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志贤  贺志强 《农业与技术》2004,24(5):74-75,79
中棉35蕾钤脱落规律研究的结果表明:脱裤腿棉株比不脱裤腿棉株蕾铃脱落率高(7.4%);脱裤腿棉补株进入蕾苓脱落的峰期基本一致,但脱裤腿棉株峰期长(12d),不脱裤腿棉株峰期短(6d);脱裤腿棉株在不同叶位的落蕾率比不脱裤腿的棉株高(6.1%);脱裤腿棉株蕾的脱落日龄大于不脱裤腿的棉株,而铃的脱落日龄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2.
去叶枝对中棉所35蕾铃脱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定点定期调查,研究了去叶枝对中棉所35蕾铃脱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去叶枝的棉株相比,去叶枝的棉株蕾铃的总脱落率较高,蕾铃脱落峰期较长.因此在中棉所35的栽培管理中不宜去叶枝.  相似文献   

3.
内源激素对棉蕾铃脱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不同生长时间的皖安庆大铃2号、GP75、秘鲁棉和陕白引矮株等4种棉蕾铃中内源激素含量及棉蕾铃脱落率.结果表明,棉蕾铃中内源激素与脱落率具有强相关性,不同内源激素也具有交互作用,棉蕾铃中细胞分裂素(ZR)、生长素(IAA)、茉莉酸类茉莉酸(JA)和脱落酸(ABA)等内源激素含量与脱落率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红铃虫为害棉株蕾花引起蕾、花、铃脱落,对结铃和产量有无影响进行系统的观察。经三年试验获得一致的结果,红铃虫危害棉株蕾花所引起的脱落,对棉株结铃率影响无显著差异;对棉株结铃数和产量影响也无显著差异。因此,第一代红铃虫田间可省去施药、摘虫花和花心捉虫等防治措施,减少繁琐的劳动,有利于保护棉虫天敌,维持生态平衡,控制棉蚜和棉铃虫等害虫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5.
采用对当日花挂牌跟踪的方式,系统分析了江苏沿海棉区棉盲蝽对B t棉幼铃的危害特点与脱落因素。结果表明,在当地棉花最佳结铃期内,因棉盲蝽危害所造成的脱落幼铃占脱落幼铃总数近1/4,为其他虫害之和的10多倍;与非虫害因素相反,棉盲蝽等害虫所形成的幼铃脱落自7月下旬起由前向后渐次加重;以棉盲蝽对幼铃的危害程度比较,株上铃的铃害率和单铃剌孔数分别比落地铃低19.54%和35.37%,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从不同长势B t棉已落地幼铃的脱落因素看,其总脱落率、棉盲蝽危害率和其他虫害率均表现为一类田>二类田>三类田,其中落地幼铃其他虫害率在三类棉田间的差异达显著至极显著水平;非虫害因素不仅幼铃脱落的比例由前向后逐渐下降,而且脱落率也显示出三类田>二类田>一类田的反向特征。  相似文献   

6.
1 大量元素 1.1 氮.氮素缺乏时,棉株瘦小,下部叶片枯黄,脱落早,上部叶色黄绿,果枝少,叶小,光合产物难以正常运输,有机营养不足,蕾铃易脱落,单株成铃显著减少,棉株易早衰.  相似文献   

7.
经1996、1997两年对比试验表明:利用环嵌法对棉株进行处理,能有效地阻止有机物向根部的运输,更多地输向地上部分,结合田间管理,从而大大降低了棉株的蕾铃脱落率,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1 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 花铃期是棉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最旺盛期,需要养分最多,重施花铃肥,满足棉株生育需要,是减少蕾铃脱落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留叶枝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聊棉6号棉株产量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常规棉聊棉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留叶枝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成铃空间分布、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产量主要分布在下中层(68.70%~70.97%)和内围(54.97%~71.91%),上层和外围产量分布较少。密度主要影响产量在棉株上的内外分布,随密度升高,产量向内围集中,密度对棉株的上下分布影响不大。(2)蕾铃脱落率随密度增高而增加,9.0株/m~2的蕾铃脱落率比3.0株/m~2增加11.9%。(3)籽棉产量、单位面积铃数、果枝和叶枝铃重、马克隆值均随密度增加而显著降低。(4)密度对叶枝和果枝的衣分及其它纤维品质指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棉花蕾铃脱落是棉株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生理现象,但大量的蕾铃脱落会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质量,因此,棉农应该加强棉株田间管理技术,以减少蕾铃脱落。本文以新疆地区为例,介绍了蕾铃脱落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 棉花整枝能控制棉花营养生长,调节养分的分配,减少养分消耗,有利于果技和生殖器官的发育,并能改善棉田通风条件,提高光合效率,从而达到保蕾、多花、增铃和减少脱落的作用。棉花整枝有:去叶枝、抹腋芽、摘旁心、打顶心、除老叶等五项,又称五步整枝法。 1、去叶枝 去叶枝群众俗称“打公枝”。叶枝生长快,消耗养料多,抑制果枝生长和影响蕾铃发育,同时造成棉株下部枝叶繁茂。通风透光条件差.极易产生病虫害,导致蕾铃脱落,所以应及时去掉。如果棉株生长过旺。也可将第一果枝以下的叶枝和叶片一起打掉,群众称为“脱裤腿”。在“脱裤腿”时,如果叶枝上已现蕾,则可以将叶枝的顶心打掉,加以改造。在缺苗断垄、地头地边处,由于水肥条件和光照条件较好,也可不脱裤腿,以发挥其  相似文献   

12.
棉花早衰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前期虽然发育较早,但开花前未能搭起丰产架子,棉株瘦小,果枝少,封顶早,生长停滞提前;二是尽管开花前搭起了丰产架子,但棉株生长后劲不足,蕾铃脱落严重.棉花早衰造成棉株生长迟缓,下部叶片边缘上卷,叶肉失绿,易诱发红叶茎枯病,严重时叶片发生凋萎,棉株大片枯死.由于棉株早衰常伴随角斑病、轮纹病等真菌性病害发生,棉农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或分不清主次,贻误预防和防治.  相似文献   

13.
棉花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能抑制营养生长、防止旺长、而且能促进生殖生长,减少蕾铃脱落. (一)棉株旺长的时间据观察棉株旺长的时间,在开始开花到4、5果枝第一果节开花,平均单株每天开花达到一个以上之前为初花期.这段时间大约有半个月左右,是棉株一生中生长最快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正>2009年8月初库尔勒地区由于气候异常,积温达不到棉花生长要求,部分棉田红叶早衰现象明显。8月下旬迅速表现叶片发红,棉株早衰,上部叶片少量脱落,顶部棉铃小且不膨大,脱落率高,单铃重明显下降,棉花大幅减产。  相似文献   

15.
棉花蕾铃脱落是生产上普遍发生的现象,它是棉株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生理调节结果,作者运用植物生长素,微量元素等对棉株生理调节作用原理,研究配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种子包衣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类包衣剂对抑制棉花蕾铃脱落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其中以剂型1保铃效果最为显著,较对照单株结铃数高1.9个,脱落率低5.9个百分点,增产籽棉35.6%,皮棉33.3%,纤维长度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6.
花铃期是棉花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也是需要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平衡的关键时期。如管理不当,不是徒长,就是早衰。徒长是枝叶旺盛,蕾铃脱落,早衰造成营养生长抑制,花铃少。管理得当,能促进棉株健壮生长,延长结铃期,提高成铃率和铃重,使棉株不早衰,不贪青晚熟,形成高产架子。因此,这一阶段田间管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棉株疯长是影响棉花高产的重要原因.棉花生长稳健,发育正常,结桃就多,产量就高.但在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极易造成疯长,出现叶枝多,营养生长过旺,花蕾、铃脱落率高,结桃少,形成植株"高大空",产量就低.  相似文献   

18.
<正>矮壮素防止徒长。棉花徒长易落蕾、落铃。在棉花盛蕾期用25~40毫克/千克矮壮素溶液喷顶,可代替人工打尖,使棉株矮化,防止徒长,增加结铃率。在结铃期再用25~40毫克/千克矮壮素溶液叶面喷洒1次,保铃效果好。矮壮素适用于长势旺盛的棉株。由于棉株生长密集,通风差,容易落蕾、落铃,矮壮素处理后棉株矮壮,节间缩短,改善通风透光,有利保铃。如喷洒后再结合1次打尖与整枝,保铃效果更明显。对长势稀的棉株,生理脱落铃较轻,不宜用矮壮素。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抗虫棉种植面积的连年扩大,棉田用药次数及用药量减少,致使棉盲蝽的发生与为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据笔者2000~2001年调查,平均百株虫量达20~30头,最高达65头,棉花平均百株受害率57%,叶片平均受害率82%,蕾铃脱落中有50%~60%是由棉盲蝽造成的,造成叶片破碎、破头疯大量发生,严重影响叶片的功能和蕾铃的形成,使棉花产量下降,品质降低,极大影响棉农的经济收入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脱落原因1.病虫危害因棉铃虫蚕食和枯、黄萎病的危害,影响棉株正常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及养料输送受影响而致使蕾铃脱落。2.机械损伤中耕、施肥、打药、整枝以及机具的田间作业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机械损伤,均会造成植株蕾铃大量脱落。3.生理失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