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为探索不同施肥方式及施用量对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 Lecomte)苗期生长动态的影响,确定其苗期施肥的最佳供氮方式及水平,采用等量施肥(C)、阶段递增施肥(A)和修正指数施肥(ME)3种方式,以0 mg·株-1为对照,分别设置50、100、200、400、600 mg·株-15个氮素水平开展米老排幼苗盆栽试验。结果表明:3种方式下中低剂量施肥有利于米老排后期生物量积累,高剂量施肥导致其积累停滞或下降。低剂量修正指数施肥(50ME和100 ME),苗高在整个试验期间保持"J"型高速增长状态,地径呈直线式生长;其他处理苗木在苗高、地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上均因后期施肥不足或肥料积累而较前期生长有不同程度减缓。此外,所有施肥处理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收获时米老排的苗高、地径和总生物量,其中100 C的苗高达到最大(44.4 cm),是对照的259.0%;200 C的苗木地径(3.92 mm)、生物量(4.75 g·株-1)均为最大,分别是对照的142.5%、360.6%;200 C的质量指数最大,其次是100 ME和50 ME。综合上述形态指标评价研究结果得出,米老排苗期最佳供氮方式为等量施肥法,最佳供氮水平为200 mg·株-1。  相似文献   

2.
不同氮素水平对米老排苗期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氮素水平对米老排苗期生长的影响,采用根部施肥的方法,研究了5个氮素条件下(总施氮量分别是100、200、400、600mg·株~(-1)和800mg·株~(-1))米老排幼苗生长和荧光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米老排的苗高、地径和总生物量均会随着施用氮素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均在N2(200mg·株~(-1))时达到最大值(40.52cm、4.98mm和4.07g),依次较对照处理提高了145.7%、152.8%和158.4%;2)氮肥能够促进米老排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增加;3)随着氮水平的增加,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是先升高后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则先降后升,且均是在N2时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说明适当增加供氮水平可以显著提高米老排幼苗的光合效率;4)200mg·株~(-1)的施氮量最适合米老排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移植苗木培育所需的缓释氮肥及磷肥最佳用量,以长白落叶松移植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4个缓释氮肥水平(0,6,12,18 g·m-2氮)与3个磷肥水平(0,21,42 g·m-2五氧化二磷)共计12个施肥处理组合,研究长白落叶松移植苗木生长状况和养分积累对不同氮磷施肥量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氮磷仅对叶片磷含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24),施肥对苗木生长和养分状况的影响是通过其主效应引起的。缓释氮肥对苗高、地径、各器官生物量及茎、叶、整株的氮、磷含量影响显著(P=0.001~0.026),其中6 g·m-2和12 g·m-2(氮)对苗木生长和养分积累促进作用较大,但2种施氮量水平间差异不显著;磷肥对苗高、根生物量、叶氮、整株磷含量及叶磷质量分数影响显著(P=0.009~0.040),21 g·m-2和42 g·m-2五氧化二磷均显著高于对照,但2种磷肥施用水平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6 g·m-2施氮量下苗高、地径、整株生物量和氮含量分别增加22.3%,12.9%,39.9%和48.3%;21 g·m-2五氧化二磷施用量下苗高、根生物量、叶氮、整株磷含量分别增加13.3%,19.3%,17.8%,25.9%。综合考虑施肥效果,缓释氮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影响较磷肥大,长白落叶松移植苗最佳施肥量为缓释氮肥(氮)6 g·m-2,磷肥(五氧化二磷)21 g·m-2。图5表2参26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杉木第3代实生容器苗生长的影响,设置2个不同施肥方式,即指数施肥和常规等量施肥,施肥结束后取不同施肥处理的苗木测定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结果表明:采用指数施肥方式培育的苗木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分别为23.66 cm、3.71 mm和2.09 g,采用常规等量施肥方式培育的苗木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分别为14.02 cm、2.84 mm和1.05 g。这说明指数施肥方式培育的苗木明显优于常规等量施肥方式培育的苗木。  相似文献   

5.
以1年生砂生槐播种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两种施氮方式(平均施肥和指数施肥)和5个氮素水平(CK、200、400、800 mg/株、平均施肥400 mg/株),分析苗木生长和生根对不同施氮方式及施氮量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方式处理下,指数施肥(200 mg/株)处理下苗高、地径、比叶质量及生物量均达到最大值且高于平均施肥(400 mg/株);指数施肥(200、400、800 mg/株)时,根系的生物量、总长度、表面积和体积均高于平均施肥(400 mg/株)处理;指数施肥(200 mg/株)的根系组织密度最大(0.51 g/cm3)且高于平均施肥(400 mg/株)。不同施氮量处理下,指数施肥(200 mg/株)处理的苗高、地径、比叶质量及生物量均达到最大值,根系生物量、总长度、体积和组织密度表现最好,平均施肥(400 mg/株)处理表现较差。指数施肥(200、400 mg/株)处理的根表面积较大,而对照、平均施肥(400 mg/株)处理的表现欠佳。  相似文献   

6.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是我国特有的孑遗植物,优质种苗的培育是水杉造林成功的基础。通过探讨氮素指数施肥对水杉幼苗生长及氮素积累的影响,为水杉苗木培育提供基础。以一年生水杉幼苗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方法,设定常规施肥(CF,纯氮用量5.0 g·株~(-1))和指数施肥(EF1、EF2、EF3、EF4,纯氮用量分别为1.0,3.0,5.0和8.0 g·株~(-1))。苗木生长结束后,测定水杉的地径、苗高、生物量及氮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水杉的苗高、地径在不同施肥间没有显著差异,EF处理显著提高了水杉根、茎生物量的积累(P0.05),其中EF3处理的总生物量最高,为115.2 g·株~(-1);水杉茎、叶氮质量分数在不同施肥间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与CF相比,EF处理的根、茎氮积累量分别增加49.2%~84.4%,32.5%~34.9%,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EF3处理的氮积累总量为最大值,达2 938.9 mg·株~(-1)。施氮量为5.0 g·株~(-1)的指数施肥是水杉幼苗温室培育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氮素指数施肥对紫楠幼苗生长及氮积累的影响,以二年生紫楠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设定对照(CK)、常规施肥(CF)和指数施肥(EF1、EF2、EF3)共5个处理,施纯氮总量分别为0、600、600、1200、1800 mg/株,分别测定紫楠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氮质量分数等指标.结果显示,紫楠幼苗的苗高...  相似文献   

8.
氮素指数施肥对1年生杉木苗生长及氮素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中国特有的速生商品材树种。培育优质无性系苗木是杉木造林成功的关键。探讨了氮素指数施肥对杉木幼苗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为杉木苗木培育提供基础。以1年生无性系杉木幼苗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方法,设定不施肥(对照)、常规施肥(CF)和指数施肥(EF1,EF2,EF3)共5个处理,纯氮施用总量分别为0,0.5,0.5,1.0,2.0 g·株~(-1),共施氮20次,间隔为10 d。至生长结束后,分别测定杉木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及氮素质量分数。结果表明:(1)施肥显著促进了杉木无性系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的生长,以指数施肥EF2处理为最佳,分别为59.0 cm,6.0 mm,52.99 g·株-1;(2)杉木无性系苗木不同器官的氮质量分数和氮积累量表现为叶根茎。与对照相比,常规施肥的根、茎、叶的氮质量分数增加39.6%,16.6%和41.1%,氮积累量增加90.5%,119.5%和267.2%;指数施肥的根、茎、叶的氮质量分数分别增加22.6%~81.4%,27.3%~152.6%和73.6%~135.5%,氮积累量分别增加70.8%~138.8%,145.7%~355.8%和347.6%~561.7%。除EF1处理外,杉木幼苗根、茎和叶的氮质量分数和氮积累量均表现为指数施肥显著大于常规施肥(P0.05)。施氮显著提高了杉木无性系幼苗的生长,其中施氮量为1 g·株~(-1)的指数施肥是杉木幼苗温室培育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9.
指数施肥对美国山核桃幼苗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年生美国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实生苗为试验材料,以不施氮处理为对照,采用指数施肥法研究了5种氮素施肥处理(100、200、400、600、800 mg·株~(-1))对美国山核桃幼苗生长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美国山核桃幼苗的苗高、地径、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均在施氮量600 mg·株~(-1)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3.4 cm、5.08 mm、2.30 g、4.39 g和9.33 g,是对照组的1.48、1.45、2.30、4.99、2.17倍。(2)根生物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出递减的趋势。(3)与对照组相比,各指数施肥处理的美国山核桃幼苗全株氮磷钾积累量分别提高了2.97~6.92、3.13~5.36、2.68~4.85倍,氮磷钾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0.98~3.35、1.07~2.50、0.84~1.80倍。(4)当施氮量≤600 mg·株~(-1)时,美国山核桃幼苗的总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达到800 mg·株~(-1)时,其幼苗的总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出现明显下降;苗木养分质量分数始终保持上升趋势。因此,美国山核桃幼苗温室培育的最适施氮量约为600 mg·株~(-1)。  相似文献   

10.
枫杨种源苗期生长状地理变异及遗传参数估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枫杨全分布区内收集的53个种源在安徽铜陵进行苗期试验。枫杨种子千粒重及室内发芽率均存在明显的地理种源差异。参试种源苗期生长差异十分明显,最优种源比最劣种源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分别高出184%、127%和74%。枫杨苗期生长与生物量性状间的表型及遗传相关密切,种子千粒重与发芽率的广义遗传力为0.97-0.99,受强度遗传控制,生物量及生长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为0.57-0.72,受中等强度遗传控制。种了千粒重主要表现为东西经向变异,而苗期地径生长与总生物量则表现明显的南北纬向变异趋势,因此,分布区东种源的种子一般较重,而分布区南部种源的地径生长及总生物量一般优于北部分布区的种源。枫杨的生长变异还受到水系、气候区等因素的强烈影响,它在长江流域、漓江-湘江-洞庭湖水系、西部地区、沿海地区、长江以南及长江以北地区等表现出不同的变异模式。根据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等主要性状,构建综合选择指数函数I=0.2891X1(总干重)+0.0058X2(苗高)-0.03136X3(地径),并评选出江西南部的吉安、陕西中部的汉中、江西西北部的武宁、四川东部的达且以和湖南洞庭湖的益阳等5个种源为苗期生长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1.
建立合理的施肥制度是培育优质苗木、提高造林表现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当年生核桃楸幼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对照(CK)、平均施肥(AF)、直线施肥(LF)、指数施肥(100E)、0.5倍指数施肥(50E)、2倍指数施肥(200E)、4倍指数施肥(400E)等处理,探究幼苗根系形态和养分累积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在生长结束时,100E处理下的苗高和地径表现较好,增长量分别为21.35 cm和3.66 mm。在施肥初期(5周后),LF处理下的幼苗比根长(SRL)、比根表面积(SRA)、平均直径(AD)、组织密度(RTD)和生物量达到最高,在施肥9周后,各处理中100E处理下幼苗根系的SRL、SRA和AD达到最高,分别比CK高77.93%、50.59%和54.84%(P<0.05)。随着幼苗生长节律的变化,不同收获时间对核桃楸幼苗根系形态存在显著影响,施肥显著降低了核桃楸根系的SRL、SRA和AD,增加了RTD和生物量(P<0.05)。100E处理和200E处理下的幼苗根系分别有较高的K和N浓度,总体上,根系养分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降低。各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幼苗根系养分含量,生长结束时,100E处理下的幼苗根系N、P和K含量分别为106.41、11.00 mg·株-1和14.43 mg·株-1。指数施肥方式下100 mg·株-1的施肥量更有利于核桃楸幼苗的根系发育。  相似文献   

12.
选择5种不同的化学制剂(CuCO 3、Cu(OH)2、CuSO 4、ZnCl 2、ZnCO 3)分别配制成4种不同质量浓度(40、100、160、220 g·L^-1),涂抹于黑色塑料容器内壁,对贴梗海棠容器苗进行化学控根试验,测定苗高、地径、生物量、根系形态以及Cu、Zn残留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60 g·L^-1 Cu(OH)2制剂对贴梗海棠容器苗地上部生物量积累有促进作用;经100 g·L^-1 CuSO 4制剂处理的容器苗根尖数多,新生侧根多,根系表面积、体积显著高于对照;Cu制剂中离子残留质量分数较高,由高到低的排序表现为Cu(OH)2、CuCO 3、CuSO 4,Zn制剂中离子残留明显少于Cu制剂,但不同质量浓度ZnCl 2和ZnCO 3制剂处理对容器苗生长存在一定抑制作用。根据控根效果和苗木生长指标综合分析,质量浓度为100 g·L^-1的CuSO 4制剂对贴梗海棠容器苗处理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3.
水肥耦合效应对栓皮栎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当年生苗木的苗高、地径、单株叶面积、根干质量、生物量积累对水肥耦合的响应规律,并确立最佳的灌溉施肥组合。  方法  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RCCD),建立各指标与土壤含水率、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回归模型,分析各因子的主效应、单因素和耦合效应对生长的影响。  结果  ①对苗高、地径、单株叶面积、根干质量、生物量的方差分析表明,各指标的不同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处理8、处理16、处理18苗木生长情况较好。②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和施氮量对5个指标均有显著正效应,施磷量对地径无显著效应,施钾量对各指标均无显著效应,主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含水率、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③单因素效应表明:各指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均呈现出类似“抛物线”的变化趋势,生长速率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速率减缓。④耦合效应表明:土壤含水率×施氮量对苗高、生物量、叶面积、根干质量有显著正效应,土壤含水率×施磷量对苗高、地径、根干质量、生物量有显著正效应,土壤含水率×施钾量对生物量有显著正效应,施氮量×施磷量对叶面积、根干质量、生物量有显著正效应,施氮量×施钾量对地径有显著负效应,水肥间的耦合效应大于肥料间的耦合效应。  结论  栓皮栎苗期水肥需求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含水率、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适宜的水分和施肥配比可促进苗木生长。高水、高氮、高磷、低钾条件下苗木生长情况更好。水肥调控的最佳组合为: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9%,氮、磷、钾用量分别为215.3、46.0、18.1 mg·株?1,苗木的苗高可达到45.14 cm,地径达到4.40 mm,根干质量达到6.30 g,生物量达到11.70 g,单株叶面积可达460.83 cm2。图3表2参30  相似文献   

14.
以荷兰3930杨为试材,采用室内沙培试验,研究单独施氮对荷兰3930杨生长的影响,探讨其营养特性。结果表明,施氮量在80~200 mg/L时明显促进苗高、地径生长,最大生长量分别达1.43 m、1.17 cm;施氮量在120~160 mg/L时能明显促进荷兰3930杨总生物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15.
配方施肥对刨花润楠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配比施肥对刨花润楠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对生长及光合生理指标测定表明,不同处理的刨花润楠的地径生长量比对照(CK)提高9.14%~123.60%;株高生长量比CK提高10.14%~86.12%;生物量比CK提高0.85%~74.87%。对刨花润楠光合指标影响是叶绿素总含量比CK增加12.58%~67.65%;净光合速率(Pn)值比CK提高6.0%~294.33%;蒸腾速率(Tr)值比CK提高27.80%~280.51%;气孔导度(Gs)值比CK提高0~300.00%;施肥对胞间CO2浓度(Ci)值的影响呈现一定的波动,CK的胞间CO2浓度(Ci)值最高。氮肥是影响株高、生物量生长、总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生理指标的重要因子,钾肥是影响地径生长的重要因子。综合评价表明,施肥量为N:240 mg·株-1、P:36 mg·株-1、K:162 mg·株-1 (按纯N、P、K含量计算)对刨花润楠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促进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施氮、磷肥对西南桦Betula alnoides无性系生长和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施肥配方。【方法】以4个西南桦优良无性系组培苗(A5、FB4、FB4+、BY-1)为研究对象,试验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设置每株施N(0、200、400 mg)和施P(0、70、140 mg)共9个组合处理,研究施肥处理间及无性系间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根冠比、分枝数、叶面积和叶片养分含量等差异。【结果】不同施肥处理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分枝数、根冠比和叶面积差异均极显著,且施肥处理和无性系的交互作用对苗高、地径、根冠比和分枝数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各无性系均为处理5的幼苗生长表现最优,其苗高、地径、生物量、分枝数和叶面积比其他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2.10%~74.13%、6.67%~91.45%、12.24%~358.33%、2.76%~712.64%和2.46%~456.31%。施肥处理对西南桦无性系幼苗叶片的N、P养分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无性系之间及无性系和施肥处理的交互作用对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叶片的N、P含量随着氮磷肥的添加而增加,添加氮磷肥能够显著提髙叶片中该种养分的含量。叶片N、P含量及其比值与生物量均符合抛物线关系,且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0 1),处理5的叶片N/P质量比约为15,这可能是影响西南桦生长的N/P限制比例。【结论】施肥显著促进了西南桦无性系幼苗的生长并提高了叶片养分含量,但无性系之间差异不显著。综合幼苗的生长和叶片养分含量指标,处理5(每株施N 200 mg和施P 70 mg)条件下西南桦无性系生长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17.
模拟氮沉降对五角枫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五角枫幼苗的生长及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等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以北京(BJ)、山西(SX)、内蒙古(NMG)3个不同种源的五角枫幼苗为研究材料,设计5个氮水平:对照(N0,0 kg/(hm2a),以N计,下同);低氮(N1,15 kg/(hm2a));中氮(N2, 25 kg/(hm2a) );高氮(N3,50 kg/(hm2a));过饱和氮(N4, 150 kg/(hm2a))。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五角枫幼苗的基径、苗高、月生长量、生物量及各部分生物量分配比例的差异。结果表明:1)模拟氮沉降对山西和内蒙古种源五角枫幼苗基径、北京和内蒙古种源的苗高以及北京和山西种源的苗高月生长量均产生了显著影响;2)模拟氮沉降对北京种源五角枫幼苗生物量的影响较小,而随施氮浓度升高,山西、内蒙古种源五角枫幼苗的生物量均呈先增后减的显著变化趋势,山西种源幼苗的生物量在中氮水平达到最大值,而内蒙古种源则在高氮水平达到最大值;3)模拟氮沉降对于3个种源五角枫幼苗的生物量配比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随着施氮浓度的升高,五角枫幼苗的根质量比(RMR)、根冠比(RSR)均有下降趋势,而茎质量比(SMR)、茎叶比(SLR)显著上升,说明其对茎结构的投资明显加大了,而对根和叶结构的投资则相对减少;4)分析五角枫幼苗的变异来源发现,基径(D)、苗高(H)、各部分生物量均与模拟氮沉降处理和种源2个因素存在密切关联,而生物量配比中只有SMR、叶质量比(LMR)和SLR与模拟氮沉降处理这1个因素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生物量配比的变化与种源的差异关联不大,但与环境中氮的输入量有较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N素指数施肥对沉香苗期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设置每株0、1 000、2 000、3 000、4 000、5 000 mg 6个施肥量处理(编号为Ⅰ~Ⅵ),进行珍贵树种马来沉香与土沉香苗期N素指数施肥试验,探究不同N素供应水平对其苗期生长、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N素对马来沉香、土沉香生长及光合特性有着显著影响。地径、苗高以及生物量随着N素浓度增加而增大,至N施用量每株3 000 mg后其生长表现和生物量趋于稳定。马来沉香(1 995.33 cm2)与土沉香(1 366.57 cm2)处理Ⅳ整株叶面积最大,在苗期生长季内的比叶质量变化趋势是生长初期和末期低,而中期比较高,马来沉香对照(处理Ⅰ)与土沉香指数施肥处理Ⅰ~Ⅴ的比叶质量季节变化曲线是双峰式。马来沉香与土沉香指数施肥处理Ⅳ(3 000 mg/株)的光合能力最大。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镉(Cd)胁迫对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生长及养分[碳(C)、氮(N)、磷(P)和钾(K)]吸收的影响,采用盆栽控制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Cd处理[0(对照)、10、20、40、80、160 mg·kg~(-1)]对其幼苗生长发育、生物量以及养分积累与分配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红椿幼苗生长特性指数(如叶数、叶长、叶宽、根长及地径和株高)与根、茎、叶生物量随Cd浓度增加而降低,但低Cd处理(40 mg·kg~(-1))对各器官指数、株高及总生物量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Cd胁迫浓度增加,根、茎、叶中Cd浓度逐渐升高,且根大于茎;根K、茎K、叶K和叶N累积量随胁迫浓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而根C、根N、茎N、根P和叶P累积量则逐渐降低。此外,茎C、叶C和茎P在低Cd处理时无显著差异,但较高Cd胁迫处理(≥40.00 mg·kg~(-1))则显著抑制并改变其累积与分配格局。红椿幼苗具有一定的抗Cd胁迫能力,但较高浓度Cd胁迫(≥40.00 mg·kg~(-1))显著影响了红椿幼苗的生长特性及其养分格局。  相似文献   

20.
A greenhouse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n Calophy- llum inophyllum seedlings grown with 0, 50, 100, 150, 200, 300, 400 and 600 mg N per seedling according to exponential functions. Seedling height, root collar diameter, leaf area and total biomas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fertilization from 0 to 200 mg N per seedling and decreased with further increase in fertilization from 300 to 600 mg N per seedling. Th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stomatal conductance,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and transpiration rate of C. inophyllum seedlings showed a unimodal parabolic trend, with peak values of 7.29 mmol·m2·s1, 0.071 mol·m2·s1, 220 mmol·mol1 and 1.34 mmol·m2·s1, respectively, when the rate of fertilization was 200 mg N per seedling. Photosynthetic gas exchange parameter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nitrogen treatments. Based on the critical values of leaf N and P concentration and N/P ratio, the optimum amount of nitrogen of C. inophyllum seedlings was 200–400 mg per seedling for leaf N and P concentration, and 100–400 mg per seedling for N/P ratio. It was concluded that 200–400 mg N per seedling was the most suitable nitrogen range for C. inophyllum seedl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