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冷凝器是汽车空调的核心部件,对汽车空调性能起着关键作用,而冷凝器不同形状翅片因进口速度影响较大,对Z字型百叶窗翅片、平板百叶窗翅片、平板翅片的换热能力、热阻分析,Z字型百叶窗翅片综合换热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
汽车空调作为汽车舒适性的关键部件,其冷凝器的结构直接影响空调性能,而冷凝器从单元平行流动式发展到多元平行流动,常用翅片有平板百叶窗式、Z字型百叶窗式、平板式等。通过流场对三种翅片换热量的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Z字型百叶窗翅片换热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建立翅片热管散热器三维模型,确定分析边界条件,运用ANSYS-CFX软件分析了翅片热管散热器翅片空气侧的传热性能,对不同参数下的翅片结构的换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迎面风速、翅片间距、翅片厚度下对翅片热管散热器散热的影响,通过比较,得出了较为合适的翅片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联合收割机燃油总能转换效率,设计一种基于气-气式热管换热器的联合收割机尾气余热回收谷物干燥系统,建立以换热器换热量最高和排气系统背压增量最小为目标的优化设计模型,运用带精英策略的无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程序(NSGA-II)对热管换热器的无缝钢管选型、翅片厚度以及翅片间距则进行多目标优化,获取该换热器的最优结构参数组合,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优化前后的换热性能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的热管换热器在系统整体压力降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遗传算法优化结果换热器总换热量提升约1.5%,仿真试验也表明换热量提升1%。  相似文献   

5.
为准确预测烟气换热器表面酸凝结,了解其表面低温腐蚀特性,采用一种预测换热器表面酸蒸气凝结和水蒸气凝结耦合计算方法,通过结合H2SO4-H2O溶液的气液平衡数据和多元组分传输理论,建立了酸蒸气和水蒸气凝结的数值模型,并采用CFD软件对方形翅片管换热器的低温腐蚀特性进行数值分析,重点研究酸蒸气含量和水蒸气含量对酸沉积和腐蚀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换热器翅片表面酸液质量分数的分布和翅片表面温度的分布趋势一致,酸沉积主要发生在翅片前缘及换热管前方靠近管壁的翅片表面;水蒸气含量升高会导致翅片表面酸液质量分数下降和酸沉积率上升,增加换热器低温腐蚀的风险,结果可为换热器安全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HFO1234yf/HFC134a混合制冷剂既能够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又可以在不改变原本空调系统结构的情况下充注,是有潜力替代R134a的环保制冷剂,但其COP相对较低,在系统中加入中间换热器是提高系统COP的研究方向。基于此,分析了在制热模式下,中间换热器对新能源混合工质汽车空调系统的性能影响。根据冬季汽车空调工况搭建电动汽车空调性能实验台,对加入中间换热器后电动汽车空调的制热性能进行测试。实验表明:使用混合工质的汽车空调系统在加入中间换热器后,制热量相比未加入中间换热器的空调系统提高4%;排气温度提升12℃;COP提升3%-6%。  相似文献   

7.
供热工况下,汽车热泵空调系统的性能是影响电动汽车续航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汽车空调车外换热器为实验研究对象,通过多组对照实验分析风速和膨胀阀开度对换热器温度分布均匀性的影响,并计算换热器的?损值,探讨不均匀度与?损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风速小于1.5m/s时,温度分布的不均匀度和?损值都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损损失最大时约占据换热量的8.1%;当系统的膨胀阀开度较小时,不均匀度和换热效果变化过程相匹配。  相似文献   

8.
使用仿真软件建立了一维的汽车空调系统仿真模型,分析了润滑油对R1234yf汽车空调的制冷量、压缩机功耗、换热器压降以及压缩机排气压力和温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润滑油含量对汽车空调的制冷能力有较大影响,含油率越大,其制冷量越低;含油率对压缩机功耗以及排气压力和排气温度影响较小;相对于冷凝器,蒸发器的性能受润滑油的影响较大,对压降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以螺旋槽管换热器中的螺旋槽管为研究对象,利用Fluent软件对其进行仿真实验,探究其强化换热机理,分析螺距p、槽深e等因素对其换热性能的影响。为了精确分析影响螺旋槽管换热性能的因素,先后对6种当量直径相同,而螺距和槽深各有不同的螺旋槽管进行了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得出了螺旋槽管的强化传热效果和合理的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10.
热管结构参数对热管传热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宪忠  李爱平 《农机化研究》2001,1(1):101-102,113
把热管传热量公式中的各参数,转化为热管的结构参数,计算出每个参数对热管传热量的影响。为热管换热器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热管的结构参数(如热管直径、热管长度及翅片的结构参数等)。对热管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前人只作了定性分析,未作定量分析,而后者是热管换热器设计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燃气机热泵余热利用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燃气机热泵余热利用方式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能量平衡角度分析了除霜的可行性,计算结果表明:除霜热量占余热回收总量的比值为6.5%~9.5%;在不同的除霜周内,制冷剂气化热量占回收余热总量的比值变化较大,最大不超过45%,从能量角度利用余热除霜是可行的;燃气机热泵的Cop可以提高30%,一次能源利用率在1.3~1.8,可见利用余热供热对提高燃气机热泵的性能系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温室地下蓄热系统换热管道空气流速对蓄热效果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双层覆盖温室地下蓄热系统换热管道空气流速对蓄热增温效果及对温室温度与湿度环境的影响,分别测试了该系统换热管道以不同空气流速蓄热时换热管道进出口空气温度和湿度、地坪温度以及相邻无蓄热系统温室内的气温、土壤温度和室外温度.结果表明,白昼晴朗时,当换热管道内空气以流速0.6、1.0、1.5、2.0、2.5、2.8 m/s进行蓄热时,地坪温度均高于相邻无蓄热系统温室内的土壤温度,平均温差分别为0.8、1.1、3.1、3.9、4.3、5.6℃,系统蓄热效果随换热管道空气流速增加而增强.在系统换热管道内空气流速以0.6~2.8 m/s蓄热时,温室内热空气流经换热管道温度明显降低,使蓄热温室内的气温低于相邻温室气温0.1~0.6℃,但蓄热温室气温在常见温室栽培作物所需的适宜温度范围内,换热管道以不同空气流速蓄热对温室的温度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针对热泵除湿干燥系统因降温除湿致使干燥介质热空气温度偏低,影响稻谷干燥速率和能耗,在热泵蒸发器两侧设计一套分离式热管换热器,对环境空气进行预冷却和预加热,在不增加能耗的前提下,提高了热泵除湿系统的除湿量和干燥空气的温度。试验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为27℃、空气相对温度为60%~78%时,热管换热器对应降低除湿能耗28.4%~9.6%。在环境温度为26.2℃、空气相对湿度为80.2%时,热管辅助热泵除湿稻谷干燥能耗为1560kJ/kg,相对热泵除湿干燥系统节能18.2%。  相似文献   

14.
分别给出了烟气在管槽内强迫流动时的换热和空气横向绕流管束时的换热计算方法,确定了管内外换热的大小和强弱,并指出管外换热强度必须大于或等于管内换热强度。同时,检验巳定参数的合理性,为下一步进行换热器的系列设计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换热器内流体流动通道间传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分析,提出了换热器数值计算中传热边界条件的设定方法。通过对采用不同传热边界条件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并与实验测试结果对比,证明该边界条件设定方法切实可行,而且可以提高计算结果可信度。  相似文献   

16.
针对温室加温能耗大的突出问题,设计了双层覆盖温室地下蓄热系统。测试了冬季夜间保温时温室内外温度、湿度,计算了达到同样环境温度时燃煤热水锅炉加温所需能耗及燃料成本。结果表明,在冬季白昼为晴天、多云、阴天时,双层覆盖温室地下蓄热系统蓄热后,夜间保温时温室内温度分别高于外界温度5.1~9.8℃、4.8~6.9℃、4.2~6.4℃,室内外平均温差分别为6.9℃、5.4℃、5.3℃,其能耗费用低于燃煤热水锅炉加温费用,系统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节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在介绍试验求解板翅式热交换器显热传热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计算机求解空气-空气板翅式热交换器显热传热因子的算法,并检出了用C语言编写求解算法的流程图,最后对该算法求争显热传热因子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
分离式热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俊林  陈岚  王震坤 《农机化研究》2006,(7):161-162,165
传统分离式热排管换热管的研究大多数都针对竖直并联型,而对水平排管串联型热管的研究,目前还未见报道。为此,对高强化传热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换热器冷凝侧及蒸发侧传热系数的经验公式,以及外部通道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的准则方程式。其研究成果可作为干燥系统中此种换热装置设计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设计了内流式网格化低温相变储热单元。确定了影响相变储热单元传热系数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了单一因素对相变储热单元传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分别在储热及放热工况下,采用改进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法构建了相变储热单元传热系数的预测模型,并检验了拟合误差。结果表明:相变储热单元传热系数受相变储热材料侧平均温度及换热工质侧定性温度的协同影响,相变储热材料侧平均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换热工质侧定性温度为次要影响因素,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交互性。储热或放热工况下,相变储热单元传热系数随单一因素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储热阶段传热系数明显高于放热阶段,相变储热单元传热系数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预测误差均小于5.00%。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双层覆盖温室地下蓄热系统换热管道空气流速对蓄热量和水蒸气迁移的影响,建立合理的运行模式,测试了该系统以0.6~2.8m/s的空气流速蓄热时换热管道进、出口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地坪温度、室外温度,计算了换热管道进出口处空气含湿量与焓及蓄热功率。结果表明,在冬季白昼晴朗时,系统分别以0.6、1.0、1.5、2.0、2.5、2.8m/s的空气流速进行蓄热,温室内热空气流经换热管道焓值明显降低,以不同流速蓄热时进、出口空气焓差的变化幅度、变化趋势相近,换热均充分;蓄热功率随流速增加而增加,当空气流速小于2m/s时,蓄热功率不足,系统蓄热时较佳的空气流速为2.5~2.8m/s,蓄热时间应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