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秦岭地区雏蝗属1新种记述(直翅目:网翅蝗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采白陕西省秦岭地区直翅目网翅蝗科雏蝗属昆虫1新种,即太白雏蝗ChDrthippus taibai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2.
中国四川省小车蝗属1新种(蝗总科:斑翅蝗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记述分布于我国横断山地区小车蝗属1个新种,即黑翅小车蝗Oedalrusnigri pennis sp.nov.。该新种近似于台湾小车蝗Oedaleus formosanus(Shiraki),主要区别为:后翅除基部淡黄色外,其余部分全黑色;雌性下生殖板后缘中央三角形突出;腹基瓣片狭长,上具较大的粗糙颗粒;下产卵瓣腹面观外侧缘明显凹陷。文中附有中国小车蝗属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新疆两种星翅蝗外生殖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意大利蝗、黑腿星翅蝗两种星翅蝗雄性外生殖器、雌性下生殖板进行比较解剖,并描述其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星翅蝗雄性外生殖器变化最为明显的部位是阳具基背片的侧板及阳具复合体的色带基支、色带瓣、阳茎端瓣。两种星翅蝗雌性下生殖板变化最为明显的部位是下生殖板的前突基内支及腹产卵瓣腹基瓣片。外生殖器特征在意大利蝗和黑腿星翅蝗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两种蝗虫区别性状。  相似文献   

4.
简要综述了阜南县生态控蝗、牧鸭治蝗的主要成效;总结了生态控蝗、牧鸭治蝗的措施和模式,为防蝗治蝗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厂金色蝗属Cloysturis—新种,踏头金色蝗Ch.talo。该新种与秦岭金色蝗Ch.qinllngensis相似,主要区别为:体型较小;复眼垂直直径为横径的1.38~1.52倍,为眼下沟长的1.1倍;中胸腹板侧叶间中隔长为其最狭处的1.35~1.56倍。  相似文献   

6.
记述云南省普洱市菜阳河自然保护区的勐腊蝗属1新种:郑氏勐腊蝗Menglacris zhengi Li et Xu,sp.nov.,新种近似于斑腿勐腊蝗Menglacris maculata Jiang et Zheng,1994,主要区别为: 1)体形较小; 2)颜面隆起全长具浅的纵沟; 3)后足股节下膝侧片顶端锐角形; 4)雌性触角中段1节长度为宽度的3.1倍; 5)阳具基背片较弯,锚状突位于前突的顶部,阳具复合体色带表皮内突较短。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中国赤翅蝗属昆虫的分类研究(蝗总科:斑翅蝗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分布于中国的3种赤翅蝗属昆虫,其中有1个新种:短翅赤翅蝗Celes brachyptera sp.nov.,附有分种检索表和种类分布情况.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中国云南省戛蝗属1新种记述(蝗总科:剑角蝗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记述采自中国云南省戛蝗属1新种,即温泉戛蝗Gonista wenquan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9.
环渤海蝗区飞机治蝗技术的历史 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环渤海蝗区飞机治蝗技术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飞防机型和施药技术、防蝗药剂及治蝗配套技术等,并对该区飞机防蝗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Cd在中华稻蝗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中华稻蝗属于非迁飞性蝗虫,尤其喜食水稻.当水稻生长环境Cd污染严重时,Cd将富集于蝗虫体内.中华稻蝗不同体段对Cd的富集程度不同,在雌性头、胸、腹、后足的富集浓度分别为0.323,O.343,0.486及0.306 mg·kg-1,各体段富集Cd能力大小的顺序为腹>胸>头>后足;在雄性头、胸、腹、后足的富集浓度分别为O.509,0.437,0.738,0.356mg·kg-1,分布状况为腹>头>胸>后足;Duncan的多重比较显示,Cd在中华稻蝗腹部的富集量与在头、胸、后足的富集量差异显著,而头、胸、后足间的富集量差异不显著;Cd在不同性别中华稻蝗腹部的富集量差异显著,但在头、胸、后足中的富集量差异不显著.由于中华稻蝗对Cd有富集作用,因此,可利用中华稻蝗作为Cd的环境污染指示生物,对稻田及周围环境重金属污染进行监测,快速、准确地反映环境中重金属Cd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1.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通过对"灰姑娘母题"的戏仿,消解了女人非天使即魔鬼形象的二元对立,改写了女人迫害女人的关系定位,颠覆了男人拯救女人的叙事模式,从而成功地解构了父权社会中"女人不是天使就是魔鬼"女人是祸水"男强女弱"的男性主流话语,还女性以真实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男女两性作家笔下女主人公的“觉醒”做了比较,旨在探求女性作家塑造女性形象时所持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3.
植物雌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物的雌性不育通常是由雌性器官的发育异常造成的 ,包括胚珠、胚囊、卵细胞的发育异常 .该文在参阅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该实验室在文冠果雌性不育方面所做的初步研究工作 ,从形态解剖、组织切片及生理生化等方面总结了雌性不育的表现形式 ,从基因特征、生长调节物质及环境因素等方面总结了引起雌性不育的可能原因 ,还对克服雌性不育的途径等进行了综述 .提出从寻找与育性相关蛋白入手 ,通过测序合成探针 ,在已建立的cDNA文库中进行差示筛选 ,克隆相关基因 ,并对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 ,有可能在分子水平上阐明雌性不育机理  相似文献   

14.
夜蛾雌成虫生殖系统研究(一)、(二)、(三)、已分別在《山东农学院学报》1980(1).《山东农学院学报》1980(2) 及《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84(1~2)中记述,本文详细研究了五种大豆造桥虫及Plusia属五个种共十种夜娥雌成虫生殖系统各个部分的构造,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并各附解剖全图:分別记述了以上夜蛾在山东泰安的交配状况,自然交配率100%,最多交配5次。  相似文献   

15.
影响布氏潜蝇茧蜂子代性比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氏潜蝇茧蜂可以寄生不同龄期的橘小实蝇幼虫,寄生蜂子代雌蜂率随寄主龄期的增加而升高,寄生4日龄寄主时,其子代雌蜂率为58.27%,而寄生1日龄寄主时,其子代雌蜂率仅为15.29%。在不同寄生蜂密度条件下,雌蜂比率随寄生蜂密度的增加不断下降,20只寄生蜂存在时,其子代雌蜂率只有24.32%,而供1只寄生蜂寄生时,其子代雌蜂率可达53.65%。寄生蜂在羽化后5 d产卵寄生时,其子代雌蜂率为31.97%,10 d时雌蜂率为44.39%,随着寄生蜂龄期的增加雌蜂率逐渐升高,10-30 d子代雌蜂率无显著差异。寄生蜂在35℃时产卵会影响其子代雌蜂比率,15℃条件下产卵与正常温度相比子代性比无显著差异。供给寄生蜂不同食物,不影响寄生蜂子代的雌性比率。  相似文献   

16.
以2000~2009年中国证券市场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女性董事对于经营业绩的影响。在控制了女性董事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内生性关系后,研究发现总体上女性董事显著降低了企业经营业绩。当进一步将女性董事区分为女性非独立董事和女性独立董事后,经验证据显示,女性非独立董事损害了经营业绩,而女性独立董事有助于经营业绩的提升。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这一结论均成立。  相似文献   

17.
以2005—2015年223份林业上市公司有效数据为样本,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构建了女性高管比例、职业性质和会计稳健性的理论模型,分析女性高管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女性高管比例对企业会计稳健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女性高管的职业性质调节着女性高管和会计稳健性的关系,理性职业性质比例对女性高管比例和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感性职业性质比例对女性高管比例和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雌性育性特征与种子产量密切相关,苜蓿实际种子产量较潜在种子产量低与其较高的雌性不育现象有关。本文就苜蓿雌配子体发生和胚胎发育过程中雌性不育类型、遗传机制及其分子调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雌性不育的类型、雌性不育发生的细胞学机理和遗传机制以及基因定位,最后对苜蓿雌性不育研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增加苜蓿种子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叶榕及其传粉榕小蜂的繁殖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在西双版纳热带地区,统计了对叶榕隐头果接受的传粉榕小蜂数量,以及所生产的种子和传粉小蜂繁殖后代数量。结果表明:对叶榕具有执行不同繁殖功能的雌果和雄果,在性别间和性别内单果接受的传粉小蜂数量都不一样,进入榕果内传粉和产卵的榕小蜂中,仅有34.71%传粉榕小蜂进入到雄果果腔内产卵繁殖;有52.06%的传粉榕小蜂进入雌果果腔内传粉,其他榕小蜂被夹死在苞片通道里。果腔内小蜂数量分布格局雌果是2.72只/果,雄果是2.08只/果。 雌果单果平均生产的种子数量1891.63粒/果,雄果内平均繁育榕小蜂的数量630.21只/果。  相似文献   

20.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杂交中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以两系杂交籼稻皖稻153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栽插密度对皖稻153的产量有着显著影响;225 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最高,300 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次之,此两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比不施氮处理的极显著增产;栽插密度以22.5×104 hm2的产量最高,其次为30.0×104 hm2,以下依次为15.0×104 hm2、37.5×104 hm2和7.5×104 hm2.(2)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相对较小,千粒重最为稳定.(3)群体颖花量的增加是产量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在适宜足量的群体颖花量基础上稳定提高结实率是高产的保证.(4)本试验条件下,皖稻153适宜的施氮量为225 kg·hm-2,栽插密度为22.5×104 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