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王静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9):108-109
城市广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文从城市广场植物景观的功能、营造原则、营造手法3个方面探讨了城市广场设计中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  相似文献   

2.
浅议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公园景观营造的问题提出景观营造的原则和思路,从丰富植物季相景观和植物景观营造的层次、加强植物配置的艺术性、丰富植物色相景观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手法,指出今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张小茜  张文豹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824-9826,9880
介绍了城市湿地公园的相关概念和功能,根据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的“三元论”的理论,解析了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的原则.结合南京鱼嘴公园景观营造的实例,从以文化为“神”,以自然为“骨”,以景观为“肉”3个方面探讨了其景观营造手法,旨在营造一个形神兼具,随城市发展而生长的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4.
曾盛 《乡村科技》2023,(21):95-9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生态近自然的新中式植物景观更能满足人们对环境美的述求和意境感悟的追求。介绍新中式植物景观的概念、特征及类型,详细探讨其具体的基本营造手法,并以福建省长汀县汀州国际大酒店室外景观工程为例,分析酒店室外不同区域空间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的具体要点。  相似文献   

5.
根据城郊山区生态景观特点及游人需要,以石家庄市山前大道为例,探讨了城郊山区交通线路景观林规划原则和内容。将石家庄山前大道沿线山区景观划分为道路景观为主的景观单元、沟谷、农田的俯瞰借景景观单元、仰视的可视山体远景景观单元。根据不同类型景观单元特点,分别建立了道路景观营造技术、俯瞰借景道路景观营造技术和仰视借景道路景观营造技术。提出了适于石家庄市山前大道的植物种类,并建立了道路沿线树种色彩变化频率、景源景观色彩斑块面积等设计方法,及借沟谷景源模式、借农田景源模式和景源景观色彩斑块搭配设计等技术。可为类似地区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总结乡土景观的概念出发,研究乡土景观在郊野公园绿地中的营造手法并得出5个营造要点:将人工干预程度降低到最小,创造具有宜人尺度的空间;大手笔再现田园风光,产生柔美景观;创造多样的生态系统,为生物提供丰富的栖息环境;解读地域文化,寻找心灵故乡;共享丰收景象,再现生命氛围。以山西省圣天湖湿地公因为例,在现状调查、规划分析的基础上,通过9个功能区的设计来营造优美的乡土田园风光,以期为郊野公园的乡土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徐州市鼓楼生态园D区景观设计借鉴批判性地域主义的设计思想,结合徐州城市的历史特色和居民生活特点,通过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设计手法,对住区景观布局及景观进行设计,营造出符合徐州居民生活特色的现代住区景观。  相似文献   

8.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具有其特殊性。以重庆迎风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在调查湿地公园植物资源的基础上,按照湿地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设计原则,对湿地公园不同区域植物配置模式与景观营造进行了探索与分析,以期为重庆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和植物群落构建以及景观营造提供科学合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植物空间的营造是校园景观营造的重要内容,由植物组织或围合而成的空间有别于枯燥的人工建筑形成的空间,它以多样的姿态组成丰富的轮廓,以不同的色彩构成美丽的景观,使枯燥的人工建筑群充满生机与活力。综合应用多种造景手法,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需求,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0.
余声 《现代农业科技》2010,(23):218-219
介绍了设计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及其在园林景观营造方面的作用,阐述了人的行为对环境景观塑造的影响,通过对景观营造设计内容的介绍,分析了设计心理学在景观营造方面的应用,为体现景观营造人性化原则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西安市东大镇温泉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秀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459-3460,3475
在分析东大镇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提出了体现该区特色的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明  孙庆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91-12994
运用生态旅游研究中的相关理论,对目前大量兴起的黄土高原窑居度假村进行了深入调研。从介绍黄土高原窑居聚落的现状入手,总结了窑居度假村的类型,即依托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较高的历史窑洞民居形成的旅游度假区;以原汁原味的窑洞民居及风土人情为特色开发的窑洞度假村;体现黄土高原民居特色的窑洞宾馆,并以洛川黄土风情度假村、三门峡庙上村民俗度假村、延安杨家岭石窑宾馆为例,详细分析了窑居度假村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窑居度假村的开发原则与对策,强调应明确黄土高原窑居度假村开发的方向,并遵循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原则与责任性原则。最后指出黄土高原窑居度假村的开发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并发展传统窑居聚落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安市东大温泉度假区游客满意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游客满意度是评价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笔者以西安市东大温泉度假区为例,以期望差异理论和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回归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温泉度假区游客总体满意度和各项服务指标的感知实绩与期望差异作出分析。结果表明,①游客对度假区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且感知价值、总体满意度与游客忠诚度3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②15项服务质量评价因子的感知实绩普遍高于期望值,将15个质量评价因子划分为5组,找出游客不太满意的几个方面,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4.
现代旅游业经历多年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体现在旅游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时间的角度研究旅游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惯用的方法,这种研究也越来越涉足到旅游发展的某种要素及现象的变化中。通过收集相关的研究文献,经过分析、总结,从理论、实证和研究方法三方面进行综述。理论方面,认为与旅游地相关的理论主要有生命周期理论、空间结构演化理论和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实证方面,生命周期、空间演化、旅游流、旅游产业、旅游形象、旅游合作、旅游环境、政策与体制成为学者们较多关注的领域;研究方法上,定性、定量研究都有采用,但定量方法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给河北省张家口滑雪场景观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设方案。【方法】以崇礼区长城岭滑雪场为例,分析滑雪场的景观构成要素并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每个景观要素设计要点及方法。【结果】发现滑雪场景观要素主要由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组成,硬质景观由点、线、面三类组成。点的元素主要有服务性建筑、游憩场、停车场;线的元素主要有滑雪道的曲线变化、公路的曲线以及缆车等;面的元素主要是地形的变化。软质景观主要指植被和水体,植被以林木为主,属于面的元素,水体主要形式为地下水和积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湖泊,他们属于线的元素。这些构成滑雪场的景观元素在设计时要达到使用、审美和生态平衡的目的。【结论】随着中国滑雪场景观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尊重自然,尽可能的利用原有场地条件,最大程度保留原始环境。  相似文献   

16.
吴刘萍陈少宜  卢八洲 《安徽农业科学》2013,(24):10050-10053,10103
对热带滨海度假庭院生活方式和景观需求进行分析,提出度假庭院的世界性和地域性景观特征,结合雷州半岛的地域特征,对半岛典型村落的乡土庭院、茅草石屋、火山岩石等乡土景观片断进行符号性挖掘提炼,通过引借、转换、夸张、凝练、工艺创新等手法,探索雷州半岛滨海度假庭院的乡土传承,并以“一院一房一亭”的方式,结合案例营造了4种度假庭院模式.  相似文献   

17.
俞彤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3):174-176
河源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温泉旅游在河源旅游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文在分析河源发展温泉旅游产业的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开发河源温泉资源,加快发展温泉旅游产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生态观光区的形象定位和传播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态观光区的开发和建设已成为我国生态旅游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观光区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基本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和市场需求,特别是在争取旅游客源市场比较激烈的今天,生态观光区开发建设更需要研究其形象策划和传播策略,具体包括形象的定位及其口号设计,人-地感知形象和人-人感知形象的设计,形象传播的具体方法与技巧等.以浙江省台州市凉溪农业生态观光区为个案作了具体探讨.参8  相似文献   

19.
傅广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768-7772
分析了甘孜州温泉旅游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运用系统观点和旅游规划理论及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了甘孜州温泉旅游的发展战略,论述了其开发原则和开发策略,提出了发展甘孜州温泉旅游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川西地区温泉特征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晓琴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915-6917
川西温泉旅游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占四川省温泉总数的76%,是我国重要的温泉区之一。在探讨川西温泉资源分布与分类的基础上,从空间布局、分类开发、温泉保护、旅游产品、地域文化、自然生态、藏医学浴疗、客源市场8方面提出川西温泉可持续开发对策,为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温泉旅游地的可持续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与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