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我国目前司法工作的现状出发 ,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法官选任制 ,提高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进一步加强司法的独立性 ;完善审判方式和程序 ;增强司法的权威性。认为司法制度改革必须强调法官任职的终身制 ,同时要建立严格的法官选拔和淘汰制 ,实行法官精英政策。  相似文献   

2.
李景纲  毕金 《农友》2001,(12):27-27
开庭审理.是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实,分清是非责任,进而对案件作出裁判的必经程序。审判方式改革,强调“谁主张,谁举证.有理讲在法庭上”。作为被告.到庭应诉是决定自己胜诉的关键。在庭审中可以针对原告的陈述进行答辩,提供证据,请求和解等。如果认为承办人不能公正审理,还可以申请法官回避(有时候这很重要)。但如果被告经法庭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不到庭应诉,自然也就无法行使上述权利。  相似文献   

3.
目前,以加强司法责任制为重心的司法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实行司法责任制的关键是加强法官责任。从现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存在的误区,负面效应来看,应以保证法官能够独立的实行司法审判权为中心,加强对法官的违法违纪审判行为严加处理,才能更好的为法官实行审判权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加强审判质量管理是近些年最高人民法院确立的司法管理新目标。构建审判质量认证体系是审判质量管理的科学手段和应然要求,根据审判活动的阶段性划分,将审判质量的评价量化到审判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相应质量评价指标及其权数的合理设计,运用一定的数理手段进行综合评价,既可以检验出法官审判质量的状况,从而为法官奖惩和素质培养提供客观依据,同时还可以为审判管理者完善审判方式、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管理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试点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规则指引,试点模式不统一;司法资源匮乏,试点进程步履维艰;审判能力不足,行政审判专业化受阻,等等。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能闭门造车搞改革,有必要用我国本土资源同化、整合国外有益经验,将地域管辖集中化、案件审理类型化和行政法官专业化作为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的三个向度,从而逐步完善我国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制度。  相似文献   

6.
认为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应着眼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其前提是修改民诉法和更新司法观念,中心环节是庭审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目前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层出不穷且矛盾众多,这是由于民间借贷案件中民间借贷的特性以及我国的司法体制和法律思维决定的。如我国法律长久以来的重实体轻程序、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法律却相对落后,无法迅速改变等,导致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无法直接适用现行的法律,这也就赋予了法官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也就导致了相同的案件在各地审判结果不同的不利影响,不利于司法的公信力。笔者从注重证据的重要性,合理利用证据;民间借贷案件审判工作需要规范化;民间借贷案件的处理应注重统一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以期达到进一步完善审理过程,正确指导司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的刑事审判中,由于审判工作行政化、司法受行政立法影响较多、法官素质较低等原因,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一方面被不合理地行使着,一方面却又由于制度因素的制约而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立法,加强司法解释和判例的指导作用;理顺上下级法院之间、司法与行政、立法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司法独立的前提下积极探寻对刑事自由裁量权合理控制的新方式;不断提高法官素质。以确保我国刑事自由裁量权的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9.
检警关系是刑事诉讼关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我国侦查、起诉、审判逐次推进的诉讼阶段构造使检警机关长期面临着配合不足、监督不力的实践困境,审前不良的权力运作将会导致庭审不利的最终结果,难以有效追诉犯罪和保障人权。为了满足以审判为中心司法改革的现实需要,有必要对审前阶段检警关系的运作模式进行研究,为庭审做好准备。在借鉴域外检警关系有益经验的同时,立足本土资源,在选择最适合我国司法运作的检警分离模式基础上,通过具体制度的进一步构建,完善检警机关的权力运作,规范审前程序,为实质化庭审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0.
在民事诉讼中,庭审笔录是书记员对法庭审理全部活动的记录,是反映庭审活动的证据。近年来,在法院信息化建设中,庭审笔录的制作方式经历了从书记员手写到运用计算机制作的转变,庭审笔录的存在形式也从传统的文字记载扩展到录音录像记载。庭审笔录的制作方式和存在形式的不断丰富,既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民事审判中的体现。对于因为庭审笔录现代化而导致的技术问题和法律问题,可以通过设置必要的运行原则和恰当的处理规则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1.
在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我国对环境公益诉讼作出了一系列探索,但实施效果与当初预期还有相当差距,动力不足是重要表现之一。深层原因主要有法律制度不健全、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保守、法官排斥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案件成本制约公益诉讼、公众参与沦为空话等。因此,必须从完善实体法、构建系统的环境诉讼程序机制、改革环保法庭体系设置、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健全公益诉讼基本理论作为推动力,将司法实践上的松绑作为混合动力,将公众参与作为根本和持久动力,构建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动力机制,摆脱环境公益诉讼动力不足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充分体现了道德判断与伦理选择,因此有必要从伦理的视角对其进行考量和审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具有价值取向性、伦理自主性、主观能动性、自由有限性等伦理属性,以相对现实主义、司法能动主义和实现个案正义为其存在的伦理依据,其运行应当遵循彰显司法正义、彰显司法良知、讲求司法公信、符合公序良俗等伦理限度。  相似文献   

13.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use of DNA tests has revolutionized court proceedings in criminal and paternity cases. On the horizon is a new challenge for judges--whether to admit or compel genetic tests to confirm or predict genetic diseases and conditions in many more judicial contexts, e.g., decisions regarding culpability, sentencing, liability, causation, and damages. This Policy Forum reports 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how judges would analyze these issues. The authors discuss the challenges these types of cases will bring to the court-room and suggest a series of questions that judges should consider in evaluating the need for genetic information in legal cases.  相似文献   

14.
为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几乎各个朝代都通过立法明令禁止血亲复仇,而在司法实践中,法律并非影响这类案件裁决的唯一因素,通常还受到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个人因素等影响。在处理当代血亲复仇类案件时我们应以史为鉴:国家层面应完善立法、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深化公民的法治信仰;社会层面应努力营造客观、理性的舆论氛围;审判人员自身也应加强理性思维的培养,由此促进血亲复仇案件的公正裁决并减少血亲复仇案件发生。  相似文献   

15.
2020年4月,生态环境部要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高度重视环评文件质量问题。美国的NEPA并未规定一个专门机构负责监督环评,而是依据NEPA提起的环境诉讼构成对政府环评决策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司法监督有力地保护公共环境利益并约束政府有关环境的行政行为。我国应当在借鉴美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法院的监督作用,以防范行政机关实施环评时违法滥用行政权。具体而言,一是放宽环评诉讼当事人资格,二是严格环评审批诉讼的审查标准,三是赋予公民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资格。为建设环评制度的有效实施设立司法防线,减少因环评问题而引发的环境矛盾和纠纷。  相似文献   

16.
简易程序是一种相对于普通程序而言较简便易行的审判程序,其因自身的内外部正当性而成为平衡诉讼中公平与效率的一种捷径。而长期以来,我国行政诉讼中却排斥简易程序的适用。我们应当在简易程序正当性的基础上构建适宜的行政诉讼简易程序。  相似文献   

17.
诉权滥用是民事诉讼中客观存在的权利滥用行为。尽管理论和司法上对待诉权滥用的态度不尽相同,但是两大法系主要国家有关规制诉权滥用行为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民事诉讼法应当在规制诉权滥用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为此在原则到制度的若干层面进行必要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引发了学界对规制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的讨论,我国现行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的治理体系存在着保护理念需要转变、部门法衔接需要协调、公益诉讼制度需要革新等问题。因而,需尽快立法弱化“野生动物资源观”,引入“全面保护”“有限利用”等治理理念,加快填补部门法衔接处的立法空白,形成科学完整的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的治理体系。同时应拓宽公益诉讼的适格主体范围,将一般公民纳入适格原告,以此加大社会监督的力度,并建立野生动物损害赔偿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9.
虚拟治理成本法是一种常用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对于公益诉讼案件中环境损害责任认定具有关键作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亟需加强对第三方机构出具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或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的专业审查,避免因案件证据质量存在瑕疵而影响司法公信力。本文以一起典型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为例,分析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重难点问题,从检察机关审查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或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的角度,研究提出地表水污染类公益诉讼案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审查要点,对于提升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办案质效、推动公益诉讼检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