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2 毫秒
1.
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3年从河南省4个地区采集玉米小斑病标样,对分离出的140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有T、C、S、O等4种生理小种,但各小种在地区间的分布存在差异,其中,O小种是河南省各玉米产区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且在豫南分布最广泛,其次是C小种和S小种,T小种的比例最小。O小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强致病力菌株的出现频率较弱致病力菌株高,强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豫南地区,弱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豫北地区。  相似文献   

2.
根据 A.L.Hooker 等提出的鉴别玉米小斑病菌 T、O 两个生理小种的方法与标准,本试验供试的5个菌株(3个来自我国,2个来自美国)中,有2个菌株(51号和1221号)属于 O 小种,1个株菌(1220号)属于 T 小种,其余2个菌株(4号和41号)既不属于 O 小种,也不属于 T 小种。因此,鉴别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理小种,需要另建立一套新的方法与标准。小斑病菌的菌核形成和分生孢子梗上着生的孢子数,不是小种和菌株的稳定性状,不能作为鉴别生理小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保康县征集18份玉米材料,播种在武昌病圃(人工接种)和保康育种圃(自然发病),异地鉴定玉米对大,小斑病的抗性,进而在本院温室对两地病原菌作生理分化测定。结果表明,两地对小斑病抗性基本一致的材料有13份;保康小斑病菌是O小种,两地大斑病菌都是生理小种一号。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和创制玉米抗病种质资源提供试验依据,研究鉴定了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类别,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发生的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为Ht3/Ht1、Ht2、HtN型生理小种,得出此病原菌菌丝最适合生长的pH为7,适合生长温度为20~30℃,菌落在查氏(NaNO3)培养基上生长优于查氏〔(NH4)2SO4〕培养基,菌丝生长速率在玉米面培养基中最大,平均生长率为1.55cm.d-1,蔗糖为碳源时生长最快,生长速率为1.73cm.d-1,以NaNO3为氮源时菌落生长最快,生长速率为1.70cm.d-1。在影响孢子萌发的因素中,pH为7时,孢子萌发率达到最高;在23~35℃时,不同碳源和氮源对孢子萌发影响不大,孢子萌发率均可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5.
为监测玉米小斑病菌O小种优势种群的变化趋势,作者于1991~1995年连续5a用新分离出的O小种强菌株,对生产上的10个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温室苗期接种鉴定和连续9a对玉米杂交种进行抗病性跟踪监测。试验结果发现,玉米小斑病菌O小种随着新的抗病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的大面积种植,新的优势强菌系不断产生,致使玉米对小斑病的抗性也不断“丧失”。  相似文献   

6.
<正>一、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大斑病和小斑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小斑病还可危害果穗。1.发病原因大斑病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的适温是20~25℃,小斑病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侵入的适温20~32℃。因此,小斑病在夏玉米种植区发生较严重,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烟草黑胫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南省宜阳、登封、渑池等15个烟叶主产区分离到烟草黑胫病菌36个,采用TTZ颜色反应和游动孢子悬浮液注射接种鉴别寄主两种方法鉴定其生理小种类型。结果表明:36个菌株在TTZ培养基上均呈现红色反应,有32个菌株对L8和NC1071都有较强的致病力,将其鉴定为1号生理小种,占供试菌株的88.9%,为河南省烟草黑胫病菌的优势小种;其他4个菌株有1个菌株对L8无致病力,2个菌株对其致病力较弱,1个菌株对NC1071无致病力,生理小种类型尚未确定。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小种生理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黑龙江省不同玉米种植区域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频率及变化趋势,进而应用抗性品种进行生态学防治病,采用常规鏊别寄主鉴定技术,对采自2009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的45份玉米大斑病病菌菌株的生理小种进行分化.结果表明:在供试菌株中鉴定出0、1、2、12、13和23N共6个生理小种.0号和1号生理小种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5.72%和31.25%,并在黑龙江省各地广泛存在,因此0号和1号生理小种是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的优势小种.表明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呈现复杂化,并不断有新小种出现.  相似文献   

9.
从甜玉米植株中分离获得90株内生细菌菌株,用平板对峙法获得对玉米小斑病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A16。抑菌谱测定表明,A16对多种病原真菌均有明显的拮抗作用。A16对甜玉米种子的萌发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显示有一定的促生作用。苗期盆栽表明,经A16处理过的甜玉米植株的玉米小斑病的病情指数比对照低46.3。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及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A16为枯草芽孢杆菌。最佳培养条件为:LM培养基、28~32℃、pH6.0、振荡培养36h。  相似文献   

10.
任春梅  杨柳  缪倩  陆芳  顾雪  程兆榜 《南方农业学报》2020,51(10):2454-2460
[目的]明确江苏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力水平,为玉米抗病品种选育及其田间合理布局提供指导,也为玉米小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自江苏省东台、如东、丰县和东海4个市(县)的疑似小斑病玉米叶片进行单孢分离,显微镜下观察孢子形态;基于rDNA-ITS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选用8个自交系玉米品种(Mo17、B73、丹340、罗31、掖478、齐319、昌7-2和掖107),采用喷雾接种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分别从江苏省东台、如东、丰县和东海4地各分离到1株菌株,依次标记为DT、RD、FX和DH,形态学观察发现分离菌株存在类似于玉米小斑病菌的孢子;以分离菌株的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550 bp左右的预期片段,测序分析发现其与玉米小斑病菌多个分离株序列的同源性达97%;结合分离菌株的形态学和分子鉴定,将分离菌株鉴定为玉米小斑病菌的江苏分离株.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东台分离株(DT)独立一枝,说明其来源较特殊.致病力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菌株间存在着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其中来自东台的菌株(DT)致病力最强;不同玉米品种在同一菌株上的抗感性差异较大,对玉米小斑病表现为抗病的有齐319和Mo17.[结论]可选用东台菌株(DT)作为江苏省玉米种质资源抗病性筛选的接种菌株,指导抗病品种的选育;可挖掘齐319和Mo17的抗病基因,为玉米小斑病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