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农户分化伴生的需求异质性视角,研究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对提高农户宅基地流转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借助二元Logistic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探析试点地区农户宅基地保留需求和流转期望需求对流转意愿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留村的直系亲属人数、农业收入占比、未来失业、退休后回农村养老等因素表现为农户宅基地保留需求,其对流转意愿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合理的流转价格标准、能享有惠农补贴、能实现入股、融资等资产价值因素表现为农户宅基地流转期望需求,其对流转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宅基地保留需求通过弱化流转期望需求中宅基地资产价值显化,抑制期望需求对农户流转意愿的促进作用;农户宅基地保留需求对流转意愿的负向作用大于期望需求的正向作用,农户宅基地保留需求对流转意愿的贡献度为62.49%,农户宅基地流转期望需求对流转意愿的贡献度仅为37.51%。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应加强宅基地改革政策宣传、重点探索农户宅基地资格权保障制度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推进试点地区宅基地流转工作,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浙江省义乌市142户农户调查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宅基地流转对农民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宅基地流转能促进农户家庭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总收入的增加,但会使农户家庭工资性收入减少。总体来看,宅基地流转有助于农民福利水平的提升。为此提出政府应加强宅基地流转政策宣传力度,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扶持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分析框架,以山东省日照市184份农户调查问卷为研究样本,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宅基地“三权分置”背景下的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不强,对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职业、受教育水平、非农收入占比、是否在城镇买房、宅基地数量、是否拥有宅基地使用权证书、宅基地所有权归属以及是否了解“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对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性别和家庭人口数对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对宅基地流转的意愿认知和行为决策,对于促进农村宅基地有序流转、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短期效应并不明显,有待随着改革的推进逐渐显化。  相似文献   

4.
农村宅基地的利用、退出及其补偿是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创新的核心。该研究根据芜湖市农村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农户宅基地利用状况及其特点、农户对宅基地产权的认知、农户宅基地流转状况、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农村宅基地综合管控的制度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5.
安徽农村宅基地存在房屋空置、占用面积超标、未建房宅基地耕种、耕地上建房等现象。行政村所处位置、农户农业收入水平、非农业收入水平、农户工作状态四个因素是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显著因素。建议制定农村宅基地流转和依法入市的有效制度,建立合理、健康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土地利用机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从而推进农村宅基地有偿转让。  相似文献   

6.
以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为研究主题,以昭苏县喀拉苏乡为调研区域,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得出农户的认知程度不高、政府及有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宅基地流转市场不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宅基地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宅基地的监管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扫除宅基地流转障碍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作为农村最重要的资产,农村宅基地只有通过有效治理,才能转换为乡村振兴所需资本。以金寨县小南京村宅基地流转为案例,基于深度访谈、问卷调查解析金寨县农村宅基地既有治理模式,评价该治理模式下农村宅基地治理模式及其实现成功治理的前置条件。分析认为:保障农民用益物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是宅基地改革应该遵守的准则,金寨县小南京村宅基地流转对部分宅基地实行有偿使用,符合农民的预期,有助于实现农户增收创收,宅基地流转后使用单位所缴纳的部分使用费用可用于完善村内的公共基础建设以及公益事业等,这有助于规范宅基地流转管理。但同时还应该采取完善相关配套机制、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创造优良社会投资环境等措施,切实提高农户生活方面的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互联网使用在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决策中的影响及其机理,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 668份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反事实分析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直接促进农户宅基地流转,并通过信息获取、需求发布两个中介路径间接促进农户宅基地流转;进一步加大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能够促进农户宅基地流转,特别是促进没有接入互联网的农户使用互联网,能够使其流转宅基地的概率提升3.1 %;宅基地面积、宅基地价值认知和新购房计划显著促进农户宅基地流转。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农户易于、乐于使用互联网获取宅基地相关信息和发布宅基地流转需求,同时综合考虑影响互联网使用与宅基地流转的因素,分类施策。  相似文献   

9.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实践与探索——基于宁波市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现象在我国农村大量存在。基于宁波市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现状的调研,分析宁波市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实践中的有益做法、存在问题,剖析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影响因素,探讨促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途径。结果表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形式多样化,推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采用多种形式建设农村住房、实行宅基地管理信息化等做法对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具有推动作用。然而,实践中仍存在"一户多宅"、违法违规用地建房和非法流转交易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发展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客观需求,法律对宅基地流转的限制造成了宅基地使用权的隐性流转,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监管缺位以及与宅基地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缺陷。据此,提出了改革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完善宅基地相关立法、建立健全宅基地交易市场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不断增加,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空心化、宅基地闲置、发展活力匮乏等一系列现象,科学管理、高效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资源已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与关键所在。以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六塘镇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从法律实践、政府、市场、村集体、农户自身五个不同视角分析了当前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现状,发现当前宅基地流转过程存在法律操作性不强、政府角色不明晰、隐形流转市场较活跃等问题,应通过宅基地确权、完善村庄规划编制、引入社会资本、健全宅基地流转市场体系等措施,盘活农村宅基地“沉睡资产”,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采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为促进农村宅基地退出提供政策建议和参考。结果表明,在所选的13个因素中,年龄、家庭年均纯收入、宅基地宗数、农业收入比重、是否购买城镇住房和是否具有职业技能等6个因素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年龄、农业收入比重和是否购买城镇住房具有相反作用;家庭年均纯收入、宅基地宗数和是否具有职业技能呈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合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实现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公平与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村民、集体和政府三者共同利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及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筹集资金的作用等角度出发,分析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合理性,认为在充分尊重农民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分区域、有差别地推进我国农村闲置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村宅基地利用率低、资产流失和新农村建设资金筹集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构建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退出供支撑,采用文献综合法和归纳总结法,通过对国内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研究进展的系统总结和梳理,提出未来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研究的重点方向。结果表明:1)现有研究主要从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影响因素、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与方式及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等方面开展;2)已有研究主要采用了农户问卷调查方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RA)、统计和计量经济模型法及社会学的案例研究方法。基于已有研究进行评述,并提出未来重点研究方向,包括:1)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农户行为响应机理研究;2)农村宅基地退出治理路径模式研究;3)基于宅基地价值体系的退出补偿标准研究;4)基于利益主体博弈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评价及整治潜力分析,对各市(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进行评价,查找存在的问题及整治潜力的影响因素,设定评价模型和权重系数,测算人均标准居民点、农村危房改造、中心村建设、进城农民土地腾退及异地扶贫等5个方面的整治潜力。结合ArcGIS软件对遥感影像图、土地变更调查图、土地总体规划图等矢量数据的空间叠加分析成果,得出各市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结果,并划分各市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的等级,用以指导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以及具体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项目的安排。  相似文献   

15.
浅析农村居民点整理中的土地权属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海如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5):15-15,20
农村居民点整理作为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兴起。在整理过程中,不少地区存在权属调整不合理的问题,侵害了农民权益,阻碍居民点整理进程。该文从理论层面对居民点整理中的土地权属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易舟  段建南 《农业科技管理》2013,32(2):47-51,76
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工作公正、平等、有效的实施,是保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建立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参与主体利益博弈分析模型,分析了影响因素、参与主体、收益函数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并用长沙市宁乡县关山村宅基地整理实例予以论证,提出了逐步完善农村宅基地立法体系、适当放宽农村土地政策、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韩文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807-6808,6812
农户是我国农村土地利用最基本、最直接的单元,作为农村土地利用的基本决策主体,农户的支持和配合是农村居民点整理顺利实施的必要前提。以此为出发点,该研究基于对南京市、徐州市的问卷调查结果,利用Probit回归模型对两市农户意愿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其影响作用和程度大小,并对两市农户意愿影响因素的差异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提出应结合地区实际制定合理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明晰宅基地产权等建议,推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为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和实施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多因素综合评定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成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理论值进行修正测算,得出符合实际的现实潜力。结果表明,成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值为2 261.66 hm2,修正系数介于0.100 9和0.417 5之间,修正后的潜力面积为603.69 hm2,受现实因素的限制,成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修正潜力占理论潜力的2669%,应根据各乡镇现实转化能力,合理安排农村居民点整理,提高整理效率。  相似文献   

19.
汤永鸿  杜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4106-14108,14184
利用1996~2006年石家庄市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实地调查,分析了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展超标是经济快速发展与政策控制不力等宏观因素和农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为等微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用地控制、开展节约用地和守法意识教育等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宅基地的腾退涉及的是农户已经取得的存量宅基地的退出,农户做出腾退宅基地的行为决策是基于各种因素综合考量的自觉理性的表现。虽然影响农户宅基地腾退的因素存在区域差异性和农户特征的异质性,但目前农村宅基地的取得和使用上的体制性因素成为阻碍宅基地有效腾退的根本原因。提出以户籍和社会保障号相结合的申请制度,宅基地申请和使用的标准应按照户和人均面积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人地挂钩制度,实现宅基地的异地腾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