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局部灌水条件下玉米根系的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局部灌溉方式对玉米根系时空分布的影响。【方法】以"金穗四号"春玉米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对玉米进行垄植沟灌,采用交替隔沟灌溉(灌水在沟南北两侧交替进行)、固定隔沟灌溉(灌水始终在沟南侧进行)和常规灌溉(沟两侧同时灌水且各占1/2)3种灌水方式,灌水量均为2 250m3/hm2,于抽雄期、灌浆期、成熟期对0~100cm土层分层(每20cm为1层)监测根部及根部南北两侧根系的生长状况,分析根系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灌水方式对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在玉米生长的不同生育期表现不同。总体而言,0~100cm土层中各生育期玉米的根长密度平均值均以交替隔沟灌溉较大。玉米生育中后期,60~100cm土层中固定隔沟灌溉非灌水侧根长密度较常规灌溉增大。【结论】交替隔沟灌溉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交替隔沟灌溉和固定隔沟灌溉均可促进根系的下扎及延伸。  相似文献   

2.
三工河流域典型灌溉条件下畦田长度对灌水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测三工河流域典型灌溉条件下不同长度畦田的水流推进和消退过程,推求其沿畦水流入渗历时线,结果表明,畦田长度为35和70 m时沿畦各点的入渗历时比较均匀.以灌水均匀度(Ed)和灌溉效率(Ea)为指标对各畦长的灌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为:畦长35 m灌水均匀度最高,为91.4;,畦长70 m灌溉效率最高,为91.68;.  相似文献   

3.
《现代农业》2006,(3):31-31
传统地面灌溉主要有畦灌、沟灌、漫灌、淹灌四种灌水方法,具有灌水方便、成本低、节能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灌水定额大、均匀性不太高、深层渗漏严重、劳动强度较大等问题。为提高地面灌溉的灌水质量,节约用水,现介绍几种实用节水灌溉技术。一、小畦、块灌1.小畦灌的特点及其技术标准小畦灌灌水方法就是“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的“三改”畦灌灌水技术。小畦灌水技术的要点是确定合理的畦长、畦宽和入畦单宽流量。其畦田宽度,自流灌区为23米,机井提水灌区以1~2米为宜。地面坡度1/400~1/1000时,单宽流量为2~4.51/s,灌水定为20~…  相似文献   

4.
研究在新疆三工河流域气候条件下,对葡萄进行了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包括适宜入沟流量和灌水定额的确定、土壤水分变化监测等,研究提出了葡萄节水灌溉方式,(1)入畦单宽流量对畦田灌溉质量的影响明显,入畦单宽流量为2.31 L/s·m时灌水质量较高,建议在相近条件下采用.(2)土壤水张力与土壤含水量成负相关,在试验研究中相关系数R2为0.893 3,说明使用负压计监测土壤含水率,能够满足指导田间灌水的要求.(3)葡萄适宜节水灌溉方式:每次净灌水量270~300 m3/hm2,全生育期灌水8次,净灌溉定额2 160~2 400 m3/hm2.  相似文献   

5.
1 沟灌灌溉水玉米行间的灌水沟内流动,靠重力和毛管作用,湿润土壤的一种灌溉技术。沟灌较大的水漫灌对土壤的团拉结构破坏轻,灌水后表土疏松、这对质地黏重的土壤更为重要, 可避免板结和减少棵间蒸发量。灌水垄沟深18-22米。  相似文献   

6.
干旱缺水是导致果园低产、低效的主要原因。对坡地柑橘园的穴灌和沟灌2种灌溉技术进行对比,研究了坡地柑橘园节水技术。结果表明,穴灌和沟灌的秋梢数量分别比对照(自然不灌水)高49%和45%,存在显著差异;穴灌的果实横径、单株产量比沟灌高10 mm、19.4%,沟灌条件下的单株产量比对照高19.2%。穴灌的裂果率显著低于沟灌和对照。穴灌是有效的节水灌溉措施,对果实的膨大促进作用明显,有利于提高单株产量和降低裂果率,是适合坡地果园较优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7.
燕红军 《吉林农业》2010,(11):141-141
灌水沟的间距,湿润范围相适应,满足农业耕作和栽培上的要求。灌水沟的长度以大棚长度或宽度为限、要考虑灌水沟的长度与土壤的透水性、地面坡度。文章主要根据日光温室和大棚灌溉管理实践分析了沟灌是普遍使用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8.
传统地面灌溉主要有畦灌、沟灌、漫灌、淹灌四种灌水方法,具有灌水方便、成本低、节能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灌水定额大、均匀性不太高、深层渗漏严重、劳动强度较大等问题。为提高地面灌溉的灌水质量,节约用水,现介绍几种实用肯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9.
1.坑灌 是在每棵果树周围用田梗围成圆形或方形坑,从输水沟引水灌溉。该方法简单,但水分仅湿润树根部土壤,土壤易板结,灌水效率不高。 2,分区灌溉 将果园以树为单位用土梗分隔成方形的小区引水灌溉。该方法具有湿润范围大、灌水均匀的优点,但用水量大,易造成土壤板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毛管供水长度与管径、供水压力、蓄水时间、不同规格末级导水微管水量对灌水均匀度的影响关系.[方法]通过不同低压条件下单条供水毛管上各蓄流灌水器的流量观测试验,得到不同的供水管长度与直径,不同的供水压力下的蓄流灌水器出水流量值以及分析了蓄流灌水器出水量均匀度.[结果]当其它影响因素相等条件下,灌水均匀度随供水毛管铺设长度的减少而增加,随管径的增大而增大;灌水均匀度随供水时间延长而增长;末级导水微管管长为3.5m,管径为4 mm的微管最合理.[结论]当供水压力从30~ 60 cm变化时,供水压力对灌水均匀度没有太大影响,并且灌水器均匀度都能达到0.9以上.这表明蓄流灌溉方式是解决和处理自然低水头微灌系统灌溉均匀性差的一种有效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库尔勒香梨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提高水资源在梨果园中的有效利用率,改善库尔勒香梨果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6年生库尔勒香梨为试材,采用沟灌、滴灌、漫灌3种灌溉方式,比较不同灌溉方式对库尔勒香梨果实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的灌溉方式.[结果]与对照大水漫灌相比,滴灌显著提高果实脱萼率,色泽红润,...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提出一种内陆干旱区灌溉枢纽工程设计标准优化设计方法。该法以枢纽工程河道断面处,河流水源设计来水量和灌区设计灌溉用水量为供需平衡条件,并考虑灌区经济因素的影响,以水资源损失期望值最小所相应的设计来水频率为求解目标,建立随机性存贮模型。论文对模型的求解提供了简捷易行的方法,将用于灌溉的水源来水这一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通过图解使其离散化,从而获得水源设计来水量及其概率分布。同时,将灌区灌溉用水量看做某一设计来水频率的定值,这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计算程序。论文最后给出了解算实例,结果表明,所介绍的方法在实际运用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正确设计和实施灌水方法及灌水技术必须制订一套完整的质量指标和经济指标体系。目前分析评估和优化设计它们的常用质量指标均有缺点。本文依据对常用的三个田间灌水质量指标及其构成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评估指标,即田间灌水质量综合有效利用率,可以代替原指标。阐明了其间的关系,分析了新指标在各种灌水情况下的评估特征,并于畦块灌水技术试验中予以验证。结果表明,该新指标具有通用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交替灌溉方式土壤水分运移及垄体参数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替灌溉作为一种大田作物栽培灌水方式已逐步受到关注。为研究灌水前后水分在垄沟之间的运移及交替灌溉方式适宜的垄高、垄宽等技术参数,试验模拟了交替灌溉不同垄体参数的灌水试验。结果显示,垄背、垄坡、灌水沟和非灌水沟4个观测点同一土壤剖面存在明显的土壤含水量梯度,水分的侧向入渗增强,从而减少了土壤水分发生深层渗漏的几率;交替灌溉方式下,采用15 cm垄高、55 cm垄宽的垄体标准,利于增大地表面积、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同时还可使交替灌溉水得到最优分配,达到高效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15.
注灌施肥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在榆中县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下,观察了不同注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肥条件对玉米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基施N 180.00 kg/hm2、P2O5120.00 kg/hm2、ZnSO47.50 kg/hm2、K2O 30.00 kg/hm2,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各注水30 m3/hm2处理下玉米折合产量最高,为14157.6 kg/hm2。玉米抽雄期0~60 cm土层含水量各处理变化趋势相同,均表现为0~20 cm土层含水量较高,20~60 cm土层含水量相对较低,且相互间无明显差异。注水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其满水库节水改造的效果分析得出:在塔河流域灌区,对平原水库进行缩库、防渗处理和渠系的“三级”渠道防渗处理,可有效地提高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率,节水效果十分明显,有利于灌区节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大棚西瓜为试验对象,研究膜上灌溉条件下不同灌溉量对西瓜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为西瓜生产制订节水型地面灌溉方案提供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膜上灌溉条件下,西瓜在缓苗水后每次灌溉量10.0m3/667m2的667m2产量最高,为3654.0kg,水分生产效率也较高,本试验条件下的适宜灌溉量为10.0m3/667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各籽粒品质对水分的响应,分析水分对滴灌冬小麦品质特性的影响,以及滴灌冬小麦品质状况与水分的关系,为滴灌冬小麦节水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用新冬22号、新冬43号为供试材料,设置灌量单因素多水平试验,在大田条件下设置225 mm(W1)、375 mm(W2),525 mm(W3),675 mm(W4)和825 mm(W5)5个灌水处理,研究灌水量对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在水分胁迫下, 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沉淀值均呈显著下降趋势, 而产量、蛋白质产量、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吸水率以及容量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不同品种间蛋白含量与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与产量、蛋白质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沉降值、蛋白质含量、以及湿面筋含量可以作为衡量小麦籽粒品质的参考指标,面团稳定时间和吸水率作为反映小麦产量的参考指标。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适当减少灌量更有利籽粒品质的改善,滴灌冬小麦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和较优籽粒品质的灌量是525 mm。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凸显及设施栽培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研究设施栽培条件下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研究旨在通过测定、分析不同灌溉处理对鲜食葡萄植株生长及果实品质和产量的综合影响,以期筛选出最优的灌溉模式,为实际生产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设施栽培条件下,以鲜食葡萄品种‘希姆劳特’为试材,在葡萄生育期内,分别采用充分灌溉、部分根区干燥、生长前期及生长后期水分亏缺4种不同的灌溉处理对试验植株进行灌溉处理。在果实成熟期,通过分析不同灌溉处理对葡萄植株的副梢发生数量、叶片面积、茎粗、节间距、夏剪重量、粒径大小、穗长、穗重、粒重,果实还原糖、总酸、可溶性固形物、Vc、外观内质评分,叶片初始量子效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最大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叶水势和果实产量的影响,综合评定获得最优灌溉方式。【结果】与充分灌溉相比,部分根区干燥、前期水分亏缺、后期水分亏缺这3种水分亏缺方式均能降低葡萄植株的副梢发生数量、叶片面积、茎粗、节间距和夏剪重量,也能减少果粒的横径、纵径和粒重以及果穗的穗长和穗重,但提高了果实的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和Vc;3种水分亏缺方式对果实的外观内质评分的影响有所差异,部分根区干燥和后期干旱均能显著提高评分,而前期干旱的评分则略低于充分灌溉;不同的水分亏缺方式都降低了葡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但提高了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不同形式水分亏缺的条件下,葡萄叶片的初始量子效率、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均高于充分灌溉,而最大净光合速率则低于充分灌溉;不同形式水分亏缺处理下的叶水势均低于充分灌溉;部分根区干燥和转色前水分亏缺处理均能显著地降低产量,而转色后进行水分亏缺的处理植株产量降低不显著。【结论】水分亏缺可以作为可调节植株营养与生殖生长、促进果实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手段,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葡萄果实转色后水分亏缺的调亏灌溉方式在降低植株长势的同时又能稳定产量,并提高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其他灌溉方式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大田畦灌试验,研究花期和坐果期分别实施67%和33%的灌水量对河套地区加工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期水分亏缺会使土壤电导率显著增大,而坐果期不明显。各调亏处理的硬度均显著增大,储藏性能得到了提高。调亏处理后口感品质指标(可溶性固形物、有机酸与糖酸比)和营养品质指标(维生素C、可溶性糖与番茄红素)平均值均高于充分灌溉处理,且随亏缺度加深而不同幅度增加,但只有可溶性固形物TSS和维生素C含量在重度亏缺时达到显著差异;在轻度亏缺下,坐果期处理优于花期,有效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相对对照分别提高了10.25%和7.28%。在加工番茄果期实施67%灌水量的轻度亏缺,可以得到最高有效产量和水分生产率,且各外观品质、储藏品质、口感品质和营养品质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