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莱州湾海蜇增殖放汉的可行性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蜇的生物学特点和生态习性出发,对莱州湾的温度、盐度、饵料生物、海蜇苗种来源、回捕率以及增殖洲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莱州湾放流增殖海蜇是可行的,并对放流数量、规格、地点、方法和时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恢复海蜇资源,山东省于1991年在渤海莱州湾首次进行海蜇人工放流增殖试验研究,并于1994年将其列为生产性增殖品种在莱州湾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放流,回捕率在1.12%~3.32%之间,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进一步扩大海蜇增殖规模和数量,我们于2003~2004年在山东黄海南部的塔岛湾进行了海蜇生产性增殖试验。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对海蜇的生活史、人工育苗和放流增殖进行过不少研究,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配套技术,为今后进行海蜇生产性放流增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通过对莱州湾等多年的人工育苗、人工放流、回捕效果等方面研究,结合海蜇的生态习性和山东沿海的海况条件等,认为在山东沿海适亢内湾进行海蜇放流,扩大放流规模,增加放流数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莱州湾海蜇放流增殖的回捕率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在以幼蜇伞径大小异来区分放流幼蜇与自然幼蜇的方法是可行的基础上,用二年来调查回捕结果,验证了莱州年生产数量中,放流海蜇数量所占百分比基本与回捕结果一致,为了使海蜇放流增殖的回捕率留有余地,综合分析认为:莱州湾海蜇放流增殖的回捕率估计为0.5-1是妥当的,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5.
1993年山东省开始在莱州湾增殖放流海蜇,2005年《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海蜇增殖放流规模不断扩大,为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村稳定做出积极贡献。2012年,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水产分团与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共同组成调研组,  相似文献   

6.
在十几年的海蜇放流增殖中,一般都采用伞径规格为15~20 mm的幼蜇。根据几年来海蜇池塘养殖经验,培养大规格苗种养成,可提高50%~60%的成活率。特别是2007年莱州湾海蜇增殖放流大为减产,除自然因素严  相似文献   

7.
莱州湾海蜇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3年莱州湾海蜇人工育苗和放流试验,对育苗设施,亲蜇采捕,运输和暂养技术,对产卵孵化,对浮浪幼虫、螅状幼体、碟状体的培育技术,对足囊繁殖和横裂生殖习性以及出苗放流方法进行了研究,1995年7月专家鉴定认为,本技术在国内外尚无先例,在国内达到先进水平,其中检验海蜇放流增殖效果的方法属国内首例。  相似文献   

8.
莱州湾海蜇资源消长原因及增殖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莱州湾海蜇资源旺发原因及增殖措施进行了探讨,对1993年莱州湾海蜇产量下降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对浙南近岸水域停止海蜇放流后的海蜇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永顺  黄鸣夏 《海洋渔业》1998,20(3):125-127
<正>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黄海北部近岸水域,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山东莱州湾近岸水域都进行了数年的海蜇放流增殖研究,放流当年的回捕效果明显。但未见到有出现自然繁殖群的报道。本文对1992~1994年在浙南近岸水域进行海蜇放流增殖后于1995~1997年连续三年出现的自然繁殖群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0.
开展海蜇增殖放流是实施水生动物养护行动纲要的重点项目之一,仅就山东省莱州而言,海蜇增殖放流每年的投入保持在150万元以上,投放苗种数量4000万只以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年份、不同海区的海蜇回捕率差异悬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增殖放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何进一步提高海蜇增殖放流回捕率,使海蜇在捕捞渔民增收和维系海洋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0年5月和8月渤海渔业调查数据,结合1959年以来渤海鱼类相关文献资料,对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演替、主要增殖放流鱼类的资源动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渤海鱼类群落优势种由个体大、营养层次高的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优质底层鱼类逐渐被黄鲫Setipinna taty、鳀Engra ulis ja ponicus等个体小、营养层次低的小型中上层鱼类所替代,并且除黄鲫外,其他小型鱼类优势种也在不断更替中.另外,生物健康度指数(BHI)分析显示,渤海鱼类群落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鱼类资源量急剧降低,尤其在5月,CPUE由1959年的186 kg/h下降至目前不足1 kg/h,鱼类资源密集区主要分布在莱州湾、渤海湾和渤海中部,而辽东湾分布相对较少,并且鱼类资源与海蜇呈交错分布.近年来,渤海增殖放流的鱼类仅有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的资源量有小幅度回升,其他种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资源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从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演替和增殖放流鱼类的资源量变化来看,渤海鱼类群落依旧是小型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类控制其能流结构.除花鲈外,其他增殖放流鱼类的资源量均不足历史最高资源量的1%,其资源量的恢复尚有很大的空间,增殖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12.
莱州湾东部养殖水域氮、磷营养盐的分布与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1997年5月-1998年6月对莱州湾的6次调查资料,研究了莱州湾氮,磷营养盐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结合历史资料讨论了莱州湾氮,磷营养盐的历史演变。提出在研究近岸海生态体系中氮,磷营养盐限制性,应该对氮,磷营养盐的周转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莱州湾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1年5月~2012年4月期间对莱州湾进行了9次底拖网调查,对采集的20种鱼类4 854个胃含物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鱼类群落包括浮游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鱼食性、杂食性和广食性5种食性类型,其中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是莱州湾各月份鱼类群落的重要食性类型,钩虾和双壳类等底栖动物饵料在莱州湾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秋末和初春的莱州湾鱼类群落以底栖动物食性鱼类为主,食性类型单一;随着水温升高,鱼类群落的食性类型逐渐变得丰富。分析表明,莱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有利于增殖放流品种后期的生长存活,建议跟踪调查增殖放流点周边海域的食物关系和饵料基础,同时结合多学科调查,选择最佳的增殖放流地点和时间,才能切实有效地保证增殖放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0—2017年莱州湾"伏休"结束前底拖网调查资料,通过轮廓系数法对莱州湾三疣梭子蟹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放流回捕资料对莱州湾三疣梭子蟹资源状况提出了建议。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三疣梭子蟹南部资源明显优于北部;依据Rousseeuw质量指数分为3组,分别为近岸组、远岸组和深海组,分组评估合理,平均轮廓系数为0.34,组内相似度较高,聚类效果较好;从时间变化上,三疣梭子蟹资源具有明显的年际波动性,依据Rousseeuw质量指数分为3组,分别为较好组、一般组和较差组,分组评估合理,平均轮廓系数为0.15,组内相似度较低,聚类效果较差。另外,空间分组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资源状况与"伏休"结束前近岸组资源密切相关;时间分组的SIMPER分析结果同样显示,三疣梭子蟹资源状况主要取决于"伏休"结束前的近岸资源。因此,"伏休"结束前三疣梭子蟹近岸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对于三疣梭子蟹资源的影响至关重要,建议在实施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时,不仅要保持增殖的规模,还应重点关注前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从而有效增加近岸资源,进一步实现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修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莱州湾东部养殖水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莱州湾东部海域的潮流数值模拟,详细地阐述了莱州湾东部海域的潮汐、潮流特征,特别对该海域的海水交换率与交换期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莱州湾东部秋季海水交换较夏季要快,而与其他海湾相比,莱州湾水交换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6.
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生物学参数及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年5~11月使用单船底拖网进行的7个航次调查数据,运用FiSATⅡ软件相关模块对莱州湾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生长、死亡参数及生长特性、种群补充模式、资源量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7个航次共捕获三疣梭子蟹1128 ind,雌雄性比为0.96,雌性甲宽为27~227 mm,雄性为29~207mm;获得三疣梭子蟹雌性生长参数k=1.60、L_∞=241.50、W∞=639.29、t0=0.081,雄性为k=1.50、L∞=210.00、W∞=418.23、t0=0.091;经体长结构VPA(Length-Structured VPA)模块估算,稳定状态下莱州湾三疣梭子蟹雌性渔获尾数为734×10~4ind、种群尾数为1.15×10~8ind、资源量为2 682 t,雄性渔获尾数为810×10~4ind、种群尾数为1.19×10~8ind、资源量为1 929 t;经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Length-Converted Catch Curve)及刀刃式选择假设模型(Knife-Edge)估算三疣梭子蟹雌性总死亡系数Z=4.17、自然死亡系数M=1.20、捕捞死亡系数F=2.97、资源开发利用率E=0.712、平均选择甲宽Lc=62.38mm、最大效益时开发利用率Emax=0.515;雄性总死亡系数Z=3.76、自然死亡系数M=1.19、捕捞死亡系数F=2.57、资源开发利用率E=0.684、平均选择体长Lc=40.84 mm、最大效益时开发利用率Emax=0.487。研究表明:1)莱州湾三疣梭子蟹雌雄性比、雌雄性幂指数均处在正常水平,总体生长状况良好;2)莱州湾三疣梭子蟹雌、雄性群体资源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最适利用率与最大利用率,处于过度开发水平;3)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现存资源量低于生态容量,上升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17.
依据2013年6月对莱州湾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盐度(S)、pH、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P)等理化因子的分布特征,并采用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和有机污染指数分别对该海域的营养水平和有机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2013年春季莱州湾所有站位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均符合Ⅰ类海水水质标准;DIN污染严重,31%站位的DIN含量超Ⅳ类海水水质标准;PO4-P含量较低,所有站位PO4-P含量均符合Ⅰ类海水水质标准。由评价结果来看,2013年春季莱州湾海域N/P比值总体处于高值,P相对缺乏,营养水平处于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ⅥP)水平,有机污染程度属于Ⅱ级,表明该调查海域开始受到有机污染,但有机污染程度轻于2007年夏季。  相似文献   

18.
莱州湾扇贝养殖区浮游藻类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4—11月对莱州湾扇贝养殖区的5个海域进行了8个航次的生态学调查,分析了浮游藻类的群落组成、密度、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藻类7门73种,其中硅藻最多,共43种,占藻类种数的58.90%。藻类密度为0.76×104~70.12×104个/L,最高密度在6月,最低在11月。藻类多样性较好,发生赤潮的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19.
夏初辽东湾海蜇放流区大型水母和主要浮游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5~2007年6月上旬和7月上旬在辽东湾海蜇放流区进行的大型水母调查及同期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区域大型水母及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特点以及海区中浮游动物的生态类型和优势种,并且试图寻找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与大型水母的数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小型桡足类及桡足类幼体: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桡足类幼体、无节幼体。大型水母主要有: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沙蜇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大型水母的高密集区往往位于浮游动物高丰度区的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