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8个陆地棉品种为亲本,配制了6个单交组合和3个复交组合,对杂种的一些重要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交种F1代比对照有明显的竞争优势,F2代优势下降,但大多数经济性状在F1与F2代之间存在正相关,F2代优势的衰退程度也因不同的组合而在较大差异,有的组合F2代仍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筛选出连续利用F1和F2代的高优势组合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4个不同类型小麦杂交组合亲本和FI代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表现,亲子相关和F2代不同单株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异范围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母本平均值与F1代组合平均值的相关程度较高,对F1组评价有一定作用;中亲值和F1代组合平均值怀F2代单株籽粒平均值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对F2分离群体直链淀粉含量的整体水平有一定预见性;(2)4个组合F2代不同单株籽粒的直链淀粉含量均呈连续性分布,但  相似文献   

3.
研究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亲子相关表明:在F1代和F2代,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干、湿面筋含量与中亲值和低亲值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Zeleny沉淀值在F1代与高亲值,中亲值及低亲值的正样关均不显著,在F3家系对F2单株除湿面筋含量外,籽粒蛋白质含量Zeleny沉淀值和干面筋含量在多数组合中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小麦籽品质性状的遗传力因材料和方法而异。表现为中等偏上,其排列顺序为:籽粒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单交F2代、回交和三交F1代群体植侏品质性状与亲本的相关性及杂种后代的分离与分布,结果表明:(1)在F2代,籽粒蛋白质、干、湿面筋含量和S.D.S沉淀值与高亲值、低亲值和中亲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在回交F1代,上述籽粒品质性状与轮回亲本也呈正相关。在三交F1代,上述各品质性状与第三亲本的正相关系数比较大,说明欲在后代中出现较多的品质性状比较好的个体,亲本的品质应比较好,在三交组合中,  相似文献   

5.
大豆杂交后代粒荚比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粒荚比不同亲本进行杂交,对F1代及F2代粒英比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代粒英比表现出一定的正向优势;F2代粒英比表现出一定的正向优势;F2代粒英比有广泛分离,属于数量性状遗传;F2代广义遗传力各组合平均为51.9%。  相似文献   

6.
选用有代表性的不同水稻材料广泛配组,F1综合评定杂种优势及杂种优势表现,选定优势组合,向高世代发展,固定和利用非F1优势。研究表明,在F2及以后的世代中,杂种优势衰退是普遍的、但是,在大量的组合中,有些组合F2群体分离特殊,不少单株优势性状组合,容易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系。在特别配制的宁恢3-2/C418正反交组合中,选出了一个强优恢复系,其特点是株高基因配置合理,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个体和群体可调,作常规品系试种,增产潜力大。因为具有高的异交结实率,可将其改造为不育系。综合分析,这个强优恢复系已是一个具有深入研究和利用价值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7.
以4组同核异质不育系与3个共同恢复系,接NCⅡ遗传设计进行组配,以明确玉米不同不育细胞质对杂交种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育细胞质对杂交种产量的影响因胞质类型有别,YⅡ-1型不育细胞质具有一定的正效应,而S和C型不育细胞质均表现为负效应,但不同细胞质间的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不育细胞质对F1代5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除行粒数表现为正效应,其余4个因素均呈现负效应。(3)杂交种的产量差异主要是由F1核基因型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8.
杂种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6个T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5个恢复系配制30个T质杂种和30个相应的A质杂种,另外选用4个K型不育系与2个K型恢复系配置8个K质杂种和8个相应的A质杂种,研究杂种F1和杂种F2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结果表明:T质、K质及A质杂种F1和F2的籽粒胚乳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均表现较强的杂种优势,杂种优势变异范围大,多数组合呈正向优势且具有较高的超亲优势,与前人的结论不一致,说明利用杂种优势提  相似文献   

9.
对本中心选育的抗虫杂交棉6H1的利用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治虫条件下,二代棉铃虫发生期棉株顶心被害率6H1F1为33%,对照为332%。皮棉产量为对照的41倍。棉铃虫发生高峰期治一次虫,产量为对照的3倍。正常防治条件下比对照增产424%。各种治虫水平的霜前花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其F2有分离,抗虫性和产量明显低于F1,但远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0.
1995-1997年研究了粳稻BT型同质恢和非同质恢的育性恢复力,两类恢复系F1主要经济性状以其中3个组合F2的5个性状的分离幅度。结果表明,与同一不育系配组,同质恢六辛R与非同南恢77302-1的育性恢复力无显著差异,在F1,同持恢所配组合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显著砂于非同持恢所配组合,前者整精米率显著高于后者,垩白重率显著小于后者,两类组合单株产量高低因组合而异。在F2,非同持恢所配组合的5个  相似文献   

11.
大豆产量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共同提高已经成为国内大豆育种工作者的研究方向。本文从高蛋白大豆品种资源选择、杂交方式以及选择方法对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选育的关系加以探讨,同时对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予以报道,旨在为大豆高产高蛋白育种者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 从1984年开始,我院以外引的高蛋白品种(系)45份为亲本材料,与一些丰产性状突出的品种(系)配制杂交组合。F1、F3代在海南加代,F2、F4、F5代在院内试验区种植选拔,同时在F4或F5代测定蛋白质含量。2 结果与分析2.1 亲本选配 通过育种…  相似文献   

12.
利用蛋白质含量不同的6个亲本的不完全双列杂交的F1,F2代资料,分析了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趋势及与其他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双亲的蛋白质含量差异大,F2变异程度也大。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力较高,可在F2代选择并能获得一定的遗传进度,F1,F2代的蛋白地岑与母本的含量及双亲中亲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F2代的蛋白质含量与百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极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水稻直立穗性状的遗传与其它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34  
直立穗型辽粳5号与弯曲穗型丰锦和沈农129号杂交,F1表现直立穗型,F2直立穗型与弯曲穗型表现3:1分离,正反交F1表现和F2分离均无显著差异;直立穗型穗和上部节间较短,因此株高明显低于弯曲穗型;直立穗型1,2次枝梗和1,2次枝梗籽粒的比例和分布都与弯曲穗型相似,但2次枝梗籽粒尤其是下部2次枝梗籽粒空秕率高,粒重亦明显低于1次枝梗籽粒;选育1次枝梗籽粒比率高,2次枝梗籽粒主要分布于穗轴上部的直立穗型品种,将有助于改善结实性和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粱胞质雄性不育系“吉农105”育性遗传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中国高粱胞质雄性不育系“吉农105”为研究试材,用9个常用高粱恢复系与之杂交,并对其杂种后代F1、F2及BC1的育性分离比例进行了统计调查。结果表明:供试杂种在F1代全部表现育性恢复,在F2代发生了育性分离,其比例为可育:不育=3:1,同时在BC1代也发生了育性分离,其比例为可育:不育=1:1。根据孟德尔的遗传分离规律,可以推断控制“吉农105”的细胞核内的雄性不育基因为1对隐性基因。  相似文献   

15.
2558S、2877S、8902S和W6154S都是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转育而来的籼型不育系,试验得出2558S是可育临界温度低的温敏系,2877S和对照农垦58S是临界温度较低的光敏系,8902S是临界温度较高的光敏系,W61545是临界温度高的温敏系。这四个籼型不育系与四个常规品种杂交F_1育性都正常,同一组合正反交F1育性没有显著差异。在四川雅安夏季长光照但气温偏低的生态条件下,2558S和2877S与四个常规品种杂交F2和BF1育性基本上表现二对基因的遗传分离,而8902S和W6154S与四常规品种杂交F2和BF1育性分离表现不一致,有的组合表现二对基因的遗传分离有的组合则表现不育株显著偏少。由此认为这四个不育系的不育性由细胞核内二对独立遗传的隐性主基因控制,但遗传背景和环境光、温条件对育性分离表现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比较,研究了K、A质杂种F1代性状表现的差异及K质杂种的单倍体频率。结果表明:K质杂种的穗粒数、株高、有效小穗数,单株产量,穗长,穗数和千粒重的平均优势均低于A质杂种,前四者呈现显著;其杂种F1代亦易于产生单倍体,证明K型胞质具有不良的效应,但基因型间表现的差异十分显著,通过优良亲本的选配,可培育出单倍体频率低或不产生单倍体的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17.
陕2A不育系微偻量对植株生长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胞质雄性不育陕2A不同微粉量植株(株系)的微偻对不育系及杂种F1的生长势、农艺性状、单株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陕2A不育系多(强)微粉株系植株营养体大,生长势强,农艺性状较好,单株产量罗高,其配制的杂种F1杂种优势特别强;陕2A不育系无微偻株系植株营养体小,农艺性状差,单株产量较低,其配制的杂种F1杂种优势极弱;陕2A不育系少量微粉株及杂种F1的各性状表现为中间型。同时就多(微粉胞质不育系利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亲本、F1、F2及回交世代资料分析了地上节数的遗传表现、世代相关和各类基因效应估值.结果表明.F1代接近中亲值,F2代大多介于双亲之间,世代间的相关均达显著水平.在该性状的遗传控制中,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和上位效应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19.
玉米不育细胞质对杂交种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4组同核异质不育系与3个共同恢复系,接NCⅡ遗传设计进行组配,以明确玉米不同同细胞质对杂交种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育细胞质对杂交种产量的影响因胞质类型有别,YⅡ-1型不育细胞质具有一定的正效应,而S和C型不能细胞质均表现为负效应,但不同细胞质间的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不育细胞质对F1代5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除行粒数表现为正效应,其余4个因素均呈现负效应。(3)杂交种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对二花脸猪纯繁、长二杂交、F1自交、F2自交及F3自交的繁殖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杂交或自交方式的总产仔数明显低于纯繁,但活仔率均在95%左右,显著高于二花脸纯繁的66%。各自交方式的初生窝重及个体重明显高于纯繁与杂交;泌乳力从纯繁、杂交至F3自交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F1与F2自交45日龄育成数(888和902)不及纯繁(906),但其窝重均略高于纯繁,F3自交的育成数及窝重均显著高于纯繁及其他自交方式。二花脸乳头数公母之间差异较大(公:1618,母:1802),而F1到F4公母之间差异缩小,从公母平均来看,F1至F4均显著低于二花脸,F2至F4较F1稍有提高;二花脸有效乳头数为16~18者占626%,F1至F4有效乳头数在14~16者均占75%以上,表明有效乳头数趋于稳定。F2及F3自交的母仔乳头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29和032,仔乳头数在7对以下的概率随母本乳头数的提高而降低,在8对以上(含8对)的概率随母本乳头数的提高而提高。欲使其仔乳头数在8对以上的概率达50%以上,其母本的乳头数必须保持在8对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