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验证新兽药白虎定喘口服液的药效作用,进行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鸡胚增殖抑制试验、气管纤毛运动试验及SPF雏鸡人工感染IBV疗效试验。将试验药液与等量IBV液混合作用后,接种11日龄SPF鸡胚,37℃孵育168 h,取存活鸡胚肾脏进行IBV的RT-PCR检测,结果表明,药物组168 h鸡胚存活率为80%,阳性对照组为20%,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药物组RT-PCR检测无目的条带出现,而阳性对照组有目的条带出现。40日龄SPF鸡连续用药3 d后,气管内注入0.02 mL墨汁,测量1 min内墨汁移动的距离,结果表明药物组墨汁移动距离极显著大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17日龄SPF鸡用IBV-M41滴鼻,0.3 mL/只,24 h后开始灌服药液,1 mL/kg,连用5 d,结果表明,试验药物组与攻毒对照组在临床症状计分、痊愈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气管黏膜组织切片未见明显病变,而阳性对照组有明显病理变化。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白虎定喘口服液对IBV具有较好的体外抑制作用,可显著促进气管纤毛的运动,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具有较好的临床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选用与鸽源冠状病毒S1基因高变区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很高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广西分离株GX-YL2和对鸡致死率较高的广西分离株GX-YL5对非免疫幼鸽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并同时设参考毒株M41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显示,感染后4 d M41、GX-YL5组试验鸽出现呼吸道症状。感染后7 d GX-YL2组试验鸽子出现呼吸道症状。与空白组相比,感染后8 d GX-YL2组鸽子气管内有大量黏液,胰脏充血肿大,肺脏和肾脏充血;GX-YL5组鸽子气管有大量黏液,肺充血,胰脏充血肿大;M41组鸽子气管粘膜肿胀并有黏液,肾脏充血。感染后8 d组织病理学观察见到鸽子气管纤毛上皮细胞肿胀但纤毛完整不脱落,轻微胰腺炎,肺脏充血和出血。感染后28 d未观察到明显的临床、解剖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对感染后1、3、7、10、14、21和28 d的泄殖腔棉拭子进行反转录套式PCR扩增,结果表明除了GX-YL2组的一个样品在感染后10d检测结果为阳性外,其余泄殖腔棉拭子检测结果全为阴性。对感染后8和28 d鸽子气管、肺、肾脏、胰脏病毒分离物进行反转录套式PCR扩增,结果表明感染后8 d,M41组的气管、肺、肾脏、胰脏全部阳性,GX-YL2和GX-YL5组的气管、肺、肾脏、胰脏部分阳性;感染后28 d,3个组鸽的气管、肺、肾脏、胰脏病毒检出率均降低,尤其GX-YL2和GX-YL5组更低。整个试验过程未见到致鸽子死亡。研究表明了对鸡具有较强致病能力的鸡源IBV可以感染肉鸽,能在肉鸽体内进行增殖,但对鸽子致病力不强。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滑液囊支原体(MS)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共感染对SPF鸡的致病性,本研究将144只28日龄SPF鸡随机均分为阴性对照组、MS感染组、IBV-M41感染组、IBV-M41+MS共感染组、IBV-QX感染组、IBV-QX+MS共感染组共6组,采用50μL/只剂量按相应分组点眼感染MS (106CCU50)、IBV(105EID50),阴性对照组以50μL/只点眼KM2培养基(左眼)和PBS (右眼)。感染后每天观察临床症状,在感染后7 d、14 d、21 d和28 d每组随机剖检6只鸡,观察气囊炎和气囊损伤评分,并采集气管进行病原再分离,其中MS经支原体液体培养基培养后进行PCR鉴定,IBV接种SPF鸡胚后进行RT-PCR鉴定。此外,各组鸡气管均经10%甲醛固定后进行粘膜厚度检测以及病理损伤评分。结果显示:除阴性对照组和MS感染组,其他组鸡在感染后4 d均出现一过性呼吸道症状。剖检结果显示MS感染组鸡在感染后21 d出现气囊炎,28 d仍可见气囊炎;而IBV-M41感染组和IBV-QX感染组鸡在感染后7 d或14 d出现气囊炎,且气囊炎的发生率均未超过50%。感染后14 ...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鸡干扰素刺激基因(ISG)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雏鸡气管黏膜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BV M41株感染SPF鸡后不同时相气管黏膜中β干扰素(IFN-β)和干扰素刺激基因mRNA转录水平和IBV病毒载量变化。结果显示,鸡气管黏膜中IFN-β和干扰素刺激基因Mx、PKR、OAS、Viperin、IFITM3和IFIT5mRNA转录水平在感染后(DPI)第1~14天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上调,且均在5DPI达到峰值;鸡气管黏膜中IBV病毒载量在1DPI急剧升高,在5DPI达到峰值,14DPI病毒载量急剧下降。结果表明,IFN-β、干扰素刺激基因Mx、PKR、OAS、Viperin、IFITM3和IFIT5mRNA转录水平与IBV病毒载量变化趋势一致,提示IFN-β、干扰素刺激基因Mx、PKR、OAS、Viperin、IFITM3和IFIT5在抵御IBV入侵、抑制IBV复制、增殖以及病毒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试验结果丰富了宿主抗IBV感染的固有免疫应答机制,为IBV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与宿主固有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致病与免疫机制,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IBV变异株GX-YL5感染鸡后不同时间点气管黏膜和哈德氏腺中固有免疫相关受体和细胞因子的mRNA水平以及IBV载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气管黏膜和哈德氏腺中Toll样受体TLR2、TLR3、TLR6、TLR7、趋化因子MIP-1β和趋化因子受体CXCR4、CCR4在IBV感染后1~8天以及细胞因子IFN-α、IFN-β、IL-1β、IL-6、IL-10在IBV感染后1~5天,mRNA转录水平至少有一个时间点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上调;感染后14~28天,一些受体和细胞因子的mRNA则出现下调;气管黏膜和哈德氏腺的IBV病毒载量在感染后立即上升,第3天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结果表明,IBV感染早期气管黏膜和哈德氏腺中固有免疫相关受体和细胞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上调,说明IBV感染对宿主固有免疫应答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疫苗滴鼻免疫对鸡气管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对SPF鸡滴鼻免疫新城疫疫苗后气管纤毛摆动速率、气管形态结构和黏液分泌进行了研究。80只7日龄SPF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只,试验组SPF鸡滴鼻免疫新城疫弱毒疫苗,对照组滴鼻生理盐水;于免疫后的第0、2、4和6天,每组每次随机剖杀10只鸡,应用红细胞示踪法测定气管纤毛摆动速率,采集气管制备石蜡组织切片进行HE和奥新蓝pH 2.5和pH 1.0染色。结果发现,疫苗免疫后的第0和2天试验组SPF鸡纤毛摆动速率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滴鼻免疫后SPF鸡气管结构完整,无明显损伤;滴鼻免疫后试验组SPF鸡气管酸性黏液分布容积在免疫后的第0和2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后明显降低,于免疫后的第6天又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硫酸化黏液分布容积在免疫后的第0和2天显著升高(P0.05),而后降低并与对照组相一致。结果表明,新城疫疫苗滴鼻免疫后前两天SPF鸡气管黏液分泌增多,而后恢复到正常水平,疫苗的免疫对气管形态结构和纤毛的摆动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疫苗滴鼻免疫对鸡气管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对SPF鸡滴鼻免疫新城疫疫苗后气管纤毛摆动速率、气管形态结构和黏液分泌进行了研究。80只7日龄SPF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只,试验组SPF鸡滴鼻免疫新城疫弱毒疫苗,对照组滴鼻生理盐水;于免疫后的第0、2、4和6天,每组每次随机剖杀10只鸡,应用红细胞示踪法测定气管纤毛摆动速率,采集气管制备石蜡组织切片进行HE和奥新蓝pH 2.5和pH 1.0染色。结果发现,疫苗免疫后的第0和2天试验组SPF鸡纤毛摆动速率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滴鼻免疫后SPF鸡气管结构完整,无明显损伤;滴鼻免疫后试验组SPF鸡气管酸性黏液分布容积在免疫后的第0和2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后明显降低,于免疫后的第6天又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硫酸化黏液分布容积在免疫后的第0和2天显著升高(P<0.05),而后降低并与对照组相一致。结果表明,新城疫疫苗滴鼻免疫后前两天SPF鸡气管黏液分泌增多,而后恢复到正常水平,疫苗的免疫对气管形态结构和纤毛的摆动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对天然免疫关键分子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的影响,为IBV致病及免疫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IBV感染鸡气管和肾脏中IRF7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IRF7在气管和肾脏中的定位,同时检测IBV载量及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IBV感染后气管中IRF7 mRNA明显上调并在接种后3~5 d(3~5 dpi)显著上调(P0.05),分别上调13.42和6.16倍,蛋白水平在5和11 dpi明显高于对照组,5~8 dpi核转位明显,肾脏中IRF7mRNA仅在8 dpi显著上调2.15倍(P0.05),蛋白水平在5和8 dpi明显高于对照组,8 dpi核转位明显。气管中IBV载量在1~11 dpi迅速上升,5 dpi达到峰值,肾脏中8 dpi达到峰值。IRF7的表达和活化与IBV含量呈一致性。研究表明,IBV M41株感染后上调并激活了气管和肾脏中的IRF7,使其发生核转位,IRF7在抗IBV天然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气管和肾脏中的IRF7免疫应答存在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来源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诱导SPF鸡发病的免疫机制。选用140只1日龄SPF白来航鸡,随机分为4组,3组攻毒组通过滴鼻点眼途径分别接种鸡源IBV强毒株、鸡源IBV弱毒株和野鸡源IBV毒株3个毒株,对照组以同种方式接种等量灭菌的磷酸盐缓冲液。在感染后12 h、36 h、72 h、7 d和14 d,每组随机选取5只进行剖检,并分别采集法氏囊、肾脏和气管组织,剩余鸡用于观察临床症状、发病及死亡情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攻毒后不同时间点采集的各组织中IBV的病毒载量、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及部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和干扰素(interferon,IFN))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感染不同来源IBV毒株之后仅鸡源IBV强毒株感染组SPF鸡出现抑郁、翅膀下垂、甩头等典型的临床症状,且在感染后5~10 d共有7只死亡,死亡率为20%。病理剖检发现,感染鸡源IBV强毒株的鸡肾脏肿大、尿酸盐沉积和有花斑样病变,而感染野鸡源IBV毒株、鸡源IBV弱毒株和对照组的鸡无明显的眼观病变。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鸡源IBV强毒株组的法氏囊、肾脏和气管3个组织中均检测到病毒。对照组和野鸡源IBV毒株组中均未检测到病毒,鸡源IBV弱毒株组只在部分组织中检测到病毒。在感染后72 h,鸡源IBV强毒株组与其他各组相比,TLR1、TLR2、TLR3、TLR5、TLR7和TLR15基因在法氏囊中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IL-6和IFN-β参与更强烈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在感染后7 d,鸡源IBV弱毒株组与其他各组相比,肾脏中TLR2、TLR3、TLR15、TLR21、IL-6和IL-18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野鸡源IBV感染后36 h法氏囊组织中IFN-γ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综上所述,3个IBV毒株中仅鸡源IBV强毒感染引起SPF鸡典型临床发病症状与可视组织病变,且可提高SPF鸡组织中免疫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量。本研究结果揭示,不同来源的IBV对SPF鸡的不同致病性与其感染诱导的免疫反应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呼吸道疾病,主要侵害鸡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不同日龄均能感染,雏鸡最易感.尽管广泛使用疫苗,但IB仍频繁发生¨一.因此,做好IB的预防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IBV致病机制的研究是IB防控的主要方向之一,而IBV是典型的嗜黏膜病原,主要通过呼吸道黏膜途径感染机体,因此黏膜免疫研究是IBV致病机制研究的重中之重.黏膜免疫研究可为黏膜疫苗和佐剂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为防控IB奠定基础.目前有关学者对IBV感染的黏膜免疫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本文将对IBV感染的黏膜免疫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IBV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养猪生产中产(活)仔数和胎儿初生重是影响母猪繁殖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但产仔数和初生重呈负相关关系,近年来母猪繁殖生产的研究重点之一便是如何提高仔猪初生重并降低初生重变异。氨基葡萄糖是一种饲料原料,其制作原料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近期研究发现氨基葡萄糖应用于母猪妊娠后期可调控仔猪的胎盘发育和初生重。文章介绍了近年来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能量、功能性添加剂在调控仔猪初生重和均匀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简述了氨基葡萄糖的性质、来源及合成方法,重点阐述了母猪妊娠后期使用氨基葡萄糖在维持胎儿果糖浓度稳定、促进母猪胎盘发育和改善胎盘功能等方面的效果,分析了氨基葡萄糖通过促进胎盘基质和胎褶双分子层发育、刺激胎盘滋养层细胞增殖、增强胎盘功能等途径调控胎盘发育、仔猪初生重和均匀度可能的机理;提出了氨基葡萄糖在调控仔猪初生重和均匀度方面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在生产实践中调控仔猪初生重和均匀度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巨型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gigantea)是羊体内一种常见寄生虫,多寄生于羊横纹肌内形成包囊,导致羊肉大量废弃,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尝试筛选能有效诊断住肉孢子虫感染的抗原。通过免疫印迹及质谱分析筛选到巨型住肉孢子虫候选诊断抗原烯醇酶,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扩增两侧翼未知序列并表达重组蛋白。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免疫印迹对该蛋白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筛选到的候选蛋白为巨型住肉孢子虫烯醇酶(SgENO),克隆得到1 181 bp的基因并获得重组蛋白rSgENO。对rSgENO应用进行初步评价,发现其与其他顶复亚门原虫的烯醇酶氨基酸相似性均较高(71%~92.1%),且能被弓形虫和新孢子虫阳性血清所识别,具有交叉反应性。本研究克隆并表达了巨型住肉孢子虫烯醇酶,后期评价发现该重组蛋白与新孢子虫和弓形虫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性,不能用于羊住肉孢子虫的血清学诊断,但有成为疫苗候选分子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灌溉次数对青贮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青贮玉米产量极显著提高(P <0.01),灌溉3次产量可以增加6倍。灌溉处理青贮玉米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碳水化合物(WSC)和淀粉含量有显著差异(P <0.05),灌溉处理显著提高了青贮玉米的MILK 2006奶吨指数8%~11%(P <0.05),与对照相比奶亩指数差异极显著(P <0.01),奶亩指数提高了2.4~5.8倍。玉米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差异不显著。青贮玉米栽培管理中,适当予以灌溉,可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牛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牛消化道如肝、肠道的病理变化进行研究。本试验采用滴鼻吸入的方式感染犊牛,七个月后进行剖检和显微镜下的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肝脏可观察到肉芽肿结节,中心为干酪样坏死或者钙化,外周为上皮样细胞和郎罕氏细胞,最外层是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肠道病变不明显,多为局灶性炎性细胞聚集。此次试验可为牛分枝杆菌对消化道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孢子虫病是由犬新孢子虫引起的一种原虫病,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然而因对新孢子虫病的研究起步较晚且认识较浅,对该病的防制手段较为有限。随着对新孢子虫介导宿主免疫应答反应及虫体抗原等多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新孢子虫病的疫苗研制不断取得进步。本研究从宿主抗新孢子虫感染的免疫应答及其在疫苗研制的应用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新孢子虫病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旨在探究中国荷斯坦牛性情的影响因素,估计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并揭示其遗传趋势。本试验收集北京地区2015-2017年13个奶牛场共9 016头健康泌乳牛的性情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性情影响因素,利用DMU软件使用动物模型估计性情评分、直肠温度、日产奶量和繁殖性状(产犊到首次配种间隔、重复输精次数)的遗传力及其之间的遗传相关,并根据估计育种值分析其遗传趋势。结果显示,北京地区中国荷斯坦牛性情评分1分、 2分和3分比例分别为75.00%、19.25%和5.75%;胎次和场-评定人效应对性情评分有显著影响(P<0.05);性情评分估计遗传力为0.03,属于低遗传力性状,与重复输精次数为中度遗传相关(r=0.56),与产犊到首次配种间隔和直肠温度为中度负遗传相关(r=-0.30,r=-0.17),而与日产奶量为低度遗传相关(r=0.07);2001-2017年,北京地区中国荷斯坦牛性情遗传趋势总体上无明显变化。本研究是国内首次对奶牛性情进行遗传分析,为了解奶牛行为特征、实现平衡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笔者拟探讨疏肝益阳胶囊(SGYY)对炔雌醚(QES)诱导大鼠生精紊乱和氧化应激的缓解作用及机制。将2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适应饲养1周后,进行药物灌胃处理,对照组:0.1mL生理盐水+0.1mL橄榄油;SGYY组:100 mg·kg-1 SGYY;QES组:0.1 mg·kg-1 QES;QES+SGYY组:0.1 mg·kg-1 QES+100mg·kg-1 SGYY。QES溶于橄榄油;SGYY溶于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2周。处理结束后,取睾丸、附睾、精囊腺和前列腺称重、测量长径与短径,并制备睾丸组织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睾丸生精小管组织结构、生精细胞比例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睾丸生精细胞PCNA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分离血浆,检测睾酮含量变化。取睾丸匀浆检测抗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QES处理后大鼠生殖器官的质量显著下降,附睾的精子数量显著减少;生精小管的面积、直径、生精上皮的高度和生精细胞数量均显著减少。而且,生精细胞的PCNA表达和血浆睾酮含量明显下降,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睾丸SOD、GSH-Px和T-AOC活性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升高。SGYY增加生殖器官质量、精子数量、睾丸睾酮含量、增殖的生精细胞数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和Tunel的表达。结果表明,SGYY通过改善抗氧化功能、抑制氧化应激及促进睾酮分泌等途径增加了生精细胞数量并提高睾丸的生精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不同模型估计中国荷斯坦牛生产寿命遗传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估计中国荷斯坦牛生产寿命遗传参数,同时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可靠性和稳定性。本研究使用单性状动物模型、单性状公畜模型和多性状动物模型对北京地区29个牧场90049头中国荷斯坦母牛的生产寿命数据进行遗传参数估计,所有模型均考虑了场、出生年季、头胎产犊月龄组的固定效应,个体加性遗传效应(动物模型)或父亲遗传效应(公畜模型)的随机效应和残差效应。结果表明,单性状动物模型和单性状公畜模型估计的生产寿命遗传力分别为0.052和0.047,多性状动物模型估计的遗传力较为稳定,介于0.057与0.069之间,多性状动物模型的遗传相关在0.779~0.998之间。对于存在大量在群个体(删失记录)的数据,使用基于前三胎数据的多性状动物模型较为合适,模型预测稳定性更高。本研究对中国荷斯坦牛生产寿命进行了遗传评估,为提高牧场效益、实现平衡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探究ZjNAC2在胁迫响应中的作用机制,本试验运用酵母双杂技术筛选与日本结缕草(Zoysia japonica)中的ZjNAC2转录因子相互作用的蛋白。通过克隆获得了日本结缕草ZjNAC2的基因序列并成功构建了诱饵载体pGBKT7-ZjNAC2,同时构建高质量的日本结缕草的均一化酵母杂交全长文库。通过酵母双杂筛库的实验筛选到30个阳性菌落,其测序表明获得了20个与ZjNAC2互作的蛋白。NR(Non-redundant protein sequences)注释分析结果显示,20个注释基因NR同源物种比对到9个物种,其中比对到高粱(Sorghum bicolor)中的注释基因最多。GO(Gene Ontology)注释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可分为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化过程3大类。本研究初步筛选到4个与抗病、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相关的候选互作蛋白,为进一步探究ZjNAC2在日本结缕草中的下游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旨在比较研究抗菌肽sublancin与黄芪多糖对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试验选取60只4~6周龄健康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正常对照组:第1—3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第4—10天,灌胃生理盐水。其余五个处理组:第1—3天,腹腔注射CTX(80mg·kg-1);第4—10天,阴性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低浓度抗菌肽组:灌胃4.0mg·kg-1抗菌肽sublancin;高浓度抗菌肽组:灌胃8.0mg·kg-1抗菌肽sublancin;黄芪多糖组:灌胃200.0mg·kg-1黄芪多糖;阳性对照组:灌胃10.0mg·kg-1左旋咪唑。所有处理均为每天一次,每次0.2mL。于试验第1天小鼠腹腔注射CTX前、第4天灌胃前和第11天对小鼠进行称重。第11天称重结束后,采集全部小鼠的外周血及脾,检测外周血生理生化指标、CD4+与CD8+数量和脾细胞的细胞因子mRNA表达等指标。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阴性对照组中小鼠体重、外周血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含量显著降低(P<0.05),脾IL-2、IL-4和IL-6的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5)。灌胃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黄芪多糖组和高浓度sublancin组体重无差异但有升高趋势,说明高浓度sublancin与黄芪多糖对小鼠体重有积极影响;低、高浓度sublancin、黄芪多糖组和阳性对照组中小鼠外周血的白细胞含量显著升高(P<0.05);高剂量sublancin组中小鼠外周血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显著升高;低、高浓度sublancin和黄芪多糖组中小鼠外周血的CD4+显著升高(P<0.05);低、高浓度sublancin、黄芪多糖组和阳性对照组中小鼠外周血的CD8+显著降低(P<0.05);低、高浓度sublancin组中小鼠外周血的CD4+/CD8+细胞显著升高(P<0.05);低、高浓度sublan-cin、黄芪多糖组和阳性对照组中小鼠脾IL-4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高浓度sublancin、黄芪多糖组和阳性对照组中小鼠脾IL-2、IL-6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综合上述结果,适宜剂量的抗菌肽sublancin和黄芪多糖均可缓解环磷酰胺造成的免疫抑制。与200.0mg·kg-1黄芪多糖相比,8.0mg·kg-1抗菌肽sublancin对缓解环磷酰胺免疫抑制造成的细胞因子降低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