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区域持续土地利用趋势与协调性评价——以蒙城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是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维生和演化,是各子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趋势评价和协调性评价两方面研究了县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态,同时以主成分分析法对蒙城县持续土地利用趋势,以协调度函数法对土地利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80-1999年期间,蒙城县的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在波动中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四个子系统之间处于基本协调状况,而资源与经济、经济与环境子系统之间的发展处于不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2.
以和林格尔县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PSR模型综合评价法和熵值法对和林格尔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量化评价。构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主要用于评价乡村振兴背景下,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结果表明:T综=0.451,可知在子系统评价中,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处于初步协调的情况,和林格尔县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为初步协调,处于可持续利用初始阶段;在综合系统方面,除了在2010年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都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2017年,和林格尔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将近0.8。由此可见,和林格尔县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状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土地利用系统是由自然、经济、社会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复杂巨系统。本文以系统论为指导,在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合理界定指标权重和指标阈值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系统本身的多维性、复杂性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的抽象性与模糊性,引入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黄淮海平原4个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状态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与县域实际基本相符。一级评判结果表明:黄淮海4个县域土地利用系统处于非持续状态,而经济子系统均处于可持续状态;二级综合评判结果表明,除禹城土地利用系统处于可持续状态外,其它3个县域的土地利用系统均处于非持续状态。其中,水土地资源的稀缺已成为各县域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评价结果也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法由于抛弃了“是”与“非”的二值逻辑,为复杂系统的状态评价提供了规范化的数学框架,运用该方法进行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评价是适宜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以环首都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5种目标选择17项指标构建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采用均值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特尔斐法结合熵权法赋权、综合指数法分别计算总系统和子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分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资源整体可持续状态良好,保护性子系统和社会可接受性子系统是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因子。最后,基于关键因子提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四川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利用 Delphi法、AHP法、线性比例变换法、综合指数法等方法,建立了四川省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科学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四川省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好地反映四川土地利用的可持续状态,四川土地利用处于弱可持续利用状态,并有向可持续利用状态演变的趋势.四川土地利用与保护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应进一步加大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协调好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和田地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得出该区域的土地资源处于不可持续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7.
基于PSR模型的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构建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2007—2016年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引入协调度指数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协调性进行评估;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制约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表明,2007—2016年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综合指数由0.393上升到0.693,经历了较低—中等—较高的发展过程。压力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增幅为1.59%,状态指数急剧上升后又略微下降最后呈缓慢上升态势,增幅为3.93%,响应指数呈稳步缓慢上升态势,增幅为1.80%。2007—2016年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的协调性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协调度指数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综合指数大致呈"同增同减"态势。系统压力的障碍度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3个阶段,总体呈上升趋势;系统状态的障碍度呈先升后降态势;系统响应的障碍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影响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复种指数、投肥水平、地均GDP、森林覆盖率等。为了促进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需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同时,加大土地整治和环境治理力度,继续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从而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8.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黑龙江土地可持续利用地区差异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基础构建黑龙江省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对黑龙江省2007年各地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各地市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各地市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水平不高,并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哈尔滨市综合评价指数最高,协调度也最高,七台河市综合评价指数最低,黑河与绥化两市的协调度较低,大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较高,其他城市综合评价指数相近,但存在的问题又各有侧重,最后从各地市制约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是人口、土地、经济、生态、社会5大城镇化子系统的协调推进,运用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障碍度模型,判别成渝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城镇化综合水平整体不高,其均值和标准差随时间增大,各区域间差异显著;子系统的发展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性特征,人口城镇化分异程度始终最高但空间分异不断缩小,社会和经济城镇化的空间分异逐渐增大,土地和生态城镇化的空间分异不断缩小。成渝城市群城镇化协调度总体呈现递增态势,空间分异特征较明显但不断缩小;城镇化协调度相似地区在空间上呈现强集聚状态,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南川区、綦江区始终为热点区域,渝东及渝东南始终为冷点区域,热点区和冷点区比重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0.
从生产力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活力性和社会可接受性5个方面,建立了梧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时点综合评价法对梧州市1997~2004年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表明,梧州市土地利用处于弱可持续状态,并向可持续状态演变的趋势。运用"障碍度分析模型",找出了自然地质灾害成灾面积比例与程度、人口压力指数等主要影响梧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子,提出了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生态农业等解决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区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对于协调区域土地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六安市为研究区域,从水土资源承载力、社会人口承载力、经济规模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4个子系统选取18个指标构建六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TOPSIS模型对六安市2010—2017年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和4个子系统内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六安市2010—2017年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4年承载力水平较低、增长缓慢,贴近度在0.35~0.45之间;2014—2017年上升较快,贴近度达到0.671 6,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经济规模和社会人口承载力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幅度大,贴近度达到最优水平,表明这二者系统是影响六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关键因素,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变化较为波动,总体变化幅度小且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表明六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提升应协调好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发挥区位和政策优势,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2.
乌鲁木齐市3E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正勇  刘琳  唐湘玲  尹国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379-4380,4385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对其2003-2007年的3E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首先构建适合研究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PH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模型分别计算研究区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协调度,进而计算出3E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协调度。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能源、经济系统的发展速度较快,环境系统处于滞后状态,3E系统协调度处于不协调的状态。最后提出了促进乌市3E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南京市城市化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两个子系统指标体系-城市化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熵法评价城市化子系统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和综合城市化水平,及价值系数法计算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服务价值,并利用容量耦合度函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来测定南京市2005-2014年城市化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耦合度。结果表明,2005-2014年南京市城市化综合指数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增长较快。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两次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波动幅度较大,其值介于0.2~0.8之间。研究期内南京市城市化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度值均较大,介于0.6~1之间,2005年处于磨合阶段,2005年后进入高水平的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值变幅在0.53~0.73之间,研究期内南京市城市化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一直处于高度协调的状态,但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5-2009年呈上升趋势;2009-2012年呈下降趋势;2013-2014年协调度慢慢回升。  相似文献   

14.
渭南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渭南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协调区域发展,从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3个方面选取16个指标,运用极值标准化及熵权法分析渭南市11个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情况,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渭南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仅韩城市、临渭区和蒲城县达到基本可持续发展阶段,其余8个县区均处于初步可持续发展阶段;渭南市土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平衡,韩城市和临渭区的综合评价值比其他9个县区的高20%左右,基本跨越了1个发展阶段;各区域发展过程中,"资源-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在未来发展中应协调资源、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关系,从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经济等方面促进渭南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南充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璠  冉瑞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3037-3040
综合利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分别对指标体系的准则层与指标层进行确权,利用土地生态安全模型对南充市2004~2009年土地生态安全的发展动态进行横向评价与分析,并且利用协调度模型对该区域2009年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土地生态安全系统的协调度与潜力度,从而对南充市土地生态安全现状进行纵向评价。结果表明,2004~2009年南充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是南充市土地生态安全系统还处于不太协调的状态,有较大的挖掘潜力。  相似文献   

16.
探究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典型县的土地利用效益,旨在有效协调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间关系,实现区域土地的综合高效利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同类型地区提供参考。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山西省交城县为研究区,基于交城县土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视角,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耦合协调模型对2006—2018 年交城县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测度,揭示其时序演变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2006—2018年,交城县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中耕地呈现线性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呈现线性增长趋势;林地、草地、水域多年维持同一水平。(2)2006—2018年,交城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呈现3种演变趋势,其中,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与经济效益为线性增长趋势,生态效益为“向上开口的抛物线”型增长趋势,社会效益为多年维持同一水平,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演变趋势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保持一致。(3)2006—2018年,交城县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之间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趋缓,研究期内交城县土地利用效益各子系统间长期处于失调状态,且以轻度失调为主,协调性亟待进一步提升。交城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及耦合协调度演变趋势与其脆弱的环境本底及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困难度有关。应注重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研究区土地资源效益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7.
人口聚集、经济增长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因素,只有两者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城市区域的可持续化发展。基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视角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以遵义市为研究对象,从利用强度、增长耗地、用地弹性三个子系统出发对其人口—经济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得出三个子系统的人口与经济耦合协调程度,并判断其耦合协调类型,运用GIS技术将评价成果空间化;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系统中,人口与经济耦合协调度呈现系统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化特征;遵义市人口与经济耦合协调度,三个子系统都呈现区域差异化特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评价,有助于考察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理想的可持续利用状况的差距。从土地利用条件、土地利用结构与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可持续利用潜力4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用信息熵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指标层和准则层的权重,引入各指标的合理值,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进行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处于可持续利用的发展阶段,其中南宁市、北海市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钦州市处于可持续利用的发展阶段,防城港市处于可持续利用的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应该是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生态可支撑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三个方面,选取了11个指标,构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出用于衡量成都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而借助综合评价模型得出成都市2006~2010年间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总体评分。最后根据各准则层的综合评分提出成都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黄雪花  冉瑞平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8):4168-4172
为了测度农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协调度,利用熵值法和灰色系统理论模型对湖北省各地区2001~2009年的农地利用效益协调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地区的农地利用效益协调度差异性很大,位置偏远且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协调度低,沿长江区域的协调度比其他地区偏低,武汉城市圈区域的协调度比其他区域高,其中省直管市的协调度好.农地利用只有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下才能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