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方成军 《农业考古》2000,(2):158-160
绚丽多姿的唐诗中,咏瓷诗的发展一脉相承,大诗人杜甫、白居易以及孟郊、皮日休、陆龟蒙、郑谷等皆有咏瓷诗篇或诗句传世。从咏瓷诗几乎都是咏吟茶具来看,唐代咏瓷诗的兴盛与唐代盛行饮茶以及对瓷茶具的需求有关。本文在唐代社会饮茶习俗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唐代诗人笔下的咏瓷诗来考察唐代的瓷茶具。       一 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首先,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与唐代社会饮茶之风盛行有关。饮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汉代王褒《僮约》已有“武阳卖茶”、“烹茶尽具”之句,表明汉代已有饮…  相似文献   

2.
唐代茶诗五百余首,数量虽然远不如宋朝,但是在诗人数量和茶著方面已经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茶与诗人,诗人与茶,相互影响并形成了唐代瑰丽的茶文化内蕴。茶诗作为茶文化的载体,既传达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又融合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既扩大了诗人的题材,又丰富了唐诗的艺术特色。饮茶是传播茶文化的重要媒介,诗人酬唱更是诞生茶诗的主要途径。茶文化在文学上的萌蘖可追溯到魏晋时期,经过历史的演进,至唐代内蕴底定。  相似文献   

3.
唐诗与《茶经》湖北襄阳师专附中郭孔秀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出现了新的高潮。而唐代有关的茶事的诗歌,则是唐代茶文化高潮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激起唐代诗人们赞美茶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陆羽《茶经》的流传。唐代前期写茶事的诗是较少的,以咏茶为主题的诗则更少...  相似文献   

4.
冯文开 《农业考古》2004,(2):231-234
北宋时期茶文化相当繁荣,不仅士人茶文化和宫廷茶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市民茶文化也逐渐兴起。他们对茶的使用价值以及审美意识的差异,形成了五彩绚丽的茶文化,而其中文人阶层的茶诗和饮茶最能体现宋代的茶文化精神。他们以茶入诗打破了唐代诗人以自然意象为题材的圈囿,在此基础上咏茶诗大量  相似文献   

5.
正"人生无贤愚,飘摇若埃尘。自非得神仙,谁免危其身。"(唐·杜甫《寄薛三郎中》)古代疫病多发,很多诗人都曾饱受疫病之苦,他们以此为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关怀生命、忧心民生是永恒的主题,豁达乐观是诗人不变的人生态度。面对疫情,诗人们书写自身经历,观照世间百态,用诗中之情,话诗外之"疫"。  相似文献   

6.
盛唐与中唐的浪漫奇葩──李白与李贺诗风之比较王凤军唐代的诗人如云,歌潮似海。风格之花,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盛唐的李白与中唐的李。贺可称得上诗歌史上的两朵奇葩。他们两人的浪漫主义风格更是发散着奇光异彩,而且各有千秋。-。李白与李贺都是浪漫主义诗人,其诗...  相似文献   

7.
<正>唐代有"诗圣"之称的杜甫,大约是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曾经在长沙写过《客从》这首诗。唐玄宗天宝末年(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大历三年(768年)诗人漂泊到湖南,亲眼看见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感受到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和遭受的痛苦,次年写下了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美的生成过程中,人类的精神创造如文学创作发挥了重大作用。黄山凭借雄奇壮美的景色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游历观光,也激发了诗人心底无限的诗情。但是,因为开发时间较晚,现存文献中对黄山的歌咏直至唐代才开始。李白是最早写作咏黄山诗的诗人,诗僧释岛云则是唐代咏黄山诗存诗数量最多者。宋代游黄山诗人愈多,咏黄山诗也愈多,其中不乏杨万里这样的著名诗人,以汪莘为代表的黄山本地诗人诗作也颇有可观之处,他们的作品共同丰富了宋代黄山诗的创作面貌。这些诗歌作品丰富了黄山景观,也提升了黄山景观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9.
鱼玄机是唐代著名的女冠诗人,一生命途多舛。为了脱离苦海,她决定出家做道士,这一经历也对她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鱼玄机是一个注重自己人生感受并自由洒脱的人,道家的枯燥生活并没有束缚住她,风月场所里的奢侈生活也吸引不了这位才女。最终,鱼玄机以自己的体悟走出了女道士修道生活的狭窄天地,进入了以诗结友的新场所。  相似文献   

10.
茶,古来就为诗人词家所青睐.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茶文化,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开始便出现不少茶诗,唐代许多大诗人如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都曾为茶倾情高吟,卢仝的茶诗中"七碗"、"两腋生风"则成为后人经常引用的熟语.  相似文献   

11.
诗品与人品     
写诗是一种创造性精神活动。人格决定诗格,诗品出自人品。诗之格调,源于诗人的思想素养,侧重于诗 人的道德品质和政治追求。诗人思想素养也需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2.
茶诗在唐代开始兴起,唐代茶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生命情调和审美情趣,而随着时代精神的不同,茶诗的审美情趣也有一个从自然俭约到精新细繁、从超尘脱俗到近俗乐俗、从宁静淡泊到文化品闲、从以茶悟道到茶禅一味的渐变过程。唐代茶诗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之美、生命之乐,传达出中国文人清高、白适的人格气质,并昭示了古代文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哲学思想,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社会的谐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序 近日茶余,将旧日诗稿稍稍汇集,竟有数十篇之多,恐其冗长,仅录癸末年以来所遗存者,稍作修订,供茶友们赏鉴. 近世号为诗人者甚伙,有各种诗词学会、协会、社团等组织,很是热闹.茶界亦有数人号为能诗者,常常诗笺往来,玉章相酬,诚为盛世之雅事也.  相似文献   

14.
王柳芳 《农业考古》2006,(5):184-187
苏东坡、黄庭坚都写过不少茶诗词,他们十分嗜茶,而且也很懂茶,他们经常在一块喝茶,或者有什么好茶都不忘送给对方。茶成为他们友情的一种纽带,经常互赠佳茶,从他们的茶诗词中,可以发现他们都是性情中人,非常重视友情,可以称为茶友。他们的茶诗中有不少是表现了以茶来往的主题,远方的友人送来新茶让自己品赏,心中自是非常高兴,不仅是因为可以一品好茶的清香,更在品茶时感受到友情之珍贵。诗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友情常萦绕心田,更增茶叶之甘甜清香,往往要做诗答谢。当诗人有好茶的时候,也不忘与远方的知己分享,以茶相赠,情浓意更长。茶叶,是清雅…  相似文献   

15.
茶叶的芳香之气和秀美之质,不仅最受历代的医家的看重,而且也博得许多文人墨客的垂青,因此在诗章辞赋中,关于茶功绩的颂词屡见不鲜,绚丽多彩的诗篇,美不胜收。早在1700年前的西晋时,诗人张载就已经写下了第一首咏茶诗:“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士聊可娱”。古代的“荼”,也就是现代的茶。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诗的时代,唐代诗人几乎都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唐诗人卢仝嗜茶如命,又擅长煮茶。他的名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写道:“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花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  相似文献   

16.
杨万里茶诗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诗人一生与茶结缘,不可一日无茶。他歌咏了茶的清香与茶瓯的别趣,描述了茶的解乏、提神、驱睡等功能,也提及饮法不当导致疾病的烦恼。杨万里对煮茶之水,茶叶品质以及分茶技艺的生动描述,有利于读者认识宋代茶生活,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在文学上,茶成为诗人生活中重要的媒介。杨万里用茶来同文士交往,所作茶诗体现出浓郁的家乡情结。他还以茶来论诗和品诗,品题中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相似文献   

17.
茶诗话     
一、自古诗家多茶客记得两年前,正值溽暑难当的酷夏时节,从《天津日报》上读到了一羽先生的一组茶话,恰似清风徐来,直沁心脾。这组文章本身,就象是一杯清茶,恬淡中蕴涵诗意,平易中不乏真知,自“饮”过之后,我便也迷上了茶——不仅迷上喝茶,而且迷上了茶诗茶文,每每啜茗品诗,不禁口有茶香,心有茶韵,何乐如之。目下,又到了溽暑时节,我想这“茶香茶韵”似乎不能专而为私,于是,便想到了接续一羽先生“茶话”的余韵,不揣浅薄地写出一组“茶诗话”,一以供茶友们消暑解闷,二以就教于大方之家。茶与诗的“联姻”,实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翻开中国诗人们的诗集、词集,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唐代以后几乎没有哪个诗家不曾写到过茶,更有一些大诗人简直到了嗜茶如命的地步。李白、杜甫都有绝妙的茶诗传世,白居易把茶引为终生“知己”,曾作过五十多首咏茶诗,其中有一首《琴茶》诗则公然点明  相似文献   

18.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该诗描绘的是渭水两岸的农村生活,读完此诗,脑海中自然地浮现出一幅初夏傍晚的田园图景.有那么些悠然,也有那么一丝惆怅.  相似文献   

19.
谢文柏 《农业考古》2005,(2):142-144
唐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统一、文明的国家。唐代的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奔腾长河中也是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段,她代表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正如清末学者王国维评说:“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而与诗歌同属文化之列的茶文化.也在唐代勃兴。茶文化的兴起,自然与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当时统治者的重视和朝野臣民的参与有关。其实,诗歌也是茶文化的载体,他们之问相互映衬,以诗歌来表达茶文化的盛行,而茶文化为诗歌助兴。尤其到了中、晚唐时期,茶文化达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20.
宋代理学诗人的说理诗大多是枯燥乏味的语录讲义体, 朱熹的说理诗也多为此体。不过作为理学诗人中的杰出代表, 朱熹自有其不同凡响的地方, 那就是他创作了不少富有理趣的小诗。本文以朱熹的理趣诗为论题, 从作品的具体分析出发, 辅之以确凿的材料, 提出了以下观点:“朱熹的理趣诗是在禅宗以诗说禅方式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示道’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