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以越南多毛金花茶(Camellia hirsuta Hakoda et Ninh)为实验材料,开展不同光照处理对多毛金花茶光合特性、叶解剖结构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研究,为越南金花茶引种栽培和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年5月上旬,将越南多毛金花茶置于不同光照强度(10%、20%、30%、40%、50%,通过覆盖不同层数的遮荫网获得)的遮荫棚内生长,处理时间2个月。[结果]不同光照处理下,多毛金花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不同,20%、30%光照处理显著提高了多毛金花茶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同时蒸汽压亏缺降低,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30%光照处理下,光合色素的含量最高,而叶绿素a/b的值最低,30%光照更有利于多毛金花茶叶片中叶绿素b的合成。20%、30%光照处理下的多毛金花茶叶片具有更发达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及更厚的叶片厚度,这2个处理的叶片结构可能有利于其对环境的适应并且光合能力更强。在适当的遮荫条件20%~40%光照处理下,多毛金花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增大。[结论]在20%、30%光照处理下,其叶片具有更发达的叶片厚度和栅栏组织,气孔密度相对较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得到提高,胞间CO_2浓度和蒸汽压亏缺降低,CO_2和水蒸气进出气孔阻力变小,同时在30%光照处理下光合色素的含量最高,说明光合速率得到有效提高。越南多毛金花茶适宜在20%~30%光照强度的环境下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遮荫强度对中华金叶榆和鑫叶栾叶片呈色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探索2种黄叶植物对遮荫胁迫的响应机制,为黄叶植物栽植在日照不足或遮荫地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中华金叶榆和鑫叶栾当年生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强度遮荫处理(20%、50%、90%),以全光照环境为对照,在遮荫60天后测定这2种黄叶植物在各遮荫处理下的叶片颜色、色素含量、光合荧光参数、叶片反射光谱、叶片大小和有机物含量,并在亚细胞水平上观察其叶绿体超微结构。【结果】1)在全光环境下,中华金叶榆叶片为明亮的金黄色,鑫叶栾呈黄绿色,遮光环境下2种黄叶植物出现不同程度复绿。中华金叶榆叶色复绿明显,90%遮荫度下黄蓝参数(b*)值由70. 42下降到47. 27;鑫叶栾遮荫后叶色复绿程度较轻,90%遮荫度下b*值由65. 69下降到58. 34,叶片仍为黄绿色。2)随遮荫程度增加,2树种叶绿素含量显著上升,光合速率显著降低,Chl a/b、叶片比叶重、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最大荧光(F_m)显著升高。3) 2树种遮荫环境下叶片光谱特征反射率下降,红边参数指示中华金叶榆全光照环境下出现光胁迫。4)中华金叶榆遮荫后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变化,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叶片面积显著增大,叶片长宽比无显著变化;鑫叶栾在20%环境下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90%遮荫度下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相比对照显著降低,叶片面积和叶片长宽比在遮荫前后无显著差异。5) 2树种遮荫后叶绿体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类囊体数目和垛叠层数增加,由最初的弯曲片层变为平行的垛叠基粒。【结论】中华金叶榆和鑫叶栾在全光环境下叶色更亮、更黄,受到一定程度光抑制。随着遮荫程度增加,2植株光合速率下降,类囊体垛叠,叶片不同程度复绿。20%遮荫对中华金叶榆生长和叶色影响较小,叶片保持黄绿色,50%和90%遮荫环境下不利于其叶片呈色和光合产物积累。鑫叶栾在各遮荫处理下叶色轻微复绿,叶色仍在黄叶范畴,但90%遮荫度对其光合生理影响较大。因此,从生长和叶片呈色角度考虑,中华金叶榆和鑫叶栾栽植在全光环境最佳,也可根据各自生理特性,种植在适当的遮荫环境。  相似文献   

3.
以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栽培模式下金花茶的光合特性及品质进行评价,以期为林下栽培金花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金花茶在模式1(密度6.0 m×7.5 m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林下套种2.0 m×2.5 m金花茶)和模式2(密度4.0 m×5.0 m印度紫檀林下套种2.0 m×2.5 m金花茶)下净光合速率(Pn)较高,生长更快;模式2下金花茶花蕾数量最多,花中总多酚(7.02%)及总多糖含量(3.26%)均较高,叶片中总黄酮(21.88%)和总多酚含量(3.39%)的整年平均值最高;模式3(密度5.0 m×6.0 m荔枝林下套种2.0 m×2.5 m金花茶)常年透光率较低,导致金花茶Pn低,生长缓慢,花蕾数量最少,花中总多酚含量较低,叶片中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的整年平均值最小。金花茶适宜种植在一定栽培密度的落叶林下,落叶林春夏季枝叶茂密为金花茶遮荫,秋冬季落叶有利于金花茶吸收阳光,促进其在较低气温条件下生长、开花,提高金花茶花及叶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4.
不同遮荫水平下香榧苗期光合作用及氮分配的响应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遮荫水平下香榧苗期的生长指标、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和叶氮含量的差异,初步探讨不同遮荫水平下香榧苗期光合作用及氮分配的响应机制。【方法】以2年生香榧苗为材料,测定不同遮荫水平(0,50%,75%和90%遮荫水平)下香榧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及叶片的光响应、二氧化碳(CO_2)响应曲线、叶绿素和叶氮含量等指标。【结果】随遮荫水平的增加,香榧苗叶色逐渐增绿;地径增量和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50%和75%遮荫水平下的地径增量最高,分别为0遮荫下的215.2%和233.6%(P0.05),为90%遮荫下的161.4%和175.2%(P0.05);75%遮荫水平下的生物量最高,分别为0,50%,90%遮荫下的141.0%,111.5%和114.0%(P0.05)。随遮荫水平的增加,香榧苗的根冠比逐渐降低,但其叶片的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随遮荫水平的增加,香榧苗期叶片的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表观量子效率(AQY)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最大Ru BP羧化速率(V_(cmax))及Ru BP再生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J_(max))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这些参数在50%和75%遮荫水平下最高;但其单位面积上的叶氮含量(N_a)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随遮荫水平的增加,分配到羧化作用的N素(N_c)、能量代谢的N素(N_B)、捕光色素的N素(N_L)、光合氮素利用效率(PNUE)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除N_L外其他参数均在75%遮荫水平下最高。【结论】遮荫处理能有效地促进香榧苗的生长;有效加强香榧苗对早晨或傍晚弱光的利用,这有利于植物体的生长发育。而过度遮荫(90%遮荫水平)的香榧苗P_(max)显著降低,这可能与其为了捕获更多的光能,将更多资源用于捕光蛋白上,而导致光合能力下降有关。与50%遮荫水平相比,75%遮荫水平的香榧苗将更多的氮素分配到光合机构(Nc和N_B)中,从而显著提高PNUE。综上所述,前期苗木培育中,给予香榧苗75%遮荫水平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遮荫对茶花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遮荫处理,研究不同透光率(100%、48.5%、22.4%)对茶花品种‘大海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6-8月份,随着透光率的降低,茶花株高增长量呈上升趋势,但对地径的影响不大;而继续遮荫则会抑制茶花幼苗的生长.夏季高温时期(7月10日)透光率为48.5%时,茶花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细胞内CO2浓度最高;透光率为22.4%处理下严重影响气孔导度和细胞内CO2浓度,因此光合速率也明显下降;3种处理的蒸腾速率差异不显著.长期遮荫处理后,随着透光率的降低,‘大海伦'叶片含水量上升,比叶质量显著下降;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片浓绿,但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因此,在夏季高温时期,透光率为48.5%的遮荫处理有利于茶花生长及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不同遮荫处理(全光照、遮荫30%、遮荫60%和遮荫85%)研究了光照强度对日本荚蒾Viburnum japonicum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为该植物的引种驯化和苗木培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日本荚蒾幼苗叶片比叶重(SLW)逐渐降低,在遮荫30%和60%处理下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RGR)较大,而在全光照条件下日本荚蒾幼苗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日本荚蒾幼苗叶片花色素苷含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而逐渐减小;不同程度的遮荫处理均降低了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处理60 d和90 d时,遮荫60%处理叶片的MDA含量最低;在全光照下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处理90 d时,遮荫60%处理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最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不同遮荫处理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所增加,但遮荫60%处理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处理60 d和90 d时,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遮荫强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遮荫60%处理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低于遮荫30%和遮荫85%处理。综上分析,全光照下日本荚蒾生长受到严重抑制,遮荫60%处理较适宜该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泽兰的耐荫性,用黑色遮荫网进行不同遮荫处理(遮光率为30%、50%、70%、90%,以全光照为对照),对不同遮荫条件下泽兰的生长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光合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遮荫度的增加,泽兰的叶面积、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a/b值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与全光照相比,遮荫处理的泽兰叶片含水量、相对电导率增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减小;泽兰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在各遮荫处理下均为"单峰型";不同遮荫处理下,泽兰的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都呈正相关;随遮荫度的增加,表观量子效率(AQY)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而叶片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和暗呼吸速率(Rd)均明显降低。由此可知,泽兰具有一定的耐荫性,在50%遮荫处理下生长较好,遮荫度过大,会抑制该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不同金花茶品种的光合生理特性,从而为金花茶的引种栽培提供参考,以3年生的12个金花茶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叶片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广西本地品种普通金花茶和越南引进品种多毛金花茶具有较低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及较高的叶绿素含量,表明其利用弱光的能力最强;与其他品种相比,普通金花茶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和较高的光化学转化效率,其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可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并且生长更旺盛;越南引进品种罗斯曼金花茶对光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对光照要求较低,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越南引种金花茶的F_v/F_m值表现正常,表明6种越南引种金花茶适于在广西种植。普通金花茶和多毛金花茶的F_v/F_m和F_v/F_o值最高,表明其捕获激发光能的能力最强,并且其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最大。12种金花茶品种的光合生理特性具有显著差异,越南引种金花茶表现出了对广西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搭建遮荫棚设置3种不同的光强,模拟森林幼树生长的旷地(0%shade)、林隙(40%shade)、林下(80%shade)不同光照环境,比较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揭示油松幼树对不同光环境的适应性对策,从而为华北地区人工林的近自然化经营和天然更新提供抚育间伐的理论依据。经过一个生长季节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油松幼树的光合作用能力在40%遮光程度下值最大,在全光照条件下受到抑制,油松幼树在遮阴初期,光合能力减弱不明显,当遮阴时间超过一定的限度,光合能力迅速降低。遮光条件下油松幼树针叶的性能指数高于全光照条件,40%遮光条件下最大光化学效率较为稳定,70%遮光条件下油松针叶最大光化学效率逐渐降低。全光照条件下PSⅡ捕获能量从Q_A传递到Q_B的效率逐渐降低,40%遮光条件下PSⅡ捕获能量从Q_A传递到Q_B的效率先增大,后降低。PSⅡ捕获能量从Q_B传递到PSI的效率随着遮光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强光抑制油松PSⅡ反应中心的开放度,在轻度遮荫条件下光合作用能力强,油松适宜在林隙环境中生存。  相似文献   

10.
遮荫对天女木兰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不同程度的遮荫(A:0,B:25.8%,C:61.3%,D:90.3%)对天女木兰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天女木兰的地径、苗高和生物量均表现为B>A>C>D。天女木兰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较低,且随着遮荫程度的提高,其值以及暗呼吸速率均依次降低。天女木兰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在不同的遮荫处理下均呈现双峰型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日最大值为B>A>C>D。B处理是这4种遮荫处理中天女木兰生长最适宜的遮荫强度,适度遮荫可增强天女木兰叶片的光合作用,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11.
该文研究了遮荫处理对掌叶半夏光合生理、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光和20%遮荫下条件下,掌叶半夏净光合速率Pn出现"光合午休"现象;与全光照相比,遮荫后叶片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暗呼吸速率(Rd)等光合指标降低,而表观量子效率(AQY)上升;荧光参数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升高;随遮荫程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绿素a/b值减小;在0~60%遮荫下,产量和生物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
夏季遮荫改善大田牡丹叶片光合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利用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研究大田牡丹叶片在自然光照和夏季遮荫处理下光合作用日变化.结果表明:自然光下夏季牡丹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明显低于春季,2个生长季节Pn日变化差异明显,即春季的Pn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夏季的Pn日变化为"双峰型"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羧化效率(CE)变化趋势与Pn相似;表观量子效率(AQY)中午降低,下午逐渐回升;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最大荧光Fm日变化为倒"单峰型"曲线,中午明显降低;与夏季自然光下相比,夏季遮荫处理(遮光50%)的牡丹叶片Pn、AQY、CE升高;气孔限制值(Ls)和叶温(t1)降低;Fv/Fm和Fm中午下降幅度显著减小.这些结果说明:夏季晴天中午高温、强光下,牡丹叶片PSⅡ反应中心发生了可逆失活,PSⅡ功能下调,光合作用的光抑制明显发生,遮荫可减轻光抑制,改善光合功能以增加光合产物积累.  相似文献   

13.
遮荫对曼地亚红豆杉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4年生曼地亚红豆杉扦插苗为试材,用一层遮荫和两层遮荫处理3个月,研究不同程度遮荫对曼地亚红豆杉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前1个月将苗木移栽至花盆中置于大棚内进行正常水分管理。将苗木分为3组,每组10株,3个重复,分别进行遮荫处理。处理3个月后测定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E),胞间CO2浓度(Ci),初始荧光(F0)、最大荧光(Fm)和可变荧光(FV)光系统II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结果表明遮荫处理下曼地亚红豆杉Pn、E、CE与对照相比显著下降,水分利用效率(WUE)一层遮荫处理最高。叶绿素a/b升高,总叶绿素含量下降。Gs,Fv/Fm在胁迫期间没有显著变化。推测曼地亚红豆杉在遮荫处理下光系统II(PSII)光能转化能力保持相对稳定,对水分有较高的利用效率,引起光合下降的主要是非气孔因素,即羧化效率的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的研究弱光下油茶(Camelliaspp.),幼龄期光合及生长特性,对岑软3号苗期进行不同强度(60%、75%和90%)的遮荫处理,180天后调查结果表明:60%、75%和90%遮荫条件下岑软3号日平均净光和速率分别为3.60、3.17和2.42μmol/(m2.s),分别为对照的70.81%、62.49%和47.70%,均大于相对应透光率,遮荫处理后叶片光合能力增强;60%~90%弱光对岑软号苗期茎和叶片生长抑制作用不明显,而75%遮荫条件下岑软3号根系的干物质积累受到影响;弱光下叶片生长朝着更有利于捕捉光能的方向,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类胡萝卜素都显著增加,且色素合成中优先合成了叶绿素。  相似文献   

15.
以无覆盖为对照,研究了30%遮荫度的黑色遮阳网覆盖(即70%的自然光光照强度);50%遮荫度的黑色遮阳网覆盖(即50%的自然光光照强度);70%遮荫度的黑色遮阳网覆盖(即30%的自然光光照强度),这4个处理组对1年生宫粉紫荆、灰木莲、火力楠、羊蹄甲、木棉、仪花的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反应。试验表明:夏季适度遮荫覆盖有利于容器苗幼苗的生长,宫粉紫荆、羊蹄甲和仪花耐荫性较强,火力楠和木棉有一定的耐荫性,在50%LI的光照处理下生长量高于其他处理组,但遮光度过高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灰木莲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其苗木生长差异性不大。6种树种观花树种幼苗叶片遮光度较低的条件下皆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过度遮荫都可能导致器幼苗叶片光合速率下降。6种树种不同处理之间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的变化基本与光合速率成正比,但胞间CO_2浓度的变化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去遮荫后东北红豆杉幼苗和幼树叶片光合与荧光特性,揭示人工培养东北红豆杉幼苗在强光下发生光抑制的原因,为东北红豆杉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长在遮荫条件下的东北红豆杉幼苗和幼树为试验材料(遮荫后光强为自然光强的40%),去除遮荫使幼苗和幼树暴露在自然强光条件下28天后,测定幼苗和幼树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去遮荫后幼苗和幼树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幼树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幼苗叶片,而幼树Chl/Cars低于幼苗叶片。幼苗叶片最大光合速率仅为幼树叶片的70%,幼苗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但表观量子效率(AQY)较高。幼苗叶片处于自然光照条件,叶片的羧化效率(CE)、CO2和光强均饱和下的最大光合速率(Amax)和Ru BP再生速率相对较低。强光诱导下,幼树叶片光合速率在25 min左右达到最大值,而幼苗叶片则需要为50 min,幼苗暗反应启动较慢。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表明,在强光条件下,幼树叶片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非光化学猝灭(NPQ)在较短时间内即可达到最大值,而幼苗叶片则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荧光对不同光强相应曲线表明,幼苗叶片的ΦPSⅡ随光强增加而迅速降低,而幼树叶片则下降较慢。幼树叶片的NPQ随着光强增加而增加,而幼苗叶片的NPQ则在相对较低光强水平就达到最大值,幼苗叶片热耗散能力较低。【结论】幼苗叶片较低的光合速率产生相对较多的过剩能量,同时其叶片在高光强下的热耗散能力较低,这是幼苗与幼树相比不适应自然强光和产生光抑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遮荫环境对中华蚊母树苗期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分析苗期中华蚊母树对不同遮荫环境的适应性,为城市园林建设中合理进行乔、灌木布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遮荫网,设置全光CK、中度遮荫L1(25%全光)和重度遮荫L2(7%全光)3种光环境,测定不同光环境下苗期中华蚊母树生长、光合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经过60天的遮荫处理,L1和L2植株基径增量和比叶质量显著低于CK植株,而L1和L2植株叶长和最大叶宽显著高于CK植株;受遮荫影响,L1植株株高增量显著高于CK植株,而L2植株株高增量与CK植株差异不显著;遮荫导致了苗期中华蚊母树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以及光饱和点等光合指标降低,且随着遮荫程度增加,这些光合指标的降低程度也逐渐增加,L1植株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以及光饱和点分别比CK植株降低了11.8%,46.3%,48.6和15.5%,L2植株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以及光饱和点分别比CK植株降低了35.2%,65.7%,64.2%和20.4%;遮荫对苗期中华蚊母树叶片表观量子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经过60天遮荫处理,L1和L2植株叶片表观量子效率均与CK植株差异不显著;遮荫使苗期中华蚊母树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有所增加,其中L1植株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显著高于CK植株,而L2植株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与CK植株差异不显著;遮荫降低了苗期中华蚊母树叶片光化学猝灭和电子传递速率,L1植株叶片光化学猝灭和电子传递速率均显著低于CK植株,L2植株叶片光化学猝灭显著低于CK植株,但叶片电子传递速率与CK植株差异不显著;遮荫虽然降低了苗期中华蚊母树叶片的非光化学猝灭,但L1和L2植株叶片非光化学猝灭均与CK植株差异不显著。【结论】苗期中华蚊母树具有很强的耐荫能力,遮荫可使其对自身形态结构进行调整,如增加株高、叶长和叶宽和降低比叶质量等,以及叶片光合生理的调整,如降低叶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维持较高的表观量子效率和最大光化学效率等,来尽可能多地捕获光能及提高对弱光的利用率,同时也能使其减少对基径生长的能量分配以及降低叶片暗呼吸速率来减少对光合产物的消耗。因此,在进行城市园林建设时,可以尝试将中华蚊母树作为一种耐荫景观树种与乔木进行复合搭配栽植。  相似文献   

18.
蒙古栎是分布中国北方的一种栎树,国家二级珍贵树种,也是中国东北林区中主要的次生林树种,为了研究不同遮荫条件对蒙古栎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设计4种不同相对光强的遮荫处理:重度遮荫(25%)、中度遮荫(50%)、轻度遮荫(75%)和全光照(100%),对2a生蒙古栎幼苗生长量、形态特征以及光合特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中度遮荫会促进蒙古栎苗高的生长,而遮荫对于蒙古栎地径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单株生物量以及最大光合速率等起抑制作用。该研究为东北地区蒙古栎育苗造林和经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毛棉杜鹃生长与光照和土壤排水条件密切相关,筛选出适宜的光照和排水条件,对于毛棉杜鹃的引种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设置不同遮荫水平(0%,30%,50%,80%)和土壤排水条件(髙垄、平地),测定毛棉杜鹃枝条生长量和叶片部分生理指标,并对枝条生长量和叶片各生理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遮荫水平50%高垄处理下,毛棉杜鹃枝条生长量最大,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较高,相对电导率、MDA含量、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或较低;全光照平地栽植时,毛棉杜鹃枝条生长量最小,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最低,相对电导率、MDA含量、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总体上,随着遮荫水平的提高和土壤排水条件的增加,枝条生长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他各项生理指标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毛棉杜鹃枝条生长总体积量与叶片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SOD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在胁迫条件下叶片这3项指标的变化与毛棉杜鹃枝条生长紧密相关,可通过这些指标判定毛棉杜鹃对其生境的适应程度。[结论]毛棉杜鹃适宜在遮荫50%、土壤排水条件好的生境中生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铁尾矿基质下不同遮荫处理间臭柏实生苗叶片原初光化学反应的差异,揭示臭柏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保护机制,从理论上解释其天然更新过程,为臭柏光胁迫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臭柏在铁尾矿废弃地造林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以唐山迁安铁尾矿为基质,通过盆栽遮荫试验,利用快速叶绿荧光诱导动力学测定与 JIP-test数据分析方法,分别测定0,25%,50%,75%和90%5个遮荫处理下臭柏叶绿素8项荧光参数。【结果】1)全光照条件下Fo 增大,Fm 减小,而叶片光合系统量子产额和能量分配比率(φPo,Ψo和φEo)、单位面积光合机构的比活性参数(Fm,ETo/CSm和 TRo/CSm)和单位面积内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m)均最小,且各个遮荫处理组间差异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全光照条件下臭柏实生苗反应中心失活,受到光抑制,而全光照下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中 K 点与 J 点明显高于其他遮荫处理,而且光抑制对臭柏叶片PSⅡ的供体侧(OEC)有伤害,造成PSⅡ受体侧(Q -A )的大量积累,阻碍电子传递链向Q -A 下游传递。2)全光照条件下叶片热耗散的量子比率(φDo )和单位面积光合机构的比活性参数( DIo/CSm )均最大,且与其他遮荫处理组间差异也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全光照条件下臭柏在遭受光抑制后,通过增加天线色素的热耗散,增加非辐射能量耗散等一系列机制来保护光合机构免受过量光能的危害。3)随着遮荫率增加,φPo ,Ψo和φEo,Fm(ABS/CSm),ETo/CSm和TRo/CSm,RC/CSm随之上升,而φDo和Fo(ABS/CSo),DIo/CSm随之下降,90%遮荫处理表现出明显的光捕捉特征,50%遮荫处理 Fm ,PIABS的平均值最大,说明该遮荫条件下臭柏叶片光抑制最小,光合能力最强,其他参数在不同遮荫处理组间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臭柏幼苗若无遮荫措施,受到光胁迫,而其通过增加非辐射能量耗散途径达到光抑制防御的机制。因此臭柏天然更新从乌柳灌丛下开始,逐渐脱离乌柳灌丛的保护,完全暴露在全光照条件下,进而实现自身的不断生长、壮大,但在废弃地上植苗造林初期尚需采取一定的遮荫措施,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