产养殖》2014,(5):50-50
<正>2014年春节过后,水产行业微信、博客等自媒体圈里,关于2014年新养殖品种推介,最火的莫过于台湾大泥鳅。一时间,宣传台湾大泥鳅的"文章"可谓铺天盖地,各种养殖技术培训和推介活动也轮番上演,大有"谁养殖慢了,谁将与财富擦肩而过"之意。台湾大泥鳅作为一个新品种,2013年开始广东陆续有苗场涉足,所育苗经过一年摸索养殖,生长速度等优势相当不错。2014年以来,苗场厉兵秣马,到处进亲本扩大生产,饲料厂也来适时推出泥鳅专业饲料,抢占市场先机。有业内人士预计,2014年产量保守估计可以翻番,颇有江山一片红的大好形势。  相似文献   

10.
正台湾泥鳅具有生长快、产量高、抗病力强等优势;又因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而被誉为"水中人参",泥鳅作为滋补佳品早已摆上家庭、酒店的餐桌,在国内更是畅销不已。台湾泥鳅当年养殖个体可长至100~200 g/尾,可以进行池塘生态养殖、稻田综合种养殖、循环水集约化养殖,养殖经验效益明显,与本地泥鳅品种比较其养殖优势明显,所以近年来我国台湾泥鳅养殖规模发展较快,但内陆地区台湾泥鳅养殖相对较少,而目前鉴于台湾泥鳅的特  相似文献   

11.
台湾泥鳅是台湾水产科技工作者通过杂交选育出来的新品种,与普通泥鳅相比,具有适应高密度养殖、摄食旺盛、个体大、生长快、抗病力强等优势,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水产养殖者追捧和消费者青睐.2012年以来,台湾泥鳅逐渐被大陆少数南方水产企业引进养殖,并迅猛发展.目前,东北地区也有零星引进养殖,但未形成规模.为提高台湾泥鳅的认知度,方便引进养殖,本文对台湾泥鳅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东北地区养殖前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台湾泥鳅"是大鳞副泥鳅的一种,是我国台湾地区的土著品种。"台湾泥鳅"最适养殖水温28℃,容易捕捉,体型长且略扁,尾宽,头小,口下位,马蹄形,头部无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呈灰褐色,腹面白色,体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台湾泥鳅"个体大,个体成鳅体质量在50 g以上,部分可达300 g。2012年,"台湾泥鳅"开始被国内少数养殖单位引进,因个体  相似文献   

13.
<正>台湾泥鳅为大鳞副泥鳅的一种,它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南北方均适合生活,由于其养殖周期短、利润高,从2012年开始短期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养殖这一新品种,养殖规模迅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珠三角地区的台湾泥鳅养殖水面达到1万亩。但台湾泥鳅养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养殖户在尚未了解养殖技术要求的情况下被哄抬的虚高价格所吸  相似文献   

14.
淡水石斑鱼的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uense)为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的慈鲷科鱼类.1988年被引入台湾试养,后成为台湾南部地区的淡水鱼养殖品种之一,1996年被广东、江西等一些养殖单位从台湾引进养殖,该品种在广东、江西一带养殖非常成功,而且市场价格较高.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春节过后,水产行业微信、博客等自媒体圈里,关于今年新养殖品种推介,最火的莫过于台湾大泥鳅。一时间,宣传台湾大泥鳅的"文章"可谓铺天盖地,各种养殖技术培训和推介活动也轮番上演,大有"谁养殖慢了,谁将与财富擦肩而过"之意。台湾大泥鳅,作为一个新品种,去年开始广东陆续有苗场涉足,所育苗经过一年  相似文献   

16.
<正>日本泥鳅,俗称"大青鳅",长30多厘米。日本泥鳅是市场上泥鳅中个体大的品种,亩利润丰厚,综合效益是本地泥鳅的好几倍。目前日本泥鳅在江浙地区开始推广养殖,效益显著。现将日本泥鳅的养殖技术汇总如下:一、池塘条件养殖场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东北,面积100亩,养殖池塘15个,面积2~5亩,池深1.2米。池塘水来自钱塘江一支流,水质符合日本泥鳅养殖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7.
<正>大鳞副泥鳅为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副泥鳅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水体中。它在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的泥鳅中属个体大和生长快的种类,是我国目前泥鳅养殖中最重要的一个品种。大鳞副泥鳅是出口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主要水产品,市场潜力很大,是淡水养殖中不可多得的名优经济鱼类。但大鳞副泥鳅的养殖技术还有待于规范与提高,为此2014年6-10月我们在安徽合龙水产养殖科  相似文献   

18.
<正>台湾鳗鳅,也叫台湾龙鳅、台湾大泥鳅,这种泥鳅并非台湾原生种,是1990年左右从大陆进口而来,因为在研究杂交的过程中,亲本的来源已经不可追溯,所以目前来讲只能算是泥鳅的一个间种,没有相关的品种注册。但其在养殖过程中具有食性广、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等特点,尤其生长速度比目前养殖的大鳞副泥鳅生长周期缩短一半时间,规格可达到12~30尾/kg,表现出极强的生长优势。河北省从2014年开始引进,2015年春季开始进行苗种人工繁育试验,为台湾鳗鳅的推广养殖解决苗种供应渠道。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对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池塘和稻田养殖模式下,台湾泥鳅和泥鳅的形体性状、营养成分和品质差异,并探讨了这些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台湾泥鳅的肥满度显著高于泥鳅,其中,池塘养殖模式下的台湾泥鳅(P. dabryanus ssp. pond-cultivated, PPOC)肥满度(1.00±0.01)显著高于池塘养殖模式下的泥鳅(M. anguillicaudatus pond-cultivated, MPOC) (0.50±0.01) (P<0.05)。泥鳅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台湾泥鳅(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台湾泥鳅(P<0.05),其中,稻田养殖模式下的泥鳅(M. anguillicaudatus paddy-cultivated, MPAC)粗蛋白含量最高,达(21.09±0.57)%。除内聚性外,台湾泥鳅的质构特性显著高于泥鳅(P<0.05);养殖模式对2种泥鳅的形体性状有显著影响,PPOC肥满度显著高于稻田养殖模式下的台湾泥鳅(P. dabryanus ssp. paddy-cultivated, PPAC) (P<0.05),MPOC肥满度显著低于MPAC (P<0.05)。池塘养殖模式下2种泥鳅的致动脉粥样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显著低于稻田养殖的相同品种(P<0.05),硬度(PPOC)>硬度(PPAC),弹性(MPOC)<弹性(MPAC) (P<0.05),稻田养殖模式的2种泥鳅的谷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缬氨酸和甲硫氨酸高于池塘模式的相同品种(TAV>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形体性状与营养品质密切相关,肥满度与体长体高比呈负相关(–0.996),与质构特征、粗脂肪含量呈正相关,与水分、灰分、粗蛋白含量呈负相关。基于肥满度、质构等指标,PPOC最适合作为泥鳅加工原料。  相似文献   

20.
<正>台湾泥鳅因其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饲料系数低等优点,已经逐渐被泥鳅养殖户认可。而大鳞副泥鳅是大面积开展养殖的主要品种,生长速度与普通泥鳅相比快,饲料系数相对较低,大多数养殖业者已经习惯于养殖该品种。这两种泥鳅在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都有一定的认可度。为了比较这两种泥鳅养殖效果,我们在江苏连云港地区开展了相关试验,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以期对泥鳅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的选择与推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