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根据1997-2010年对广东沿海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的监测结果,对近江牡蛎体重金属元素镉(Cd)、铜(Cu)、铅(Pb)、锌(zn)的含量水平、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近江牡蛎这一经济水产品种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近江牡蛎Cd、CuPb.Zn的含量分别为(1.31±1.43)、(72.3±89.7)、(0.26±0.22)、(203±178)mg·kg^-1,不同元素的含量与近江牡蛎对其累积能力有关。1997-2010年,广东沿海近江牡蛎体重金属cu、cd、Pb、Zn的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特征为中部沿海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于东部和西部沿海。风险分析结果显示,近江牡蛎体Pb、cd的暴露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WHO/FAO)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的推荐值,处于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于2006—2011年间每年的3月份,在海南岛沿岸选取的4个重要港湾(马袅港、东寨港、八所港、榆林港)采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成体30只,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六六六(HCHs,包括α-、β-、γ-、δ-HCH)含量。结果显示,2006—2011年近江牡蛎体中HCHs含量范围是未检出~1.16 ng.g-1,平均含量是0.15 ng·g-1,与1985年海南岛贝类体内的HCHs残留量相比,20多年间浓度降低至原来的1/45。在这6年中HCHs含量于2006—2008年先略微下降,之后小范围上下波动,但总体上呈平稳的趋势;样品中HCHs区域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马袅港〉东寨港〉八所港〉榆林港。通过对HCHs的组分特征分析,认为海南岛采样海域周围近年没有新的HCHs污染源输入。与世界其他海域贝类体内HCHs含量比较,海南岛沿岸牡蛎体内HCHs残留量较低,符合中国《海洋生物质量》一类质量标准。通过计算安全消费量,认为海南岛沿岸海域牡蛎体内HCHs致癌风险和暴露风险均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3.
对粤西某硫酸厂周边农田的农作物及其种植土壤中重金属Tl的含量分布、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硫酸厂周边农作物及其种植土壤均受到了Tl污染,其中作物种植土壤中Tl的含量变化范围为3.76~7.24mg·kg^-1,表现出中度以上的Tl污染和较高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Tl在6种不同农作物中的含量变化范围为20.69~176.7mg·kg^-1,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富集效应。其中番薯中Tl的富集系数最大,为26.9;油麦菜中Tl的富集系数最小,为4.11。农作物中Tl的健康风险评价表明,在硫酸厂周边农田种植的作物中除毛豆外,其余的农作物可食用部分中Tl的危险商(HQ)值均大于1.0,食用这些农作物将可能对人体产生健康风险,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7年和2009年对广东、广西沿海部分海域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监测资料,分析了贝类产品中镉(Cd)、铜(Cu)、铅(Pb)、锌(Zn)的含量特征及其季节差异,并采用点估计方法对贝类产品中的Cd、Cu、Zn、Pb进行了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贝类品种的差异决定了其体内Cd、Cu、Pb、Zn含量的差异,近江牡蛎样品中Cd、Cu、Zn的含量远远高于另外4种贝类,文蛤样品中Cd、Cu、Pb的含量明显低于其他4种贝类。贝类产品中Cd、Cu、Pb、Zn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这可能与海水的温度、盐度、溶解氧等因子的季节变化有关。与《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限量值相比,贝类产品中Cd、Cu、Pb的合格率分别为65%、67.7%和100%。与其他海域贝类产品的调查结果相比,此次贝类样品Cd、Cu、Pb、Zn的含量处于正常的波动范围内;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推荐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相比,太平洋牡蛎、翡翠贻贝、菲律宾蛤仔和文蛤的Pb、Cd的膳食暴露量处于安全范围内,而近江牡蛎的Cd膳食暴露量可能存在风险。  相似文献   

5.
3种海洋贝类重金属污染及食用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常见海产贝类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对3个不同养殖区域内水煮加工后的牡蛎、缢蛏和血蚶体内的Cd、Cr、Cu、Pb、甲基Hg和无机As等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利用体外生物可利用度分析贝类中重金属在人体胃肠道中的溶解和转化情况,并采用生物质量指数(Pi)和靶标危害系数(THQs)对贝类食用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牡蛎中重金属污染水平较高,且Cu、Cd是牡蛎的主要污染因子。Pb和Cd的单项污染指数平均值分别达到4.6675和1.0601,综合污染指数最大值达7.6552,说明部分贝类达到重度污染。体外生物利用度模型表明,贝类中的重金属在人体胃肠道环境下不能完全溶解,其生物利用度在1.1975%~69.5775%之间。采用THQs值评价贝类中金属元素总量和体外消化模型后的含量,以金属总量进行评价时,77.78%贝类样品的THQs值大于1.0;以体外消化模型后的金属元素含量评价时,3个养殖区的牡蛎和象山缢蛏的THQs值大于1.0,表明长期食用牡蛎对人体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并且各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依次为Cd无机AsCuPb甲基HgCr。本研究结果为评价重金属对人类健康的风险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城郊污灌土壤-小麦体系中重金属Cu、Cd、Cr、Pb和Zn的迁移富集特征及潜在健康风险,选取北京城郊污灌区24块代表性小麦(Triticumaestivum)样地,运用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HR-ICP-MS)测定了土壤及小麦籽粒中消解态Cu、Cd、Cr、Pb和Zn含量。结果表明,污灌土壤中Cu、Cd、Cr、Pb和Zn的均值含量分别为26.51、0.24、101.29、28.04mg.kg-1和85.59mg.kg-1,高于北京土壤元素背景值,已出现积累现象;小麦籽粒中5种重金属含量顺序为Zn(52.38mg.kg-1)〉Cu(6.09mg.kg-1)〉C(r4.62mg.kg-1)〉Pb(0.17mg.kg-1)〉Cd(0.04mg.kg-1),其中Cr、Zn含量超出国家标准限值,食品安全需引起关注。在以污灌区小麦粉为主要食源条件下,健康风险评价显示:北京城郊污灌区单一重金属风险系数(HQ)尚未达到显著水平,但是郊区成人和儿童的5种重金属综合健康风险均大于1,4种不同人群的风险系数(HQ)和风险指数(HI)有相同的影响顺序,即郊区儿童〉郊区成人〉城区儿童〉城区成人;5种重金属中,Cr所占风险比例最小,由Cu和Zn所引起的健康风险所占比例最高。表明对北京城郊污灌区小麦籽粒主要消费区域和流通渠道以及由此引发的居民(尤其郊区儿童和成人)重金属健康风险需要予以关注,预防食品安全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内蒙古马铃薯重金属的时空变化,全面客观评价马铃薯中重金属的膳食健康风险,以疏解隐忧,引导群众科学消费,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2016-2018年采集自阴山南麓、阴山北麓和大兴安岭岭东南区的327份马铃薯样品开展重金属种类识别与定量分析,并采用点评估法结合重金属风险商(HQ)、风险系数(Rf)、慢性膳食摄入商(%ADI)和急性膳食摄入商(%ARf D)开展不同人群膳食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马铃薯的镉、铅、铬、铜和镍检出率均为100%,总砷和总汞的检出率较低,分别为33.1%和36.1%,含量总体较低;阴山南麓、阴山北麓和大兴安岭岭东南区马铃薯中重金属含量分布差异显著(p <0.05)。暴露评价表明,总汞的Rf为1.41,属低度风险,总镉、总汞的HQ为0.11~0.82,属于低度风险,基于综合危害指数(HQ+Rf)的前3位风险危害物是总镉>总铜>总汞。膳食摄入评价表明,铜的%ADI为3.69%,其余均低于2%,慢性风险可接受,不同人群亚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顺序是幼儿>老年>成年>>儿童>青少年。建议制定预防性手段,加强马铃薯中重金属跟踪与监测,推进铜和镍最大限量值的制定。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水位高程土壤汞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成  陈宏  孙荣国 《水土保持学报》2014,(1):242-245,252
以三峡水库消落带为研究区域,采集重庆涪陵、万州等9个区县不同水位高程共81个样点的土壤,分析其总汞含量与分布特征,并采用美国环保署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不同水位高程土壤中汞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汞含量为(40.5±5.0)~(113.7±46.3)μg/kg,平均值为(68.5±22.7)μg/kg。不同水位高程土壤汞的平均含量为155~165m高程(79.4±18.4)μg/kg145~155m高程(66.9±14.6)μg/kg165~175m高程(59.2±13.3)μg/kg。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不同水位高程土壤汞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一级标准,但有80.2%的采样点土壤汞含量超过三峡库区土壤背景值。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儿童比成人更易受到土壤汞含量的影响。成人和儿童在不同水位高程所受的土壤汞年风险系数均小于美国环保署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非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中国南方6省稻米中总汞污染现状,于2009年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四川6省抽样检测了1 321份稻米样品,结合中国居民20个性别年龄组人群的稻米消费量和体重信息,采用非参数概率方法对稻米中总汞的膳食暴露量进行了评估。总汞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检出限(LOD)为0.000 8 mg.kg-1。结果表明,稻米的总汞含量在地区间存在着差异,虽然有76.2%的样本总汞含量(0.000 8~0.063 4 mg.kg-1)高于检出限,但仅有2.3%的样本超出了最高限量(ML 0.02mg.kg-1)。将评估结果比照JECFA推荐的总汞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5μg.(kg bw)-1,我国居民食用这6省稻米产生的汞暴露风险较小。但在P99.9的高百分位水平下,14岁以下人群的摄入量相对较高,占PTWI的41.5%~62.9%,其中2~4岁儿童和4~7岁男童的摄入量占PTWI的60%以上,潜在风险较大。建议应对稻米中重金属汞的含量进行追踪监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广州市区居民消费量较大的7种淡水鱼和5种海水鱼肌肉中甲基汞(MeHg)含量,评估人体通过食鱼摄入MeHg的暴露风险。结果显示,广州市鱼体肌肉中MeHg含量范围为2.39~349μg·kg-1,平均含量为43.4μg·kg-1。不同食性鱼类MeHg含量水平依次为:肉食性〉杂食性〉草食性,处于食物链不同环节解释了这种含量差异。从生长环境来看,海水鱼肌肉的MeHg含量总体上高于淡水鱼。所有鱼中MeHg含量均低于国内外相关标准限值。与国内其他地区商品鱼相比,广州市商品鱼中MeHg含量相当,但明显低于野生鱼。居民通过食鱼摄入的MeHg范围为0.035~0.087μg·kg-1·d-(1bw),均值为0.050μg·kg-1·d-(1bw),远低于美国EPA规定的MeHg暴露参考剂量(RfD)值(1.1μg·kg-·1d-1),也低于WHO和FAO制定的临时性周可承受摄入量(PTWI)(1.6μg·kg-1)。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居民食鱼MeHg暴露风险较小,但儿童等敏感人群食用特定鱼类的量和频次要引起一定注意。  相似文献   

11.
针对海水鱼类半滑舌鳎养殖池排出水中大量絮状悬浮物难以用常规机械过滤法去除的问题,选择适应能力强的滤食性双壳贝类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通过现场实验测定了它们对鱼类养殖排出水中悬浮物的生物滤除能力。结果表明,在海水流速为100 L·h^-1条件下,牡蛎[壳高(9.80±0.45)cm,湿重(117.0±10.0)g]和贻贝[壳高(6.54±0.26)cm,湿重(29.7±2.4)g]对养殖排出水悬浮物的生物沉积速率分别为40.28~45.30 mg·ind^-1·d^-1[平均(43.40±2.16)mg·ind^-1·d^-1]和6.96~8.87 mg·ind^-1·d^-1[平均(7.66±0.99)mg·ind^-1·d^-1];在实验海水流速为150 L·h-1条件下,牡蛎[壳高(9.33±0.99)cm,湿重(95.8±31.4)g]和贻贝[壳高(6.39±0.91)cm,湿重(28.0±15.4)g]对悬浮物的生物沉积速率分别为13.68~22.50 mg·ind^-1·d^-1[平均(17.35±4.59)mg·ind^-1·d^-1]和 5.37~5.67 mg·ind^-1·d^-1[平均(5.55±0.15)mg·ind^-1·d^-1]。表明长牡蛎和贻贝两种双壳贝类对半滑舌鳎养殖池出水中悬浮物具备很强的生物滤除潜力,且能吸收和利用悬浮物中的有机质实现养殖废物的生物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七步连续提取法分别对黄河上游11个不同段位表层沉积物样中7种形态磷进行了分离分析,探讨了其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分析了其生物可利用性及对黄河及海洋水体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获得沉积物中磷的7种赋存形态为:交换态磷(Ex-P)、铝结合态磷(Al-P)、铁结合态磷(Fe-P)、闭蓄态磷(Obs-P)、自生钙结合磷(Ca-P)、原生碎屑磷(De-P)和有机磷(OP),其中De-P和Ca-P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39.08~482.89mg.kg-1和40.30~125.55mg.kg-1,二者共占总磷(TP,为各形态磷的总和)含量的约87%,是沉积磷和无机磷(IP,前6种磷形态之和)的主要存在形态;OP含量范围为6.14~36.74mg.kg-1,平均占TP的4%;Ex-P、Al-P、Fe-P和Obs-P含量均较低,平均值分别为7.53、25.85、5.05mg.kg-1和0.64mg.kg-1,共占TP含量的约9%。各形态磷的含量分布直接与取样点及沉积物粒径有关。Ex-P、Al-P、Fe-P、Or-P和部分Ca-P作为黄河表层沉积物中潜在的生物可利用磷(BP),其总量至少占TP的5.91%~30.17%。根据黄河每年进入渤海的输沙量可初步估算出黄河泥沙入海后为海洋提供的BP的量达3.21~8.92万t。  相似文献   

13.
通过常规生产床栽,对比研究姬松茸60Co辐射新菌株J3和原菌株J1在营养品质以及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姬松茸60Co辐射新菌株J3子实体中鲜味氨基酸总量(56.5g.kg-1)、甜味氨基酸总量(52.4g.kg-1)、硫氨基酸总量(15.8g.kg-1)、支链氨基酸总量(38.1g.kg-1)、芳香族氨基酸总量(16.1g.kg-1)、儿童氨基酸总量(17.8g.kg-1)、必需氨基酸总量(95g.kg-1),分别占氨基酸总量(221.7g.kg-1)的25.48%、23.64%、7.13%、17.19%、7.26%、8.03%和42.85%,分别比姬松茸J1高28.12%、12.93%、0%、14.41%、12.59%、16.34%和11.76%。J3的多不饱和脂肪酸(76.15%)和不饱和脂肪酸(77.55%)分别比姬松茸原菌株J1高4.39%和3.82%。J3子实体含镉(3.86mg.kg-1)、汞(0.42mg.kg-1)和砷(0.09mg.kg-1),也分别比原菌株J1低45.86%、32.25%和18.18%;其铅含量符合国家食用菌卫生标准GB7096—2003;砷含量符合国家绿色食品食用菌NY/T749—2003的标准。子实体中联苯菊酯、溴氰菊酯、百菌清、六六六、多菌灵、阿维菌素、甲基托布津、甲胺磷、毒死蜱、滴滴涕和二氧化硫含量均符合国家绿色食品食用菌NY/T749—2003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模拟酸雨对冬小麦-大豆轮作农田土壤呼吸、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在农田进行随机区组试验,布设4个区组,每块区组随机设置4个模拟酸雨处理,分别为去离子水A1(pH=6.7)、A2(pH=4.0)、A3(pH=3.0)、A4(pH=2.0)。采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不同酸雨强度的冬小麦-大豆轮作农田进行土壤呼吸速率观测,并采用气压过程分离技术(BaPS)测定不同酸雨处理的土壤CO2产生速率、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田各处理间土壤呼吸速率无显著差异(P〉0.05);大豆田高强度模拟酸雨A4处理明显抑制了土壤呼吸作用(P〈0.05)。就冬小麦-大豆轮作生长季而言,各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无显著差异(P〉0.05),其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2.26±0.11)、(2.31±0.20)、(1.91±0.09)、(2.03±0.17)μmol·m-2·s-1。冬小麦田A1、A3、A4处理间土壤CO2产生速率、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强度模拟酸雨抑制了大豆田土壤CO2产生速率;大豆田A1、A3、A4处理的硝化速率测定均值分别为(191.6±36.1)、(261.6±36.3)μg·kg-1·h-1和(255.2±45.1)μg·kg-1·h-1,这3个处理的反硝化速率均值分别为(172.8±19.8)、(216.0±45.7)μg·kg-·1h-1和(216.3±44.6)μg·kg-·1h-1。研究表明,模拟酸雨强度升高未显著影响冬小麦田土壤呼吸、硝化和反硝化作用;高强度模拟酸雨(pH=2.0)降低了大豆田土壤呼吸速率和CO2产生速率,但对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达里诺尔湖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的现实,开展了湖泊表层沉积物中腐殖质形态空间分布和污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腐殖质形态水平分布均表现经向分异特征,胡敏素的分布特征主导了腐殖质的水平分布格局。达里诺尔表层沉积物中胡敏素是腐殖质中的主导形态,占总有机碳的74%~94%,占腐殖质的80%~90%。深水区表层沉积物中松结态胡敏酸和稳结态胡敏酸含量高于浅水区,揭示由水深导致的氧化还原条件是影响胡敏酸分布的因素之一。腐殖质本身矿化率很低,但它能促进其他有机质的矿化,腐殖质形态与总有机碳、有机氮显著相关。达里诺尔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指数基本为中清洁水平,湖区西南部有机污染较湖区东北部严重,湖区西部有机污染较湖区东部严重。  相似文献   

16.
检索获取了中国期刊网收录的1980-2009年间土壤研究文献,提取了其中研究样品的有机质含量信息并形成数据库,统计评价了我国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85年以前文献土壤样品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2.88±7.86)g·kg^-1,1985—1992年则为(11.26±6.30)g·kg^-1,1993-2002年为(11.67±5.11)g·kg^-1,而2003-2009年为(11.72±7.15)g·kg^-1;显示,1985年以来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呈现总体上升趋势,支持了我们对土壤监测资料的分析结果。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含量水平,水田总是高于旱地(P〈0.05),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旱地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含量以1985年前为最高,而水田样品2003-2009年期间含量高于1985年前水平。同时分析表明,旱地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区域差异明显,近30年来,旱地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在华北、华东、西北增加显著(P〈0.05);而在东北显著降低(P〈0.05);华南、西南有机碳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这些结果支持了已有的土壤监测资料和调查资料研究中中国土壤固碳趋势及其地理区域分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光照和硫酸盐对微生物Fe(Ⅲ)还原的影响,在光照和光暗转换条件下,采用厌氧泥浆恒温培育方法分别在四川和天津2种石灰性水稻土中添加不同浓度硫酸盐溶液(20、50、800mmol·kg-1),培养过程中定期测定土壤泥浆的Fe(Ⅱ)、叶绿素a含量和pH值。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添加20mmol·kg-1和50mmol·kg-1硫酸盐能减缓光照培养中因为蓝细菌光合作用放氧引起的Fe(Ⅱ)氧化反应,Fe(Ⅱ)氧化反应启动时间与对照处理相比延迟3~7d;蓝细菌在光照培养5d后开始迅速繁殖生长,叶绿素a增长速率表现为随硫酸盐浓度增大而增加,其最终含量在四川和天津水稻土中分别为20mg·kg-1和16mg·kg-1;800mmol·kg-1硫酸盐则完全抑制了Fe(Ⅱ)的重新氧化,且在整个培养周期中没有发现光合细菌存在。pH值变化呈现先微弱下降后升高的趋势,但始终维持在弱碱性范围内。当由光照转入避光培养后,Fe(Ⅱ)累积量又重新回升,增长速率表现为对照〉20mmol·kg-1S处理〉50mmol·kg-1S处理。表明光照并非直接影响铁还原微生物,而是通过光合微生物繁殖间接影响铁还原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