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了解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糜子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运用联合方差和AMMI模型对6个糜子新品种(粳性)在11个不同环境试点的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主穗长、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及其品种稳定性与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糜子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基因型以及环境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基因型对主茎节数、环境对株高、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穗粒重的影响较大。各品种7个农艺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中,最大的是产量,达42.72%,其次是穗粒重和株高,分别为37.90%和26.74%,变异系数最小的是生育期,为14.89%。各试点中产量最高的是甘9133-1-3-4-1,品种稳定性最好的是榆糜3号(CK)。宁夏彭阳和陕西延安试点产量较高,变异程度较小,对品种鉴别力较好。  相似文献   

2.
张燕红  郭占斌  刘瑞香 《草业科学》2022,(10):2191-2200
本研究选择14个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品种(系)为材料,通过观测其生育期、株高、主茎直径、单株鲜重、单株粒重、千粒重、穗色、杆色、籽粒色及株型,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藜麦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藜麦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介于16.31%~46.18%;单株粒重与单株鲜重、千粒重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生育期、株高负相关,与主茎直径成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到3个主成分,分别为形态因子、产量因子和生育周期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1.107%;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单株鲜重对单株粒重起限制作用;采用类平均法对14个不同藜麦品种(系)进行Q型聚类分析,在类间距离为3时,将供试藜麦分为6个类群。研究表明影响藜麦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千粒重、单株鲜重,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建立的藜麦综合评价体系,可为藜麦品种(系)的筛选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挖掘优异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种质资源,加快其抗落粒品种选育,本研究在前期资源筛选基础上,于2015-2016年对13份垂穗披碱草种质的落粒性及15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变异、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并用隶属函数法对农艺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5个农艺性状中落粒率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7.43%,穗长的变异系数最小,为5.77%。13份种质中,PI619516落粒率最低,种柄断裂拉伸张力(breaking tensile strength,BTS)测定值达70.05gf,种质PI639855的落粒率最高,BTS值为13.99gf。BTS变异分析表明,种质PI639852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5.09%,表明该种质在落粒性方面存在较大的种内遗传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倒二叶长与旗叶长和旗叶宽,旗叶长与旗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每穗小花数与穗长和茎粗呈显著正相关(P0.05),BTS与穗长和茎粗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穗长和茎粗越大,BTS就越小,落粒率就越高。以BTS值为变量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份种质被聚为4类,第ⅰ类种质落粒性最高,第ⅱ和第ⅲ类种质表现出很高的落粒性,而第ⅳ类种质落粒性中等。15个农艺性状的综合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份种质被聚为4类。隶属函数分析表明,种质PI547394的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综合隶属函数值为0.55。本研究为垂穗披碱草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4.
为客观评价燕麦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为黑龙江地区燕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关键数据,对51份燕麦种质资源13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形态多样性指数分析,并对其中的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主穗长(1.517),其次为株高(1.448)和主穗粒重(1.414),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主穗小穗数(34.8%),其次为主穗粒重(33.1%)和单株分蘖数(27.4%);聚类分析将51份燕麦品种的9个数量性状分为4大类群,类群Ⅰ为有益性状不明显,为多目标性状育种的亲本材料,类群Ⅱ为选育矮秆育种目标亲本材料,类群Ⅲ为高杆、增加分蘖数育种目标亲本材料,类群Ⅳ为选育大粒型、多轮层数、多小穗数等育种目标亲本材料。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70.09%,第一主成分反映种子产量,第二主成反映单株分蘖数,第三主成分反映株高。  相似文献   

5.
为客观评价燕麦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为黑龙江地区燕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关键数据,对51份燕麦种质资源13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形态多样性指数分析,并对其中的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主穗长(1.517),其次为株高(1.448)和主穗粒重(1.414),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主穗小穗数(34.8%),其次为主穗粒重(33.1%)和单株分蘖数(27.4%);聚类分析将51份燕麦品种的9个数量性状分为4大类群,类群Ⅰ为有益性状不明显,为多目标性状育种的亲本材料,类群Ⅱ为选育矮秆育种目标亲本材料,类群Ⅲ为高杆、增加分蘖数育种目标亲本材料,类群Ⅳ为选育大粒型、多轮层数、多小穗数等育种目标亲本材料。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70.09%,第一主成分反映种子产量,第二主成反映单株分蘖数,第三主成分反映株高。  相似文献   

6.
为选育稳产高产、适应性强的燕麦新品种(系)提供育种材料,丰富巴中地区燕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21份燕麦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株高、叶长、叶片数、拔节数、单株茎数、有效分蘖数、倒二节长、基节长、基节粗和穗长等10个农艺性状指标,并进行了农艺性状相关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燕麦材料株高在125.88~192.25cm之间,受穗长影响最大;有效分蘖数是影响燕麦成穗率的主要因素,A10有效分蘖数和成穗率最高。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供试燕麦材料间变异范围较大,基节长变异系数最高,其次是有效分蘖数和穗长,株高变异系数最低,分别为45.31%、28.18%、21.85%、12.72%;各供试材料间多样性指数均较高,在2.96~3.04之间。综合表明,21份燕麦种质资源在10个主要农艺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为巴中地区燕麦的遗传育种和改良工作提供优异的种质资源和利用条件。  相似文献   

7.
欧美大麦种质资源在甘肃的生态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甘肃农垦系统从欧洲和北美洲引进的524份大麦种质或品种资源为试验材料,对供试品种(系)的生育期、幼苗习性、抗逆性等进行了多年的观察记载,对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进行了考种观察,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品种的生长发育规律、农艺性状特点、产量性状等,并对部分品种的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从欧美等国引进的优质大麦资源和品种,在甘肃一年一熟地区表现出综合农艺性状好,适应性和抗逆性强,优质丰产,千粒重高,籽粒饱满,筛选率、发芽率、浸出率高,蛋白质含量较低,符合啤酒酿造的品质要求;北美洲品种植株较高,茎秆细软,易倒伏;欧洲品种表现株矮,茎秆中粗,抗倒伏性较强,德国品种中有30%的品种易感条纹病;欧美品种普遍表现较早熟,有利于抵抗甘肃河西产区大麦生育后期干热风造成的危害;欧美品种分蘖力强,穗大粒多,千粒重较高,均与原生态条件下的表现一致,适合在甘肃河西走廊、引黄灌区及同类型生态区直接栽培推广,且表现出产量较高,适应性、抗逆性强,也可作为杂交亲本材料加以利用,如Harrington、B1202、Steffi、Riviera等.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选取19个燕麦(Avena sativa)品种(系)的产量相关性状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探讨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燕麦种子产量影响因素并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燕麦种质。结果表明:燕麦种子产量为3 283.33~5 833.33 kg·hm-2,其中‘Cinskinaly’的产量最高。种子产量与千粒重、成穗数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单株穗粒重显著正相关(P <0.05),而与株高显著负相关(P <0.05);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穗粒数、单株穗粒重、千粒重是决定种子产量的重要因素。聚类分析将19份燕麦材料析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可作饲草资源加以筛选利用;第Ⅱ类适合作高产抗倒伏产籽型品种;第Ⅲ类为优选裸燕麦材料;而第Ⅳ类生产适应性和田间表现差,可直接淘汰。筛选出综合表现较佳的两个裸燕麦品系‘201006-01-01-9’‘201003-06-5’和1个皮燕麦品系‘201113-03-05’,可提升到甘肃省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9.
梁国玲  刘文辉  马祥 《草地学报》2021,29(3):495-503
本研究以590份皮燕麦(Avena sativa L.)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评价其穗部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水平,为青藏高原高寒区皮燕麦种质资源的筛选、利用和品种选育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以粒色最高(1.48),芒型最低(0.65);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以花序长最大(2.06),小花数最小(1.71);变异系数空铃数(63.97%)最大,粒长最小(10.98%)。聚类分析将资源分为5大类群,其中第5类群可作种用型育种目标亲本,第3类群可作核心种质进一步筛选利用。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中主穗粒数和粒重、单株籽粒数和粒重载荷较高,第二主成分中小花数、小穗粒数和粒宽载荷较高,累计贡献率达50.59%。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与单株籽粒产量有关的8个性状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穗长、穗粗、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对单株粒重的直接和间接效应,估算了诸性状的变异系数、广义遗传力、相关系数、通径系数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百粒重、穗长×穗粗这两个性状不论单独还是共同对单株粒重的相对决定程度都是较高的,在影响单株粒重的诸因素中占主导地位。分析指出,穗长×穗粗通过其它性状对单株粒重的间接效应主要是通过百粒重影响的。初步认为,以这两个性状作为选择指标,直接选择,可望选出单株籽粒产量较高的草粮兼用玉米杂交种。  相似文献   

11.
拉旦 《青海草业》2019,(1):30-31,16
为积极探索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草牧业结构和模式,在青海半农半牧地区推广青稞秸秆利用,减少秸秆浪费和营养流失,切实提高青稞秸秆价值,促进农牧民稳步持续增收,掌握青稞秸秆加工利用技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土壤解钾菌研究现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基于近些年微生物菌肥研究热点问题,结合钾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发挥的抗逆性等重要作用,综述了解钾菌与草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钾素作为土壤中重要养分的分布及利用现状。并概述了解钾菌肥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解钾菌的研究现状及解钾菌的类型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矿业开采作为能短时间获得大量价值的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巨大的,极大的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本文综述了矿区开采对于生态环境的多方面影响,包括其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对于生存环境的巨大影响等方面,提出要加强对矿业开采活动的监管,加强治理矿区污染的技术研发,开发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等保护治理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统计1996~2016年乌兰县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得出,年平均降水量为211.0mm。雨季时间为50d,非雨季时间为218d;年平均气温为4.2℃,夏季和秋季短暂、冬季漫长;平均相对湿度为41.8%,湿润天数为106d;平均风速为2.2m/s,年内风速相对较大时段所占的比例为24%;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每10a分别增加45.281mm、0.299℃、0.609℃;年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年总辐射、年平均气压、年平均风速每10a分别减少0.785%、24.891h、25.074MJ·m-2、0.125hpa、0.261m·s-1。  相似文献   

15.
李旭谦 《青海草业》2012,21(2):28-31
青海省拥有草地面积4212.72×104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0.47%。为此,通过对国内外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的简要介绍和青海省草地碳汇功能的分析,提出了青海省草地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增强草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草地,是世界上高寒类牧草的种质资源库。青海天然草地上多种野生牧草的抗寒、抗旱等抗逆基因和特殊种性是在世界其他地区所无法寻觅的,也是弥足珍贵的种质资源。因此,保护青海天然草地上极具挖掘潜力的牧草种质资源,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优质牧草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草地总面积4212.72×10^4hm^2,其中天然草地面积4191.72×10^4hm^2,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3864.58×10^4hm^2,草地面积仅次于新疆、内蒙和西藏,居全国第四位,是重要牧区之一。有毒有害植物的增多,使草地质量下降,牲畜的放牧利用价值减弱,影响了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拉  王慧春 《青海草业》2019,(3):36-38,55
芦荟在医疗、美容、食品等方面极受欢迎,但年产量少,致使芦荟供不应求。利用组织培养手段实现芦荟快繁,可有效解决其供需矛盾问题,但褐化和污染一直是困扰芦荟组织培养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对芦荟组织培养中引起褐化和污染的原因及其防控措施进行了系统综述,旨在为芦荟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魏鹏  钟存 《青海草业》2019,(2):37-41
近年来,贵德县以生态为本、旅游为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为了做好观光农业的气象服务,选取贵德三河地区观光农业中主要种植的月季和牡丹两种木本花卉,应用贵德1961~2016年国家基本站观测资料,通过文献查证花卉的开始生长至开花期的气象指标,分析贵德地区月季和牡丹开始生长至开花期相关的界限温度,确定出贵德地区月季和牡丹萌芽期,利用积温法确定出开花期的积温指标,确定出最佳赏花期,以便提高各特色观光园中花卉的种植,来延长园中花卉观赏期,游客选择各花卉的最佳观赏期,提高观赏效果。  相似文献   

20.
高寒牧区应用现代化机械防控草原毛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红妍  侯秀敏 《青海草业》2019,(3):12-14,22
通过采用直升飞机、无人机,AJ-401大型喷雾器绿色防控高寒牧区草原毛虫效果和地上生物量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先进的防治技术与绿色防控相结合,其防治效果显著,优良牧草和可食牧草产量提高,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