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目前春蚕丝茧育斤茧用桑约14~15斤,但种茧育苏_5、苏_6的平均斤茧用桑量达25斤左右。当然,种茧育的原蚕因为没有杂种优势、虫蛹生命率要低些,用桑量要比丝茧育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蚕桑生产基本状况及春季蚕病疫情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吴江市、如东县的蚕桑生产的基本现状及春季蚕病疫情调查结果显示:养蚕户的平均年龄为55.5岁,平均养蚕年数达24年。丝茧育户平均拥有桑田0.126hm^2,平均每667m^2桑饲养春蚕1.21张;种茧育户平均拥有桑园0.409hm^2。春季丝茧育平均每户饲养蚕种2.275张,平均孵化率达96%,平均结茧率90%,60%蚕户的张种产量高于40kg,55%农户667m^2桑园的产茧量超50kg。2008年春季蚕病总体发生较少,丝茧育总发病率为0.786%,以病毒病的发生率最高;值得注意的是遗失蚕比例高达9%,大大高于发病率;丝茧育续春蚕总发病率达4%,比春蚕明显提高;种茧育总发病率为1.23%,其中真菌病的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种茧育与丝茧育就其饲育技术而言,从形式看总体上大同小异,但从本质讲在一些具体技术要求上区别明显。目前,原蚕饲育我省各场主要采用农村合作育种的方式,要获得优质种茧,必须让原蚕饲育人员及蚕农明确种茧育与丝茧育饲育技术上的差异,在饲育过程中能够根据这些差异,主动采取适当措施,保证种茧生产优质高产。现就种茧育与丝茧育之间的差异、种茧育不同于丝茧育的饲育技术要求谈几点粗浅认识。1种茧育与丝茧育之间的差异种茧育与丝茧育间最根本的差异主要在两方面。一是种茧育所饲育的蚕为原种蚕即原蚕,丝茧育所饲育的蚕为杂交种蚕即杂交蚕。…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由于丝绸畅销,使蚕桑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蚕种需求也日益增多,蚕种供不应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就四川来说,许多蚕种场因蚕种带微粒子病连年烧种。而原蚕基地建设是关系到蚕种生产兴哀,微粒子病又是蚕种生产的大敌。为此,就原蚕基地建设与微粒子病的控制提出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一、原蚕基地的种茧育和丝茧育四川大部分地方的丝茧育一年养蚕3—4次。而种茧育一年只养春秋两季。原蚕户为了充分利用桑叶和蚕室蚕具人力,制种一结束后又进行下一季丝茧育;同时在原蚕基地中有的养  相似文献   

5.
<正>喷施宝作为桑树叶面肥,对桑叶的增产效果已被确认,在农村丝茧育桑树上应用较多,但在种茧育桑树上使用未见过报道。1991年春蚕期,我们在海安蚕种场四区苏5×苏6品种用叶桑园中试用,结果除对桑树有增产作用外,还发现该批蚕发蛾后,蛾子比较活泼,交配困难,散对增加,产卵不安定,不受精卵多。为查明这种现象是否与桑树使用喷施宝有关,进而探讨喷施宝能否适宜作为种茧育桑树的叶面肥,笔者于1991年中秋进行了种茧育桑树使用喷施宝对家蚕产卵及卵质影响的试验。  相似文献   

6.
对家蚕微粒子病感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裕兴 《蚕业科学》1998,24(3):156-161
本文研究了家蚕微粒子病的食下传染、胚种传染、蚕座传染的规律性。指出对丝茧育来说感染越早危害越大,对种茧育来说感染越晚危害越大;食下感染的次数具有累积效应,但以起蚕期和将眠期(5龄为将熟前)影响最大;在蚁蚕就有感染蚕存在的情况下,丝茧育有二个蚕座传染周期,种茧育有三个蚕座传染周期;淘汰措施无论对丝茧育还是种茧育均是有效的,但其有效性随着基数毒率的增大而降低,只有当丝茧育的基数毒率在3%以下,种茧育的基数毒率在1%以下时淘汰措施才能取得95%以上的有效性,而且淘汰得越早越彻底效果越好;微粒子病对次代蚕的遗传毒率是一个变量,母蛾的带毒程度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毒母蛾产下卵通过催青后,遗传毒率在蚁蚕期已基本达到最大值,蚁蚕经高温高湿处理后遗传毒率的增幅不大而主要是孢子密度的增加;同一有毒母蛾产下卵用不同方式保护后,越年种蚁蚕毒率显著大于即时浸酸种蚁蚕毒率,说明微孢子在蚕卵的休眠期仍在增殖中;胚种传染带毒蚕的死亡时期大部分在3龄以前,影响发病死亡早晚的主要因素是母蛾的带毒程度。  相似文献   

7.
桑前 《江苏蚕业》1989,(3):58-65
<正> (一)稚蚕人工饲料育家蚕人工饲料育是近10年来养蚕方法最大变革之一。日本自1977年以农村稚蚕共育所为基点推广稚蚕人工饲料育以来,显示出:①不需要稚蚕专用桑园,②节省劳动力,③减轻自然灾害,④减少蚕病,⑤可行全年饲育等的优点,深受蚕业者的欢迎,普及率逐年增加,1987年丝茧育普及率占全国总收蚁量的35%,种茧育占45.8%。  相似文献   

8.
秋季饲养的柞蚕约经40余天(一般于9月下旬~10月上旬)开始结茧。在窝茧场内约经10天左右可全部结茧完毕。但由于养蚕目的不同,收茧时期也相差悬殊。丝茧育者在结茧完后,即开始收茧;种茧育者每延迟到10月下旬(霜降节)开始收茧。不论丝茧和种茧养蚕,在茧摘下以后即将柞叶剝掉,进行检查挑  相似文献   

9.
《江苏蚕业》2017,(4):1-4
文章报告了2017年中秋蚕期间皓月×菁松和优食一号蚕品种1~2龄人工饲料育与1~3龄人工饲料育试验情况。结果表明,皓月×菁松和优食一号蚕品种1~2龄饲料育试验区和1~3龄饲料育试验区,各龄经过和全龄发育经过基本相同;1~3龄饲料育试验区比1~2龄饲料育试验区张种产茧量下降;公斤茧粒数增加,蚁蚕结茧率下降;良蛹率相近,茧层率略增;粒茧丝长相仿、解舒率良好、茧丝纤度相近,但鲜毛茧出丝率略有上升。说明两对试验品种对1~2龄和1~3龄饲料育较为适应,生产中可用来采用小蚕人工饲料共育。且优食一号蚕品种蚁蚕结茧率、良蛹率、粒茧丝长、鲜毛茧出丝率等都高于皓月×菁松,说明优食一号蚕品种对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适应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王琴 《江苏蚕业》2005,27(2):51-54
桑叶的质量直接影响蚕的体质、茧质、造卵数、产卵量和卵质。针对江苏省生物学性状表现较好,桑叶产量高,质量优的3个主要桑品种湖桑32、育151、育71-1对原蚕的种茧育成绩进行了试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春季种茧育用桑品种湖桑32与育151较好,其茧质、幼虫生命率、虫蛹率都较好,优于育71-1。秋季种茧育用桑品种育71-1较好,其茧质、造卵数、产卵量等高于湖桑32与育151。  相似文献   

11.
58年春省提出,3—5年实现全省全年二化性白茧化的要求,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强调广东第二至六造不適宜于饲育二化性白茧蚕种,但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群众都有实现全年白茧化的决心,和继续去年番顺县槎涌队第二,三造试育或功之后,今年各造各地都进行试育工作,除了番顺德小涌队第四造创造了(运输×华八)单强产茧102斤茧,成绩突出以外,沙滘社党委试验蚕房第五造饲育,(沄文×华+)获得单张(8公分蚁量计)产茧85.31斤,经验比较完整,从这个事例可以打破迷信和充分说明了广东全年白茧化的可能性,兹将试育经过和结果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2.
<正> 蚕种监管部门根据母蛾镜检结果将丝茧育普种分为无毒种、带毒不超毒种和超毒种三类。除超毒种外,无毒种和带毒不超毒种并不再加以区别,都发给合格证投入生产,如果在技术上不对带毒不超毒的丝茧育普种加以宏观控制,不仅会影响到丝茧育成绩,而且会很快波及原蚕区,威胁蚕种生产。关于种茧育微粒子病防治已有不少研究报道,本文就丝茧育微粒子病的防治谈些预防措施,以引起广大蚕农的注意。一、采取正确的催青方法、保证蚁体强  相似文献   

13.
<正> 柞蚕幼虫放养在野外,易受各种自然灾害与敌害的袭击而遭到损失。辽宁春蚕稚蚕期的遗失率达50—70%,结茧率一般仅15—20%,这是柞茧产量低而不稳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提高保苗率、结茧率,缩短春蚕龄期和抗御春、秋蚕期的低温冷害,1980年以来,我们在室内茧床育和茧床防干纸盒育的基础上,进行了室内塑料袋养春稚蚕试验。此法具有保苗好、结茧率高、省工、经济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少回育对贵蚕9号经济性状的影响,开展了不同饲育回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二回育区病弱蚕数要显著高于三回育区和四回育区,四龄蚕结茧率显著低于四回育区;二回育区饲养管理用工时间最少,分别比三回育和四回育节约用工15.8%和29.4%;二回育区用叶量较少,分别比三回育和四回育节约用叶10.0%和14.01%。二回育区公斤茧用叶量最少,产茧量、克蚁收茧量和蚕茧产值最低,但公斤桑叶经济产值最高。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黄溪村原蚕基地大棚种茧育的优点,并从大棚建造、种茧育桑园配置以及饲养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大棚种茧育技术,以供业界同仁借鉴。  相似文献   

16.
2013年晚秋蚕期到2014年晚秋蚕期,进行了5期1~2龄颗粒饲料育3~5龄桑叶育与全龄常规桑叶育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2龄颗粒饲料育的蚕体质量不同程度的低于桑叶育,2眠蚕时蚕体质量开差最大,达到了28.9%~41.6%,4眠蚕时蚕体质量开差则缩小为1.0%~9.9%,熟蚕时蚕体质量差距进一步缩小至0.5%~8.5%。人工饲料育蚕的龄期经过有延长现象,1~2龄颗粒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龄期经过与全龄常规桑叶育相比,2014年春蚕的差距最小,全龄经过延长12 h;2014年夏蚕的差距最大,全龄经过延长30 h;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盒种产茧量要略低于全龄桑叶育,无论是全茧量、公斤茧颗数、盒种产茧量等指标都是一致的,但总体差距较小。上车率、茧丝长、毛茧出丝率等主要丝质指标相近,洁净、万米吊糙和茧丝量指标优于全龄桑叶育。  相似文献   

17.
家蚕种茧育稚蚕人工饲料育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日系种茧育稚蚕人工饲料育繁育的一代杂交种进行比较试验。探讨人工饲料在种茧育上的应用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王松  林小芬 《中国蚕业》2001,22(2):32-32
自1995年开始,我们在如东掘西原蚕区尝试使用方格蔟作为上蔟工具;2000年春季又在泰兴、苏南的4个原蚕区推广使用.实践证明,种茧育中使用方格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结茧蚕的发生,增加横营茧降低死笼率,有利于种茧保护,较其它蔟具能显著提高茧产量、公斤茧制种量.  相似文献   

19.
我县是1989年初引进小蚕片叶立体育新技术的,1990年在273户试验、示范,养蚕种1633张,占县总养蚕量16.78%,产鲜蚕茧37.93吨,平均单张蚕种产茧23.23公斤,比当年平面育的单张产茧增产 16%左右,1991年全县计划推广小蚕片叶立体育8000张占总养蚕量的60%,平均单张蚕产茧比平面育要求提高1.5kg, 总增加蚕茧量1.2万kg.蚕茧总产值要求增加10.8万元(每kg蚕茧按9.00元均价计).经过一年的努力,实际推广10623张,占当年总养蚕量的65.43%;超计划32.8%.平均单张蚕产茧24.12公斤,比  相似文献   

20.
利用染色体工程将常染色体上的标志基因转座到W性染色体 ,育成实用限性蚕品种。推广限性蚕品种 ,实现专养雄蚕 ,可以有效提高叶丝转化率 ,改善茧丝品质。应用茧色限性品种和斑纹限性品种 ,丝茧育可实现雌雄茧分别利用 ,提高生丝利用价值 ;种茧育可提前预知雌雄比例 ,节省削茧鉴蛹用工 ,降低蚕种生产成本 ,提高蚕种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