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黄甜竹笋期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黄甜竹的出笋、成竹、退笋规律。结果表明:闽东地区黄甜竹的出笋期为3月下旬至5月上旬,盛期出现在4月中旬;前期和中期出笋多,成竹数也多,且成竹质量好,而后期(开始出笋30d以后)出笋数少,成竹数与少,且成竹质量差;竹笋(幼竹)高生长遵循Logistic曲线,退笋比例与竹笋着生深度呈负相关,且营养不良造成的弱退是退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茶秆竹笋期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茶秆竹笋期生长情况和鞭根系统与出笋关系的观察调查和知,茶秆出笋初期10ds内为出笋早期,10-25d为出魏盛期,25-40d为出笋末期;竹木混交林较纯林可相应推迟出笋各期;早、盛期的退九低,成竹较高;幼竹高生长呈现慢-快-慢3个阶段;隔天采笋可增加出笋数量,有利于茶秆竹作为笋用林的培育。  相似文献   

3.
以滇西南巨龙竹为研究对象,设计择伐留竹量(7、15、25、35株/丛)和有机肥施用量(0、40、80、120 kg/丛)的2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分析各处理对巨龙竹发笋成竹和新竹直径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择伐留竹量,显著影响巨龙竹发笋数、发笋率、成竹数、退笋数、新-母竹直径比率、竹丛新竹生物量增长率(P<0.05),对成竹率、退笋率、新竹直径、新竹平均生物量影响不显著;随着择伐留竹量增加,发笋数、成竹数、成竹率、竹丛新竹生物量增长率先提高后降低(转折点在25株/丛),发笋率逐渐降低,退笋数逐渐增加,退笋率先降低后提高(转折点在25株/丛),新竹直径、新-母竹直径比率、新竹平均生物量先提高后降低(转折点在15株/丛).有机肥施用量,显著影响发笋数、发笋率、成竹数、新竹直径、新-母竹直径比率、新竹平均生物量增长率、竹丛新竹生物量增长率(P<0.05),对成竹率、退笋数、退笋率的影响不显著;随着施肥量增加,退笋率逐渐降低,其它生长指标均逐渐提高.择伐留竹量与有机肥施用量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发笋数(P<0.05),对其它生长指标无显著影响.综合比较分析,竹丛择伐留竹25株/丛和施用有机肥120 kg/丛能有效促进巨龙竹发笋成竹,并提高其新竹质量和生物量增长率.  相似文献   

4.
杨智  陈洪  刘济明  王超  伍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781-7783
[目的]为了揭示小篷竹竹笋和幼竹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通过对小篷竹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笋数、退笋数、成竹数、成竹高度和地径进行测定,研究了小篷竹的出笋、退笋和成竹规律,并分析了其退笋原因。[结果]小篷竹出笋时间在60 d左右,出笋呈偏正态分布,9月6~25日为出笋盛期。小篷竹的成竹率和退笋率分别为54.63%和45.37%。造成退笋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病虫害和鼠害,故应加强小篷竹出笋前的抚育管理。小篷竹竹笋—幼竹高生长呈慢—快—慢的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生长高峰期在第15~45天,夜间生长量是白天生长量的1.42倍。地径生长期为15 d左右,生长变化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小篷竹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台湾桂竹笋—幼竹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30个样地材料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桂竹出笋起始期为4月上旬或中旬,持续出笋20~30天;退笋率为23%~30%,成竹率较高,在现有立地条件下竹密度以3450~3900株/hm^2的出笋量最多,笋的基径以初期笋量大,笋重与笋径、笋高间关系的回归方为W=-0.42849+0.02199H+0.02812D,相关系数R=0.81730;从笋出土至幼竹高生长停止约需35天,幼竹液生长大于昼生长。  相似文献   

6.
混交林纯林中毛竹出笋退笋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出笋量的逻辑斯谛 ( L ogistic)模型研究了出笋量随时间增长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出笋前期 (前 1 0 d)出笋数占总数的 1 5%左右 ,出笋中期 (第 1 0~ 2 0天 )占 75%,出笋末期 (第2 0天以后 )占 1 0 %;对退笋特征的观察及其规律的研究得出 :出笋前后期退笋数量少但退笋率高 ,而出笋中期退笋数量多但退笋率低 .小于 1 0 cm的浅鞭竹笋多属退化笋 .纯林中的出笋比混交林中的出笋持续天数短 ,退笋率高 ,为此混交林更有利于竹笋的生长 .出笋退笋规律可用来指导生产 ,为留养和挖取竹笋数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黄秆乌哺鸡竹移植苗不同出笋期的出笋退笋规律。[方法]以黄秆乌哺鸡竹成竹为试验材料,通过追踪调查黄秆乌哺鸡竹的出笋退笋过程分析其出笋各期的出笋退笋规律。[结果]出笋时间始于5月8日,结束于6月12日,以10%的出笋率为标准,将黄秆乌哺鸡竹的出笋期划分为3个阶段。5月8~22日为出笋初期,持续时间为14 d,出笋率占14.3%;5月23日~6月3日为出笋盛期,持续时间12 d,出笋率占73.5%;从6月4~12日为出笋末期,持续时间9 d,出笋率占12.2%。出笋盛期的退笋数量最多,占退笋总数的66.93%。退笋率于6月9日达到最高值(80.0%)。黄秆乌哺鸡竹退笋高度与出笋天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黄秆乌哺鸡竹的合理经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园林竹类植物的出笋-成竹规律,对10种园林竹类植物的出笋期、退笋率、成竹率、幼竹高生长节律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10种园林竹类植物出笋时间在6月下旬至11月中旬,大部分竹子7月上旬即开始发笋,10月中下旬基本结束;出笋持续的时间为80~120d,退笋率17.4%~30.0%,成竹率70.0%~82.6%;各竹种5d高生长量呈"低—高—低"的趋势,竹笋-幼竹高生长与时间的关系经11种单因子生长数学模型拟合,以三次多项式模型拟合最优。  相似文献   

9.
毛竹林笋期管护及合理挖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竹林竹连鞭,鞭生笋,笋成竹,竹又养鞭,循环增殖,不断发展。因此,合理留笋养竹是发展毛竹生长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短穗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短穗竹的出笋规律,为短穗竹的科学栽培、快速繁殖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 d为1个笋期观察单元,对短穗竹出笋、成竹、退笋、基径、笋高等生物学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短穗竹幼笋高生长进行Logistic非线性回归拟合。[结果]短穗竹出笋历时24 d,以出笋比率P=10%为界限,将笋期划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初期和盛期出笋数增加较快,历时较短,末期出笋数下降缓慢,持续时间较长。短穗竹盛期退笋最多,退笋原因主要是干枯和虫害。其幼竹高生长符合"慢—快—慢"的生长趋势,与Logistic的生长曲线模型高度拟合,拟合度为0.999。[结论]通过对短穗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阶段的调查,研究了短穗竹笋期的生长发育规律,为短穗竹的科学繁殖和合理经营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主要环境因素对小佛肚竹出笋、成竹和畸形秆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和温室控制条件下,调查温度、水分和光照对小佛肚竹出笋、成竹和畸形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出笋长竹的温度下,温度对丛出笋数、丛新竹数、新竹畸形秆率无影响,始出笋时间随温度的增高而提前,出笋期相对延长。水分对始出笋时间和出笋期有明显影响,丛出笋数、丛新竹数随水分供应间隔期缩短而递增,新竹畸形秆率随水分供应间隔期缩短而明显下降。始出笋时间、丛出笋数、丛新竹数、新竹畸形秆率随光照强度增大而提前或提高,而光照对出笋期无明显影响。研究说明水分、光照是影响小佛肚竹出笋成竹和畸形秆率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2.
竹丛结构状况直接影响着竹子的生长环境。通过丛初植立竹数、立竹空间分布和丛立竹数等对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秆形变异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竹畸形秆率随丛初植立竹数和栽植后年份的增加而降低,丛初植立竹数以2~3株为宜;出笋后的丛立竹数与竹丛外围、内围新竹数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与新竹畸形率呈负相关;竹丛畸形秆新竹数随丛立竹数(出笋前)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丛立竹数与新竹畸形率呈负相关,人工栽培的丛立竹数应控制于4~6株。图1表2参10  相似文献   

13.
甜橙晚熟品种春橙1号选育及其早结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橙1号为从湖南引进的甜橙接穗(品种不详)嫁接苗中选育的芽变优良品种。春梢萌芽期在2月上旬,开花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果实着色期为10月下旬,2月上旬成熟。果实近圆球形,中等大,单果重150-220g,果皮橙红色,光滑。果肉橙黄色,可溶性固形物11.5%~13.5%,可食率73.6%,品质中上等。树势壮旺,抗逆性强,丰产稳产。2008年获得广西果树新品种登记证书。栽培上应高标准建园,超密度定植,加强肥水管理,综合防治病虫。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箣竹带蔸埋秆、埋双节和主枝扦插法的育苗效果和苗木的高生长规律,通过分析3种育苗方法的成竹率和成竹质量等指标,认为埋双节法效果最好,成竹率高达86.2%,育苗1a后新竹的平均竹高和地径分别达到1.99m和1.47cm,另外2种方法中,带蔸埋秆法尤其是母竹基部的成竹质量较好,主枝扦插法育苗效果相对较差,但具有材料丰富、费用低的优势;箣竹苗木自笋出土后,遵循着"慢-快-慢"的生长规律,新竹高度(y/m)随出笋天数(x/d)变化的模型为y=-0.001 5x3+0.182 3x2-1.997 9x+9.161 2(R2=0.996 2)。  相似文献   

15.
小佛肚竹出笋及竹笋-幼竹高生长规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多用于盆景制作和园林绿化。研究结果表明:小佛肚竹出笋能力强,无大小年之分,笋期7~10月,达116 d,8月上旬至9月上旬的盛期出笋数占总出笋数的70%以上,而末期历时占笋期的44.8%;竹笋-幼竹高生长时序变化呈“慢—快—慢”的节律,以历时20 d,平均生长量2.60 cm.d-1的高生长盛期最快,阶段高生长量占新竹高度的65.4%;各出笋期的竹笋-幼竹高生长期无显著差异,平均高生长期为62 d,明显少于其他中大型丛生竹种。图1表2参11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闽楠人工林年枝梢生长量、开花结实时间、种子发芽率。[方法]采用植物群落学调查方法。进行闽楠开花结实等物候学观测比较。[结果]闽楠一年抽3次梢,秋梢生长量最大,其次为夏梢,春梢最小。闽楠花芽形成在4月下旬~5月上旬.开花在4月下旬-5月中旬,幼果形成在5月中旬~5月下旬,果子成熟在12月中旬-12月下旬。闽楠林果实的千粒重为487-503g,平均496g;种子千粒重为265-275g,平均269g;种子室内发芽率为84.8%-88.5%.平均86.5%;田间发芽率为68.4%-72.6%,平均70.4%。[结论]为提供闽楠人工造林基础性资料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闽楠人工林物候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毅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742-6743
[目的]研究闽楠人工林年枝梢生长量、开花结实时间、种子发芽率。[方法]采用植物群落学调查方法,进行闽楠开花结实等物候学观测比较。[结果]闽楠一年抽3次梢,秋梢生长量最大,其次为夏梢,春梢最小。闽楠花芽形成在4月下旬~5月上旬,开花在4月下旬~5月中旬,幼果形成在5月中旬~5月下旬,果子成熟在12月中旬~12月下旬。闽楠林果实的千粒重为487~503 g,平均496g;种子千粒重为265~275 g,平均269 g;种子室内发芽率为84.8%~88.5%,平均86.5%;田间发芽率为68.4%~72.6%,平均70.4%。[结论]为提供闽楠人工造林基础性资料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松瘿小卷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松瘿小卷蛾Laspeyresia zebeana(Ratz)是落叶松人工林一种重要的枝梢害虫。在黑龙江省两年发生一代,跨3个年度。当年和翌年9月未或10月初分别以幼龄幼虫和老龄幼虫越冬,第3年度5月初开始化蛹;5月下旬开始羽化,5月末开始产卵,6月中,下旬幼虫孵化。幼虫期有两种寄生蜂,寄生率为25%左右。  相似文献   

19.
绿竹地下茎发笋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绿竹地下茎生物学特性即竹蔸秆基芽目萌发规律、蔸根芽点发根规律及竹丛蔸幅与发笋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各母竹的笋目数量变幅为3~10个,多数为5~9个,不同径阶绿竹母竹的秆基笋目数量不同,与径阶呈正相关;秆基笋目从2月开始萌发,3—5月为萌发高峰期,6月以后基本停止萌发;绿竹在6年生以后,整个母竹根系进入老化期;竹丛蔸幅和发笋量呈显著正相关,用Y=0.0424X^2-1.7755X+28.961拟合绿竹竹丛蔸幅和发笋量之间的关系较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