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和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条件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播期播量及底施氮肥用量对‘运旱618’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对‘运旱618’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对品质影响不明显;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显著提高,面筋指数变化不大。综合分析可得,在本试验条件下,强筋小麦‘运旱618’在播期10月8日、播量(基本苗)300万株/hm~2、氮肥(尿素)262.5 kg/hm~2时,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和优良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鲁东地区节水生产灌溉制度和节水晚播条件下的高产适宜用氮量,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采用5因素4水平正交优化设计研究了品种、灌水模式、播期、播量、氮肥用量对不同冬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播期、播量3个因素对小麦籽粒产量影响较明显,灌水模式及氮肥用量影响次之。‘烟0428’产量最高,达9324.3 kg/hm~2;其次为‘烟农21’,籽粒产量高达9142.8 kg/hm~2,表明‘烟0428’和‘烟农21’为抗旱节水节肥品种。灌3水处理(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和灌1水处理(拨节水)产量较高,差异不显著,说明适合鲁东地区节水生产的最优灌溉制度是灌1水即拔节水。播量与播期有机结合,适应鲁东地区气候变化和节水需要的晚播适期范围为10月6—8日,适宜播量范围为127.5~165 kg/hm~2。  相似文献   

3.
摘 要:山东鲁西北地区小麦生产中灌溉水次数和播期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区域灌溉水资源比较缺乏,为了使有限资源充分增产小麦产量,设计并进行小麦灌水次数和小麦播期的研究。试验采取3个播期和5个灌水模式设计,5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灌水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灌水3次产量最高,灌水2次产量次之,灌水1次产量最低;灌水量越灌水多,水分利用效率越低;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效果,建议冬小麦灌水3次(枯水年)或2次(丰水年)。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关中中部地区冬小麦的最佳播期和播量,为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2015—2016年在关中中部灌区以‘西农509’为供试材料,采用两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试验设计,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西农509’目标产量为8250~9750 kg/hm~2时,适宜播期10月12—18日,适宜播种量125.3~154.0 kg/hm~2,播期与播量互作效应最佳处理的播期为10月12日、播种量为136.8 kg/hm~2,产量可达最高9265.5 kg/hm~2。不同播期播量对‘西农509’品质也有较大的影响,早播且适当增加密度有利于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稳定时间和硬度。  相似文献   

5.
不同播期配合播量对冬小麦水氮利用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寻协调产量和品质以及水氮利用的适宜播期及播量,在足墒播种+拔节期灌水75 mm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不同播期配合相应播量,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0月10日播种(D-10)和15日(D-15)播种的小麦穗数、籽粒产量及地上部吸氮量都显著高于20日(D-20)和25日(D-25)播种;D-20、D-25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和生产效率显著低于D-10、D-15处理。但是以适期晚播D-20处理的籽粒品质综合指标最优,过晚播种,尤其是早播不利于优良籽粒品质的形成。综合而言,以10月15日至20日作为当地常规年份节水小麦的适宜播期为宜,参考播量为225~262.5 kg/hm2。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期与播量对 ‘九麦 2号’ 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王楠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80-84
摘 要:研究目的:为了探讨冬小麦在关中中部的最佳播期和最佳播量,以陕西省新审定小麦品种‘九麦2号’为材料,研究了在N、P、K配施基础上,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两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试验设计,设置4个播期水平,4个播量水平,6个处理组合,3次重复,随机排列。结果表明:‘九麦2号’在关中中部产量7500~8250 kg/hm2的适宜播期为10月11日到10月19日,适宜密度在2.17×106株/hm2到2.95×106株/hm2。在播期为10月17日,密度为2.45×106株/hm2时产量可达最高8512.5 kg/hm2。不同播期播量对‘九麦2号’小麦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10月22日播种,密度1.80×106株/hm2处理籽粒品质较好,沉降值达到39.23 mL、蛋白质含量达到14.34%、湿面筋含量达到31.01%、稳定时间为9.35 min,拉伸面积为57.96 cm2。结论:适期适量播种有利于提高‘九麦2号’小麦产量,适期晚播有利于改善其品质,适期晚播和适当加大播种密度有利于兼顾小麦产量水平与品质水平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旱作冬小麦根系生长时空分布以及水分利用的影响,利用2个旱作冬小麦品种在覆膜、覆盖有机肥、播量减半、追施氮肥等单因子或综合栽培条件下进行大田实验,测定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根系生长特征参数和水分消耗特征,综合最终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半干旱地区覆膜和有机肥由于明显的保水优势,能提高小麦花后各层根重,尤其是花期60 cm以下深层根量分布,促进水分利用;覆膜和有机肥综合应用时根系生长不一定累积增加,但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以上;覆膜小麦根系群体调节能力强,播量减半处理后根重增加,产量受影响较低;拔节期追肥显著提高土壤深层根量,使冬小麦土壤水分消耗时间后移,同时配施有机肥使‘长旱58’产量达到7.0 t/hm2,在所有栽培模式中最具产量优势;不同小麦品种对于栽培模式的响应不同,应结合实际生产采用最佳栽培模式以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综合以上,不同栽培模式的综合应用将是半干旱地区旱作农业进一步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14个强筋小麦为试验材料,设置三个不同水分管理,探讨基因型和水分管理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吸水率、稳定时间、拉伸能量和最大拉伸阻力共7个品质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品质性状指标差异显著,其中蛋白质含量和吸水率变异系数较小,而衡量面筋质量指标的稳定时间、拉伸能量和最大拉伸阻力变异系数较大。因此,使用衡量面筋的三个品质指标进行强筋小麦育种和品种改良应该会更加高效。不同水分管理下,随着水分增加,蛋白质含量和吸水率均升高,拉伸能量和最大拉伸阻力则降低。同时,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和稳定时间均在适当增加水分W1处理下最高,这说明强筋小麦栽培管理中,要结合生产所需的目标品质指标进行水分管理。利用不同品种和水分管理下的品质指标做主成分分析,共筛选出8个品质综合性状都较好的品种,并在适当灌水的W1处理下综合品质得分最高。主成分分析综合考虑了多品质性状指标受基因型和水分管理因素的影响,可作为筛选综合品质较好品种和评价栽培管理措施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探索水分和氮肥对高产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为今后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以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临Y7287’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3个灌水时期,副区为3个氮肥追施时期,对其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部分流变学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氮互作对该品种各项品质指标和产量影响明显。W3N3处理,‘临Y7287’小麦籽粒产量最高,为10124.48 kg/hm2,蛋白质含量14.86%、湿面筋含量34.1%、干面筋含量10.2%、面粉稳定时间368 s,蛋白质各组分比例协调。因此,W3N3处理为比较理想的水氮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0.
氮素供应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氮肥用量对不同强筋小主品质和品种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促进不同强筋小麦群体发育,提高产量。在0~300kg/hm~2施氮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产量逐渐提高,强筋小麦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含量提高,但其他品质指标却因品种不同受施氮量影响不一致。在本试验中,济麦20的平均产量最高,临优145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面包评分均最高。  相似文献   

11.
灌溉小麦优质高产生态栽培优化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农业系统工程原理,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8],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x1、播量x2和施肥量x3为调控因子[5] [7],以每公顷 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灌溉小麦优质高产生态栽培优化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条件下,影响灌溉小麦产量的各生态因素权重依次为播期x1>播量x2>施肥量x3,依据建立的模型,目标产量在7500~9000kg/hm2时,灌溉小麦优质高产最佳农艺方案为:播期x1 10月2日~5日,播量x2 145.91~211.76万粒/ hm2,施肥量x3纯N、P(N∶P2O5=1∶1)191.83~304.73 kg/hm2。本研究为灌溉小麦优质高产生态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旨在研究影响小麦产量的最佳灌溉与施氮方式组合。以‘定西42号’春小麦为材料,采用水氮互作的方法,设4种灌溉量(单位面积水深50 mm、100 mm、150 mm、200 mm)和3种施肥方式(拔节期施纯氮肥40 kg/hm 2、开花期施纯氮肥40 kg/hm 2、拔节期和开花期施纯氮肥40 kg/hm 2和50 kg/hm 2)。(1)灌溉量150 mm与开花期施氮肥40 kg/hm 2处理时,小麦产量都最高。(2)灌溉量150 mm时各个土层含水量最高,不同施氮处理,各个土层含水量高低顺序为分蘖期<开花期<拔节期。(3)小麦植株耗水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增加而减少。(4)分蘖期灌溉量150 mm时各个土层硝态氮含量最高;拔节期,0~10 cm土层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开花期,灌溉量150 mm和追施纯氮肥40 kg/hm 2时各个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最高。灌溉量150 mm和开花期施纯氮肥40 kg/hm 2方式搭配,对甘肃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产量、土壤有效氮含量和水分节约最有益。  相似文献   

13.
用7个强筋小麦品种,分别在6个省试验,研究氮肥及生态环境对其加工品质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0~300 kg/hm2范围内,湿面筋、沉降值、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延伸性、面包体积均随施氮量增加逐渐提高,其中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湿面筋、沉降值的变异系数较大,表明这些性状对氮肥反应敏感,吸水率对氮肥反应迟钝,稳定性较好。稳定时间在不同试验点的变异系数最大,吸水率的变异系数最小。稳定时间、形成时间、拉伸面积在不同品种间变异系数差别较大,而其他品质指标的变异系数差别较小。把施氮处理和试验点统一作为环境因素,把不同品种作为基因型因素,利用AMMI模型对主要加工品质指标进行分析,其中湿面筋、形成时间、延伸性、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的环境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而沉降值、吸水率、稳定时间、拉伸面积的基因型效应大于环境效应;基因型与环境(G´E)的交互作用对各项品质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给‘镇麦168’及其同类型小麦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施肥依据,选用‘镇麦168’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探讨追施氮肥对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底肥相同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追施氮肥,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均呈抛物线变化。施氮总量相同时,拔节期追施氮肥对‘镇麦168’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追施氮肥处理的平均单产比对照增产19.4%,其中以施氮肥A2(112.5 kg/hm2)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为显著,较对照增1853.7 kg/hm2,增幅达34.3%,同时能显著提高‘镇麦168’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沉降值以及容重。综上,在江苏淮南麦区生态条件下,以拔节期追施氮肥112.5 kg/hm2为‘镇麦168’较为合理的氮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15.
对江淮下游稻麦两熟高产优质种植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和利用特征的探究,可以为当地机插水稻–小麦周年产量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泰州兴化市,水稻季以迟熟中粳南粳9108和中熟中粳连粳11为材料,设置5月22日(R-Ⅰ)、5月29日(R-Ⅱ)和6月5日(R-Ⅲ) 3个播期,小麦季以冬小麦宁麦13为材料,设置11月5日(W-Ⅰ)、11月15日(W-Ⅱ)和11月25日(W-Ⅲ) 3个播期,分析了不同播期下机插水稻–小麦周年高产优质形成与稻季、麦季资源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水稻季,随着播期推迟,迟熟中粳南粳9108产量、温光资源量及其生产效率均显著下降,中熟中粳连粳11温光资源量呈下降趋势,但产量及温光利用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各播期迟熟中粳产量均高于中熟中粳。小麦季,产量、温光资源量及其生产效率均随播期推迟有不同程度降低。从周年生产看,周年稻麦产量随两季作物播期的推迟显著降低,其中迟熟中粳南粳9108播期R-Ⅰ与小麦播期W-Ⅰ组合在所有处理中产量最高。水稻产量占周年产量比例最高为62.99%,最低为55.86%。两季间积温分配率水稻季最高为68.38%,小麦季最高为34.14%。季节间辐射量分配率水稻季平均为51.7%,小麦季平均为48.3%。周年积温生产效率和光能生产效率随着稻麦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播期越迟减少越显著。品质方面,迟熟中粳南粳9108的加工品质均随着播期推迟变劣而外观品质变优,中熟中粳连粳11加工品质变优而外观品质变劣。两品种蒸煮食味品质及营养品质(除中熟中粳连粳11食味值外)均随播期推迟变劣。小麦的湿面筋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随播期推迟而减少。通过优化稻麦播栽期,选用适宜生育期水稻品种,可提高周年产量和光温资源生产效率,是提升江淮下游机插水稻–冬小麦模式生产力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环境变异及施肥措施对强筋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分析环境变异及施肥措施对‘郑麦366’品质性状的影响,为强筋小麦品种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选取生产上有生态代表性的不同地点进行取样,设小区进行氮肥用量用期、NPK平衡施肥试验;研究环境变异及施肥措施对‘郑麦366’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郑麦366’在不同地点、不同年份的品质表现相对比较稳定,多数地点的‘郑麦366’的品质结果达到或超过国家二等强筋小麦品质标准,且面包烘焙品质表现优良;粉质仪稳定时间在不同地点自北向南、自西向东表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增施氮肥能够改善‘郑麦366’的品质,分期施用氮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面筋的质量。N:P:K肥按225:120:180配合施用,‘郑麦366’的产量、湿面筋含量、湿面筋指数、干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弱化度均表现最好,N、P、K肥配合施用可同时提高强筋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郑麦366’的品质表现相对比较稳定,在大面积种植过程中,应重视N、P、K肥配合施用以提高强筋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7.
施肥是改善小麦产量和品质最为重要的措施。小麦加工品质是测定优质小麦品质的关键指标,在优质小麦生产中,施肥对加工品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施氮量和后期追氮比例可提高强筋小麦的籽粒品质;增加施磷水平可使小麦湿面筋、蛋白质、面团稳定时间、沉降值明显增加;适当施钾且有充分的磷、氮肥供应可改善小麦的品质;在土壤中缺乏微量元素严重的条件下,灌浆期喷施适时适量的微量元素对小麦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增施有机肥可改善小麦的品质,且在基础肥力较差时增施有机肥的效果更好。研究和了解肥料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可以进行合理的品种布局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有利于大面积地推广专用优质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8.
在高肥力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和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氮肥对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无显著影响,而作为籽粒蛋白质质量指标的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明显改善。与分次施用(50%作底肥,50%作追肥)比较,拔节  相似文献   

19.
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不同基因型的小麦品种(13个强筋小麦品种和2个中筋小麦品种),不同试验地点(馆陶、宁晋、藁城)和不同施氮水平(0、180、240和300 kg hm~(–2))的田间试验,综合分析基因型、环境对小麦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选育、栽培调控及高产提质增效的协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在9289~10,088 kg hm~(–2)之间,强筋小麦品种平均产量9548 kg hm~(–2),比中筋小麦品种减产3.1%。藁城、宁晋、馆陶三地的产量分别达9932、9433和9223kghm~(–2)。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均值14.5%,湿面筋28.5%,沉淀指数39.5mL,稳定时间15.4 min,拉伸能量87.5 cm2,最大拉伸阻力428.8 BU。藁优5218、藁优5766、冀麦738、科农2009、师栾02-1、藁优2018、冀麦867综合品质表现较好。馆陶和宁晋的小麦品质性状相对较好,藁城的品质较差。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趋势, N180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吸收利用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最高,依次为4.3 kg kg~(–1)、26.2%、16.6 kg kg~(–1)。兼顾产量、品质、效率三方面,藁城适宜种植品种有冀麦738、冀麦867、师栾02-1;宁晋有师栾02-1、科农2009、冀麦738;馆陶有藁优5766、藁优2018、师栾02-1。综合考虑小麦产量、籽粒品质和氮素利用率, 180 kg hm~(–2)为本研究条件下的最佳施氮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