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花生学报》2021,50(1)
为筛选对花生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具有高效拮抗活性的细菌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对4株细菌进行抑菌活性的测定,并对筛选的高效拮抗菌株进行鉴定和活性物质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WS3-1对花生白绢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发酵滤液对病菌的抑菌率达95.04%。通过细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和gyrB序列分析,将菌株WS3-1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WS3-1发酵液中活性物质在温度为40℃、60℃、80℃以及pH为8~10的条件下,抑菌活性稳定,抑菌率均在80%以上,同时活性物质具有较好的抗紫外线分解能力。以上结果说明解淀粉芽孢杆菌WS3-1是一株具有开发和应用潜力的花生白绢病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2.
大麻白绢病是由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引起的一种严重土传病害,主要危害大麻茎基部和根部,给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该研究旨在分离大麻内生细菌,并从中筛选挖掘大麻白绢病生防菌资源。试验采用稀释涂布和平板对峙法进行大麻内生生防菌挖掘与筛选,根据菌株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通过盆栽防效实验验证其生防效果,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设计试验优化其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试验获得一株对大麻白绢病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024A,该菌株被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其盆栽相对防效可达87.1%,具有良好的生防开发潜力。响应面法获得菌株024A的最佳发酵条件为:酵母粉浓度14.12 g/L、葡萄糖浓度11.84 g/L、发酵温度31.56℃、发酵时间17.91 h,预测抑菌率最高可达89.27%。  相似文献   

3.
根腐病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镰刀菌(Fusarium sp.)是引起我国大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以致病尖孢镰刀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平板对峙法从实验室保存的237株芽孢杆菌筛选到一株对该尖孢镰刀菌具有明显抑菌活性的芽孢杆菌8-32。对芽孢杆菌8-32经菌落、菌体形态,16S rRNA基因序列及生理生化性质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温室盆栽结果表明:该生防菌对大豆根腐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病情指数减少32.08%。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可用于防治花生白绢病的生防菌株,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的花生田中分离 获得了1 株拮抗细菌ZHX-10,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gyrB 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种类鉴定,并 初步测定了ZHX-10的菌悬液、挥发性气体、发酵液对白绢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ZHX-10菌株为暹罗芽孢杆 菌Bacillus siamensis,其菌悬液、挥发性气体和发酵液均能有效抑制白绢病菌菌丝的生长;同时离体叶片接菌实验发 现ZHX-10菌悬液产生的挥发性气体能够有效降低白绢病的发病情况。研究结果表明,ZHX-10 在白绢病菌生物 防治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解淀粉芽孢杆菌41B-1对花生白绢病的生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41B-1对花生白绢病的生物防治效果。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41B-1对白绢病菌的抑制效果;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用41B-1发酵菌液对花生进行灌根,然后挑战接种白绢病菌,检测对白绢病的防效。结果表明,41B-1能抑制白绢病菌的菌丝生长速率,破坏菌丝结构,减少菌核数量;41B-1能在培养基质和植株根系内部长期生存,并诱导植株产生防御反应,灌根处理植株对白绢病表现出明显的抗性,防效高达93.9%。因此,41B-1菌株可以作为防治花生白绢病的生防菌剂。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能替代化学药剂的生物杀菌剂,促进花生绿色生产,本试验以湖南主栽品种湘花2008为试材,开展化学杀菌剂(甲基硫菌灵)、生物杀菌剂(哈茨木霉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单拌及与根瘤菌剂复配拌种大田试验,在花生苗期至结荚期测定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收获时测定荚果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1)甲基硫菌灵单拌能显著促进细菌生长;甲基硫菌灵单拌、根瘤菌剂单拌及3种复配拌种处理在抑制真菌、促进根瘤菌方面表现较好;哈茨木霉单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单拌对放线菌的促生效果更明显;解淀粉芽孢杆菌单拌及其复配显著抑制黄曲霉生长增殖。(2)从微生物群落结构来看,甲基硫菌灵单拌能够在全生育期提高细菌/真菌、放线菌/真菌比值,哈茨木霉单拌、解淀粉芽孢杆菌单拌二者在苗期和结荚期均能提高放线菌/真菌比值。(3)除哈茨木霉单拌及其复配外,各拌种处理均能够增加花生产量,解淀粉芽孢杆菌单拌增产最大,增幅为49.39%;根瘤菌剂单拌增产40.24%,解淀粉芽孢杆菌复配增产32.78%。结论归纳为:甲基硫菌灵单拌、哈茨木霉菌与根瘤菌剂复配、解淀粉芽孢杆菌与根瘤菌剂复配在微生物方面综合表现更好,更适宜改善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解淀粉芽孢...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common scab)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土传病害,由致病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引起。为筛选得到可较好抑制马铃薯疮痂病菌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p.),通过室内平板抑菌试验进行抑菌活性测定,利用邻接法建立基于gyrB序列的系统发育树进行种类分子鉴定。试验检测了13株芽孢杆菌对S. scabies HP4抑制作用,5株芽孢杆菌菌株BEV2、BAM7、GF3、BPU6和BMO8对S. scabies HP4抑菌圈直径均大于9.0 mm。系统发育树鉴定BEV2和GF3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BAM7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 amyloliquefaciens),BPU6为短小芽孢杆菌(B. pumilus),BMO8为莫海威芽孢杆菌(B. mojavensis)。检测4种芽孢杆菌及其组合对3种致病链霉菌及其组合抑菌活性,其中BEV2+BAM7对致病链霉菌的抑菌圈直径至少达到(29.5±2.7)mm,当多种致病链霉菌同时出现时仍表现出较好抑菌效果,表明BEV2+BAM7对多种马铃薯疮痂病菌有稳定防...  相似文献   

8.
通过平板对峙法从香草兰根际微生物中筛选出对香草兰根(茎)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香草兰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和香草兰细菌性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均有良好抑制效果的生防菌10株。通过16S rDNA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其中7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2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s),1株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 methylotrophicus)。提取脂肽类化合物进行抑菌分析,发现10株生防菌脂肽类提取物对香草兰根(茎)腐病菌和香草兰疫病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有4株的脂肽类粗提物对香草兰细菌性软腐病菌有强烈的抑制活性。对其中2个菌株脂肽类粗提物进行MALDI-TOF/TOF-MS检测,发现菌株 VX2R11 产生表面活性素(Surfactin)和伊枯草素A(IturinA)2种脂肽类化合物,菌株 VX2S02 仅产生伊枯草素A,推测产生伊枯草素A是菌株VX2R11和VX2S02拮抗香草兰根(茎)腐病菌和疫病菌重要机制;产生表面活性素是菌株VX2R11拮抗香草兰细菌性软腐病菌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为获得花生褐斑病生防资源,对从阜新、锦州等辽宁花生主产区采集到的60份健康花生叶片进行分离,获得微生物563株,从中筛选出对花生褐斑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18株,其中抑制作用最强的为TL6菌株,其对花生褐斑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64.3 mm。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和保守序列同源性分析,明确TL6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TL6菌液对花生褐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发酵液原液对花生褐斑病防治效果为69.17%,发酵原液200倍稀释液对花生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42.48%,TL6发酵原液200倍+50%多菌灵悬浮剂1 000倍对花生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81.33%,联合使用能够显著增效,解淀粉芽孢杆菌TL6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与花生共生的丛枝菌根真菌(AMF),采用湿筛倾析法从花生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株,编号APS-1,利用花生毛状根与APS-1建立双重培养体系培养APS-1的菌丝和孢子,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APS-1对花生生长和白绢病抗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结合形态学特征和SSU-ITS-LSU序列分析,确定APS-1为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盆栽条件下,APS-1明显促进了6个花生品种的生长,同对照相比,总鲜质量、总干质量分别增加13.27%~21.63%和11.24%~47.90%。此外APS-1还能够提高6个花生品种对白绢病的抗性,防效达到43.76%~89.14%。综上所述,异形根孢囊霉APS-1是一株对花生白绢病具有较高防治潜力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花育36号’ב高油613’构建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为试验材料,考察2个环境下(E1、E2)RIL群体种子长宽比表型数据,采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方法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E1环境下花生种子长宽比符合B_1_8模型(即2对存在重叠作用的独立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间互作效应为-0.19,主基因遗传率为89.86%;E2环境花生种子长宽比符合B_1_7模型(即2对存在互补作用的独立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间互作效应为-0.22,主基因遗传率为92.04%。通过对多态性SSR标记筛选和相关性分析,发现标记AGGS1325在2个环境下均与种子长宽比显著性相关。本研究将为深入开展花生粒型分子机制研究和推进花生外观品质育种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对57个花生品种(系)的果柄强度和鲜荚果不同方向果壳强度进行测定的基础上,提出适合鲜花生机械化收获的普通型花生品种的技术指标,即果柄强度最小值不低于5N且果壳强度最小值不低于1.26kN。选出16L25、16L90、16L9、16L8、15L26、16L72、宇花31号、花育31号、15L36G和吉花11号等10个适合一段式机械收获的花生新品种(系),并提出了花生机械化收获适宜性指标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了挖掘花生抗果腐病相关基因,本研究以花生品种花育20号为试验材料,从花生果腐病转录组文库中筛选出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3(MAPK13)基因编码区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ACE-PCR克隆得到AhMAPK 13基因°结果表明AhMAPK 13基因序列全长1818 bp,含有/非编码区593 bp,5非编码区122 bp,开放阅读框全长1104 bp,编码1条含有368个氨基酸的蛋白序列。预测其分子量为42. 5kDa,含有MAPK家族典型的11个结构域,属于MAPK基因家族B组成员。亚细胞定位显示AhMAPK13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 RT-qPCR分析发现AhMAPK 13基因在茎中表达量高于其他组织,说明该基因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AhMAPK 13基因受干旱、低温、NaCl(ABA诱导时表达量上升,说明该基因可能广泛参与植物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AhMAPK 13基因受JA、GA、ET、SA诱导时表达量上调,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到这些激素介导的抗逆信号转导途径。本研究结果为花生抗果腐病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4.
油质蛋白作为贮藏蛋白的一种,特异性表达在油料种子中。本研究从花生中克隆得到3个Oleosin22基因,分别命名为AhOleosin22a,AhOleosin22b,AhOleosin22c。AhOleosin22a基因全长为630bp,编码210个氨基酸;AhOleosin22b基因全长为636bp,编码212个氨基酸;AhOleosin22c基因全长为582bp,编码194个氨基酸,均属于Oleosin蛋白质家族。通过荧光定量PCR对Oleosin22基因在花生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hOleosin22基因在种子中的表达量最高。本研究为阐明Oleosin22基因在花生油脂合成的生理生化机制中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了花生品质改良育种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辽宁西部风沙地区花生田的昆虫种级群落,剖析花生害虫与益虫发生动态,2015年5-10月,采用马来氏网收集结合形态学鉴定、解剖鉴定、DNA条形码三种鉴定方法,对辽宁西部重要花生产区阜新花生试验田开展了昆虫系统调查,并对其主要害虫与天敌益害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昆虫标本15725头,鉴定为7目65科206种。其中膜翅目的茧蜂科、姬蜂科、隧蜂科、金小蜂科,半翅目的叶蝉科、蚜科,鞘翅目的叶甲科、瓢虫科为科级优势类群;优势种有膜翅目的卷叶虫绒茧蜂(11.10%)、铜色隧蜂(9.80%)、粘虫绒茧蜂(7.52%)、食蚜蝇姬蜂(7.14%)、喜马拉雅聚瘤姬蜂(7.01%)、燕蚜茧蜂(6.15%);半翅目的小绿叶蝉(44.88%)、花生蚜(14.63%)和小长蝽(11.79%);鞘翅目的双斑萤叶甲(71.68%)、龟纹瓢虫(8.90%)、异色瓢虫(8.26%);鳞翅目的小菜蛾(23.88%)、草小卷蛾(22.55%)、玉米螟(9.12%);双翅目的粘虫缺须寄蝇(30.63%)、大灰优食蚜蝇(21.77%)和夜蛾土蓝寄蝇(19.19%)等。斜纹夜蛾、花生须峭麦蛾的天敌种类分别为11种和3种;益害比分别为244.80、33.26,显示出较好的天敌控制作用;花生蚜天敌种类24种,益害比为2.39,西花蓟马天敌种类为4种,益害比为3.29,花生蚜和西花蓟马的天敌控制力较差。  相似文献   

16.
一种快速高效提取花生叶片DNA的简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适用于高通量测序的高质量花生叶片DNA,本方法取第三对真叶为实验材料,设计烧制圆球状枪头和离心管装置代替研钵研磨,并在CTAB法的基础上在杂质沉淀前快速分离DNA等简化方法提取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DNA条带清晰、完整性高。经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DNA浓度范围在104~131ng/μL,OD260/OD280为1.7~2.0,OD260/OD230大于2.0,说明杂质少,可获得高纯度,高浓度的DNA。此方法与常用的植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相比,具有成本低、时间短、质量高的优点,可用于基因组重测序、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分子标记筛选等后续研究,可提高花生分子育种与筛选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依据甜味、香味、细腻度、脆性、苦味、异味和总体喜欢度等7项指标按5级标准(1~5),评价了4个基因型3个不同成熟度花生样品的鲜食感官品质。结果表明,基因型间总体喜欢度有显著差异、细腻度有极显著差异;成熟度间总体喜欢度和甜味均有极显著差异,脆性有显著差异。总体来看成熟度较好的花生其鲜食口感较好。基因型和成熟度的互作对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主导分析表明,甜味是影响鲜食花生总体喜欢度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的重要性依次为异味>细腻度>脆性>苦味>香味。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观察了四个花生栽培品种和一个异源四倍体野生种的花器官形态建成以及异型雄蕊的发育过程,以期为解释花生花发育相关基因的时空表达和花生育种提供形态解剖学依据.试验以花生普通型弗罗蔓生(Aachihypogaaavar.hypogaea'Florunner')龙生型永城小麻壳(A.hypogaeavar.hirsuta'Yong-cheng Xiaomake)、多粒型四粒红(A.hypogaea var. fastigiata 'Silihong)珍珠豆型白沙1016(A. hypogaea var. vulgaris 'Baisha1016')和异源四倍体野生种A. monticola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芽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对花生花器官模式形态建成、雄蕊发育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花两侧对称,常见花器官融合。花器官起始顺序为萼片一雄蕊、心皮一花瓣,共同原基的出现打乱了由外向内的器官起始顺序;对萼雄蕊早于对瓣雄蕊发育;旗瓣、翼瓣、龙骨瓣在花发育后期特化形成。五个品种花发育进程相同,对萼雄蕊、对瓣雄蕊环状相间排列,药室分布大致相同,仅退化雄蕊数量上有差别。退化雄蕊仅存花丝,无花药。雄蕊维管的大小与雄蕊发育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不同落果特性花生品种荚果性状及果壳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系统研究了不同落果特性花生品种的荚果性状、果壳强度、果壳结构及结构物质含量。结果表明:不易落果品种潍花13号(W13)和潍花32号(W32)果壳厚度和果腰直径显著高于易落果品种潍花6号(W6)和潍花11号(W11);不同成熟度和含水量荚果的果壳破碎强度、果壳的中果皮和内果皮厚度及子房柄与荚果连接处厚度、果壳中结构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易落果品种;同类型品种间各项指标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新疆棉花//花生间作碳足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棉花//花生间作的主要碳排放环节,可为实现棉花//花生间作高产与低碳排放的协同效益提供有效参考措施.本文构建了碳足迹模型,按照全生命周期方法,核算了新疆棉花//花生间作生命周期碳排放.结果 表明:棉花//花生间作的净收益约为棉花单作的1.4倍、花生单作的1.2倍;棉花//花生间作的单位面积碳排放达4878.4 kg CO2-eq/hm2,较棉花单作降低10.9%、花生单作降低4.1%,但单位净产值的碳排放为0.4 kgCO2-eq/元,较棉花单作降低66.6%、花生单作降低29.6%.综合2种种植体系的净收益和单位净产值碳排放发现,棉花//花生间作可以实现高产出与低碳排放的协同效益,符合绿色、高产、高效农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