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5 毫秒
1.
小麦抗叶锈基因Lr44的AFLP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r44基因来源于小麦的一个近缘种一斯佩耳特小麦,与Lr33连锁,尚未在生产中广泛使用。该基因在我国小麦资源谱中苗期和成株期抗叶锈良好,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尚未见到关于Lr44基因分子标记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大纤突S糖蛋白是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重要的免疫相关性蛋白之一,参考已发表的IBV-Beaudette株S1基因DNA序列,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以IBV-RNA为模板,应用RT-PCR方法,获得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上海分离株S2T2-S1纤突糖蛋白基因,长度1.65kb,利用引物设计中的BamH和HindⅢ位点将其克隆到载体pSI(+)中。对该基因进行限制性酶发分析,结果与已报道的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小麦纹枯病是由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世界性土传真菌病害,培育并推广小麦纹枯病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途径.本研究采用基因枪法将由Ubiquitin启动子驱动的TaPIMP1基因导入常规小麦品种扬麦158、扬麦12号和Alondra,获得转TaPIMP1基因小麦阳性植株17株;对上述转基因小麦T1和T2...  相似文献   

4.
固氮粪产碱菌胞外多糖的理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宣钧  林敏 《核农学报》1996,10(3):181-185
EPS结构分析表明,EPS突变株及工程菌株的糖骨架结构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有差异,尤其是ntrC-nifA基因结合子A1532的糖骨架结构明显不同于其它菌株,各个菌株之间,其侧链基因均稍有改变。ETIR证实,各个菌株EPS中蛋白构象存在差异,EPS中均有丰富的β折叠构象。EPS丰富型突变株中无规卷曲构象所占比例较大,而野生型菌株中EPS则没有无规卷曲构象。  相似文献   

5.
赵静  王德荣 《农业环境保护》1997,16(1):27-28,39
进行BOD5、COD、SS、LAS不同水质培养产幼苗的处理时,小麦幼苗在BOD5≥200mg/L,COD≥270mg/L,SS≥300mg/L时,出现中毒症状,幼苗茎叶,根的生长弱于对照,全株植物干物质积累少于对照。  相似文献   

6.
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川麦47的抗条锈病SSR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川麦47是利用高抗条锈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基因资源与四川高产小麦绵阳26杂交、有限回交育成的高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种。为明确川麦47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将川麦47分别与高感条锈小麦品种台长29杂交,获得杂交F1、F2群体;对川麦47与台长29构建的F2群体(355株)进行了条锈病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7携带一个显性抗条锈病基因;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和F2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研究表明,该抗条锈病基因位于小麦1B染色体上,与微卫星分子标记Xgwm11、Xgwm18、Xgwm273和Xgwm498紧密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2.2CM,2.2CM,4.5CM,3.9CM。川麦47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7.
采用近等基因系法,通过随机区组设计的近等基因系两因素品系比较试验,研究了包括不同显性矮源及显性矮源衍生的半显性矮源在内的不同矮秆基因对小麦株粒重的影响效应.阐明了矮秆基因及轮回父本对小麦株粒重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并对显性矮源及显性矮源突变衍生的半显性矮源开展了相应的遗传评价.  相似文献   

8.
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决定了小麦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明确黑龙江春小麦春化和光周期等位变异的分布,本研究对124份春小麦品种的春化和光周期基因进行了STS标记,结果表明黑龙江春小麦春化基因显性等位变异Vrn-A1,Vrn-B1和Vrn-D1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3.55%,52.42%和55.65%,没有检测到显性等位变异Vrn-B3;光周期等位变异Ppd-D1a和PpdD1b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9.52%和60.48%。为了研究春化和光周期等位变异对农艺性状的影响,将黑龙江省春小麦春化基因组合主要分为4种类型:Vrn-A1a+Vrn-B1+Vrn-D1,Vrn-A1a+Vrn-B1+VrnD1,Vrn-A1a+Vrn-B1+vrn-D1和Vrn-A1a+Vrn-B1+Vrn-D1。4种春化基因组合对小麦的株高和分蘖有显著影响,其中,携带Vrn-A1a+Vrn-B1+Vrn-D1的小麦株高最低(94.98cm),而分蘖最多(6.01)。光周期基因对株高和各个生长发育时期有显著影响。光钝(携带Ppd-D1a)比光敏(携带Ppd-D1b)小麦的株高低8.88cm,三叶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等提前1~2d。因此,本研究认为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对小麦的株高,分蘖及生长发育时期有显著影响,携带Vrn-A1a+Vrn-B1+Vrn-D1+Ppd-D1a小麦的株高低,分蘖多,适应性广,可能是比较理想的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9.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2c的SSR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抗叶锈病基因位于2D染色体上的TcLr2c等7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近等基因系、感病亲本Thatcher及215株TcLr2c与Thatcher杂交F2代为材料,研究抗叶锈病基因Lr2c SSR分子标记。从筛选的29对位于小麦2D染色体的SSR引物中获得4对能够揭示Lr2c多态性的分子标记,通过215株TcLr2c × Thatcher F2群体验证,结果表明Xgwm261和Xgwm296与Lr2c紧密连锁,其距目的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9和3.6 cM,可用于小麦抗叶锈病分子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小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0,自引:1,他引:59  
自1992年第1株基因小麦问世以来,特别是近5年来,转基因小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以基因枪法为代表的转基因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农杆菌介导法基因转化获得突破,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取得实用性成果。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以粘果山羊草Ae.19(Ae.Kotschyi 19)为母本,中国春和云南铁壳小麦为桥梁亲本进行远缘杂交,获得雄性不育株,再用普通小麦品种(系)与其测交和连续回交,育成了具有粘果山羊草Ae.19细胞质普通小麦细胞核的K-19小麦雄性不育系,并选育出K-19农矮3号A等10余个优良K-19不育系,其不育性稳定,没有发现单倍体,综合性状好。从普通小麦品种(系)中发现了恢复力高的K-19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源),筛选出原KR_1等7个恢复系,国内法恢复度高达88.2%~96.9%,国际法恢复度高达116.4%~150.4%,其后代不产生单倍体或单倍体频率很低,综合性状好。K-19小麦雄性不育-育性恢复体系的建成,丰富了小麦杂优育种种质库,具有良好的生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重离子辐射诱导玉米雄性不育突变系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30Gy7Li离子辐射玉米杂交种农大108的种子,从M3代材料中获得雄性不育突变材料39I3-2,并通过套袋杂交获得了不育材料的杂交组合。调查不育突变植株性状及其杂交组合和F2代雄花育性,结果表明,不育材料39I3-2花粉败育彻底,不育性状表现稳定,呈现出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的核不育的遗传特点。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出现与重离子辐射诱导有关,为基因突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早籼品种浙 92 48干种子经 3 0 0Gy60 Co γ射线辐照后 ,M1代植株的育性大幅下降 ,并出现了完全不育株。选用浙 92 48M1高不育株再经人工去雄后与G93 89杂交 ,所得杂种M2 F1仍分离出雄性不育株。继续用浙 92 48回交 ,M3BC1 M6BC4群体中仍出现不育株与可育株 ,分离比为 1∶1。用早籼新品系浙辐 5 0 4、H41 6,中籼新品系长丝软占、玉占 ,三系杂交籼稻保持系辐南B、3 5 1B及恢复系IR3 6、2 0 964与BC2群体中的不育株杂交 ,所有杂交一代群体都出现不育株与可育株分离 ,比例接近 1∶1。此外 ,回交、杂交群体中分离出的可育株与不育株进行姐妹杂交 ,后代也按 1∶1分离出不育株与可育株。然而 ,所有可育株的后代 ,不管来自杂交、回交或是姐妹交 ,均未出现育性分离 ,表现正常可育。本实验所得的不育突变株及其衍生不育株的花药瘦小 ,花粉呈典败或圆败 ,自然结实率与套袋结实率很低。上述结果表明 ,诱发产生的不育系属显性雄性不育 ,由细胞核内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4.
小麦多子房性状近等基因系的选育及遗传背景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守才  张改生  牛娜 《核农学报》2007,21(6):585-588
以矮败小麦为杂交材料,以多子房小麦多II为供体亲本、单子房小麦77(2)为轮回亲本,经过连续回交和自交,初步培育成多子房近等基因系(NIL)M04309-1和M04309-3。应用APAGE技术对NIL及其亲本的遗传相似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育成的多子房近等基因系多子房、单子房性状稳定,农艺性状与77(2)一致;(2)用醇溶蛋白APAGE分析多子房近等基因系的遗传相似性,发现该NIL选系内、系间及选系与轮回亲本间已达到较高的遗传一致性,但含多子房基因的选系低于单子房选系的遗传相似性;(3)用醇溶蛋白检测NIL,未发现其与导致该近等基因系子房性状差异的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根据OguraCMS、PolimaCMS的不育性状相关的线粒体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对不结球白菜雄性不育系新种质P70-203及其保持系P60-27-1进行PCR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olima引物P3/P4,P5/P6在不育系与可育系中均无扩增条带;Ogura引物P1/P2在不育系中扩增出750bp的特异片段,但可育系中无扩增条带。将扩增的特异条带回收并测序,将得到的测序结果在NCBI中进行Blastn同源性比较,结果与青花菜Ogura(登录号:EU604643)和萝卜Ogura(登录号:AB055438)细胞质雄性不育同源性均达到99%。从分子角度初步推测:该雄性不育系新种质P70-203具有Ogura细胞质。  相似文献   

16.
辐射水稻雄性不育性在异源胞质背景的遗传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60 Coγ射线辐射水稻恢复系获得 4个隐性单基因不等位雄性不育突变体。用雄性不育突变株 可育株杂合体植株作父本 ,与 1 5个种质的同核异质代换系 (作母本 ) ,杂交配组成 60个组合。结果F1代小穗正常可育 ,F2 代分离出数量不等的雄性不育株。未发现雄性不育基因与异源胞质互作表现完全可育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17.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是叶绿体光合碳化阶段起重要调节作用的关键酶.本研究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理型与遗传型等基因雄性不育系及其对应育性正常的保持系为材料,选取花粉小孢子发育各时期的花药及三核期子房,对供试材料花药全蛋白表达差异研究的基础上,对雄性不育相关基因(Mn-SOD)及FBA进行核酸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发现,与可育保持系相比,(1)生理型雄性不育系Mn-SOD基因在幼穗期、单核期和三核期表达量显著下调,而酶活力在幼穗期上调,在单核期下调;遗传型雄性不育系Mn-SOD基因在幼穗期和单核期表达量下调,酶活力在幼穗期上调,在二核期下调.(2)生理型雄性不育系和遗传型雄性不育系FBA基因表达量在幼穗期和单核期均下调,而对应同时期的FBA酶活力也下调,而遗传型不育系FBA基因在三核期表达量和FBA酶活力均上调.(3)Mn-SOD和FBA在遗传型雄性不育系三核期子房和花药中表达量均高于生理型雄性不育系和正常可育系,而在生理型雄性不育系花药中,Mn-SOD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可育系,在子房中其表达量略高于正常可育系.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其蛋白表达较基因表达具有一定滞后性.Mn-SOD基因过量表达(单核至二核期),从而清除花药代谢紊乱产生的过多的活性氧,维持细胞正常功能;而花粉败育(生理型和遗传型雄性不育)导致花药失去活力,从而使花药叶绿体光合能力下降,FBA下调表达.研究结果提示,不同发育时期FBA及Mn-SOD酶活力变化与基因表达水平相一致,且这两个指标的变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小麦花药的育性程度.  相似文献   

18.
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中能量相关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揭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理型雄性不育机理,以化学杂交剂SQ-1为诱导剂,构建了普通小麦西农1376不育和可育生理系,用RT-PCR技术分析了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和NFUDP4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不育和可育花药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与同期对照相比,GAPDH和NFUDP4基因在不育花药单核期到三核期均下调表达,其中在大量花粉粒败育的单核期,GAPDH下调表达尤为显著.因此,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败育过程中,一方面由于GAPDH基因表达受抑制,使糖酵解受阻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另一方面,NFUDP4基因下调表达,可能引起线粒体某一Fe-S族蛋白装配需要的分子骨架减少而使其数量不足,从而可能引起Fe-S族蛋白参与的生化反应减弱,如呼吸链电子传递受阻引起能量供应不足,与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例特异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mtDNA特异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具有同质同核的二角型小麦花药外露不育系与花药不外露突变不育系为试材,对其mtDNA进行了RAPD分析,筛选出特异片段S32-1582、OPAA16-1753,并进行克隆与测序。结果表明:花药外露型不育系与花药不外露型不育系细胞质内mtDNA存在明显差异,而ctDNA之间不存在差异;二角型花药外露型不育系转化为花药不外露型不育系,很可能是由于mtDNA自发的重排引起的。其差异片段S32-1582、OPAA16-1753序列与核基因组上的序列具有同源性;供试线粒体基因组能够在较短的演化时间内发生变异,从而引起二角型花药外露型不育系向花药不外露型不育系的变异,其特异质核互作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将外源λDNA导入受体普通小麦品系 81 45 2 7,获得一雄性不育变异体。对该不育变异体和受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观察。结果发现 ,不育变异体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异常比率达到 1 8% ,而受体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异常比例为 0 8% ,二者存在明显差异。染色体异常类型主要有单价体、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断片、染色体桥、微核及二分体、四分体异常等。染色体异常可能是外源DNA导入受体后 ,整合进受体染色体中的DNA片段影响其正常的遗传过程而造成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异常可以引起部分花粉败育 ,但不是该变异体败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