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2~2005年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消长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5年在吉林省内各稻作区采集332份稻瘟病标样,分离出306个有效单孢菌株,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鉴定为7群29个小种,优势种群为ZD群和ZE群,其次是ZG群和ZF群;优势小种为ZG1、ZE1和ZF1。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以粳型小种为主,粳型优势种群之间的差距不显著,优势小种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出现频率不同,强毒小种主要分布在吉林、通化地区,这也是该地区历年病害发生较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2006年水稻主产区稻瘟病生理小种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中国稻瘟病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对2006年在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采集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出的134个单孢菌株进行鉴定,鉴定出6个群14个生理小种(ZC群生理小种没有出现),ZE群为优势菌群,其次为ZG群、ZF群和ZA群;从稻瘟病优势生理小种分布得出,ZE1和ZG1分布地域比ZF1和ZE3广;全省不同积温带稻瘟病优势小种的分布结果表明,第一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早、晚)稻瘟病生理小种分化简单,第二积温带(早、晚)稻瘟病生理小种分化复杂,ZG、ZE、ZF、ZA为全省的优势菌群,但ZB和ZD菌群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及发生动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2003年在吉林省各地田间采集的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出的82个有效单孢菌株,用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鉴定出7群19个中国小种,优势种群为ZE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E1,其次是ZD1和ZF1;用吉林鉴别品种鉴定出53个吉林小种,其中优势小种为J46.7,其次是J56.7和J2.0。同去年相比吉林小种的优势小种无变化,但侵染频率下降,中国小种的优势种群由ZD群变成ZE群,两者的频率差距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2002~2012年从吉林省各水稻栽培区采集了水稻稻瘟病标样1463份。分离获得936个单孢菌株,用7个全国统一稻瘟病菌鉴别品种进行鉴定,鉴定出7群43个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E群和ZG群,次要种群为ZF群;优势小种为ZE1和ZG1,频率为22.65%和21.79%,次要小种为ZF1,出现频率为13.25%。两个优势小种在不同地区占有绝对优势。但又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三江平原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及分布,2011年采用全国统一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进行生理小种检测,共检测出7群19个中国小种,分别是:ZA1、ZA49、ZA53、ZA57、ZA61、ZB1、ZB5、ZB17、ZB21、ZC1、ZC2、ZC5、ZD1、ZD5、ZD7、ZE1、ZF1、ZF2、ZG1。各菌群出现频率以ZD群最高,其次是ZB群、ZA群,其出现频率分别为39.9%、19.3%、15.6%,为目前三江平原的主要菌群。其中ZD5、ZB1、ZD1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28.2%、11.6%、10.7%,是生产上的优势小种。部分生理小种对黑龙江省主栽品种空育131、垦稻12、龙粳25、龙粳26、龙粳24、龙粳27、垦鉴稻6号致病性强,尤其空育131、垦稻12、龙粳26和龙粳27几乎对所有鉴定小种都感病;生理小种对龙粳21、绥粳12、绥粳7号、松粳9号、松粳8号、松粳6号致病性较弱;龙粳20、龙粳29、绥粳9号、松粳12、北稻3号抗病力强,对多数小种抗病。  相似文献   

6.
2002年吉林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2002年在吉林省内各稻作区采集的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出的95个单孢菌株,分别用中国和吉林2套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用中国鉴别品种鉴定出7群16个中国小种,优势种群为ZD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D1,其次是ZF1和ZG1小种;用吉林鉴别品种鉴定出47个吉林小种,分布范围为J0.0~J77.7,其中J46.7,为优势生理小种;1995—2000年的优势小种J56.7和J54.7成为次要小种。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优势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7.
对2006年在吉林省内各市、县田间采集的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出的148个有效单孢菌株,用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鉴定出7群25个中国小种,优势种群为ZE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E1,其次是ZG1和ZA57。同去年相比中国小种的优势小种无变化,两年间的频率差距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用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对2008年采集的稻瘟病标样进行分离、鉴定。鉴定的100个单孢菌株中,优势种群为ZE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E1,其次是ZG1和ZA57。并用9个单基因系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致病性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山东稻区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组成及分布,从山东6个代表性稻区收集的病样中分离到57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并采用离体划伤叶片法接种至7个中国统一鉴别水稻品种。结果表明:57株菌可分为6个群33个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A、ZC群,出现频率分别为42. 11%、19. 30%;其次是ZB、ZE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5. 79%、12. 28%,不含ZD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E3,出现频率为12. 28%,其次是ZG1,出现频率为8. 77%。此外,山东不同稻区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类型及组成不同。本研究初步确定了山东省部分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结构,为开展针对性抗瘟育种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演变及与水稻品种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7 个全国统一鉴别品种对1980~1996 年采集的江苏省稻瘟病标样的1 032个单孢菌株进行小种鉴定, 分析了江苏省稻瘟病菌小种演变的原因及与水稻品种的关系。结果表明, 江苏省曾先后出现过8 群22 个小种, 除1990年ZA小种群、1991 年ZD、ZE小种群上升为优势种群外, ZG1 小种一直是江苏省的优势小种, 出现频率达66.20% , 为江苏省稳定小种。江苏省各稻区小种组成有一定差异。水稻栽培品种是决定小种种群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 江苏省大部分品种与ZG1小种有亲和性, 只有少数品种能被ZA、ZB、ZC、ZD和ZE群小种侵染, 可能是ZG1 小种在江苏省稻区成为优势小种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江苏省大部分主栽品种上能分离到2 个以上小种且不同品种上其小种的组成有一定差异,构成了田间小种结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1998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年秋在辽宁省14个县区的水稻产田和试验田中96个品种(系)上采集的115份稻瘟病标样中,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出74个单孢菌株。经在7个中国鉴别品种上进行鉴定,74个单孢菌株划分为7群18个生理小种;其中在辽宁省流行的优势种群为ZD群和ZF群;同1997年相比,ZD群小种稳中有降,ZF群小种又有上升,重新成为优势种群;1985年导致中丹2号水稻抗瘟性丧失的ZA_(61)小种再度出现;ZG群小种虽然出现频率不高,但又显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吉林省在1963-2001年开展了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先后提出了3套鉴别品种并采用3种命名方法,基本查清了吉林省生理小种的种类和优势小种。全省共有7群24个中国小种,以粳型小种为主,ZG1,ZF1小种为优势小种;用双名法命名,吉林省有44个吉林小种;开放式鉴别品种鉴定,吉林省有89个吉林小种;明确了吉粳60号、滨旭等品种抗病性丧失与吉林小种组成消长的关系,并对吉林省今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严重,生理小种多、变化快,是水稻抗病品种容易丧失抗性而沦为感病品种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用中国统一鉴别品种对2002年安徽稻区308个稻瘟病菌的单孢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的活体和离体鉴定,结果表明:两种鉴定方法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稻瘟病菌ZA、ZB、ZC、ZD、ZE、ZF、ZG和ZH等8个群在安徽省均有分布,但其优势群为ZB群,ZB13和ZB15为优势小种;优势小种在不同水稻品种上出现的频率存在一定差异。在供试的四种保鲜剂中,以6-BA保鲜效果最好,对离体稻叶接种稻瘟病菌后病情的发展也无明显的抑制作用,适合于稻瘟病菌的离体接种。  相似文献   

14.
1992—1993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辽宁省水稻主要产区采集了156份稻瘟病标样,单孢分离获得了46个菌株,进行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利用全国统一鉴别品种,鉴定出7群12个生理小种.其中ZG1,ZF1和ZD1小种从出现次数和频率着,是辽宁省目前的优势小种,ZB17和ZC7是新出现的小种,对推广的抗病品种有威胁,应引起育种和生产部门的注意.利用日本单基因系鉴别品种鉴定表明,目前已知的抗瘟性基因中,Pi-Km和Pi-Z1基因较为理想,可以利用.辽宁省目前的水稻主栽品种均不同程度感染稻瘟病,须加强田间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5.
2004年黑龙江省部分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4年采用全国鉴别寄主对黑龙江省12个市(县)39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测定出6群11个生理小种,分别为ZA49、ZA57、ZB9、ZB17、ZC1、ZC3、ZC9、ZC15、ZD1、ZE1和ZF1,出现频率分别为2.56%、2.56%、2.56%、5.13%、28.21%、2.56%、10.26%、2.56%、25.64%、12.82%和5.13%。生理小种群多为籼型小种群,其中以ZC群为主,ZC1和ZD1为优势小种。不同地区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