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荞麦新品种(系)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筛选出最适合云南种植推广的新品种荞麦。对来自云南省内外14份苦荞、8份甜荞新品种(系)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平均单产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苦荞的平均单产和单株粒重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分别是31.13%和26.38%,甜荞的单株粒数遗传变异系数最大是26.06%。应用主成分分析将8个苦荞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4个综合指标,其累积贡献率为91.52%,甜荞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3个综合指标,其累积贡献率为92.92%。采用聚类分析,将14份供试苦荞在遗传距离57.49时,聚为3类,将8份甜荞在遗传距离39.46时聚为3类。基于性状表现,筛选到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异、无倒伏、产量高,较适合云南推广种植的新品种(系),‘晋苦荞6号’、‘云荞1号’、‘六苦3号’、‘荞杂-2’、‘定甜荞2号’、‘本地大粒’。  相似文献   

2.
通过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对162份苦荞种质资源的13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5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7180~1.2826,8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3037~2.0727,变异系数为5.4%~43.4%,除生育期外其余7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均大于10%,说明所选苦荞资源遗传变异非常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生育期6个性状对产量影响最大。主成分分析提取的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3.559%,单株粒重、单株粒数、产量、株型、主茎分枝数和粒型等性状是造成苦荞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将162份苦荞种质资源聚为5类,其中类群Ⅰ的材料各农艺性状表现较为均衡,是选育苦荞优良品种(系)的理想材料。类群Ⅴ的材料具有较好的抗倒伏性与较优的性状表现,是抗倒伏亲本的较优选择。通过模糊隶属函数基于4个主成分贡献率权重构建综合评价指标,筛选出10份综合性状较优的苦荞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晋北地区引种苦荞麦的生态适应性与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晋北地区14份引种苦荞麦的生态适应性,比较了各品种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生物学性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一级分枝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大,株高和主茎节数的变异系数较小;一级分枝数与单株粒重、单株粒重间相关性显著(P0.05);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间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P0.01);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93.216%,对苦荞产量贡献的主成分顺序是籽粒数量构成因子籽粒质量构成因子植株高度构成因子主茎构成因子;在选择苦荞麦品种时应着重第一、二、三主成分的综合选择。根据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筛选出‘云荞1号’和‘黔苦6号’,在晋北地区综合性状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4.
苦荞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与蛋白质含量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来自5个国家的55份苦荞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及蛋白质含量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具有中、矮秆,主茎节数、有效花序数、蛋白质含量适中,一级分枝数偏多、总分枝数偏少,千粒重、单株粒重偏低和生育期较长等特点.主成分分析将9个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5个综合指标,其累积贡献率达87.77%.入选材料应是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总分枝数适中,有效花序数和千粒重偏高,中矮秆的材料.据此标准,筛选到九江苦荞和苦刺荞2份综合农艺性状优异的材料.基于性状表现,供试材料可分为低产晚熟型、多分枝高蛋白型、早熟粒重型等3类,但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5.
甜荞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多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构成甜荞产量的主要因子,为甜荞种质评价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以34份甜荞品种为材料,研究分析甜荞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变异特征,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甜荞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异系数达13.3%~44.0%;产量与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第一节间长和千粒重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得出,单株粒重、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分枝数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对福建省11个春大豆品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等变异系数较大;单株粒重与有效分枝数和单株荚数呈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83.78%,分别为荚粒性状因子、产量性状因子和株型性状因子。  相似文献   

7.
为合理利用绿豆种质资源,本研究以55份绿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对其10个农艺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8.57%~47.19%,其中单株粒重变异系数最大,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将10个农艺性状简化为结荚数因子、高度因子、粒数因子、粒重因子和生育期因子5个独立的主因子,该5个主因子可以反映原始信息的86.340%。经综合得分排序,评选出10份性状优良的绿豆种质资源。聚类分析将55份种质资源的10个数量性状分为3大类,类群I、类群II、类群III分别包括22份、7份、26份材料。结合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认为,在黑龙江绿豆生产中,‘安绿8号’、‘佳木斯黄绿豆’、‘冀绿1号’可作为品种选育的改良亲本,也可大面积种植利用。  相似文献   

8.
64份苦荞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hannon-Wienerˊs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F值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干旱地区64份苦荞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单株粒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3.630,主茎粗的变异系数最高,为30.6%;主成分分析将苦荞种质的11个农艺性状降维为累计贡献率达87.580%的6个主成分;综合得分F值与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等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苦荞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的主要指标;根据综合得分F值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7份具有不同育种目标选择潜力的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中国海南省等热区适应性高产大豆种质,本研究对来自不同纬度的75份大豆品种的株高、主茎节数、茎粗、荚数、百粒重及单株产量等6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测定,使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品种的各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豆单株产量和荚数的变异系数最大,茎粗变异系数最小;前2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71.95%,可以反映表观遗传信息的主要特征特性。根据农艺性状相似度将75份种质材料分为7个大类群,其中,第5类群与第6类群中的‘PI628946IAC-8’、‘H3LJ6j-4’表现最好,适宜在海南等中国热带地区广泛种植。本研究结果可为筛选及培育热区高产大豆种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试验于2018-2019年连续进行2年,采用裂区设计,以甜荞品种冀甜荞1号和苦荞品种冀苦荞1号为材料,设置5个播种量处理,研究了播种量对不同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冀甜荞1号的株高、主茎节数和千粒重影响不大,对主茎分枝数、花序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以及产量有一定影响,播种量在120万~180万粒/hm2之间均能达到高产,适宜播种量为120万粒/hm2。不同播种量对冀苦荞1号的主茎节数和千粒重影响不大,对株高、主茎分枝数、花序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以及产量都有一定影响,播种量在90万~150万粒/hm2之间均能达到高产,适宜播种量为90万粒/hm2。  相似文献   

11.
油用向日葵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高产是油用向日葵育种的主要目标,为探讨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对11个国内外油用向日葵品种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1个品种的变异系数在2.9%~29.1%之间,其中,小区产量、单盘粒重和叶片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29.1%、16.5%和13.9%,生育期的变异系数最小,为2.9%;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盘径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982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486处将11个品种分为3个群体,第Ⅰ群体为高产群体,第Ⅱ群体为早熟中产群体,第Ⅲ群体为低产群体,各群体间产量差异明显,在育种中应根据育种目标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2.
针对间作用大豆选育需兼顾高产优质和短生育期、少分枝、株高适中耐遮荫等性状的特点,本研究对38个待选配大豆亲本的8个农艺性状及2个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变异系数、相关性、主成分、系统聚类等分析法对杂交亲本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8个大豆亲本的性状差异较大,变异丰富,变异系数为7.52%~35.25%,其中,农艺性状以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主茎节数的变异系数最小。通过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产量和分枝数、百粒重之间,百粒重与株粒数之间存在负相关;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大部分性状都存在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5.24%,筛选出综合得分较高的12个亲本供选配。通过对产量及其构成农艺性状聚类分析发现,38个大豆杂交亲本可聚成四大类群,第Ⅱ类群各性状表现集中,株高低,可作为矮杆基因源选配,第Ⅲ、Ⅳ类群做亲本选配高产杂交后代的潜力较大。通过对品质性状聚类分析发现,38个大豆杂交亲本可聚成四大类群,第Ⅱ类群为高脂肪类群,第Ⅲ、Ⅳ类群为高蛋白类群。由此可将间作用大豆品种选育亲本选配分为产量兼顾目标性状的亲本选配和品质兼顾目标性状的亲本选配两种方案,可根据产量目标或品质目标选配亲本,为间作用大豆杂交组合配置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sense and physical measurement in lighting engineering,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are connected through generalized Weber - Fechner Law.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problems of lighting engineering, a proximate function of subjective sense deduced from physical measurement is brought forward. The experiment in advertising lighting shows that the result of this function is more exact and more closely to the practice than others. Using this proximate function, the illumination level, corresponding to given satisfaction level, can be found. In other words, the physical measurement corresponding to given subjective sense can be evaluated by using this proximate function, accordingly the design of lighting project can be directed reasonably.  相似文献   

14.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alysis and proximate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experimentally for seven kinds of biomass in Chongqing, corn stalk, corn cob, broomcorn stalk, rice straw, wheat straw, yellow Jue tree and bamboo. Furthermore, the thermogravimetric experimental are carried out on the pyrolysis performance of seven kinds of biomass by the thermogravimetric analyzer. The effects of biomass species, particle size, heating rate and pressure on the pyrolysis characteristics are discussed. Temperature corresponding to the maximum pyrogenation rate and the pyrolysis kinetic parameters such as activation energy, frequency factor, and so on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5.
为云南冬播燕麦选择优良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应用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方法对国内42份燕麦材料在云南冬季种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42份燕麦材料的10个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存在明显差异,变异系数范围为5.43%~42.92%,其中生育期变异最小(5.43%),主穗粒重最大(42.92%),各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9.637%,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44.037%,与主穗粒重密切相关;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25.466%,与生育期密切相关;第3主成分贡献率为10.135%,与株高密切相关。综合得分排名结果显示,饲用燕麦材料得分比食用燕麦材料得分高,占据了排名前10位中的7位。42份燕麦材料在遗传距离为20时可划分为4大类,第Ⅰ类包括28份食用燕麦资源;第Ⅱ类包括12份饲用燕麦资源;第Ⅲ类仅为白燕1号,表现为千粒重和产量最低;第Ⅳ类仅为定燕2号,表现为主穗长最长、株高最高。云南冬播燕麦,饲用燕麦比食用燕麦更具有优势,生产上可优先引种定燕2号、青引2号、冀张燕4号、加燕2号和坝燕6号等饲用燕麦材料,优先引种燕科2号、白燕1号、坝莜4号、坝莜9号、固燕1号、定莜9号、坝莜13号、远杂2号、白燕11号和定莜1号等食用燕麦材料。  相似文献   

16.
对122份国外普通菜豆资源的熟性、生育日数、生长习性、出土子叶色、叶形、花旗瓣色、花翼瓣色、株高、株型、主茎节数、单株分枝数、结荚习性、单株荚数、每果节荚数、荚色、荚形、荚面、荚长、荚宽、单荚粒数、粒形、种皮光泽、种皮斑纹、粒色、百粒重、单株产量、小区产量15个质量性状和12个数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22份国外普通菜豆资源聚为四类,其中来自葡萄牙的91号资源单独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6个性状提取了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4.37%,包括颜色因子、百粒重因子、产量因子、形态因子等主要因子。该研究旨在充分挖掘国外菜豆种质资源特性,为资源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玉米穗部性状的分离特征,采用玉米杂交种‘先玉335’的双亲‘PH6WC’、‘PH4CV’和‘郑单958’的双亲‘郑58’、‘昌7-2’杂交组配了四交F2分离群体,对11个穗部性状进行了表型鉴定,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穗部各性状变异系数较大,变异系数为7.68%~96.27%,尤其秃尖长变异系数达到了96.27%;穗粒重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粒长、粒厚、轴粗、百粒重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行粒数、百粒重、穗行数、穗长和粒厚对穗粒重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较大正效应,而粒宽和秃尖长为较大负效应。本研究可为玉米穗部性状的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红籽瓜数量性状的主成分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红籽瓜自交系为试验材料,观测其11个主要数量性状,借助SPSS统计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6.05%;R型聚类分析显示,11个数量性状可分为5类,分别为:产量因子、粒重因子、生长因子、产籽因子和品质因子。两种分析共同揭示了红籽瓜各因子的性状组成,为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克氏原螯虾形态与体重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确定影响克氏原螯虾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以期为克氏原螯虾的亲本选育、形态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了350尾雌性克氏原螯虾和302尾雄性克氏原螯虾,分别测量其体重(Y)、全长(X1)、头胸甲长(X2)、头胸甲宽(X3)、腹节总长(X4)、第一腹节长(X5)和第一腹节宽(X6)。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以体重为因变量形态性状为自变量,计算了雌雄克氏原螯虾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雌雄克氏原螯虾各性状间相关性皆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多元回归分析中,雌雄克氏原螯虾剔除了与体重性状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Y雌=-34.689+10.629X2+6.479X3+0.803X1,Y雄=-33.413+5.727X2+6.770X3+2.043X1+3.045X6 ;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头胸甲长在雌性克氏原螯虾中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全长和头胸甲宽,全长和头胸甲宽通过头胸甲长对体重的间接作用较大。在雄性中,也是头胸甲长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全长和头胸甲宽以及第一腹节宽,第一腹节宽通过头胸甲长、宽和全长对体重的间接作用最大。[结论]以上结果可为克氏原螯虾的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春甘蓝育种材料主要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春甘蓝目标性状的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对10份春甘蓝育种材料9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中心柱长的变异系数最大,球宽的变异系数最小;相关性分析中心柱长与其他8个农艺性状的相关程度为:株高>球长>外叶长>开展度>外叶宽>单球重>球宽>外叶数;主成分中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3.76%;将10个育种材料分为3个群体,第Ⅰ群体包括S1和S10,第Ⅱ群体包括S2、S3、S4、S8和S9,第Ⅲ群体包括S5、S6和S7,各群体间差异比较明显。可利用主成分与聚类分析对春甘蓝农艺性状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筛选出优良的亲本材料,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