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2次结实板栗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其经济性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2次结实板栗系了近选育出来的一个优良板栗品系,本文就该品系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及主要经济三方面作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次结实板栗具有1年2次着花2次结实,雌雄花比合理,坚果粒大,外现美且耐贮藏及适应性广等区别于其它板栗品种有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应用逐步回归和方差分析方法,对二次结实板栗产量形成与其枝生长发育理化特性的相关性作了分析,表明结果枝数量,雌花数量和枝条磷含量与结果母枝度呈正相关,而结果母枝粗度与氮含量成负相关,结果母枝磷含量除与氮含量呈负相关外,与结果枝数量及形成的雌花数量则呈正相关,同时就二次结实板栗二次生长发育,结实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证实其二次生长结实关系为负相关,即二次结实板栗不仅在二次生长上存在相互制约的负相关,而且在着花结实上也存在相互制约的负相关 。  相似文献   

3.
二次结实板栗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逐步回归和方差分析方法,证实枝条的P含量对板栗丰产具特性上的二次生长及结实存在着互相制约的负相关,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不仅可避免板栗生产上常见的大小年现象,而且为实现第一次结实量与第二次结实量的人工调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二次结实的板栗文/图/余建华二次结实的板栗是浙江省开化县林业局特产站经过多年选育出的板栗新品种,它具有一年开两季花、结两季果的特点。二次结实的板栗的研究已列为林业部“九五”期间重点资助项目。到目前为止,全县种植面积已达433公顷。二次结实的板栗与其它...  相似文献   

5.
二次结实板栗是浙江省开化县林业局经过多年选育出的板栗新品种,具有一年开2次花,结2次果的特性。产量高,市场效益好。到目前为止,已有12个省市推广引种,推广面积达566hm~2。 由于二次结实板栗在生物学特性上与其它良种有明显的差异,故栽培技术也有所不同。主要栽培技术为:  相似文献   

6.
科技信息     
●《二次结实板栗的研究》通过专家鉴定1998年12月27日,由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和开化县林业局共同完成的国家林业局重点研究项目《二次结实板栗的研究》通过了由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林科院亚林所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的成果鉴定。与会专家对“二次结实板栗”所具备的特早熟和特迟熟,一年两次结果且两次结实性状稳定等优良性状给予高度评价。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板栗新品系的推广应用对于当前低产栗林的改造及缓解板栗生产中成熟期过于集中的矛盾,推进板栗生产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及重要的学术意义。该项成果居国…  相似文献   

7.
调花丰产素、矮壮素对二次结实板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调花丰产素1、调花丰产素2和矮壮素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制剂对二次结实板栗的雄花数,雌花数,枝长,枝粗,第一次果结蓬数和第二次果结蓬数等作用效应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三种制剂使二次结实板栗新梢长生长降低15.63%,枝粗增加16.68%以上;二种调花丰产素处理使雌花数增加59.10%以上,雄花数降低21.56%以上。此外,试验结果证实调花丰产素对二次结实板栗的两次结蓬数量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锥栗作砧木嫁接板栗两者亲和力较弱,第一次嫁接成活率只有9.8%。剪取第一次嫁接成活的板栗枝条作接穗,再接在锥栗上,嫁接成活率达80%以上,并能经常结实。  相似文献   

9.
N,P,K肥料对2次结实板栗生长发育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就N、P、K3类肥料对2次结实板栗生长发育及其结实的影响作了试验和分析,筛选出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定向培育目标最佳施肥组合及其在该组合睛的增产等综合作用效应。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板栗贮藏过程中乙烯产生,呼吸速率,淀粉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情况,阐明了析板栗萌发的生理生化特性。  相似文献   

11.
用吡虫啉防治板栗瘿蜂并测定其在栗实中的残留物,结果表明:吡虫啉可替代乐果或乐果与敌敌畏混合液应用于防治栗瘿蜂。在栗瘿蜂幼虫期,用包扎枝干的方法施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g/L溶液后,嫁接5年生和12年生板栗树上栗瘿蜂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5.70%和23.06%。在栗瘿蜂成虫期,用吡虫啉0.5g/L溶液或2.5%鱼藤精乳油2g/L溶液或0.3%印楝素乳油2g/L溶液喷洒树冠,翌年栗树上栗瘿蜂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9.65%,67.23%和69.71%。施用了吡虫啉栗树的果实中均没有残留物。用人工摘瘿兼挂瘿的方法处理栗树,次年栗树上栗瘿蜂的虫口减退率达85.22%。  相似文献   

12.
栗实象甲(Curculio davidiFairmaire)是板栗的重要果实害虫,通过对该虫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表明,该虫在秦岭山区镇安县2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越冬,第2年在土里渡过,直到第3年6月中旬陆续化蛹,7月上旬开始出现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成虫羽化盛期,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产卵期,9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9月间为蛀果期,10月上旬老熟幼虫咬破栗壳脱果,入土越终。采用林业防治、人工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等综合技术取得了较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遵化市部分实生老栗树产量极低、存在部分低产栗园等问题,于2012年在遵化市马兰峪镇魏进河板栗园进行了低产板栗树高接换优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改接燕山早丰、遵化短刺和紫珀等优良品种,嫁接成活率达到了97.6%~98.2%,改接当年3个品种单株产量分别为1.77kg、1.83k和1.84kg,极显著高于对照;改接第2年3个品种单株产量分别为3.0kg、3.2kg、2.8kg,极显著高于对照,其中以改接遵化短刺产量最高,实现了改接当年丰产、第2年高产。  相似文献   

14.
以早熟品种早丰、宋家早为对照,对选育的7个泰山板栗早熟优系在幼树生长结果、栗实品质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采用平均隶属度方法进行早熟板栗优系的分析评价。结果表明,7个板栗优系在结果母枝的发枝习性、幼树生长、单位面积产量、栗实外观以及营养品质等方面,与对照品种早丰、宋家早有一定或较大差异。以栗实单粒质量、单位面积产量、单粒质量标准差、含糖量等为主要评价指标,按照平均隶属度排序认为光华栗、上港早熟优系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宋家早、早丰,黄前早熟、赵峪早熟等优系综合性状较好,建议生产推广应用。八亩地早熟表现产量偏低,不适宜泰安市及山东省丘陵山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湘栗7号"是我们从湖南省临湘市坦渡乡发现的板栗新品种。栗苞黄绿色,椭圆或近圆形;坚果椭圆或圆形,红褐色,单粒重13.5~17.5 g,果肉黄白色,细腻、糯性,味甜;出仁率78.5%,含水率49%~51%,淀粉54%,总糖13%,蛋白质8.7%,脂肪6.4%;每平方米冠幅面积产量0.41~0.63 kg;丰产稳产性强,大小年产量变幅在40%左右;出籽率36%~38%;抗桃蛀螟、栗瘿蜂、栗疫病;在湖南,坚果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南方板栗适栽区都可栽植。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板栗成林垦复对生长结果的影响,通过板栗成林垦复与未垦复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垦复栗林树高,当年生枝,百叶鲜重与未垦复的栗林比较,分别增长29.9%、69.9%、37.9%。单株结果数、单鲜果重、单株结实量分别是未垦复的4倍、2倍、5.9倍。其生长与结果差异显著,垦复效果明显。建议在板栗生产中广泛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板栗矿质营养是板栗生长结实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物质。当年板栗树体矿质营养的贮藏对于来年板栗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的施肥量可以增加肥效的利用率,提高板栗的矿质营养的贮藏,从而提高板栗产量和防止大小年出现。通过运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其全氮的含量,等离子发射法测定其全磷、全钾的含量,对比研究不追肥、传统施肥、专用、配方和配方施肥 喷肥这5种不同方法的施肥效果。结果表明,配方施肥 喷肥方法能最有效地提高板栗枝条矿质营养贮存,增加板栗N、P、K的含量,进而提高板栗果实产量。  相似文献   

18.
辽宁地区日本栗养分用量与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地指导栗树施肥,该文研究了嫁接6~8年生大峰和辽栗10号各器官的年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测定了2个品种各器官的养分含量,计算单株所需养分用量及其相应施肥量。结果表明:嫁接6~8年生栗树的单株平均生物量为:10.64、19.97、29.75 kg,生物量年均递增率达76.59%,同立地、年龄,不同品种间生物量差异很大;在干枝、根、叶、果肉、刺苞、1年生枝、果壳、雄花中的分配依次降低。嫁接7~8年生栗树单株年间养分(N、P2O5、K2O、Ca、Mg)平均吸收量分别为175.87、34.55、68.21、170.88、31.13 g。盛果初期,栗树分配于生殖生长的养分量逐年加大,各器官中,N、P2O5用量最多的是叶片,K2O用量最多的是果肉;树体内各营养元素吸收量占总量的排序NCaKPMg。根据试验分析:每生产100 kg鲜栗果,树体需要施N 3.06 kg、P5O21.50 kg、K2O 1.48 kg,N:P5O2:K2O=2:1:1。这一指标可作为辽宁地区日本栗的科学施肥依据。  相似文献   

19.
Turkey ranked third place in the world for chestnut production after China and South Korea and the country has unique chestnut forests including valuable and diverse chestnut genotype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select superior chestnut genotypes within seedling populations found in natural wild grown chestnut forest located in Isparta province in Turkey during 2010–2011 years. A total of 2500 wild grown chestnut trees were examined on the field first year and among them the most promising 22 genotypes were chosen according to relatively high yield capacity, earliness, tolerance to chestnut blight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ink disease (Phytopthora cambivora), and fruit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The selected 22 genotype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detailed morphological, phenological and pomological traits in 2010 and 2011. According to average of 2 years, nut weight, the number of nut per kilogram, nut width, nut length, nut height and nut shell thickness of 22 promising genotypes ranged from 10.26 to 22.32 g, 97.47 to 44.80/kg, 26.80 to 42.47, 16.92 to 25.91, 27.74 to 39.73, and 0.26 to 1.01 mm, respectively. The ash, crude protein, and total fat content of kernels were between 0.85 to 1.94, 3.69 to 7.06 and 1.32 to 4.52, respectively. The genotypes were evaluated with weighted ranking method and the highest general quality score was observed in genotypes of IY17, IY01, IY42, IY43 and IY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