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小球藻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对三态氮的吸收能力。实验表明,小球藻可有效吸收养殖水体中的含氮化合物,但对三态氮的吸收有差异性。在一定氨氮浓度范围内小球藻优先吸收水体中的还原态氮,随着氮氧化程度的提高,其吸收能力有所下降。小球藻净化养殖水体中的氮化物与水体中小球藻数量有关,小球藻吸收氮的能力受到养殖环境中pH值、溶氧浓度、温度以及水体中磷浓度的影响。实验证明,用小球藻进行养殖水环境调控是可行的,但还存在一些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小球藻与芽孢杆菌对对虾养殖水质调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添加小球藻和芽孢杆菌,研究其对养殖水质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小球藻和芽孢杆菌联合处理组对水质的调控效果优于只添加芽孢杆菌组或小球藻组。菌-藻联合处理组能很好地降低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对氨氮的作用尤为明显;实验进行的第5天内,NH4 -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降低率为32·94%,NO2--N降低率为10·29%,PO34--P降低率为36·02%。小球藻 芽孢杆菌组NH4 -N含量平均为0·277mg/L,日均积累速率0·0135mg/L·d,而对照组为0·0472mg/L·d;NO2--N平均含量为0·334mg/L,日均积累速率为0·0617mg/L·d。小球藻在调控水质的同时也向水体释放有机物,从而引起水体COD的上升。  相似文献   

3.
氮磷比对小球藻吸收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沈颂东 《淡水渔业》2003,33(1):23-25
将小球藻 (Chlorellavulgaris)在添加了不同浓度的氮和磷的人工富营养化水体中进行培养 ,测定小球藻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和水体中氮和磷的剩余量。研究结果表明 :[N]/[P]比值在 14以下时 ,随着比值的升高 ,小球藻对氮的吸收能力逐步加强 ;[N]/[P]比值为 7~ 8时 ,小球藻对氮的吸收能力最强。 [N]/[P]比值 <4时小球藻吸收磷的能力有很大变化 ,呈不规则波浪形 ;[N]/[P]比值 >4时 ,对小球藻的吸收磷能力无太大影响。同时小球藻可将吸收的氮营养盐转化为叶绿素蛋白等细胞含氮物质 ,在人工富营养化污水中培养 96h后 ,藻体叶绿素总量为 10 13;而对照组的叶绿素含量仅为 8 6 0  相似文献   

4.
沈颂东 《淡水渔业》2003,33(1):23-25
将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在添加了不同浓度的氮和磷的人工富营养化水体中进行培养,测定小球藻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和水体中氮和磷的剩余量.研究结果表明:[N]/[P]比值在14以下时,随着比值的升高,小球藻对氮的吸收能力逐步加强;[N]/[P]比值为7~8时,小球藻对氮的吸收能力最强.[N]/[P]比值<4时小球藻吸收磷的能力有很大变化,呈不规则波浪形;[N]/[P]比值>4时,对小球藻的吸收磷能力无太大影响.同时小球藻可将吸收的氮营养盐转化为叶绿素蛋白等细胞含氮物质,在人工富营养化污水中培养96h后,藻体叶绿素总量为10.13;而对照组的叶绿素含量仅为8.60.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淡水养殖水体中氮、磷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查明上海市淡水养殖水体中氮、磷分布现状,选取上海市典型的淡水养殖场进行引水和池塘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上海市淡水养殖水体中总氮、总磷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53 mg/L和0.294mg/L;引水和池塘水体中总氮平均质量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池塘水中总磷平均质量浓度为0.370mg/L,显著高于引水;不同养殖品种池塘中氮、磷年均质量浓度有所差异,淡水鱼塘中总氮、总磷平均质量浓度最高,凡纳滨对虾塘次之,中华绒螯蟹塘最低;养殖生产使池塘水体中有机态氮、磷在总氮和总磷中的占比以及氨氮在无机氮中的占比较引水均有所增加;引水中总氮在春、冬季含量相对较高,总磷在夏、冬季含量较高。养殖过程中淡水鱼塘中氮、磷含量因有机质的累积在秋季养殖后期较高;凡纳滨对虾塘中氮、磷含量在5月养殖初期相对较高;中华绒螯蟹塘内氮含量因水草的净化作用随养殖进程逐渐降低;70%以上的引水样品水质综合污染指数高于1.0,淡水养殖的引水质量不容乐观。整体上,淡水鱼的养殖显著增加了水体的综合污染程度(P0.05),凡纳滨对虾和中华绒螯蟹的养殖对水体综合污染程度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淡水渔业》2021,51(3)
为了研究生态基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池塘氮,磷累积的影响,对大口黑鲈进行了6个月的室外池塘养殖试验。养殖期间不同时间段内分别对养殖水体亚硝态氮(NO_2-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磷酸盐(PO_4~(3-)-P)、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含量以及养殖池塘底泥的TN、 TP、TOC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养殖水体氮相关指标中,生态基处理组TN、NO~-_3-N、NH~+_4-N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N累积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态基处理组TP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水体P累积显著低于对照组。池塘底泥中碳、氮、磷相关指标中,生态基处理组池塘底泥TOC、TN、TP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挂设生态基对降低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水体氮、磷含量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水体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有机物。水体中的有机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外界向水体中排放有机物;二是生长在水体中的生物群体产生的有机物以及水体底泥释放的有机物。在养殖水体中,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氮、碳、磷、硫4种,氮的分子氨态及亚硝酸氮态存在形式对水生动物产生很强的神经性毒害。高密度养殖模式加大了水体有机氮物质分解转化的负荷,微生物分解环节严重受阻,从而制约了水体系统循环  相似文献   

8.
在褐菖鲉(Sebastiscusmarmoratus)室内养殖条件下,以不换水作为对照组,设置2个石莼(Ulva lactuca)养殖密度梯度,研究了石莼对褐菖鲉养殖水体的生态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石莼对褐菖鲉养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清除效果明显。在褐菖鲉养殖水体中分别加入石莼534和801g·m13共9d不换水,与对照组相比,养殖密度为534g·m-3的石莼组对硝态氮(NO3-N)、氨态氮(NH4-N)和无机磷(PO4-P)的清除率分别为83.7%、90.7%和86.5%;养殖密度为801g·m^-3的石莼组对NO3-N、NH4-N和PO4-P的清除率分别为90.1%、96.9%和92.7%。  相似文献   

9.
在广东海洋大学东海岛海洋生物研究基地,模拟研究了杂色鲍(Hallotis diversicolor Reeve)与灰叶马尾藻(Sargassum cinereum)、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Liui)生态混合养殖效果,分析了2种海藻对养殖水体中氮盐、磷盐的控制作用以及杂色鲍、2种海藻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鲍鱼与这两种大型海藻混合养殖,可明显提高鲍鱼的成活率,降低养殖水体中氮、磷盐含量,从而改善鲍鱼养殖环境。单种养殖的鲍鱼病死率是混养病死率的1.92倍。低密度混合养殖时,鲍鱼生长率较高。鲍鱼混合养殖水体中的氮盐、磷盐含量均明显低于单种养殖的,细基江蓠繁枝变种比灰叶马尾藻具有更强的吸收氮盐与磷盐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减少网箱养殖对水体的污染,在网箱内种植漂浮性水生植物大薸(Pistia stratiotes),并设置试验网箱和对照网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网箱内的大薸及其附着物对养殖水体中氮、磷去除效果显著。养殖30 d内,大薸共去除氮201.26 g,去除磷71.53 g,附着物共去除氮5.91 g,去除磷3.01 g,附着物氮、磷去除分别占大薸氮、磷去除的2.94%和4.21%。试验网箱和传统网箱,氮的回收率分别为(41.27±1.28)%和(37.15±1.26)%,两组网箱间差异显著(P0.05);磷的回收率分别为(31.26±1.27)%和(27.87±1.13)%,差异显著(P0.05);氮的利用率分别为(26.32±2.32)%和(23.15±1.75)%,两组网箱间差异显著(P0.05);磷的利用率分别为(17.21±0.51)%和(14.63±0.43)%,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大薸及其附着物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可以降低网箱养殖对水体的污染。  相似文献   

11.
合理进行营养调控 缓解养殖水体富营养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体的富营养化是指水体接纳过量的氮、磷等营养性物质,使藻类及其它水生生物异常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氧量下降,水质逐渐恶化,水生态系统和水功能受到阻碍和破坏。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需要具备3个条件:1)水体中氮、磷元素的含量过高;2)水体的流动性较差;3)温度条件适宜。养殖水体多是静水或半静水水体,而且温度适宜,水产动物的排泄物和残饵造成水体中氮、磷元素大量积累,很容易发生富营养化。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氮、磷排入水体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水体的富营养化往往导致藻类疯长形成水华,水质恶化,产生异味。同时水中溶氧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许多藻类还可以产生毒素,这些毒素对动物和人类有潜在的危害。对于蓝藻的治理人们想了很多方法:(1)定向培藻:目前,在自然界中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条件下,蓝藻的生长速度是最快的,其次就是小球藻和栅藻。如果在养殖前期,在养殖池塘中能培养出上述两种藻类  相似文献   

13.
以海水池塘陆基围隔试验法比较研究拟穴青蟹、斑节对虾、缢蛏三元混养模式,以拟穴青蟹、斑节对虾为基础,作为对照组(CS),混以5个不同搭配比例的缢蛏,即5个处理组(CSR1、CSR2、CSR3、CSR4和CSR5),对各混养模式的养殖效果、氮磷收支及利用率等方面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各混养模式下饲料是氮、磷主要输入方式,分别占氮、磷总输入的84.02%~86.31%与98.08%~98.83%,底泥沉积是氮、磷主要输出方式,分别占氮、磷总支出的44.21%~56.40%与50.38%~60.96%;不同混养模式下,养殖生物在规格、成活率、特定生长率、产量以及产值方面均存在差异,采用CSR3和CSR4混养模式可取得较高养殖效益;氮、磷利用率方面,各处理组氮利用率为12.35%~32.66%,且CSR5CSR3、CSR4CSR1、CSR2CS,差异显著(P0.05);磷利用率为9.38%~23.10%,CSR3、CSR4、CSR5CS、CSR1、CSR2,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虾、蟹混养系统中加入适量密度缢蛏,可显著提高养殖系统养殖效益与氮、磷利用率。综上所述,结合养殖投入、养殖效益与氮、磷利用率等方面数据,CSR3处理组密度搭配最为合理,即在本试验条件下,青蟹、斑节对虾、缢蛏最优搭配为拟穴青蟹35只/25 m~2、斑节对虾300尾/25 m~2、缢蛏1000个/25 m~2。  相似文献   

14.
张继平  郭照良 《水产科学》2006,25(10):517-519
将虾塘水配制成含亚硝酸氮1.0 mg/L、0.5 mg/L的水体,按虾塘养殖密度放入体长(9.2±1.0)cm的南美白对虾,向每组试验水体中接入小球藻培养液,密度分别为1.0×104cells/m l、2.0×104cells/m l和3.0×104cells/m l,每组设一不接种小球藻培养液的对照组。96 h后测定水体中亚硝酸盐氮的含量。结果表明:小球藻能显著降低试验水体中亚硝酸盐氮含量;当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一定时,小球藻液的适宜接入密度为2.0×104cells/m l。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饵料微藻在养殖废水中的生长能力以及去除氮、磷的效果,选用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和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等4种微藻,在室内光照培养系统中进行了微藻净化养殖废水试验,试验时长为11 d。结果表明,绿色巴夫藻对NH_4~+-N和NO_2~--N去除效果最佳,最大去除率分别为88.35%和97.43%;海水小球藻对废水中PO_4~(3-)-P的去除率最高,为93.29%;就生长情况而言,绿色巴夫藻平均相对生长率最高,达到0.239 cells·mL~(-1)·d~(-1)。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可认为绿色巴夫藻是治理养殖废水的优势藻种。  相似文献   

16.
取5000 mL灭菌后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尾水于5000 mL高压灭菌的烧杯中,分为10组,分别为蛋白核小球藻组(C1)、蛋白核小球藻+大型溞组(C2)、衣藻组(C3)、衣藻+大型溞组(C4)、隐藻组(C5)、隐藻+大型溞组(C6)、蛋白核小球藻+衣藻组(C7)、蛋白核小球藻+衣藻+大型溞组(C8)、衣藻+隐藻组(C9)、衣藻+隐藻+大型溞组(C10),每个处理组设3个平行。各藻种原始藻液25 mL,接种初始密度为1×10^( 8) 个/mL,大型溞密度为1个/L。试验烧杯置于25 ℃、3000lx和14L∶10D光暗比的培养箱内常规培养。每间隔3 d的10:00测定溶液的pH、溶解氧、总氮、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总磷和叶绿素a等水质指标,研究不同藻—溞组合系统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净化效果及其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各处理组藻类及大型溞均可正常生长,且藻—溞组合系统具有较好的水质净化调控效果,尤其是蛋白核小球藻+衣藻+大型溞组,至试验结束时其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2%、77%和99%;混合藻生长速度要低于单一藻培养,其中蛋白核小球藻组和衣藻组微藻的相对生长速率最高,分别为27.7%和26.9%;且蛋白核小球藻最有利于大型溞的生长繁殖,至试验结束时由5个增至88个,其次是衣藻,增至80个,而隐藻最差,仅增至59个。培养初期,大型溞的扰动作用能够促进藻类的生长,随着大型溞数量的增多,大型溞的牧食压力能够阻止藻密度过密,从而能够长久维持有益藻相的稳定。在本试验研究条件下,接种蛋白核小球藻、衣藻以及大型溞最适于养殖水环境调控,维持藻相稳定。  相似文献   

17.
在水产养殖中,氨氮(NH4+- N)和亚硝酸盐氮(NO2-- N)是危害水产动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为评估小球藻在调控水体NH4+- N和NO2-- N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以普通小球藻为研究对象,首先确定了小球藻去除水体中NH4+- N和NO2-- N的适宜条件,其次探究了小球藻作用下水体中NH4+- N和NO2-- N的变化规律,最后解析了小球藻去除水体NO2-- N的途径。结果显示: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小球藻具有极佳的氮盐去除效果,在18000 Lux时对NH4+- N去除率最高(96.23 %),在9000 Lux时对NO2-- N去除率最高(99.19 %);小球藻去除氮盐顺序为NH4+- N>NO3-- N>NO2-- N;初始藻密度在2.5×105 cells/mL时对NH4+- N、NO2-- N去除率最高,分别为94.92 %、99.05 %。NH4+- N下降阶段小球藻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显著低于NO2-- N下降阶段,表明该还原酶对小球藻去除NO2-- N的关键作用。综上,普通小球藻能显著降低水体NH4+- N与NO2-- N含量,NO2-- N由藻细胞内亚硝酸盐还原酶还原成NH4+- N进而被同化吸收。  相似文献   

18.
<正>养殖水质的好坏,主要看以下几个水质指标:氨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氮、pH值、化学耗氧量、硫化氢等七个指标。水产养殖水体中,如何让含氮有机物进行有效的转化,以确保养殖水质维持良好,是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养殖水体中的含氮有机物,在水体中先转为氨态氮,再转为亚硝态氮,最后为硝态氮。转化过程中,从含氮有机物到氨氮需要的时间不长,从氨态氮到亚硝酸盐的时间较短,但亚硝酸盐的转化时间比较长,这是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芽孢杆菌对水产养殖环境的净化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养殖品种的老化和退化,水产动物疾病的频繁发生,养殖水体环境的日益恶化,这三大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以投饵为主的养殖模式,残饵、粪便、死亡生物的残体、养殖池塘底物的沉积物、氮(N)、磷(P)等富营养因子排入水体,养殖水体中的化学需要量(COD)、生物需要量(BOD)严重超标,使水体日益严重恶化,水产动物疾病频繁发生。据报道,人工投饵输入虾池的氮占总输入的氮的90 %左右,其中仅有1 9%转化为虾体内的氮,其余的62 %~68%的氮积累于虾池底部淤泥中,此外有8%~1 2 %以悬浮颗粒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接种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种植水蕹菜(Ipomoea Aquatica)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的影响,在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中设置空白对照组、单纯接种蛋白核小球藻、种植水蕹菜及二者联合的4个处理组,定期监测各处理组中水质理化指标、生长特性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三个处理组均能有效去除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中的NO~-_2-N、NH~+_4-N、TN和TP,其中接种蛋白核小球藻处理组对NO~-_2-N的去除率达到51.27%;种植水蕹菜处理组对NO~-_2-N、NH~+_4-N和TP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55.19%、70.06%和74.76%;联合处理组对水体TN去除率为49.66%,去除TN效果最佳。三个处理组均能提高南美白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提高其成活率,其中联合处理组效果最佳,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0.66%和27.27%,水雍菜处理组分别增加了8.14%和9.10%,蛋白核小球藻处理组分别增加了4.41%和2.28%,同时联合处理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种植水蕹菜处理组能显著增加南美白对虾CAT、GST活性和GSH含量,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128.84%、235.39%和426.26%;联合处理组对南美白对虾肝胰腺的SOD活性和GSH含量促进效果最佳且达到显著水平,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52.75%和1 376.69%。综上可见,接种蛋白核小球藻和种植水蕹菜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南美白对虾生长及免疫活性,且以联合处理的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