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2006年在吉林省内各市、县田间采集的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出的148个有效单孢菌株,用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鉴定出7群25个中国小种,优势种群为ZE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E1,其次是ZG1和ZA57。同去年相比中国小种的优势小种无变化,两年间的频率差距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2006年水稻主产区稻瘟病生理小种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中国稻瘟病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对2006年在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采集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出的134个单孢菌株进行鉴定,鉴定出6个群14个生理小种(ZC群生理小种没有出现),ZE群为优势菌群,其次为ZG群、ZF群和ZA群;从稻瘟病优势生理小种分布得出,ZE1和ZG1分布地域比ZF1和ZE3广;全省不同积温带稻瘟病优势小种的分布结果表明,第一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早、晚)稻瘟病生理小种分化简单,第二积温带(早、晚)稻瘟病生理小种分化复杂,ZG、ZE、ZF、ZA为全省的优势菌群,但ZB和ZD菌群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与消长动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2~2007年在吉林省内各稻作区采集732份稻瘟病标样,分离出568个有效单孢菌株,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鉴定为7群39个小种,优势种群为ZE群和ZG群,其次是ZD群和ZF群;优势小种为ZE1和ZG1,其次是ZF1和ZD1。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以粳型小种为主,而且粳型优势小种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有变化。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及发生动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2003年在吉林省各地田间采集的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出的82个有效单孢菌株,用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鉴定出7群19个中国小种,优势种群为ZE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E1,其次是ZD1和ZF1;用吉林鉴别品种鉴定出53个吉林小种,其中优势小种为J46.7,其次是J56.7和J2.0。同去年相比吉林小种的优势小种无变化,但侵染频率下降,中国小种的优势种群由ZD群变成ZE群,两者的频率差距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2002~2012年从吉林省各水稻栽培区采集了水稻稻瘟病标样1463份。分离获得936个单孢菌株,用7个全国统一稻瘟病菌鉴别品种进行鉴定,鉴定出7群43个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E群和ZG群,次要种群为ZF群;优势小种为ZE1和ZG1,频率为22.65%和21.79%,次要小种为ZF1,出现频率为13.25%。两个优势小种在不同地区占有绝对优势。但又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2002~2005年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消长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5年在吉林省内各稻作区采集332份稻瘟病标样,分离出306个有效单孢菌株,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鉴定为7群29个小种,优势种群为ZD群和ZE群,其次是ZG群和ZF群;优势小种为ZG1、ZE1和ZF1。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以粳型小种为主,粳型优势种群之间的差距不显著,优势小种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出现频率不同,强毒小种主要分布在吉林、通化地区,这也是该地区历年病害发生较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一份云南地方稻广谱持久抗稻瘟病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发掘利用广谱持久抗稻瘟病水稻质源,接种分析了云南地方粳稻品种子预44对云南省7群18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苗叶瘟抗性,考察了该品种大田穗瘟抗性及其作为抗源育种利用的情况.结果表明,子预44抗6群16个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即ZA1,ZA49,ZA57,ZA61;ZB1,ZB13,ZB17,ZB25;ZC1,ZC3,ZC13,ZC15;ZE1,ZE3;ZF1和ZG1.而且作为抗源育种利用20多年还未丧失抗性,具有广谱持久稻瘟病抗性.用其作父本分别与高感稻瘟病粳稻面江新团黑谷和江南香糯杂交,获得F1、F2和BC1F1遗传群体.用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B13和ZE1分别对亲本丽江新团黑谷、江南香糯和子预44及其杂交后代群体F1、F2和BC1F1进行分蘖期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子预44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B13和ZE1均表现为单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子预44抗稻瘟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以及育种利用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2006年广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群  高汉亮  张晋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8):1004-1006
利用中国统一的7个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2006年采自广西桂南、桂中、桂北和高寒山区4个不同稻作区28个县(市)的139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共鉴定出7群27个生理小种,其中ZB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高达67.62%,ZB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25.18%,其次为ZB9小种,出现频率为19.42%,其他小种出现的频率较低。对不同稻作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稻作区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有明显差异,而同一稻作区内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则较丰富。  相似文献   

9.
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严重,生理小种多、变化快,是水稻抗病品种容易丧失抗性而沦为感病品种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用中国统一鉴别品种对2002年安徽稻区308个稻瘟病菌的单孢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的活体和离体鉴定,结果表明:两种鉴定方法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稻瘟病菌ZA、ZB、ZC、ZD、ZE、ZF、ZG和ZH等8个群在安徽省均有分布,但其优势群为ZB群,ZB13和ZB15为优势小种;优势小种在不同水稻品种上出现的频率存在一定差异。在供试的四种保鲜剂中,以6-BA保鲜效果最好,对离体稻叶接种稻瘟病菌后病情的发展也无明显的抑制作用,适合于稻瘟病菌的离体接种。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山东稻区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组成及分布,从山东6个代表性稻区收集的病样中分离到57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并采用离体划伤叶片法接种至7个中国统一鉴别水稻品种。结果表明:57株菌可分为6个群33个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A、ZC群,出现频率分别为42. 11%、19. 30%;其次是ZB、ZE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5. 79%、12. 28%,不含ZD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E3,出现频率为12. 28%,其次是ZG1,出现频率为8. 77%。此外,山东不同稻区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类型及组成不同。本研究初步确定了山东省部分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结构,为开展针对性抗瘟育种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广西稻瘟病菌生理分化及对4个水稻品种的毒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广西桂北、桂南、桂中、沿海及右江河谷等稻瘟病偏重发生的部分县(市)稻瘟病菌生理分化、无毒基因类型和出现频率,为水稻品种合理布局和稻瘟病持续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个中国稻瘟病鉴别品种和4个单基因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从广西5个县(市)稻瘟病样本中分离获得的104个稻瘟病菌株进行生理分化和致病性测定.[结果]供试的104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分属于6个群(ZA、ZB、ZC、ZD、ZE、ZG),共24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为ZB群,优势小种为ZB群1、9和15号小种.104个稻瘟病菌株在4个单基因水稻品种的毒性频率分别为89.42%、55.77%、82.69%和72.12%,相应的无毒基因频率分别为10.58%、44.23%、17.31%和27.88%.来自全州县、鹿寨县、合浦县、平果县和桂平市的104个稻瘟病菌株所含的无毒基因类型基本一致,都包含有对Pi-a、Pi-ta、Pi-b、Pi-k等4个抗性基因的无毒基因类型,各地出现的无毒基因频率有一定差异.[结论]广西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复杂、生理小种数量大是水稻品种抗病性容易丧失的主要原因;来自广西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株间无毒基因出现频率有差异,含有抗病基因Pi-b的水稻品种比含有抗病基因Pi-ta、Pi-a和Pi-k的水稻品种对于稻瘟病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鄂西南地区2012-2014年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鄂西南地区稻瘟病病菌的致病型,将2012-2014年采自鄂西南地区感病水稻并分离保存的136个菌株分别接种到7个中国鉴别品种和15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品种上,以中国鉴别品种中的丽江新团黑谷为感病对照,基于7个中国鉴别品种的鉴定结果表明:136个菌株中有121个具有致病性,分属于ZA、ZB、ZC、ZE、ZF、ZG共6群11个生理小种,ZB为优势种群,但ZC频率逐年升高,到2014年与ZB势均力敌;ZB13为第一优势生理小种,ZC15和ZB15所占比例逐年升高.15个水稻抗稻瘟病菌单基因系的鉴定结果将121个菌株分为77个致病型,且不同年份分离的菌株致病力差异较大.90%以上菌株对含有Pib、Pit和Pi11抗病基因的水稻单基因系有致病力,而对含有Pi9和Pikh抗病基因的水稻单基因系的致病力较弱,不到10%.此结果可以为育种工作者及当地农业部门的品种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演变及与水稻品种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7 个全国统一鉴别品种对1980~1996 年采集的江苏省稻瘟病标样的1 032个单孢菌株进行小种鉴定, 分析了江苏省稻瘟病菌小种演变的原因及与水稻品种的关系。结果表明, 江苏省曾先后出现过8 群22 个小种, 除1990年ZA小种群、1991 年ZD、ZE小种群上升为优势种群外, ZG1 小种一直是江苏省的优势小种, 出现频率达66.20% , 为江苏省稳定小种。江苏省各稻区小种组成有一定差异。水稻栽培品种是决定小种种群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 江苏省大部分品种与ZG1小种有亲和性, 只有少数品种能被ZA、ZB、ZC、ZD和ZE群小种侵染, 可能是ZG1 小种在江苏省稻区成为优势小种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江苏省大部分主栽品种上能分离到2 个以上小种且不同品种上其小种的组成有一定差异,构成了田间小种结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研究续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1985年继续用中国鉴别品种和吉林辅助鉴别品种接种鉴定了全省主要产稻区28个市、县533份稻瘟病标样分离菌。鉴定结果表明,随着水稻品种更换,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新出现ZC群中国小种,ZD群和ZE群中国小种的出现频率也明显增长。吉林小种的变化更为明显,出现J_4、J_6两个新小种组,J_0组小种(ZD_1J_0、ZE_1J_0、ZF_1J_0、ZG_1J_0等)的出现频率明显下降;J_2组小种(ZD_1J_2,ZE_1J_2、ZF_1J_2、ZG_1J_2等)的出现频率显著上升。本文对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数量的消长变化与水稻品种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1998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年秋在辽宁省14个县区的水稻产田和试验田中96个品种(系)上采集的115份稻瘟病标样中,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出74个单孢菌株。经在7个中国鉴别品种上进行鉴定,74个单孢菌株划分为7群18个生理小种;其中在辽宁省流行的优势种群为ZD群和ZF群;同1997年相比,ZD群小种稳中有降,ZF群小种又有上升,重新成为优势种群;1985年导致中丹2号水稻抗瘟性丧失的ZA_(61)小种再度出现;ZG群小种虽然出现频率不高,但又显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16.
 对四川省30个主要杂交稻品种抗稻瘟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叶瘟4~5级、颈瘟1~5级,表现抗和中抗的品种有Ⅱ优448,冈优182,菲优多1,冈优多1,汕优多1和冈优615等18个。对来自四川省主栽品种冈优22、汕优多1等品种上的稻瘟病菌175个有效单孢菌株测定结果表明,病菌生理小种由6群44个小种组成,以ZB群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49.71%,其次,ZA,ZC 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8.29%和23.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