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卜兆宏  杨太宏 《土壤》1987,19(6):304-309
应用遥感技术清查各种资源,已在国内外较普遍地开展起来了[1-5]。在我国,水土流失调查中有用1/25万或1/20万假彩色合成卫片的目视判读法[6],也有用LandsatMSS磁带数据经计算机运算的监督分类法[1]。从制图的速度、精度、重复性、成图比例尺和成本费用等方面来分析,它们各有长短。最近,作者在较详细地研究了地物和土壤侵蚀类型的卫星磁带数据特点以后,提出了一种仪器判读法(也可叫监控密度分割法)制水土流失图,并开展了应用实脸,取得了初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卜兆宏  史德明  史久浩 《土壤》1987,19(3):135-139
1982年,我们曾选择用常规法调查过的兴国县作为实验区,利用卫星磁带图象在S101(图象处理计算机)系统上进行了各种算法试验,初步找到了适用于水土流失调查制图的最佳作业流程,从而成为一种可用于水土流失调查的卫星遥感新方法[1,2]。  相似文献   

3.
胡荣梅  陈定一 《土壤学报》1961,9(Z2):129-132
土壤吸收性能的研究,自上世纪Way,Bemmelen 以来,吸引过很多土壤化学家的注意,诸如К.К.Гедройц[1],А.Н.Соколовский[9].Н/П/Ремезов[8],Н.И.Горбунов[3]等。  相似文献   

4.
朱兆良  张绍林  徐银华 《土壤》1987,19(1):5-12
关于水稻田中15N标记氮肥的氮素去向,国内外都积累了一些资料,并发表了文献综述[1,2]。近些年来,稻田中氮肥的氮素损失途径的研究又受到了重视[3-6]。在前两报中[5,6],我们报导了在石灰性和微酸性水稻土上,碳铵、尿素和硫铵的氮素损失的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的结果。本次试验的目的主要是探讨两种措施在减少氮素损失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土壤遥感自动分类与制图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兴文 《土壤学报》1982,19(2):184-193
自从美国通过所发射的第一、二、三颗资源卫星获得了大量的航天遥感资料以来,很多国家都在利用这些资料进行土壤自动分类与制图的试验,企图用以提高土壤调查制图工作的质量与速度。但从所发表的资料看来,均没有说明所得最后结果是否能满足所需精度的要求[1,2,5]。  相似文献   

6.
松嫩平原盐渍土主要类型、性质及其形成过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昌华  何万云 《土壤学报》1963,11(2):196-209
松嫩平原是我国内陆盐清土主要分布地区之一.这里的盐清土从很早以前就已开始受到注意.川岛[17]池田[16],[18]宋达泉[6.10]、陈恩凤[1-3]熊毅[4]、B.A.柯夫达[7,9]И.П.格拉西莫夫和焉溶之[5]、程伯容[8]等的研究对这个地区盐清土的剖面性态、理化性质、发生分类和地理分布砚律方面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γ-666在含水率低的旱地土壤中持留期可长达3—11年之久,并可引起水质、土壤和植物的污染[1]。从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渍水土壤中微生物对γ-666的降解作用已作了大量研究[1-7]。确定渍水土壤中γ-666的降解比旱地土壤容易得多[1-3],并先后分离到了二株嫌气性降解菌[2,4,7]。  相似文献   

8.
以碳酸鈣、氯化銨混合体,来熔化土壤中鉀矿物的方法[Lawrence Smith(史密司)法]是分析化学上通用了最久的方法之一[1]。这个方法,显然具有分解作用比較彻底的优点,而土壤及岩石中某些原生鉀矿物又为一般酸液所不能溶解。分析化学家在最近20-30年以来,企图用各种混合酸液(特别是氟氫酸——过氯酸——硫酸)来代替史密司的冗长熔化步驟[2],但是在对待某些富有Al、Ti、Ba等合鉀矿物的土壤时,显然沒有达到完全分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田间条件下,定量检测施用化学氮肥后土壤的氨气损失,往往需要很多设备,试验周期也较长[3-6]。我们在研究碳酸氢铵、氨水在土壤中的扩散损失时,采用了J.H.Baker研究液氨的方法[2]。  相似文献   

10.
袁国映 《土壤学报》1982,19(4):403-408
利用航片的信息特征进行土壤调查和制图,可以缩短调查时间,增加内容的详尽度,提高图斑界线的精确性[2].可是国内在荒漠区使用航片调查土壤的实践还比较少.笔者1963年曾在新疆玛纳斯河地区进行土壤调查并用1959年秋拍摄的六万分之一黑白全色航片、二十万分之一镶嵌复照图,进行典型地段航片的土壤判读和制图;1964-1965年又使用航片编绘沙湾、玛纳斯和呼图壁三县二十万分之一土壤图;1975年又使用航片对玛纳斯河地区进行土壤路线调查.现将几次的工作体会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11.
俞仁培 《土壤学报》1964,12(2):172-182
国内有关苏打盐土的研究资料较少,1937年熊毅[1]曾研究五原县苏打盐土的性质,并根据De'Sigmond的分类原则,定名为盐碱土。解放后,对东北草原地带松辽平原地区的苏打盐土有被多的研究[2-5]并在吉林省郭前旗灌区系統研究种稻改良苏打盐土的问题[6]。  相似文献   

12.
陈际型 《土壤》1977,9(6):296-301
自七十年代以来,离子选择性电极在工农业生产中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1],在土壤研究中已用钾电极测定土壤溶液中的钾[2];我们也曾用钾玻璃电极测定窑灰钾肥的含钾量和用1NHNO3提取土壤的酸溶性钾,结果都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3.
天津地区土壤中若干金属元素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昭华  黄衍初 《土壤学报》1984,21(3):314-319
土壤中的元素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1],但在风化成土过程中,元素的迁移与富集能力各不相同。为了寻求土壤中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判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状况,元素间的相关分析法是良好的方法之一。例如,Ure等[6]测定了苏格兰不同母质的土壤中多种微量元素含量,并讨论了各元素间的相互关系。Pilotte等[5]用相关性分析法对河口地区沉积物中元素含量进行判断,浅见辉男等[4]用元素相关性描述了沉积物中元素分布,梁伟[5]用元素相关性对土壤背景值进行判断等。本文根据天津地区土壤表土中16个元素之间的相关系数,探讨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对元素间的相关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仁玲  周琼 《土壤学报》1965,13(1):101-102
在植物提取液中,较常测定的是葡萄糖、果糖和蔗糖,这些糖的显色剂显影后,整个纸面也相应着色[1]。若喷雾技术不佳,则更难以发现少量的糖、其它物质如Cl-和Na+的存在,也能和硝酸银生成黑色斑点[2]。本文根据糖分加热后的焦化性能[3],不同显色剂,直接用热显影测定糖分。  相似文献   

15.
王庆云 《土壤学报》1984,21(4):351-357
湖北省土壤的地理分布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的特点。长期以来,由于土壤调查手段的限制和分类诊断指标不齐全,迄今不仅对土壤分类命名有争议,而且对土壤分布界线也无定论[1-3]。随着全国、全省土壤普查成果资料汇总工作的需要,急待研究与确定我省境內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界线。遥感图象具有宏观性、多时间性、多波段性、综合性等特点,为客观地解译土壤类型和分布界线提供了科学手段。近年来国内已开展这方面的工作[4-7]。本研究旨在应用卫片的宏观性,解译我省境内红壤、黄棕壤、黄褐土的地理分布,并提出核查验证的土壤分类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姚惠琴  曹景勤  陈碧云 《土壤》1986,18(5):263-264
具有固氮作用的茎瘤豆科植物约有三种,即含羞草亚科素食假含羞草属的素食假含羞草(Neptunia oleracea)[1];蝶形花亚科合萌属的合萌(Aeschynomene indica)[2,3];和具啄田菁(Sesbania rostrata)[4]。  相似文献   

17.
戴昌达 《土壤学报》1964,12(2):164-171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国外土壤调查制图已经开始应用航空象片[1,2],但仅仅作为辅助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摄资料才得到广泛的运用,并且开展了航空象片土壤判读的研究,在室内的象片分析方面,取得不少成果,这样就大大压缩了野外工作量,进一步提高了调查制图的精度与速度。可是国外的工作多半在自然植被保存较好、土壤受人为影响不大的荒漠草原、干草原及森林地区。  相似文献   

18.
李继云  汪夕彬  刘志远  辛业全 《土壤》1975,7(5):213-217
锌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微量营养元素之一。许多研究已证实植物缺锌多发生在pH≥6的土壤上[1-3],并且还证明玉米是对锌最敏感的一种禾谷类作物[4-6]。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大部分《土壤学》教材中,有关l:1型、2:1型结晶粘土矿物的结构图示[2,6-8]都沿用了“Hofmann结构”图示[1],用以说明结晶铝硅酸盐矿物Si—O、Al—O之间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顾永明  汪寅虎 《土壤》1986,18(3):120-125
自从张守敬和Jeckson(1957年)提出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以来,国内外许多土壤农业化学家对土壤有效磷与各级无机磷之间的关系[1],作物吸磷状况与土壤无机磷组成的相关性[2],水稻生长期间土壤有效磷增加的机理[3],以及磷肥对土壤无机磷组成的影响和转化等方面作了广泛的研究[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