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历史街区景观风貌的更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雨莲  史继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497-5499
概述了我国历史街区景观风貌现状,总结了历史街区景观改造的途径。通过分析旧建筑的修缮和改造以及基础设施、绿化景观具体改造方法和步骤,旨在为历史街区的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的提供积极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街区保护和改造的意义进行研究,同时以北京平安大街和上海新天地的实践为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探讨历史街区保护和改造的基本原则,并提出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和改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纵观现代建筑史,历史街区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存在,它对于研究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的意义远超过其经济价值。虽然在近些年来,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历史上却一直未被重视,近些年来,许多城市都基于追求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旧的街道"则面临被拆除和遗弃的尴尬境地。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街道的位置往往靠近市中心商业区(CBD),因此改造的实际费用远高于拆除重建这些地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没有正视历史文化街区的潜在价值,它的品质被我们忽视了。本文旨在通过讨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意义和发展轨迹,提出当代城市发展大环境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方法,力求保留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城市旧公园由于其所处地段、所含历史信息等原因,对其实施改造是一项复杂而敏感的工程,稍有偏差即会对公园的场地记忆和历史信息造成破坏。现以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枫溪公园改造设计为例,通过对枫溪公园进行分析,提出该公园改造的指导思想及目标,确定公园改造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原则,并阐述该公园改造的分项设计,以期为其他旧公园的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上海老公园改造的创新及成效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公园作为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有其特殊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近年来,上海正在兴起一股老公园改造的热潮。研究表明老公园改造重点应放在如何加强后期的管理养护,并探索推广低维护植物群落,从而降低绿地建设与养护的投入。通过对现阶段老上海公园改造升级的研究,探明了老公园升级改造前期中存在的问题、改造过程中的常见手法及效果、改造完成后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等,以进一步完善老公园改造的系统模式。  相似文献   

6.
历史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城市的缩影,记录了一座城市最辉煌的时刻,保留了一个时期典型的建筑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新城区的崛起和扩张使得历史街区逐渐衰落,为了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各城市纷纷兴起了旧城改造计划。然而历史街区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不能被完全推倒重建,也不能只是单纯的静态保护,必须赋予其新的城市功能如旅游等相关的文化活动才能使历史街区重现生机。在历史街区寻找城市记忆,通过对城市记忆的保护和传承来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以青岛的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实地调研走访老街的居民,总结归纳出当地居民对青岛的城市记忆,并根据目前城市记忆在历史街区的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杨忠伟  严剀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012-9014,9055
以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古城第16号地块为例,分析了第16号地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一些国内外历史街区改造的经验,探讨了一种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更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城市旧公园面临着更新、改造和发展延续的诸多问题,由此也制约着植物景观的发展。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综合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中现存的主要惯性造景问题,结合天津市宁河华翠公园绿化改造项目,集聚美学元素、创意元素和生态元素于一身的理念打造现代化公园植物景观的新思想,以求达到改造后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更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市场发展需求。胜利街受限于城市整体发展水平,更新改造涉及街区整体风貌的延续、历史建筑的修复、拆除搬迁等复杂问题,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保护仅限于控制建设层面。针对胜利街的实际情况,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以及成功案例的借鉴对比分析,提出了重要保护、选择性保留和适应性调整3类元素,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保护更新。通过对建筑进行多元的综合评价,得出详细的建筑等级划分,分别提出不同的更新策略,同时对街巷格局、街区功能调整、风貌控制和道路交通组织等也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历史街区物质性老化和结构性、功能性衰退等问题日益突出,其保护与更新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古城建瓯的铁井栏历史街区为例,在对铁井栏街区现有的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分析,对街区空间的“混合使用”进行思考,通过循序渐进的修复,整合历史街区的形态空间,保护历史文化的氛围,重构历史街区的邻里关系,激发活力,最终实现历史街区可持续再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城市林荫道景观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林荫道具有交通、景观、游憩、生态和历史文化等功能。城市林荫道景观综合评价是林荫道科学构建和管理的基础。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林荫道景观综合评价中各层次的指标因子,制定了各个指标量化指标获得的方法,明确了各个指标的计算权重。系统地构建了城市林荫道景观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刘拥春  周金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95-10398
骑楼老街是海口城市由古老城镇发展为沿海繁华商业城市的历史见证,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要内容。虽然骑楼老街仍是海口人购物的重要场所,但是拥挤的道路、落后而破败的商住条件已难以适应人们的需求,只有购物没有休闲的购物环境也背离了人们的购物初衷,建筑立面、绿化、公共休憩空间、市政设施建设都不尽人意,街道景观逐渐走向衰落。对于此类骑楼老街要采取修复措施,恢复其立面景观,疏通流动空间,创造停滞空间,整理各类广告设施,改造市政设施建设,添加环境小品,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骑楼街景。  相似文献   

13.
研究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城市林荫道道路空间适宜度、景观风貌适宜度、行道树特征适宜度、历史文化价值、游憩设施完善度和环境舒适度6个方面筛选评价指标,构建上海城市林荫道游憩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10条上海典型的城市林荫道通过该评价体系进行游憩适宜度评价。结果表明,影响林荫道游憩适宜度的主要因素是道路空间适宜度,其次是景观风貌适宜度、行道树特征适宜度、环境舒适度,历史文化价值和游憩设施完善度对游憩适宜度的影响较小。衡山路和复兴中路综合评价得分最高(87.377、83.867),襄阳南路和乌鲁木齐南路综合评价得分最低(62.908、67.797)。通过评价结果,找出影响上海城市林荫道游憩适宜度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对策,为林荫道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上海城市典型林荫道夏季温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上海市6条不同覆盖率的城市林荫道作为研究对象,7:00~19:00每2h对样地样点和对照点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连续测定12h。以无林荫覆盖道路为对照,分析城市林荫道的覆盖率、树种与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为城市林荫道的建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6个时间段林荫道均表现出降温增湿效应;覆盖率与林荫道降温增湿效应成正相关关系,即林荫道的降温增湿能力随着覆盖率的增加而增强;作为林荫道行道树树种,香樟比悬铃木的降温增湿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里,街道除了承载交通外,还有许多别的用途。这些用途是与交通循环紧密相关的,但是并不能互相替代。本文不仅详细的分析了街道的诸多用途以及现代城市街道普遍存在的问题,还对从事城市规划行业的人士,在以后的城市规划中街道的设计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51-4753,4858
从自然景观要素、人工景观要素、历史性景观要素3个方面解析了城市道路景观的内容,分析了城市道路景观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以长沙市人民西路人行道为例,阐述了城市交通人行道景观设计原则,并指出城市文化、地方精神具有历史传统、环境背景及周围事物等多种含义,通过历史遗存、文物、传统、精神、观念、习惯风俗等形式蕴涵在市民心中,流传于城市街道或作为故事一代代传承,而不是几件雕塑小品可替代的.批判了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场所建设中存在的大规模繁缛造作的雕塑之风.  相似文献   

17.
路径结构理论在城市街道景观分析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路径结构理论为基础,建立基于道路线型、路网密度、路网类型差异的典型路网模型,分析其路径结构特征,并联系街道景观特征进行解读。将路径结构特征值与景观特征的对应关系应用于上海5处主要CBD地区的街道景观分析,验证路径结构理论分析街道景观的可行性,对研究地区的街道景观判读更为全面准确。路径结构理论与景观分析的结合纠正了传统主观定性分析的偏差,拓展了城市街道景观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陈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027-6028,6070
解析了城市社会心理学与环境心理学的概念,认为城市是成千上万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们共同感受的事物,而街道和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和脉络,具有交通和空间两大功能。提出了道路景观的设计原则,以街道上的环境设施作为研究街道景观环境的切入点,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单纯注重交通功能,忽视户外活动场所功能的现实问题,提出运用城市环境心理学,从人的角度去考虑设施设计、建设设施的问题,并对目前国内街道上的设施设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机制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韩春晓  任俊卿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26-18028
分析了固新古镇的特色及价值,突出介绍了其极富特色的民居建筑、北方城堡式古建筑群、富有特色的历史街巷、源远流长的古槐文化、冀南庙宇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指出固新文化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新老民居建筑混杂,历史环境遭到破坏。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落后,民俗文化的生态空间逐步萎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古镇保护应遵循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永续性的原则,探讨了固新古镇的保护对策与措施,重点强调对建筑的保护与整治,并对历史建筑进行建档与挂牌保护,保护古镇街巷并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倡导公众参与并提高其保护意识,以保护和延续历史文脉,使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和升华。  相似文献   

20.
郑州市蓝雀社区植物群落种类组成数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4):223-225
以郑州市蓝雀社区的植物群落为样本,对其植被类型和数量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分类上,社区绿化与道路绿化存在明显不同;郑州市不同绿化模式群落的树种多样性,由高到低分别是综合性公园、小公园或专类园、广场、社区、街道;相对密度、相对显著度、综合优势度3个数量指标在分析比较群落树种组成结构时具有明确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